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流感死了近萬人,為何不封城?世界上還有那麼多人去美國?

順林5688


中國人員流動性太大,流行性傳染病誰都不會馬虎,防控等級決定封城封路


春天之萬物生輝


美國人口3億多人,感染流感的人數是2200多萬人(還在增加),死亡1.2萬人,病死率約二千分之一,非常小的一個比率,比起本次冠狀病毒感染病死率2%近3%,當然不用擔心,這是其一。其二,美國絕大部分公民每年都注射流感疫苗,因此多數人不會得病(前提是流感病毒沒有發生變異)。其三,流感病毒對不同人群致病力有區別,人種、年齡、營養狀態等眾多因素不同都會導致結果差異。所以,美國人沒封城,也沒限人。


生存立人生存立論


帶著疑問,核查了相關資料:據美國疾控中心(CDC)估計,自2019年10月1日流感季開始到2020年2月1日,美國至少有2200萬人感染,其中有21萬人需要住院治療,12000人死亡,流感致死率約為0.054%。

數據真實,形勢異常嚴峻,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民眾卻似乎都很淡定,大家照常工作,依舊喜歡聚會,日常外出也很難看到有人戴著口罩,不封城,而且,也沒有被視為國際衛生事件,仍然還有那麼多人去美國。這是為什麼?從基本面情況看,有下述兩個原因。

其中主要原因在於分析和歸類標準不同,即美國的流感死亡統計方法與國內大眾認知的方式不太一樣

美國流感死亡人數是引用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的數據。CDC官網有指出了,死亡的人數,不僅是流感本身直接造成的死亡,而是Influenza-Associated Deaths,即把一切直接、間接與流感相關的所有死亡疾病都算在內。

也就是說,在美國,流感致死人數的統計方法裡是把和流感有關的併發症和因流感導致死亡的慢性病案例都計算進來的。其實,CDC公佈的美國流感死亡人數中,很大一部分是老、弱、病者,如果直接計算流感病毒本身對人的致死率沒有那麼高。

另一個因素是,在疾病危害性的評估中,其致死率是很重要的標準。

按照美國CDC公佈的數據,這種疾病的致死率實際只有0.054%,這個比例雖然仍有一定的威脅性,但比起其他威脅嚴重的疾病而言是很輕微的。

由此,不難得出結論,美國流感遠非中國此次疫情可比。相信在中國政府的高效有力的領導下,中國人民一定能取得這場戰役的最終勝利!


天之秤


美國如果封城將會陷入混亂。原因有3:

1.美國普通人大多數沒有存錢的習慣,基本是有多少花多少,如果封城不出一星期,被封閉的區域將出現因無錢買生活物資的人群,出現食品短缺,民眾搶劫超市,更有甚者會有人暴動,就算信用卡能透支,也會導致金融系統的崩潰,引發金融危機。民眾會不顧一切上街遊行,暴動,打砸搶,總之會一片混亂。2.美國的社會是個崇尚個人自由的圈子,個人自由主義完全高於集體主義,包括政府都不能因其他原因限制個人自由。這應該就是為什麼美國出現災害時去救援,美國大兵要荷槍實彈的如臨大敵般進入受災區域,因為隨時會出現民眾因食品短缺引起的搶劫,暴動,遊行示威等一系列混亂局面,大兵們不是去救災的,而是去維持秩序和止制暴動的。3.美國是個槍支氾濫的國家,平時正常階段還經常出現槍擊傷害和隨便持槍上街的事,一旦封城,這個區域必將成為一個隨時會暴炸的火藥桶,別說救災了,能保證非災害性死傷都難。

總之美國封城就是作死。


M765


實際上,2010年以來,美國每年的流感病例在900萬至4500萬之間,與流感相關的死亡人數在1.2萬至6.1萬之間。目前,接種流感疫苗一直是預防流感及其導致的嚴重併發症的最佳方法。由此可見,這已經是常態化的季節性爆發。

但爆發於2019年-2020年季的美國最強流感,目前已經致死了上萬人,據瞭解,美國的流感染病人數超過1900萬以上,直接死亡人數也已突破10000人。但為什麼沒有封城呢?同時也還有那麼多人仍去美國呢?

其實,流感病毒並不同於此次新冠病毒,前者並不是病毒性傳染病更沒有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受關注的國際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因此也就沒有人員交流和貿易的任何影響。

而且美國的流感並不是由某一地集中爆發,而是全美十多個州同時爆發的,不存在病毒的“宿主”,這是季節性的因素影響的,因此你封城的目的在哪裡?就算阻斷人員往來但也改變不了季節性疾病的感染。

不過我還是要說一下,關於美國今年的流感具體死亡多少人,至今沒有一個官方通報的準確數據,消息來源要麼就是所謂的美國國內媒體,要麼就是我們直接引用別人的數字。相比之下,我們國內的情況(疫情)每天都向WHO等組織進行通報的。這本身也反映出了兩者(美國流感和新冠病毒)之間並不是一回事。


東震木


據報道,美國此次流感導致全美1300萬人被感染,近萬人死亡;全美50個州,48個州出現流感疫情,32個州流感疫情維持高位。截止目前,美國也沒采取封城措施。

美國此次流感疫情屬於季節性流感,季節性流感死亡人群多為免疫力差的人群,如老年人,他們大多死於因流感引發的慢性疾病。也就是說,這些免疫力差的人如沒感染流感,有可能會多活幾年,感染了流感只會因為免疫力差而加速或者激發慢性病的發作,而且全球每年因流感疫情會導致300萬至500萬重症病例,25萬至50萬死亡,有8成以上為60歲以上老人,所以並不覺得可怕,美國也覺得沒有封城的必要。可新冠肺炎病毒並不只對免疫力差的人“下手”,它如SARS一樣,感染性也更強、死亡率也更高、治癒也更難,殺傷力超大,所以要封城。舉個例子,美國流感如同7級颱風,只有“年久失修”的房子會倒塌,新冠肺炎病毒如同15級颱風,新房子都不一定鎮的住。

也正是因為如此,美國認為沒有封城的必要,世界上還有那麼多人去美國。無論哪種情況,都告訴我們健康的重要性,所以生活中加強鍛鍊身體是重點。



雨點撞上貓喵喵


美國流感和中國疫情,兩者疾病的傳染傳播途徑跟傳染力不一樣。至於封城,除了政府的決策與運作與動員能力。更多的是人民的意志。美國人民崇尚他們所謂的自由。封城他們願意嗎?美國人的家國概念,不像我們中國人有5000年博大精深。他們家是家、國是國、個人是個人。我們中國人的命運、家庭的幸福,與祖國是緊緊相連,永不分割的。


東家守藝人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發佈的數據顯示,2019-2020流感季(去年9月至今年1月底),美國1900萬人感染流感,至少1萬人死亡,包括68名兒童。預計流感季將持續至5月,而2月是高峰期。看看歷史,發生在2009和2010年美國的豬流感共導致6080萬美國人感染,27.4萬人住院,死亡近1.25萬人。

有的人表示,目前在我們國家的新冠狀病毒疫情,疑似和確診病例總共也就六七萬人,死亡人數沒有超過1000人。根據鍾南山院士介紹,新冠病毒的致死率現在在2.7%,而遠遠比SARS冠狀病毒、埃博拉病毒或H7N9流感病毒低。為什麼大家就將這個病毒看得這麼厲害呢?



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主要是由流感病毒導致出現的通常包括甲、乙、丙三種類型。甲型病毒經常發生抗原變異,傳染性大,傳播迅速,極易發生大範圍流行。這些病毒都是較為常見,當然也有高致死率的流感病毒,比如禽流感。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全球每年都有300萬至500萬嚴重流感病例,每年因流感死亡的人數在29萬至65萬之間。

但是我們要清楚,流感和傳染病不是一回事的。我們國家將傳染病又劃分為甲類、乙類和丙類。按照國務院的通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已納入乙類傳染病,按照甲類傳染病來防治。另外,大家熟悉的SARS、炭疽熱、狂犬病、甲型H1N1流感也是屬於乙類傳染病。《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管理的傳染病分甲類、乙類、丙類三類,共39種。甲類傳染病是指:鼠疫、霍亂,只有這兩類。大家可以想想,如果發生鼠疫和霍亂,封城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黑死病”被號稱歐洲人的夢魘,他就是鼠疫的一種,據說三年時間殺死了近三千萬人。



我們完全可以說流感和傳染病等級是兩類劃分的。關於傳染病等級,美國和世界通用的一般是生物安全等級。比如關於病毒類的,一般將相關微生物等級劃分為BSL一1到4級。

流感病毒是屬於BSL-2級別。BSL-3的級別代表病原體是:炭疽芽孢桿菌、鼠疫桿菌、結核分枝桿菌、狂犬病毒等等。SARS病毒、艾滋病病毒也是屬於第3級。新型冠狀病毒理論上也應該劃入第3級。埃博拉病毒、馬爾堡病毒、拉沙病毒這一些是屬於BSL-4級。

這就是為什麼美國的流感病毒即使覆蓋人群高達幾千萬、致死量特別大、但是沒有引起人們恐慌的原因。由於傳染性,人們反而對影響範圍較小的新冠狀病毒和SARS恐慌很大了。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發佈的近年來的流感患病、就診、住院和死亡人數。


暖心人社


實際上美國超級流感死亡萬人以上,就流感來講傳染性也相當大,之所以美國沒有封城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了解:

第一、美國是聯邦制, 三權分立,一項涉及到全國性的事件,並不是很簡單就可以辦到的事情,需要眾議、參議兩院等複雜的流程才能通過,即使通過到達到各聯邦州如何認同執行也是問題

第二、美國民眾非常崇尚自由與人權,這種封城政策顯然與他們是不匹配,個人為中心的前題下,很難像中國這樣以國家、以集體利益為中心實施。

第三、封城後果影響巨大,是美國所承擔不起的後果,無論是經濟還是社會秩序,美國自詡是世界”老大“封城對美國極不利,美國只考慮自己和利益。

至於為什麼還有那麼人去美國,客觀上美國在政治、經濟各方面在世界上來講是影響巨大的,很多人因為工作、生活、學習等方面原因還是要去的,而且對於美國流感在控制和預防方面做也很也色。


徐徐愛道來


美國和中國相比,美國作為西方發達國家,國情不同、疫情不同、應對能力和方法不同,執政理念不同,判斷封城與否會根據本國實際情況和得失決定。不封城與對或錯無關。

美國高度發達的科技、教育、醫療、金融等吸引世界大多數有志之士前往學習。地廣、人稀、沃土、環境優美更是吸引人們前往旅遊或移民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