“危”中觅“机”,餐饮企业该如何走出一条血路


“危”中觅“机”,餐饮企业该如何走出一条血路

对于餐饮企业来说,挣钱已不再重要,如何活下來,才是他们当下最关心的问题。

大多数餐饮企业背负着租金、人力、食材损耗等成本,其中不少甚至已经在资金链断裂的危险边缘。然而,餐饮企业的复工却相当难,一方面是手续繁杂,政府对餐饮监管严格;另一方面,消费者信心受影响,多数人不敢在人流量聚集的地方吃饭。

毫无疑问,此次疫情之后不少餐饮企业会面临倒闭,但对于整个行业而言,可能仅仅是一次重新洗牌。

学者塔勒布曾说,餐饮业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强韧的行业,恰恰是因为每个餐馆都是脆弱的。


一、挣扎的餐饮公司


根据恒大研究院数据,仅春节7天,疫情已对餐饮行业零售额造成了5000亿元左右的损失。中国烹饪协会发布《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餐饮业影响报告》则显示,相比去年春节,疫情期间78%的餐饮企业营业收入损失达100%以上。

从成本结构来看,餐饮企业一般包括三块大成本:租金、人力和食材。

食材的角度,按以往惯例,餐企会在春节期间预备平时3—5倍的货量,因此疫情期间,他们也要承担提前储备的食材过期的损失,在这方面,主打现做现卖、新鲜类食材的餐企损失更重。

其次是员工成本。餐饮并不属于高薪行业,不是每个员工都有一定资金来维持自己的正常生活,停业期间如何给员工发工资,是摆在每个餐饮老板面前的问题。

最后是租金。春节期间,一部分商场提出租金减免策略,但大部分商场还没有减租消息。特别是很多小微餐企,他们并不会在大型商场开店,而是租私人门店,也很难谈到比较理想的减免条件。

“现阶段最难的餐企,是开在商圈的中型连锁餐企和开在高档商圈的高客单价餐厅。”某资深人士表示,“前者由于人力用工比较合规,人力成本高,在租金上跟商圈没有特别强的议价能力;后者是食材很贵,以日料为例,食材保质期短,损耗大。”

更为严重的是,各项成本给餐企的现金流造成了很大压力,从而使餐厅面临倒闭风险。一方面,餐饮本来就是没有多少固定资产的行业,对现金流严重依赖;另一方面,疫情爆发于春节期间,餐饮企业大量现金已投入到春节前工资奖金发放,以及这段时间的食材储备中。

在这种情况下,不少餐饮公司考虑复工,但复工也不容易。对政府来说,工厂和公司的复工是当务之急,而餐饮这类消费型的场所,审批则会相对慎重。据媒体报道,餐饮企业审批的文件长达十几个之多,“没十天半月下不来”。

“产业链停滞是餐厅复工难的另一大问题,光一家企业复工在产业链当中发挥不了价值。”爬手食品创始人兼CEO王亚军说道,“餐饮门店属于下游业务的销售层,需要上游供应层和中游物流层这样的全产业融合,才能循环和运转起来。”

最后,即便千辛万苦复工成功,餐厅想要挣钱也不容易。从员工的角度来看,本身利润就已经在大幅度下滑,如果老板再没能力给员工提供周全的防护设备,复工后再出现员工集体感染事件,毫无疑问是雪上加霜。


二、重新定义外卖


疫情对餐饮企业造成重大影响。多数餐饮公司歇业止损的同时,也有部分餐饮企业杀出一条血路。

外卖,是多数餐饮企业的救命稻草。疫情期间的外卖特点有三:一是春节期间居民外卖订单量减少;二是各小区对外来人、包括送外卖人员管控严格;三是,需要向外卖平台支付佣金,有部分企业表示平台佣金费率并没有优惠。

资深餐饮人张军给出了一个思路:既然单纯送餐无法覆盖餐厅的成本,企业可采取无限制外卖的方式。

所谓无限制外卖,即除了送餐之外,还可以卖其他种类的产品,简单来说是有什么卖什么。其核心逻辑是将门店转化为前置仓(一种靠近消费者的小型配仓模式),覆盖周围3公里用户,发挥线下载体优势。

知名餐企西贝就是一个好的例子,据报道,餐饮企业西贝通过企业微信,1月份在线上添加了3万多名客户,现在全国每天200多家门店客户经理与9万多名顾客紧密连接,并为顾客提供线上的送餐和食材订购服务,线上营收占到了总营收的80%以上。

向用户提供食材是一件新鲜事,但没有难度。餐企不仅可以处理年前积压的大量库存,减少损失,还可以依靠背后强大的供应链,开拓一种新的收益方式。

像西贝、海底捞这类餐饮公司,都拥有自己的供应链。以海底捞为例,蜀海供应链,也开始在对标美菜,做一些小餐厅的食材供应。

除了直接供应蔬菜等必需品之外,卖周边也是一种盈利模式。比如广州酒家卖月饼、速冻和腊味,海底捞卖火锅底料,陶陶居卖手信,刚刚上市的明星企业九毛九很早就开始卖米和茶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餐厅有点像产品体验馆。

除了在配送物品上下功夫,将to C的外卖转变为to B的团餐,也是一种常见的解决方案。

2月15日,广东省餐饮服务行业协会发出“保障企业复工复产餐饮供应,开展预约式外卖用餐配送服务”的倡议,并公布了50家广州市首批预约式网络订餐企业名单。

具体实施方式为,单位预约订餐,由用餐需求单位统一与供餐企业提前以电话方式预订(早餐前一天12:00前预订,午餐和晚餐前一天16:00前预订),预约网络订餐服务由美团、饿了么和顺丰物流提供订餐配送,由餐饮企业自行和平台方共同完成配送服务。

团餐作为团购的一种方式,能够满足消费者又便宜又好的需求,而医院、机关单位等有食堂同时又在防疫一线的机构,是团餐最为理想的客户。

对于即将复工的公司而言,一次性购买很多餐品,让员工吃到物美价廉的食物,最大程度降低员工因为吃饭而染病的风险,同样意义重大。

通过这种方式,相对较分散的团餐需求被整合,大型餐饮企业的中央厨房得到更充分利用,也有可能会出现更有组织和规模的餐饮供应链企业。


三、在火焰中涅槃的餐企


疫情期间,有两个比较显著的特点。一是全国不少地区都实现封锁,人们第一次频繁与物业、街道居委会以及村委会等人员密集接触;另一方面,因为疫情,绝大多数消费者养成了少出门,提前制定采购计划的消费习惯。

据此,有行业人士认为,未来的餐饮企业可能单店面积不需要那么大;半成品的预制菜可能兴起,满足都市白领在家做饭又没有时间洗菜、备料的需求;还有可能会出现定制化、会员制的餐饮服务模式。

但《锐问》认为,这可能都是短期结果。长期来看,定制化导致餐企成本增加,价格提升,想要真正普及,比较困难;并且,消费习惯的改变也不容易,年轻人对天天宅在家里做饭,早已叫苦连天。

如果综合讨论这次疫情对餐饮行业的影响,那么在此次疫情中收获了更多品牌好感度的企业,会更相对有优势。

这种好感度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方面是企业的经营。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组织能力、系统灵活度,以及供应链等综合实力都被反映出来。如前文所述,那些开辟了新利润渠道如送菜业务的企业,会让人印象深刻。

另一方面,是企业在疫情下的态度。网传老乡鸡创始人视频,手撕联名信,情怀与格局兼备,让不少消费者产生了品牌好感。疫情之后,这种好感度,就可能会转化为企业具体收入。

而从消费者需求出发,此次疫情也对整个餐饮行业提出了更加健康、透明的需求。这就要求企业标准化程度较高,尽量减少对人本身的依赖。而那些加工和运输环节透明化,食材可追溯的企业,就更有优势。

近期碧桂园开了家机器人餐厅,受到业内关注。该餐厅由32个炒锅机器人组成,从线上接订单起,到食材的投送、自动投料、自动烹饪、自动清洗,全程由机器操作,单一菜品平均烹饪时间约3-5分钟。

机器人炒菜,是保证餐品可追溯的方法之一。行业人士陈磊认为,机器人餐厅对消费者来说意味着健康,对餐饮企业来说意味着节省人力成本。

不过,以健康透明为核心概念的新餐饮,尤其是机器人餐厅这种形式,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市场教育。对于创业者而言,好处在于,作为新兴市场,他们不必承担转型带来的成本负担。

总体而言,疫情只是加速了整个餐饮行业的淘汰过程。正如一位受访者所言,“餐饮企业每年都在涅槃,这次只不过火焰烧的更厉害一点而已。”

在这样一个行业,从来都不缺少新的玩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