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好一幅江淮春耕圖


瞧!好一幅江淮春耕圖

在碭山,現代化機械作業,助力疫情防控和春耕生產的“雙贏“。碭山縣委宣傳部供圖

雨水到,春耕忙,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春耕備耕。連日來,江淮大地從南到北,掀起了春季農業生產的熱潮,一幅幅“春耕備耕”畫卷正徐徐展開。

據安徽省農業農村廳監測數據顯示,截至2月17日,全省共投入春耕備耕工作勞力321.87萬人、農技人員12538人次,完成追施肥料1917.47萬畝,除草2082.04 萬畝,清溝瀝水1341.96萬畝。

疫情防控春耕備耕兩不誤

立春以來,潛山市天柱山腳下的一片茶葉基地,天天一派農忙景象,戴著口罩的茶農們鬆土的鬆土、清溝的清溝、施肥的施肥。

基地負責人曹文志除了帶著大傢伙搶農時,還要時不時提醒茶農分散作業、戴好口罩、科學防護。

塗陳剛是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因為這片基地,讓他實現了家門口就業。“我家就住在茶園附近,每年開春都來園裡幹活,一年下來能賺5000多元。今年的疫情形勢嚴峻,起初我還擔心沒活幹。這下好了,今年這幾千塊的收入,心裡有底了。”說這話的時候,被口罩遮去半張臉的老塗,從眼神裡看得出那份高興。

在蕪湖縣陶辛鎮,倪家村種植大戶葛小馬這幾天一醒來就往自家地裡趕,忙著蔬苗移栽。“疫情對我們影響不算太大,口罩、消毒酒精、消殺藥品都備好了,每天進出大棚的村民,都要測量體溫,並佩戴口罩。”

這陣子,歙縣溪頭鎮的柯小汝也沒因疫情閒居在家。

家庭農場自有茶園300畝,流轉茶園360畝,眼下再過個把月就要開始採摘,數百畝的茶園地,這個時候不但防疫不能鬆懈,春季管理同樣不容耽擱。

農場負責人柯小汝發動家庭成員,對茶園實行春季管理,既避免了與外人接觸,又不影響春茶生產。“何況還有農技人員跟蹤指導,我對今年的茶葉收成有信心。”柯小汝說,尤其是縣裡開展的送技術、送政策、送信息等服務,為我們茶農增收、茶葉提質增效開了個好頭。

當下也是果樹嫁接的時期。2月13日上午,阜陽市阜南縣前進村的裕豐黃梨種植專業合作社,農戶們正在給忙著給梨樹改接,近期已將6畝晚秋黃梨改接成若光品種。“眼下正是給果樹培土、施肥、搭架的最佳時期,田間管理一定要跟上來。”苗集鎮農技站負責人韓磊俠在現場指導道。

2月15日一大早,寧國市港口鎮西村村的一處油菜田裡,64歲的王大慶正帶著口罩揹著噴肥機給油菜施肥,一桶50斤的肥料撒完,他的額頭早已沁出了一層汗珠,“趁著這天好,給油菜施施肥,為豐產打基礎。”

瞧!好一幅江淮春耕圖

64歲的王大慶揹著噴肥機給油菜施肥。顧維林攝

農技專家遠程指導備春耕

如何在疫情期間做到春耕防疫兩不誤?答案在網絡、在雲端。

“陳站長,這棚韭菜管理,我想聽聽你是什麼意見?”

近日,在滁州市來安縣新安鎮孫橋村,村民祝華俊一大早就出了門,一頭扎進大棚忙著為韭菜除草。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春耕生產沒有農技人員到地裡指導,田間管理的技術問題全靠電話或微信視頻諮詢。

“今年的春耕趕上了特殊時期,一開始心裡還真沒底。”忙得汗珠子直往外滲的祝華俊說,這個時候,鄉親們都不串門、不聚集,大家自覺戴口罩下地幹活。去年3畝韭菜大棚,收成還可以,今年還指著能再多收點哩。

雖然今年的春季,因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發而變得不同尋常,但農時不等人。在宣城市宣州區,創新為農服務成為時尚。網絡上、微信裡,說的最多的就是農技專家的指導,有的是動員農戶及時追肥,有的是督促農戶清溝排水。

與此同時,該區還通過微信群發叮囑農機生產、銷售企業指導農機操作人員做好農業機械的維護保養。截至目前,全區已檢修各種農機具15000多臺套。值得一提的是,在保障春耕的過程中,電話、微信、短信也成為指導早春蔬菜種植技術的線上平臺。

在無為市,農技人員特地提前把新技術、新產品編製成“菜單”,通過電話教學、視頻指導等方式,給農民“傳經送寶”,其中有叮囑下地前後個人防疫消毒的,有講解春耕備耕技術要領的,還有的涉及農業市場信息,實現了農戶與農技人員“不見面”互動,讓農戶真正做到了“打開電視進課堂”“拿起電話找專家”的效果。

在皖北,阜陽太和縣引導群眾做好個人防護的前提下,有序、分時、分散開展生產。倡導“點對點”配送服務,保障農資供應,鼓勵農資經營網點利用電話、微信、網絡等方式,實施無接觸配送便民服務。

智能化機械施展拳腳助春耕

“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眼下正是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購肥備種、進田下地也不能耽擱,趁著春光,除了把前陣耽誤的農時追上來,提高春耕效率也是當務之急。

2月16日下午,無為市泥汊鎮日新村種糧大戶方立仁的500畝小麥和油菜地,正在用無人機進行噴灑作業。

“10畝地5分鐘就能完成噴灑,比人工效率高太多了。往年光顧幫工一人一天就是100元,效率低,還對身體有害。”方立仁稀罕地瞅著天上的無人機說道,“有了這傢伙,可解了燃眉之急。”

當地農民在蕪湖縣鎮村網格包保員的指導下,開始下地幹活,各項農作物生產井然有序。

田間地頭,除了一個個農民忙碌的身影,一股科技“春風”也撲面而來。

“嗖、嗖……”伴隨著陣陣機翼旋轉的聲音,一架滿載農藥的無人機徐徐升空,在六郎鎮潤程家庭農場開啟了一場“空對地”的噴灑作業。眼看著無人機滑過片片田野地,從起飛到噴灑農藥,短短1個小時,就完成了過去10個農民一整天的作業面積。

疫情發生以來,村民都待在家,一時難以僱到幫手。這個時候無人機派上了大用場,減少了春耕開支不說,關鍵是避免了人群集聚,省時省力還省錢。

眼下,碭山縣45萬畝冬小麥已返青,春管作業刻不容緩。在朱樓鎮邵莊村的麥地裡,多架植保無人機不停在空中作業,隨著螺旋槳的旋轉,一箱箱高效低毒的農藥水均勻地噴灑在麥苗上。

為搶抓農時,該縣利用空中植保無人機、陸地自走植保機,對麥田進行陸空立體式管理,為午季小麥豐產豐收夯實基礎,力爭實現疫情防控與農業生產的“雙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