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為何能得天下?

用戶8077476868598


司馬氏取代曹魏天下是在曹丕、曹叡去世後,司馬懿通過發動高平陵之變奪取權力實現的。下面筆者來簡單分析一下司馬懿奪取的幾個基礎性因素。

一是曹魏宗室沒有能夠掌握國家大權。曹操一共有25個兒子,繼承魏王位置的是其次子曹丕 ,曹丕後來代漢成為皇帝。曹操最初的繼承人長子曹昂在曹操被張繡突襲的過程中喪命,曹操不得不在次子曹丕、三子曹植兩個人中選擇繼承人,最終選擇曹丕,但在這個過程中大臣中形成了支持曹丕和曹植的兩派,並對立很嚴重。在曹丕繼承魏王位置並登基後,極力排擠曹植等兄弟。在曹丕早逝後,其子曹叡也沒有重用曹植和其他叔叔,造成宗室得不到重用。

二是託孤大臣曹爽的肆意妄為引起郭太后和大臣的不滿。曹爽作為曹真的兒子在曹叡死後和司馬懿一起作為託孤大臣,但在其掌權後沒有謹慎的輔佐小皇帝,而且獨攬大權,屢次做出超越禮制的事情,讓大臣很不滿,並軟禁了郭太后,為司馬懿發動事變取得懿旨,讓這次事變變得合法化。

三是司馬懿家族有很強的實力。司馬懿以後作為曹操、曹丕、曹叡的託孤大臣可見其實力在當時是得當認可的,而且對曹魏政權也表現出來很忠心。而且整個家族都非常厲害,司馬懿家族親兄弟八人並稱為司馬八達(因他們的字裡面都有達字),這樣的家族是司馬氏興起的根基。司馬懿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就是司馬懿的左右手,在關鍵時刻幫助父親克敵制勝。

四是司馬懿個人獨特的隱忍之術。司馬懿對於曹操發展作出了很大的功績,也得到自己的前幾任主公的認可。但因為曹爽家族和曹魏家族特殊的關係。在能力和資歷明顯低於自己的曹爽獨掌大權,遭受嚴重排擠時,司馬懿選擇了隱忍,通過裝病迷惑曹爽兄弟,在曹爽不斷犯錯誤的同時,秘密繼續自己的力量。趁曹爽兄弟和小皇帝外出時,發動事變,趁機奪取權力。

五是曹叡臨終遺命的失誤。曹叡在去世前,遺命曹爽和司馬懿輔政,兩個人輔政極易造成一邊倒的情況。事實上,後來也確實存在這種情況。如果當時曹叡可以選擇三到四個大臣輔政,可以起到分權的作用,極大的避免權臣出現。

最後,曹叡的繼任者在法理上沒有那麼強。曹芳繼承曹叡的皇位,但兩個人並不是親父子,是因為曹叡無子選擇的繼承人。曹叡的皇后後來的郭太后也是在曹叡去世前冊立的,權威性也不高,政治能力不夠。這些因素導致曹芳在法理上沒有老皇帝親生兒子強,而郭太后後來也被司馬氏一而再,再而三的擺佈。

綜上,司馬懿能夠奪取曹魏天下,和曹魏宗室無法掌握實權,主少國疑和同為輔政大臣曹爽的胡作非為有關,也和司馬懿及其家族本身的能力有關。


行走在馬班陳範間


  • 封建社會的王道一一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其實建立晉朝的是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

但是,應該看到,沒有司馬懿就沒有司馬氏集團,更談不上司馬炎受禪稱帝,建立晉朝。

歷史的沿革告訴我們,封建社會逃不過治亂興廢的歷史規律;在社會劇烈動盪的時候,亂世出英雄,開國多名君,治世多能臣。所有朝代,概莫能外。

  • 深諳“厚黑學”的司馬懿

帝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魏武察帝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欲驗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後而身不動。又嘗夢三馬同食一槽,甚惡焉。因謂太子丕曰:“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

一一《晉書.高祖宣帝紀》

司馬懿在後世的心目中,絕對是一個陰險狡詐的老狐狸形象。他的唯一對手諸葛亮被他熬死在五丈原戰區,希望速戰速決的諸葛亮長途征戰是十分忌諱持久戰的,而司馬懿高掛“免戰牌”,罵死不出頭。一個“拖”字訣,終於使丞相在八月秋風中逝去。

憑心而論,他是一位文武兼備的狠角色,面對更加狠毒陰險的魏武大帝一臉的疑惑,司馬懿把厚黑學中的“忍”為上;奉為圭臬,可謂是“臥薪嚐膽”之勾彧而躲過一劫。

司馬懿並非完全是一個陰謀家,因為耍手腕動心機永遠離政權一步之遙。他必須有非凡的軍事業績,才能掃清道路,奪得天下的大權。

  • 掦名立萬的“遼東戰役

這一仗是司馬懿堪稱經典之作的一戰,他揮兵長途跋涉一一“千萬裡我追尋著你,你不像是在我夢裡,......問我到底恨不恨你,問自己你到底好在哪裡?”

軍事小強人公孫淵當然是司馬懿的夢中仇人,因為兩個人都是一丘之狢,慣以狡詐著稱,位於遼東半島的公孫淵,未雨綢繆,率先向東吳輸誠,再來一次“蜀吳聯軍”的翻版,結果東吳上當,公孫淵在自己地盤扣留了前來支援的東吳貨物,殺死吳國使臣,又名向曹魏報功求賞。

魏明帝曹叡對拒不來洛陽朝拜的公孫淵視為反叛,傳檄討伐,公孫淵聯合鮮卑人,據險固守,打敗了毌行儉。魏明帝只能派己是太尉的在長安關中鎮守的軍界元老司馬懿。

正在家中抱孫娃子(司馬炎)的太㷉,聽到魏明帝的急徵,高興得差點笑出聲,真是家旺業興呵,兩個兒子均己成家,大孫子也抱上了手,現在又要掌握天下軍權掃蕩公孫淵,縱然千里,我也要會一會你。

久經沙場的司馬懿動如脫兔,揮軍將公孫淵圍困於襄平城。現在的司馬懿早已不打防禦戰了,進攻,進攻!

襄平城己是危城,公孫淵從城南突圍,在一條河邊,被大魏軍隊一陣亂砍,號稱“燕王”的公孫淵連同自己的兒子當場斃命。

可惡的司馬懿為一千多年後的曾國藩作出了表率:“大索三日”,不,是“大殺三日”,公孫淵手下官員兩千多人,男兵丁七千多人,共計萬人斬首。遼東半島所轄三十萬人歸入曹魏王朝。司馬懿用戰俘的鮮血燃紅了久埋心底的黑暗心理,他的尖牙更加凌厲.....

  • 智取淮揚 司馬懿的血色黃昏

事業尚未成功,司馬尚需努力,魏少帝嘉平元年(249年),七十一歲的司馬懿,趁著皇帝前往洛陽南郊,祭掃魏明帝高平陵之機,突然在城中政變,把死對頭曹爽及其同黨、親屬,一共幾百人在刑場處死。

這次政變造成了司馬懿的最後一次出征,淮南地區的元老級大將,新任太尉王凌,率先起兵討逆。

這個王凌是一位名人之後,乃父就是大名鼎鼎的王允,刺殺董卓的文人豪傑。王凌也是四朝元老,面對曹氏兒郎的軟弱無能,猶如乃父當年熱血沸騰,揮戟砍翻刁斗大旗,討伐司馬懿。

就在王凌秘密準備階段,他的有力助手兗州刺史令狐愚 卻突然病逝,新的剌史又是司馬懿的人,王凌實力大打折扣,但是耿直的王凌依然如故的反對司馬集團的叛逆和驕橫,當司馬懿收到淮楊方面密告後,立即秘密下令,徵調朝廷幾萬精銳部隊,將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蹍壓王凌。

武力對抗應該有武力作後盾,但是,身為楊州軍政一把手的王凌,只有權力調集自己的一萬多兵馬,東南地區的部隊,沒有中央的銅虎符,你根本無法接近部隊。

已經八十歲的王凌,寧願為整個淮楊地區把刀插進自己的兩肋,也不願淮楊地區重蹈遼東半島襄城之轍。仰天長嘆一聲後,獨坐一小船向司馬懿軍前辭職謝罪。

司馬懿接過王凌的太尉印綬,單手撣開投誠書信匆匆一瞄那二、三十個字,立即下令給光身體的王凌穿上衣服,這是同意投降的寬大處理表示,王凌心中舒了一口氣,算了吧,已經八十歲了,爭什麼呢?忠誠又咋個呢?當他的小船往回行駛時,他甚至想要去會會竹林七賢,喝酒、嗑藥、談玄龍門陣,倚靠在老闆娘櫃檯前酣聲大作.....

岸邊一隊官軍迎接小船登岸,一上岸邊,立即宣佈押解回京問罪。王凌當天晚上嘆道:“己逾八旬,身名並滅”,喝毒藥而死。

具有反抗能力的王凌死了,司馬氏集團已經沒有武裝力量可以威脅了,所有反抗徹底消滅。

三個月後的八月初五,七十三歲的司馬懿也病死於洛陽。

客觀評價司馬懿,他應該是繼曹操之後,位列主帥型名將的第二名。

以後的司馬師、司馬昭、繼續在奪取天下的路上狂奔,他們更是權傾朝野,如日中天,除了曹麾敢罵一句:“司馬昭之心 路人皆知”外,曹氏後代一片沉默,曹麾終於作“玉碎”暴發,被賈充當場格殺。

司馬昭臨死立司馬炎為世子。魏元帝曹奐鹹熙二年(265年)十二月,司馬炎在賈充等人陪同下,逼令曹奐禪位。司馬炎受禪稱帝,這個當年被他爺爺抱過的孫子,此刻己是天下第一的老子,三國歸晉,分久必合。


良人執戟2


導語:

曹操努力了一輩子,打下了曹魏的江山。可是隻傳了三代人,就被司馬家給奪取了權力。為什麼司馬懿能夠在年紀那麼大的情況下,奪取權力呢?

除了自身的努力,其實客觀原因也有很多。司馬懿的成功是時局和自我能力結合後,所造就的結果。

01司馬懿多次手握軍權 ,在軍中有極高威望。

司馬懿曾經取代楊修,成為曹操的秘書。楊修的聰明才智,我們都清楚。所以司馬懿壓根就不比楊修差,甚至比楊修還要聰明。

在曹操身邊實習了一段時間以後,他從曹操身上學習了大量軍事指揮的知識,可以說曹操就是他最好的老師。

曹操去世以後,曹丕建立了曹魏王朝。此刻的司馬懿完全得到了曹丕的重用,當然司馬懿此刻最重要的作用不是帶兵打仗,而是留守後方。

在曹丕看來,曹參雖然能征善戰,卻少不了蕭何在後方的支持。所以曹丕把司馬懿當成了自己的蕭何。

  1. 曹丕發動兩次伐吳之戰的時候,司馬懿都是負責留守許昌,為曹丕主持朝中大局,並且為曹丕解決後援糧草的問題。所以司馬懿相當於曹丕的荀彧、蕭何,是個不可或缺的人物。
  2. 等到魏明帝曹叡登基以後,司馬懿作為輔政大臣之一,帶兵擊敗了孫權和諸葛瑾,並且斬殺了張霸,從而威震天下,被魏明帝封為驃騎將軍。
  3.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上庸地區的孟達表示要投降,如果孟達真的投降諸葛亮,那麼關中之地,曹叡可就不要想了。

所以說這個時候,司馬懿足足趕了八天路,到了上庸城,就斬殺了孟達。平定了這一場災禍,從此司馬懿在軍中的威望逐漸提高。

此後司馬懿成為了對抗諸葛亮的主力,諸葛亮多次北伐,都被司馬懿給擋住了。他的存在有效地遏制了諸葛亮北伐的進程。

初,達與亮書曰“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聞吾舉事,當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間也,則吾城已固,諸軍足辦。則吾所在深險,司馬公必不自來。諸將來,吾無患矣”及兵到,達又告亮曰“吾舉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上庸城三面阻水,達於城外為木柵以自固。帝渡水,破其柵,直造城下。八道攻之,旬有六日,達甥鄧賢、將李輔等開門出降。斬達,傳首京師。俘獲萬餘人,振旅還於宛。---《晉書》

所以司馬懿在這段時間,培養了一大批雍涼猛將,他們對司馬懿的感情十分深厚,這為後來司馬懿政變奪權,建立了軍事基礎,至少邊疆地區的大將們,是百分之百忠於司馬懿的。

02司馬懿能夠蟄伏多年,躲過了曹家三代英主的懷疑。

司馬懿最早是不打算做官的,曹操唯才是舉的政策,侮辱了他們這些所謂的士族人員,所以他們以歸隱作為一種無聲的抵抗。

魏國既建,遷太子中庶子。每與大謀,輒有奇策,為太子所信重,與陳群、吳質、朱鑠號曰四友。遷為軍司馬,言於魏武曰“昔箕子陳謀,以食為首。今天下不耕者蓋二十餘萬,非經國遠籌也。雖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魏武納之,於是務農積穀,國用豐贍。帝又言荊州刺史胡修粗暴,南鄉太守傅方驕奢,並不可居邊。魏武不之察。---《晉書》

不過曹操知道司馬懿有才,不管用什麼辦法,都會把司馬懿給弄出來。只要你有才華,那麼就可以到他那兒做官,這是曹操用人的標準。

司馬懿成為曹操的秘書以後,行事非常低調,不該說的話,從來不會多說一句。所以曹操對司馬懿還是比較放心的,而且司馬懿已經徹底放棄了漢朝,表現得完全忠於曹操,甚至順著孫權的意思,鼓勵曹操稱帝。

這一系列的操作,使得曹操並沒有對司馬懿採取什麼極端的做法。司馬懿此刻一直輔佐太子曹丕,所以緊接著又成了曹丕的好友。

  • 在曹丕登基以後,司馬懿獻出了一系列的計策,但是他依舊比較低調,不願意跟別人爭奪功勳,更不願意主動要求權力。
  • 所以儘管曹丕認為司馬懿是有雄心之人,卻也沒有想到他會篡位,所以曹丕臨死之前,依舊讓司馬懿輔政,可見司馬懿再次躲過了一劫。
  • 曹叡上臺以後,前期基本上依靠司馬懿幫助他對付東吳和蜀漢,所以曹叡對司馬懿也很信任。不過伴隨著軍權越來越大,司馬懿的權勢也逐漸提高,這引起了曹叡的不滿。

所以曹叡多次拿走了司馬懿的兵權,可是每次出了問題,曹叡還是要找司馬懿來幫忙。似乎整個曹魏只有司馬懿會打仗,且能夠放心地交付軍權。

這麼一來二去,曹叡漸漸也放鬆了對司馬懿的懷疑態度。畢竟司馬懿為曹魏立下了那麼多戰功,又是三朝老臣,如果廢了他,豈不是寒了天下人的心?就這樣司馬懿躲過了曹家三代人的懷疑。

03曹家宗室明爭暗鬥,給了司馬懿鑽空子的機會。

曹操的兒子實在是太多,其中嫡出的幾個就開始爭權奪利。尤其是當時的曹丕和曹植兄弟倆,鬥得不可開交。曹植有一幫親信,為此曹丕自然也要有一幫人輔佐,司馬懿便是其中之一。

此後曹丕又和鄢陵侯曹彰鬥法,最終逼迫曹彰交出軍權來。曹丕的兒子曹叡當政時期,曹家還沒有什麼內亂。

  1. 不過曹叡去世之前,他從眾多大臣之中,選拔了兩個輔政大臣,一個是司馬懿,還有一個就是大將軍曹真的兒子曹爽。
  2. 曹爽年輕有為,又是曹真的兒子,所以成了輔政的主力軍。他上臺以後,起初對司馬懿還算比較恭敬,可是時間長了以後,曹爽就開始怠慢所有人,包括小皇帝曹芳。
  3. 他甚至認為曹芳就是一個傀儡,這國家的大權始終應該掌握在他曹爽手裡。所以說皇帝和曹爽之間的矛盾再次彰顯了出來。

所以說曹家的內鬥是很少有間斷的時候的,一旦他們內部鬥爭起來,那麼得利的當然是外人。所以說司馬懿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奪取了曹魏的大權。

遂免爽兄弟,以侯還第。初,張當私以所擇才人張、何等與爽。疑其有奸,收當治罪。當陳爽與晏等陰謀反逆,並先習兵,須三月中欲發,於是收晏等下獄。會公卿朝臣廷議,以為“春秋之義,‘君親無將,將而必誅’。爽以支屬,世蒙殊寵,親受先帝握手遺詔,託以天下,而包藏禍心,蔑棄顧命,乃與晏、颺及當等謀圖神器,範黨同罪人,皆為大逆不道”。於是收爽、羲、訓、晏、颺、謐、軌、勝、範、當等,皆伏誅,夷三族。---《三國志》

司馬懿奪權以後,殺掉了曹爽和若干曹家宗室,徹底掌控了整個曹魏王朝,這才去世,享年73歲。此後他的兒子司馬昭和司馬師繼續把持朝政,等到孫子司馬炎上臺以後,篡位登基,建立了西晉王朝。

總結:再厲害的對手,也比不上不團結的隊友。

曹魏是曹操打下的天下,那個時候不管是曹家宗室還是夏侯家,全部都非常團結。他們始終圍繞著曹操轉,所以曹操才能夠創立那麼大的功業。

曹丕時期就出現了曹家子孫內鬥的情況,所以曹魏集團在這段時間一直沒有任何發展,能夠維持下來就很不容易了。

等到曹叡去世以後,曹家的內鬥就更加頻繁了,所以說不是司馬懿非要強行奪取曹家的天下,而是曹家人自己不爭氣,拱手把天下給讓出來了。

這讓我想起了多爾袞和豪格爭奪皇位的事情,這兩個人最終為了滿清的基業,索性一個都不做皇帝了,而是讓順治登基稱帝,這才有了滿清兩百多年的基業。

《三國志》

《晉書》


江湖小曉生


司馬懿未能得天下。是他的兒子司馬昭滅了蜀,孫子司馬炎滅了吳,才實現天下一統的。

只能說是司馬懿奪取了曹魏大權,為其子孫得天下奠定了基礎。

司馬懿能成功奪權曹魏大權,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

主觀原因,是司馬懿才智超人,老謀深算,在曹操死後,第一代人才逐漸凋零,司馬懿逐漸成為曹魏柱石人物,東征西討,掌握了軍權,建立了威望,並且組成了自己的班底,最後奪取了政權。

客觀方面,是曹氏人才的式微。曹操之後,曹丕曹睿還可以,但都在位時間不長。至曹芳,沖齡繼位,給了司馬懿可乘之機。又老的武將謀士相繼去世。最後輔佐曹芳的大將軍曹爽又是個大草包。故司馬懿奪權成功。

有人說司馬氏得位不正。其實這種權臣篡位的事,在封建時代比比皆是,說不上得位正與不正。都是主客觀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曹魏被取代,誰讓你曹家後繼無人,人家司馬懿又太優秀呢!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我認為首先是愛:諸葛亮愛用計,用火把人燒死燒傷,用石頭把人砸死人都很怕和諸葛亮打司馬懿最就用守的為法,這樣部下少了很多傷亡自然就對司馬懿產生了敬和愛,把諸葛亮耗死後,曹魏看到司馬家族勢為大加上術士說司馬食曹論,曹操後人決意除去司馬懿以絕後患,司馬懿也看到這一局面,他又有愛將擁護,與其家族滅亡還不如取而代之,最後是恨逼迫司馬懿取代曹,由於其實力強大繞三國戰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