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什麼要殺劉伯溫?

環宇影視片段


朱元璋為什麼要殺劉伯溫?

劉基,字伯溫,青田人,是明代開國功臣。曾為朱元璋得天下而出謀劃策,論功勳劉基不說排第一位,名列前茅是沒有問題的。

然而事實則是,開國六公爵根本沒有劉基的事,這位朱元璋口中的“張子房”,在洪武三年,只封了個誠意伯,和其功勞極不對等。

史料記載:

“基在京病時,惟庸以醫來,飲其藥,有物積腹中如拳石。其後中丞塗節首惟庸逆謀,並謂其毒基致死雲。”

劉基生前運籌帷幄、能謀善斷,這是不爭的事實,而他的死卻成了一個謎團。劉基晚年在京城,病在床榻之上,胡惟庸命人送藥,劉基吃了藥,腹中好似橫亙著一顆大石頭,就此駕鶴西去。劉基的死,跟胡惟庸脫不了干係,無論是胡惟庸有意殺劉基,還是朱元璋授意,劉基都死在了胡惟庸手中。

朱元璋曾詢問宰相人選,劉基很明白地說胡惟庸“奸恣不可用”,因此和胡惟庸結下仇怨,也就是說胡惟庸是有理由殺劉基的。

另外,朱元璋也很有可能授意胡惟庸給劉基下毒。在劉基中毒後,朱元璋剛開始是置之不理,之後派人去詢問病情,得知劉基已經無法從床上站起,知道劉基命不久矣,這才命人將劉基送回家鄉,一個月後劉基去世。

為何剛開始朱元璋置之不理,那應該是在等待時間,為了掩蓋事實,胡惟庸下的藥應是慢性毒藥,這樣做對外就很好解釋。等到藥效逐漸發作,劉基已經病入膏肓,朱元璋才放下心來,讓劉基回家,落葉歸根。

當然,這都只是推測,真正的事實可能只有朱元璋自己知道,那麼如果真的是朱元璋授意的,那他為何要這樣做呢?

一是為了子孫江山:

開國皇帝殺功臣不算少見,宋太祖為了不殺人,也搞了個杯酒釋兵權,目的仍是廢掉開國功臣的權力。可是朱元璋殺人之多,牽連之廣就比較罕見了,胡惟庸案前後被殺三萬人,空印案和郭桓案牽連被殺的超過七、八萬人。

難道朱元璋是個殺人的瘋子?非也,朱元璋對待蒙古平民都幾乎一視同仁,為何要為難那些官員呢?作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其一舉一動都有著明確的動機。

明朝開國功臣中戰將如雲,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馮勝、傅友德、郭興等等。但凡事都有兩方面,名將如雲,可以支撐朱元璋迅速統一中原,驅趕蒙元,平滅陳友諒、張士誠。不過在建國之後,這些人功勞太大、能力太強,就成為燙手的山芋。

況且,名將之中大多為淮西集團,也就是朱元璋的老班底,這些人和朱元璋關係密切,戰時哥哥兄弟還好說。但封建等級森嚴,朱元璋登基稱帝后,這些人或許會居功自傲,或許可能因為和皇帝關係而胡作非為。朱元璋不是神仙,也會有死的那一天,以他的本事當然可以震懾住眾人,而他子孫可不一定,為了子孫的江山,朱元璋下定決心要殺掉這些功臣。

太子朱標不同於朱元璋,他心地寬厚仁慈,不論是對待官員還是下屬,都以禮相待,這是讓朱元璋很不放心的一點。為了讓朱標明白他的苦心,朱元璋曾親手拔掉樹枝上的荊棘,告誡朱標他這麼做的原因。

二是因為劉基太過厲害: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提起頂級軍師,劉伯溫在歷史上絕對排得上號。

史料記載:

“太祖坐胡床督戰,基侍側,忽躍起大呼,趣太祖更舟。太祖倉卒徙別舸,坐未定,飛礮擊舊所御舟立碎。友諒乘高見之,大喜。而太祖舟更進,漢軍皆失色。”

在鄱陽湖大戰中,朱元璋親自督戰,劉基就在旁邊,突然跳起大呼,讓朱元璋換船。朱元璋剛換了船,原先的旗艦就被擊沉,這已經是料事如神的節奏,還救了朱元璋一命,在暗自慶幸的同時,朱元璋也意識到了劉基太過厲害。

在和陳友諒作戰的關鍵時刻,基本都是劉基在出謀劃策,判斷準確無誤。至正二十三年,張士誠包圍安豐,小明王韓林兒還在城內。朱元璋不顧劉基反對,率兵出兵安豐,陳友諒得知消息趁機進攻洪都,朱元璋這才醒悟“不聽君言,幾失計。”

這位凡事都預先判斷,而且準確度極高的軍師是個可怕人物,好在他在朱元璋身邊,假若劉基投奔了陳友諒,那結局就很難說了。

如此大的功勞,到了分紅的時候,小氣的朱元璋只給了個伯爵,工資獎金都不高。從這裡看到,朱元璋已經在堤防劉基了,不是說劉基不忠心,而是劉基能力太強,令朱元璋十分忌憚。

三是,以朱元璋的性格,寧可殺錯也不放過:

朱元璋出身貧農,被逼無奈投奔郭子興,才慢慢發展起來。這底層出身令其十分自卑,他要過飯、當過和尚,這些過往看似有些悲情色彩,而朱元璋則認為這是他的傷疤,並且不許任何人提及這些。

原生家庭的影響深遠,而且作為一代帝王,相差太過懸殊,必定會對其心理產生極大影響。朱元璋學識水平不高,他從創業開始就一直在讀書不假,但跟宋濂、劉基等人的學識相比,相差太多。

對人才朱元璋一方面重用,一方面卻猜忌多疑。面對比自己強的人、學識淵博的人、戰功卓著的人,一概以不信任對待。除了他的親屬,朱元璋幾乎不信任任何人。

文字獄的興起就是證明,浙江學府林元亮曾給他人寫奉表,其中有“有則垂憲”。就因為一個字“則”,這個字的發音和“賊”相似,就這麼被朱元璋殺了。

家庭的出身、年少的經歷、心理的創傷,令朱元璋無時無刻都在懷疑著周圍的一切。不是劉基不知進退,而是無論怎麼做,朱元璋也不會滿意,朱元璋總會為自己製作出大量假想敵,接著再一一廢掉。

這一切導致朱元璋大殺功臣,劉基被殺還能找出幾個理由來,而那些被牽連的人呢?難道所有人都有謀逆之心?朱元璋總共殺掉了近十萬官員,也不知道有多少人被冤殺,這不是因為他們做錯了什麼,而只是因為朱元璋想要殺掉他們,僅此而已。

在洪武年間,作為官員想要得到善終並不容易,也可以說是“當官不自在,自在不當官”!

但,話又得說回來,都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畢竟明史是清朝修的,是真是假,真真假假也就無從得知了。

但不管朱元璋殺沒殺劉基,反正他死在了朱元璋前面,這也就給人留下了無限的猜想。


楊角風發作


有一次朱元璋召見伯劉伯溫,就誰更適合擔任丞相的職位,諮詢劉伯溫的意見,朱元璋的言語之中暗藏試探劉伯溫的玄機。劉伯溫其實早就洞悉了朱元璋的想法,但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當朱元璋假惺惺的說出只有劉伯溫能夠擔此大任的時候,劉伯溫說道:“臣疾惡太甚,又不耐繁劇,為之且辜上恩。天下何患無才,惟明主悉心求之。”

不知道劉伯溫這句換觸碰到了朱元璋哪根敏感的神經,自此以後朱元璋與劉伯溫徹底的決裂。或許是朱元璋對劉伯溫心存偏見,或許是後人的誤讀,總之這句話被看成了是劉伯溫的催命符,為其後來的突然病故埋下了伏筆。

朱元璋是一個鄉土觀念非常重的人,這一點從大明王朝建立以後,朱元璋論功封爵,大封淮西老鄉就可以看的出來,劉伯溫是個外鄉人,所以在情分上和朱元璋已經有疏遠。此外劉伯溫對事情的判斷往往比朱元璋還要準確,在大大小小的戰役中,朱元璋能想到的事情,劉伯溫也都想到了,有時候朱元璋想不到的事情,劉伯溫還是想到了,朱元璋農民出身,談不上胸襟寬廣,性格上嫉賢妒能,並且朱元璋性格很自負,看不得別人比他強,所以他不會看劉伯溫順眼的。況且劉伯溫的那些計策對治國安民毫無用處,都是些權謀之策,卻能在政治鬥爭中發揮巨大作用,這令朱元璋心生恐懼,令朱元璋心存猜忌,所以朱元璋要防患於未然,除之而後快。



聲屏障鋼立柱鐵件加工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大家對這句話不會陌生吧!自古人們就以神機妙算來形容這兩個大軍師家。那麼後者劉伯溫作為明朝的開國功臣,朱元璋的第一謀士,又為何會死在了自己的主子朱元璋手裡呢?


其實劉伯溫並不是被朱元璋誅殺的,史料上記載劉伯溫是中毒而死,這事雖然不是朱元璋所謂,但是跟他卻有著直接的關係。

劉伯溫,名劉基,號伯溫,元末明初軍師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此人足智多謀,心思縝密。早年被朱元璋慧眼識珠收為己用,就任軍師一職,在戰場上,劉伯溫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協助朱元璋奪得了天下,並且建立了大明王朝。

可是在明朝開國之後,劉伯溫越來越不受朱元璋的待見。而且朱元璋只給他了一個次一等的伯爵封號,這個伯爵的俸祿還是同等官職中最低的,這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劉伯溫作為明朝的開國功臣,曾立下過汗馬功勞,竟然受到如此待遇。然而就是因為劉伯溫的這種料事如神的本事,最終將他推向了生命的終結。這又是為什麼呢?

因為朱元璋是一個非常注重鄉情的人,而劉伯溫算起來是一個外鄉人,雖然劉伯溫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是在朱元璋心裡,他依然是一個外姓人,更重要的是,劉伯溫神機妙算對事情的判斷往往比他準確。從以往的各種戰役中,朱元璋想到的,劉伯溫也想到了,而朱元璋想不到的,劉伯溫自然也想到了。因此朱元璋對劉伯溫耿耿於懷,以前江山未穩定,打江山的時候朱元璋身邊有如此能人,那是如虎添翼,而如今,江山得到了,天下太平了,作為一國之君,豈能容下此等能人長期留在身邊。



於是朱元璋心存疑慮,害怕劉伯溫有朝一日起來謀反,奪取他的位置。不僅對劉伯溫要防患於未然,而且在適當的時候更要除之以後快。

因此,劉伯溫在朱元璋執政期間活的並不自在,而導致劉伯溫送命的錯誤就是他的一番話,觸動了朱元璋除掉他的決心。當時朱元璋在為誰適合做明朝丞相一職時,曾經找過劉伯溫聽取他的意見,其實朱元璋是藉機試探一下劉伯溫,可劉伯溫也並非等閒之輩,當朱元璋說出只有他劉伯溫才能擔此大任的時候,劉伯溫卻說了這樣一番話:“臣疾惡太甚,又不耐繁務,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無才,唯有明主悉心求之。”沒想到此話一出,令朱元璋與劉伯溫徹底決裂。



也不知道是朱元璋誤解了劉伯溫的意思,還是朱元璋就要處死劉伯溫,反正這句話說完後不久,劉伯溫就大病了一場。

洪武八年的正月,劉伯溫久病不起,朱元璋派胡惟庸前去探望,帶去了補藥給劉伯溫喝下,劉伯溫吃下補藥後,病情不但沒有好轉反而更加劇了,沒過多久便撒手人寰死了,一代大謀士劉伯溫就這樣走了。

後來民間傳言說這都是朱元璋指使的,他派胡惟庸去探望劉伯溫時,在補藥裡面下了毒,導致劉伯溫慢性中毒而死。朱元璋這是借他人之手,除掉心頭大患。



不管此事是真是假,歷史已經過去那麼多年,我們也無法考量事情的真偽,留給世人的只是無限遐想罷了。


任馳贏天下


劉伯溫的死,主要是因為他太聰明瞭,太聰明的人往往自視過高,很多的事就算他看的透徹,也明白,但是就是不肯放下,總覺得能憑自己的才智度過一個個難關,他不明白的是,他的智慧在皇帝的權利面前是不堪一擊的。

不願功成身退

劉伯溫是跟隨朱元璋打天下,建立明朝的第一謀士。從龍灣之戰,到後來解救安豐,朱元璋能想到的,他都想到了,朱元璋沒有想到的,他一樣也想到了。在打天下的時候,這些不是問題,因為一切以打贏奪下天下為主要目的。朱元璋需要劉伯溫的謀略。

但是天下打下來了,就不一樣了,沒有一個皇帝喜歡自己的臣子比自己聰明,不放心啊,再說劉伯溫的那套權謀,打天下時候很好使,但是治理天下,安定民生,對於權謀的需求就沒有那麼高了。

再加上朱元璋見識過劉伯溫的厚黑學,比如不讓他去救韓林兒,這些在爭天下時是必要的,但是一旦天下安定下來,朱元璋就要想劉伯溫的這些智謀會不會哪天用到自己身上。

於是,徐達,常茂,李文忠,馮勝,鄧愈,李善長都封了公爵,而劉伯溫,卻只是封了一個誠意伯,不但爵位低,就連俸祿也是最低的,只有240石,而李善長有4000石。

這已經是一個信號,劉伯溫真聰明的話,就應該功成身退了。可是他沒有。

自視才高,陷入朝廷爭鬥

朱元璋的朝廷,主要是倆派人,一派就是他跟著他從家鄉走出來的淮西那波人,都是朱元璋的老鄉,以李善長為首,算是朱元璋的起家的班底,按今天的話說就是朱元璋的基本盤。另外一派就是以劉伯溫為首的浙東派。

李善長被朱元璋視為第一功臣,封了公爵,還任命當了宰相,而且這個人和朱元璋一樣,心胸狹窄,屬於有仇必報的那種人,誰得罪了他,必弄死對方而後快。

劉伯溫這個時候的官職是御史中丞,負責監察,是言官的領袖。

於是倆個人就掐起來了,而且是在朱元璋眼皮底下掐,朱元璋一開始的態度是看戲。

第一回合,劉伯溫抓了李善長一個親信,叫李彬。李善長就找劉伯溫說你看看這個是我的人,給我個面子,算了。

劉伯溫就說,算不了,罪證確鑿,怎麼就能算了呢?算不了,再說我已經和皇上請旨了。

李善長這個人也是個老狐狸,他說你看現在天一直大旱,不適合在這個時候殺人吧?

劉伯溫還真和他槓上了,就回答他說:殺李彬,天必雨。

劉伯溫是號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他這麼說,肯定是他夜觀天象算過。可是這次老天爺沒幫忙,殺了李彬之後,天一直不下雨。

於是李善長就開始在朱元璋面前給劉伯溫上眼藥。又煽動淮西的勢力攻擊劉伯溫。

沒辦法,劉伯溫請假回老家了。

按說,劉伯溫這個時候應該是萌生退意,然後終老一生,也是很好的結局了。

可是他沒有。

我就不信幹不死李善長

劉伯溫臨走前,培植了一個親信楊憲,接任御史中丞,繼續利用言官的權利,對淮西集團,尤其是李善長髮動了猛烈的反攻。收集各種的黑材料,每天往朱元璋那送,說李善長無才無德,仗著是皇上的老鄉,受皇上的寵愛,可是淨幹些不利於皇上的事。

朱元璋開始也不信,知道是淮西派和浙東派的爭鬥,可是架不住整天在耳邊聽人這麼說,久了,就開始疑惑,對李善長就不像以前那麼信任了。

而且,他忽然招回來了劉伯溫。

劉伯溫又開始得意了,淮西集團受到打擊,浙東派佔了上風,劉伯溫很為自己的權謀感到驕傲。

李善長也是老狐狸了,他想我在皇帝那現在不受待見,我不能直接咬劉伯溫,那我也學學劉伯溫,我也找個人出來做淮西派代表就得了。於是他就找到了老鄉胡惟庸來做這個淮西派的新領頭的對抗浙東派。

因為劉伯溫佔了上風,而且正在興頭上,所以說話辦事就不免驕奢,得罪的人就多了。

胡惟庸也是個有本事的人,就利用這點,以其人之道還至其人,發動所有可能發動的人,在朱元璋面前給劉伯溫打小報告。說他壞話。

沒多久,朱元璋對劉伯溫也不放心了。

於是決定找他聊聊。

和朱元璋的一次聊天要了劉伯溫的命

朱元璋開始和劉伯溫聊家常,聊他們奮鬥的歷史,戰鬥的歲月,氣氛是融洽的,君臣也動了感情,火候到了,朱元璋話鋒一轉,問劉伯溫:如果徹底換掉李善長,誰可以做宰相?劉伯溫知道朱元璋在試自己,馬上回答說:這事得陛下您來定。朱元璋就問他:楊憲怎麼樣?劉伯溫汗毛馬上樹起來了,心想這不是一般的談話啊,這是要給我挖坑啊。


於是他馬上回答說:楊憲不行,他幹不了宰相。

朱元璋接著問:汪廣洋如何?劉伯溫說:這個人淺薄,不合適。

朱元璋又問:胡惟庸如何?劉伯溫說:胡惟庸現在還只是頭小牛,但是將來它一定會擺脫牛犁的約束。

一溜十三遭下來,朱元璋接著說出這樣的話:看來我的宰相只有劉愛卿當了?

這個時候,才是最考驗人的時候,而聰明智慧擅權謀的劉伯溫,沒有經受住考驗。

他居然說:我知道我的本事能當宰相,但是我嫉惡如仇,得罪很多人,皇上您還是慢慢再找吧。不過在我看來,現在所有這些人,沒有一個合適的。

還有什麼比這句話更能讓朱元璋動殺心的呢?

於是

弄死劉伯溫,悄悄的幹

從這次談話後,劉伯溫就不再受朱元璋信任,可是浙東派還需要他,他自己也有點身不由己了,繼續撐著幹。

到了洪武三年,朱元璋繃不住了,他找來了劉伯溫和他說,歲數大了,回家陪老婆孩子吧,把劉伯溫炒了。

劉伯溫一走,浙東派沒了主心骨,楊憲也被胡惟庸找個藉口殺掉。到了此時,淮西派大獲全勝,還是老鄉最親。

劉伯溫這個時候想安心養老,不問世事,以渡殘年了。

可是,晚了,胡惟庸找人誣陷劉伯溫佔了一塊有“王氣”的田,劉伯溫你不是會看穴嗎?就讓你死這上面,朱元璋說,既然是這樣,把他的養老銀子扣了吧。

都到了這個時候了,劉伯溫還在妄想用自己的智慧救命,他沒有繼續住在家鄉。反而是千里迢迢回到京城,他想著在皇帝眼皮底下,皇帝該放心了吧?!

可是,他又錯了。

洪武八年,劉伯溫生病,朱元璋派胡惟庸探視劉伯溫,隨身帶去的醫生給劉伯溫開了藥,吃了,沒見好,再吃,死了。

都說胡惟庸和劉伯溫有仇,害死了劉伯溫,可是沒有朱元璋的暗示,他敢嗎?

以後,胡惟庸事發,這個事成了他的一大罪狀,朱元璋這個一魚倆吃,玩的高明,玩的陰狠!


劉伯溫,足智多謀,智慧化身,可是,謀略也好,厚黑也罷,不知道進退,終究讓自己丟了性命。還是那句話,在皇權面前,謀略算什麼呢?什麼才是真正的大智慧呢?


暖歷史


劉基,字伯溫,元末明初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劉伯溫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被後人比作諸葛武侯。

中國民間也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後世之人總喜歡拿他和諸葛亮作比較,其實兩人的才能不相上下,但要說成就應該是劉伯溫勝之。

朱元璋也曾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

只是,子房在幫助劉邦奪得天下之後“急流勇退”,成為“漢初三傑”中唯一善終之人。而朱元璋口中的“子房”在朱元璋登基後卻落個被毒死的悲慘下場。

按照正史所記載,劉伯溫是被胡惟庸派人毒死的。但略一思想我們便會知道,這一切事情的背後其實是有朱元璋的黑手在其中。

那麼,輔佐朱元璋建立大業的劉伯溫為什麼會被朱元璋所殺呢?

黨派之爭

當有外患時,眾人齊心協力、一致對外;當外患平定,內憂便呈現出來。

朱元璋登基後,利用幾年時間平定四海,待天下太平之時,內部矛盾便凸顯,就是黨派之爭。這也似乎已經成為歷朝歷代中必然會發生的事情。

而在朱元璋麾下的文臣武將大致分為兩派:一派是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派,一派是以劉伯溫為首的浙東派。

淮西派的人大部分都是出身淮西,也是最早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一群群人,他們都是朱元璋的老鄉。

浙東派的人大部分都是出身浙東,他們基本上都是朱元璋發達以後才加入進來的。

其實兩個黨派的成立與鬥爭都是朱元璋所默認的,為避免一家獨大威脅老朱家的統治,這就是帝王的制衡之術。

只是深陷其中的人卻難以再脫身,甚至落得悲慘下場,而劉伯溫便是其一。

矛盾激化

兩派之間鬥爭的導火索可以說是一個叫李斌的人。

此人乃是李善長的親信,因犯了事就被劉伯溫抓到。當時朱元璋因事外出不在朝中,朝中之事以李善長和劉伯溫為首。

李斌被抓之後,李善長便去求劉伯溫,希望看在自己面子上放李斌一馬。但是劉伯溫卻不買賬,表現的剛正不阿,最後處死了李斌。

兩派對壘

李斌事件過去後,李善長仍然心中記恨,便要想法報復劉伯溫,至此兩派展開對壘。

1、遷都鳳陽一事

後來,朱元璋想把國都遷至老家鳳陽,劉伯溫堅決反對。李善長抓住此事,發動淮西派眾人參了劉伯溫一本,朱元璋腦子一熱便把劉伯溫趕回了老家,後來想通後又把劉伯溫叫了回來。

2、擇選丞相一事

劉伯溫回來後的某一天,朱元璋單獨找他談話,問道如果換掉李善長的話誰可以做丞相。朱元璋一連問了三個人,劉伯溫都說不行,而最後一個人胡惟庸劉伯溫更是說其得勢之後不容易掌控(後來這事不知怎麼就傳到了胡惟庸的耳中,使其對劉伯溫記恨於心。)。

最後朱元璋問劉伯溫自己可不可以做丞相,劉伯溫答道:“我這個人當然可以,但是我嫉惡如仇,陛下還是慢慢挑選吧!”

其實當時朱元璋便有廢除丞相制的想法,特此詢問劉伯溫的意見,哪知號稱無所不知的劉伯溫卻給出這樣的答覆,令朱元璋失望至極也失去了對劉伯溫的信任。

或許劉伯溫當時只是就事論事,但朱元璋並不會這麼想,他會覺得劉伯溫是在居功自傲。

終於,洪武三年朱元璋親自給劉伯溫下詔書,讓其告老還鄉。不久,胡惟庸當上宰相,因記恨劉伯溫說自己壞話便對浙東派進行打壓,楊憲更是被其殺掉,從此浙東一派完全失利。

劉伯溫身死

劉伯溫雖然已經回家養老,但胡惟庸並沒有打算就此放過他,向朱元璋告狀說劉伯溫選的墓地有龍氣。這在古代可是株連九族的大罪,朱元璋雖然沒有殺掉劉伯溫,但也罰光了他的俸祿。

後來,劉伯溫離開老家回到京城,準備在朱元璋眼底下了卻殘生。同時心想:這下你們應該放心了吧。

可惜,這一切都只是他自己的想當然罷了!

洪武八年正月,劉伯溫生病,胡惟庸前去探視,並帶去了醫生給劉伯溫開的藥。可是劉伯溫吃了之後,病並沒有好卻更重了,幾天後便一命嗚呼了。

的確,胡惟庸害死劉伯溫有著充分的理由,但要說這事沒有朱元璋的默許我是怎麼都不信的,你們說呢?


樾檬侃歷史


作為歷史上一個典型的以足智多謀而著稱的歷史人物,劉伯溫的一生,無疑是極為傳奇的。而在民間故事當中,有關劉伯溫的故事,更是不勝枚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被視作歷史上最聰明的幾個人了。

劉伯溫畫像

然而,這個明朝開國年間最有名的智者,輔佐朱元璋成功建立大明的人,算盡天機,但最後卻不能讓自己善終,落得一個暴斃的下場。

在正史上,劉伯溫是被胡惟庸派人毒殺的。不過,在胡惟庸背後,我們卻隱約可以見到皇帝朱元璋的影子。也就是說,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劉伯溫其實正是被自己一生輔佐的朱元璋,派人毒殺的。

那麼,劉伯溫這個出了名的智者,到底做錯了什麼,才落得一個暴斃的下場呢?

1.智慧絕倫,輔佐朱元璋建立大明

在真正的歷史上,劉伯溫其實並沒有民間故事講的那麼離譜。不過,他的一生,同樣可以說是傳奇。

何冰版劉伯溫

劉伯溫早年曾是元朝進士,尤精象緯之學,時人比之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年),被朱元璋聽說後派人聘請,從此正式開始仕途。

彼時,朱元璋雖然已是一方雄主,但處境卻頗為艱難。地盤很小,且腹背受敵。東南是張士誠,西面是徐壽輝,北面是小明王、劉福通率領的紅巾軍主力,再北面則是蒙元。

劉伯溫加入後,替朱元璋出謀劃策,幫朱元璋逐漸脫離的‘小明王’韓林兒麾下,自立一方。而後在和陳友諒的對決當中,劉伯溫堅決主戰,幫助朱元璋打贏了陳友諒。而後幫助朱元璋制定滅元方略,幫助朱元璋一步一步建立了明朝。

對於劉伯溫的貢獻,朱元璋也是心知肚明,常將劉伯溫和謀聖張良相提並論。

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今南京)正式稱帝,明朝正式建立,劉伯溫被授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三十二年

2.作為浙東黨的領袖,深陷黨爭

從加入朱元璋的勢力,一直到輔佐朱元璋稱帝,這個過程當中,劉伯溫算是做的非常好,也對得起後人給予他的評價。

但是,明朝建立之後,劉伯溫卻開始逐漸出昏招了

朱元璋曾經將劉伯溫比作張良,將自己比作劉邦。而在歷史上,張良輔佐劉邦建立漢朝之後,便直接選擇退隱。而劉伯溫,則是選擇繼續在朝中任職。

正是這個決定,讓他和張良有了截然不同的結局。

在明朝開國年間,朱元璋麾下的文臣武將,大致可以分為兩派。一派是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派,一派是以劉伯溫為首的浙東派。

所謂淮西派,主要成員有李善長、郭興、郭英、湯和、周德興,還包括死去的常遇春等人。這一派基本上全都是出身淮西,是最早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那群人,都是朱元璋的老鄉。這一派真正的大哥,其實就是朱元璋本人。不過,朱元璋既然當了皇帝,那自然就只能讓李善長代做大哥了。

韓國公李善長

浙東派,則是朱元璋逐漸站穩腳跟後,憑藉科舉制逐漸考上來的那些文官。這些人和淮西派的很多大老粗不同,都很有文化,而且基本上都是朱元璋逐漸發達以後,才加入進來的,以劉伯溫為首。因為很多人都出身浙東,所以才被稱作浙東派。

浙東派和淮西派的鬥爭,自從明朝立國開始,就已經存在了。

我們有理由相信,任何一個封建王朝內部,黨派之間的爭鬥,是一定存在的。這個爭鬥,有時候也許是皇帝和文官集團,有時候也許是宦官和外戚。而在明朝建立之前,大家聚在朱元璋麾下,最主要的任務,還是打跑北元,消滅那些競爭對手。

但是等到徐達打下了元大都,正式把北元朝廷趕出了中原以後,外部壓力漸消,內部鬥爭便開始加劇了。

也正是從這時候開始,劉伯溫開始深陷黨爭之中。黨爭這東西,一旦陷進去,再想出來,那就不是單純的智慧能夠解決的了。

客觀來說,淮西派和浙東派的出現,背後其實是有著朱元璋在操縱。畢竟朝廷內黨爭是不可避免的,有兩座大山頭在自己的控制範圍內,總好過明末那種一盤散沙。這個道理,老朱肯定是知道的。

我們有理由相信,劉伯溫最開始成為浙東黨領袖的時候,或許只是為了更好的做事。畢竟手底下有幾個嫡系,政令傳達也更容易一些。但是時間長了,既然是兩個黨派,想要不出現矛盾,那是不可能的。

最明顯的一個例子,是李斌事件。

李斌是李善長的親信,犯了事後被劉伯溫抓到。當時恰好朱元璋不在,朝中以李善長和劉伯溫為首。李善長便去求劉伯溫,希望放李斌一馬。但是劉伯溫實在過於剛正不阿,覺得既然已經抓住了問題,就必須要解決,所以最後還是處死了李斌。

矛盾就在這時開始逐漸出現了。

李斌事件後,李善長很快就報復了回來。發動淮西派的力量,打算將劉伯溫趕回老家。當時恰好朱元璋打算把國都定在老家鳳陽,劉伯溫堅決反對。因為這件事,朱元璋當時腦袋一熱,也就同意了。

但是很快,等朱元璋清醒過來以後,就又把劉伯溫叫回來了。

如果這個時候,劉伯溫徹底辭官不做,直接隱居的話,可能還有可能最後活下去

但他最終,還是放不下心裡的抱負,選擇再次入朝為官。

3.居功自傲,屢出昏招

可以說,在劉伯溫第一次回朝做官的時候,朱元璋還是很信任他的。至少,他還算是朱元璋麾下的第一謀士。

但很快,接下來發生的一件事,因為劉伯溫實在嘴欠,終於惹下大禍

某天,朱元璋單獨找劉伯溫問話,忽然問起如果換掉李善長的話,誰可以做丞相。先問一個楊憲(劉伯溫的人),劉伯溫說不行。又問一個汪廣洋(老朱懷疑他是劉伯溫的人),劉伯溫說他淺薄。再問一個胡惟庸,劉伯溫說此人一旦掌權容易不服管束。

劉伯溫向朱元璋諫言

話說到這裡,老朱終於亮出了殺招,問劉伯溫自己可不可以做丞相。

劉伯溫這次的回答,再無任何智慧,甚至可以說,是相當缺心眼。

“我這個人當然可以,但是我嫉惡如仇,陛下還是慢慢挑選吧!”

劉伯溫當時或許只是就事論事,但在老朱心裡,恐怕想的就多了。要知道,當時老朱的意思,是想直接廢除丞相制度,而劉伯溫的這番尤其會覺得劉伯溫居功自傲。

至此,劉伯溫徹底失去了朱元璋的信任

洪武三年,朱元璋親自下書給劉伯溫,讓劉伯溫告老還鄉。不久之後,浙東派的骨幹楊憲,也被剛剛當上丞相的胡惟庸殺掉,浙東派徹底失敗。

事已至此,胡惟庸仍然沒有罷休,誣告劉伯溫選的墓地有龍氣。這個說法,對現代人來說根本不叫什麼事。但在古達,絕對是株連九族的大罪了。老朱雖然沒有因此殺掉劉伯溫,但是也罰光了他的俸祿。

面對這種情況,劉伯溫的選擇,是離開老家,重回京城。打算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生活,了卻殘生。

但是,老朱依然沒有選擇放過他。

洪武八年正月,劉伯溫生病,朱元璋派胡惟庸探視劉伯溫。胡惟庸身邊的醫生,給劉伯溫開了藥。吃了藥之後,劉伯溫的病非但沒好,反而越來越重,幾天後便死了。

一代神算,死的不明不白。

直到後來,胡惟庸被老朱誅殺的時候,這個郎中才承認,當時是胡惟庸命他給劉伯溫下的藥。但從重重蛛絲馬跡來看,當時在胡惟庸背後引導的,正是朱元璋本人。

本來兩人就不對付,要不是主動示意弄死劉伯溫,為什麼要派胡惟庸去?胡惟庸又怎麼敢動手?

堂堂一代智者,朱元璋麾下的第一謀臣,最終卻是落得個被毒殺的下場。這隻能怪劉伯溫不懂審時度勢,沒有及時功成身退。

而在劉伯溫死後,長子劉鏈,被胡惟庸迫害致死;此子劉璟,在後來的靖難之役當中,因為堅決支持建文帝,最終死在監獄裡。

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一位智者,最後竟是落得這個下場,實在是令人嘆息。


深藍妖火


朱元璋殺害劉伯溫並無正史可考。

劉伯溫告老辭官,閒居京城,因病而死,享年64歲,按當時平均壽命應屬正常死亡。引人猜疑之因有二:

一是劉伯溫死前時任宰相胡維庸去探視過,而朱元璋誅殺胡維庸時,其中一條罪狀就是說他謀殺了劉伯溫。

二是朱元璋確實誅殺了大批開國功巨,因此世人自然認為胡維庸殺劉伯溫是朱元璋授意。

細推之,以上兩點均有異點。

其一,胡維庸官居首輔高位,而劉伯溫已告老閒居,二人既無不共之仇,更無權力之爭。探視合乎禮節,謀殺有悖常理。加給胡維庸殺害劉伯溫之罪,只不過是朱元璋為誅殺胡維庸找的一個理由罷了。

其二,朱元璋根本沒有非殺劉伯溫的必要。因為朱元璋誅殺功臣的主要原因有兩點,一則怕功高震主,危及皇權。二則怕自已死後不受繼承人轄制。但劉伯溫恰不在這二例。

首先,劉伯溫為朱元璋第一謀臣,功勳卓著,但論功行賞時,劉伯溫不要王、不要侯,只綬等級最低的"誠意伯"爵位,可謂低調之極。後朱元璋多次欲授宰輔重權,伯溫堅辭不做,60歲便告老還鄉。如此透徹之人,不可能危及朱家政權。

其次,朱元璋比劉伯溫小17歲之多,因此,朱元璋不可能擔心自已死在劉伯溫之前,導致自己的兒子管不住劉伯溫而先除之以免後患。

綜上,劉伯溫並非朱元璋誅殺,也非胡維庸謀殺,更非朱元璋授意胡維庸殺害,而屬正常死亡。


德山詩並書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在風起雲湧的元末 ,劉伯溫作為朱元璋的第一謀士,思維縝密,詭計頻出,神機妙算,料事如神,為大明建立下不朽之功。劉伯溫被殺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

第衣根本原因為了江山永固。在奪取江山的軍事鬥爭時期,劉伯溫的深謀遠慮曠世奇才,大有作為。但是到了江山初定之時,像劉伯溫這樣的一大批文臣武將,在疑心病重重的朱元璋看來,越是能人威脅越大 ,打江山用的人和建設國家用的人是不同的,前者有反骨,後者能順從,這一點也比較好理解,都是在一個戰壕裡摸爬滾打出來的,君臣曾經幹過什麼,有哪些弱點都心知肚明,作為團隊的領導者朱元璋來講,對手蒙元帝國已經不足為慮,那麼剩下的內部矛盾就上升為主要矛盾,如此一來,因為彼此之間的熟悉和了解,團隊就十分不好帶,最好的辦法就是除掉功臣,另換一批新鮮血液。這是維護朱家王朝江山永固的根本原因使然。

第二方面派系鬥爭。在朱元璋的團隊裡,主要是淮西人和浙東人,中國曆來存在著地域之分,一方水土一方人,上升到政治高度,在統治集團內部也會因此而分裂成不同的集團,其中淮西集團的靈魂人物就是朱元璋和李善長,浙東集團的代表人物是劉伯溫。江山打下來了,到了分果子的時候了,作為統治者的朱元璋,必然會玩弄權術,平衡下屬,淮西集團和浙東集團的鬥爭與牽制,對皇帝來講是有利的。但是朱元璋從骨子裡還是傾向於淮西集團,再加上其對劉伯溫權謀與才能的忌憚,於是就發生了著名的胡惟庸案,劉伯溫之死,也成為千古之迷,但種種跡象表明朱元璋極有可能是幕後的指使者,胡惟庸不過是馬前卒。這是劉伯溫被殺的直接原因。

第三個原因是人性使然。朱元璋出身貧寒,典型的農民皇帝平民皇帝,其對權力的絕對控制,對他人的不信任和猜忌深深的內化的血液裡,古代開國帝王,高鳥盡良弓藏殺功臣的屢見不鮮,但相對來講也有一定的共同點,那就是他們普遍出身貧寒,來自底層,一旦成為天下之主,本性就暴露出來,比如說劉邦,朱元璋就是典型代表。但是精英階層,貴族階層出身的皇帝,對開國功臣往往比較寬仁,比如說楊堅、李淵、李世民、趙匡胤等。作為天下第一神算的劉伯溫,通達古今,洞察人性,也看出了這一點,曾經多次想功成身退,朱元璋不允,也就一拖再拖最後拖成了殺身之禍,如果如果他能像張良一樣徹底做到無官一身輕,甘願做個逍遙翁,也許能全身而退。這是個人性格方面的原因,這對於歷史人物的命運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總之,劉伯溫的生死關鍵在於帝王,遇到什麼樣的地王就是什麼樣的結果,如果劉伯溫輔佐的不是朱元璋,他未必會被殺。所以說這三點因素當中,最為關鍵的還是帝王的個人品行。


海東青奉天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提起朱元璋,十有八九會把他和屠殺功臣聯繫在一起。

朱元璋殺功臣是鐵板釘釘的事實,誰也無法洗白,但我們不能因為朱元璋殺功臣的“劣跡”,就把所有功臣的死全都讓他背鍋,比如說劉伯溫,根本不是朱元璋的鍋。

朱元璋沒有誅殺劉伯溫的必要

劉伯溫本是元朝官員,後不堪元朝暴政,歸隱田園,朱元璋聽說他的大名,派人邀請他出山輔佐自己,劉伯溫自追隨朱元璋後,便為大明出謀劃策,盡心竭力,得到朱元璋的信任和器重,把劉伯溫比喻成“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大加褒獎。

朱元璋取得天下後,劉伯溫以輔佐之功,僅被封為伯爵,次於公爵、侯爵,這跟劉伯溫不是朱元璋的嫡系,半路加入的經歷有關,但劉伯溫一向淡泊名利,對此並不介懷。面對朝廷高層的爭權奪利,劉伯溫儘量迴避,反而在次年便告老還鄉,遠離政治漩渦。所謂“淮西黨”和“浙東黨”的明爭暗鬥,劉伯溫很少參與其中,何況浙東黨也不是淮西派的對手。

劉伯溫無黨無私,又淡泊名利,他告老還鄉後每天喝酒下棋,口不言功,當時已經60歲。對這樣一個低調、老實,沒有個人勢力又沒有野心的老人,朱元璋完全沒有必要下殺手。

劉伯溫之死很可能是胡惟庸手筆

劉伯溫和胡惟庸的私怨,應該是起源於一段君臣對話。李善長辭職後,朱元璋曾就丞相人選徵求劉伯溫的意見,連續問了楊憲、汪廣洋等幾個人,劉伯溫都說不合適。

朱元璋又問胡惟庸如何?

劉伯溫說:“宰相好比駕車,不小心的話就就會翻車,我怕胡惟庸把車開翻了。”

當劉伯溫的這句話傳到胡惟庸的耳朵裡,他本來就是一個心胸狹窄,嫉賢妒能的小人,劉伯溫自此成為他的眼中釘,儘管劉伯溫已告老還鄉,胡惟庸還是找了一個藉口成功攻擊劉伯溫,把劉伯溫牽扯進來。

劉伯溫不得不再度進京,上書待罪並留在京城。到洪武八年時,劉伯溫患病,朱元璋派已是丞相的胡惟庸前去慰問,胡惟庸讓御醫給劉伯溫開了藥方。

劉伯溫按方抓藥服用,結果病情反而更重,朱元璋只好派人護送劉伯溫回老家。

劉伯溫自知病入膏肓,命不久矣,留下遺言後不久便去世了,終年六十五歲。

後來胡惟庸的同黨塗節告發胡惟庸謀反,稱胡惟庸毒死劉伯溫,這便是劉伯溫被毒死的正史記載。後人認為,如果胡惟庸毒死劉伯溫屬實,那麼必定是受朱元璋指使。這樣一來,朱元璋便成為毒死劉伯溫的幕後元兇了。

但作者認為朱元璋應該沒有授意胡惟庸毒死劉伯溫,因為劉伯溫當時已是六十多歲的老人,且有病在身,就算不殺也活不了幾年,也就是說朱元璋缺乏殺害劉伯溫的動機,朱元璋一定程度是替胡惟庸背鍋了。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劉伯溫,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謀士,他心思縝密,足智多謀。在許多重要的決策中,他極其準確的判斷力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可謂是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可是說是建立明朝的第一謀士。

明朝開國之後,令人意外的是,以劉伯溫的貢獻,只得到一個次一等伯爵的封號,並且俸祿是所有伯爵之中最低的。最令人感到意外的事情,便是劉伯溫的死,和朱元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其實,細心的人不難發現,劉伯溫這一身未卜先知,料事如神的本事,雖然讓他在戰場上叱吒風雲,軍功赫赫,同時也把他推向死亡的邊緣。

相信大家已經對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有了很深的瞭解了,他是一個鄉土觀念很重的人,從他對於同鄉的恩澤上便可以看出。但恰巧劉伯溫卻是個外鄉人,最令朱元璋不安的就是,劉伯溫料事如神,對事物的判斷比自己還要準確。朱元璋想到的,劉伯溫可以想到,朱元璋沒有想到的,劉伯溫還是能夠想到。朱元璋本就是一個疑心重,嫉賢妒能的皇帝,哪裡能容得下這樣一個人物長期留在身邊。另外,劉伯溫的計謀,並非是安民治國之策,只是戰略權謀之計,只能在陰謀政變中起到作用。天下已定,這樣的人不僅沒有用處,對於朱元璋來說還是一個隱患,更要除之而後快。

劉伯溫最大的失誤,也是最致命之處,便是和朱元璋的一次談話。朱元璋問劉伯溫,誰可以擔任宰相一職,言語之中暗藏玄機。劉伯溫哪裡是等閒之輩,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當朱元璋說只有劉伯溫適合擔任宰相一職時,劉伯溫答:臣疾惡太甚,又不耐繁劇,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無才,惟明主悉心求之。正是因為這句話,使得朱元璋和劉伯溫之間產生間隙,成了劉伯溫的催命符。

洪武八年,劉伯溫因病在家,朱元璋派胡惟庸前去探望,並送去補藥。在劉伯溫服下補藥之後,病情不僅沒有好轉,而且每況愈下,不久之後便因病逝世。值得一提的是,胡惟庸當時和劉伯溫是死對頭,兩虎相爭,朱元璋不動聲色盡顯帝王權謀。後來,下毒謀害劉伯溫也是胡惟庸的罪狀之一。但是以當時胡惟庸的處境和權勢,還真不敢觸碰這條底線,不得不讓人猜想,應該是受到朱元璋的指示,借胡惟庸之手,除去心頭大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