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亨為什麼要在安史之亂中篡奪父皇唐玄宗的皇位?

世界人文通史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太子就是唐肅宗李亨。

李亨是唐玄宗第三子,他能當上太子,是因為前太子二哥李瑛被誣告謀反賜死了。

有二哥的前車之鑑,李亨的這個太子當的是戰戰兢兢。

唐朝的皇帝父子關係很緊張,緊張到血光四溢的地步,而這要歸罪於唐太宗給開了個壞頭。

唐太宗玄武門之變,殺兄弟,逼父皇退位,當上皇帝后,他的兒子們也有樣學樣。

唐太宗有14個兒子,其中有8個兒子謀反或被謀反,死6個流放2個。

就因為唐太宗開了這個頭,有了這個歷史路徑,此後唐朝的皇帝父子之間你防我,我防你,父皇怕太子逼宮,太子怕被父皇幹掉,處於弱勢一方的日子很難過。

武則天掌權後,大兒子李弘23歲猝死,疑點重重,二兒子李賢被其酷吏逼死,三兒子李顯被流放。

武則天晚年體衰多病,不理朝政,被李顯發動政變,軟禁起來,做了太上皇。

李顯就是唐中宗,當了五年皇帝,史傳被皇后韋氏毒死。

韋氏想學武則天,後唐玄宗發動政變,剷除韋氏,推其父李旦當了皇帝。

李旦很識時務,知道兒子厲害,當了幾年徒有虛名的皇帝后,就讓賢了。

李亨如履薄冰,兩次離婚來自救

唐玄宗當了皇帝,立第二子李瑛為皇太子。後來,玄宗寵妃武惠妃汙衊李瑛謀反,唐玄宗就把李瑛還有另外兩個兒子給殺了,立第三子李亨為皇太子。

李亨當上皇太子之後的處境是非常危險的。我們看《長安十二時辰》知道,丞相和太子不對付,一直想把太子廢掉。

丞相背後靠山的是誰呀?

是皇帝唐玄宗啊。

唐玄宗知道丞相一直在搞太子,但沒有阻攔,為什麼呢?

就是要壓制和敲打太子。

在這樣的處境下,李亨一個應對不當就要玩完。

《長安》中的宰相林九郞歷史上的原型是李林甫。

李林甫兩次從李亨的妻家下手,想搞掉他。

天寶5年,隴右節度使皇莆惟明回長安述職,和太子妃的哥哥韋堅見了一面。

李林甫抓住機會大做文章,彈劾他們“欲共立太子”,一時牽連了很多人,矛頭直指太子。

李亨為了自保,上書請求和韋妃離婚,說自己和韋妃感情不和。

唐玄宗同意了,李亨也躲過一劫。但太子一派的人被李林甫逼死很多。

後來李亨的杜良娣(也是太子的女人)的父親杜有鄰犯了事,李林甫又藉此想把事情搞大,牽連到李亨。

無奈之下,李亨只得又宣佈和杜良娣離婚,算是躲過一劫。

安祿山也沒把李亨放在眼裡。

他為了討好唐玄宗,見到了太子李亨公然不拜。左右的人提醒,他裝傻說,臣是胡人不懂朝中禮節,不知道太子是什麼官職。

唐玄宗說,太子是儲君,朕百歲之後傳位於太子。

安祿山說,臣愚昧,只知道有陛下不知道有太子。

唐玄宗聽了很是受用。

後李林甫去世了,楊國忠當了宰相。他仗著唐玄宗,依然不把太子放在眼裡。

看完以上的事情,大家就能明白所有和李亨不對付的大臣,他背後都得到了唐玄宗的支持。不定哪天發生個事,惹得唐玄宗不高興了,他就能把太子給廢了。

李亨這個太子當的,每天是如履薄冰,年紀輕輕的頭髮就花白了。

唐玄宗跌下神壇,李亨趁機上位

唐玄宗前半輩子,開創了開元盛世,文治武功,光芒萬丈。太子只能小心應對,不敢造次。

後安史之亂,一下子把唐玄宗打下了神壇。一個70多歲的老頭,早已經沒有了鬥志,面對著洶洶的敵兵倉皇出逃,大失人心,隊伍沒有糧草,路上的百姓也不肯接濟。

於是李亨的機會來了。

種種跡象表明,馬嵬坡之變是李亨策劃的。

李亨找到當時的禁軍首領陳玄禮,商量誅殺奸臣楊國忠。

李亨的原計劃是誅滅楊國忠之後就逼唐玄宗讓位,結果沒想到,陳玄禮在誅滅楊國忠之後繼續向唐玄宗效忠。

李亨的算盤落空,不敢和唐玄宗一起入蜀。《舊唐書》說:

馬嵬塗地,太子不敢西行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附近的百姓要求太子留下抗敵,於是李亨和唐玄宗分道揚揚彪,北上靈武組織軍隊抵抗安祿山,大家聽說“皇太子從西來也”,從者甚眾。

不久,羽翼已成的李亨在靈武登基,遙尊在蜀地的唐玄宗為太上皇。

關於馬嵬坡之變是李亨策劃的,還有一個證據。兵變的禁軍頭領陳玄禮,事後並沒有得到唐玄宗的懲罰,反而後來被唐肅宗給殺了。

這就是唐肅宗恨陳玄禮當時沒有聽他的話逼宮唐玄宗。

最後講兩個其他人的結局。

安祿山最後是被自己的兒子安慶緒殺了的。

史思明最後也是被自己的兒子史朝義殺了的。

難道說是一個時代的風氣嗎?


三上歷史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明皇李隆基急匆匆地帶著妻子兒女,一路如喪家之犬,打算到成都避難。一行人走到馬嵬坡時,深受李隆基寵愛的太子李亨,突然發難,不但幹掉了父親的愛妃,還搶了他的皇位。李亨的這一舉動,有“公”“私”兩方面的原因:

(影視中的李亨,篡位稱帝)

從“公”的角度分析

安史之亂爆發後,李隆基被嚇破了膽,絲毫沒有面對問題的勇氣,一心想著逃避,而且逃得還很徹底,打算到成都去。問題是,逃到成都就能解決問題嗎?當然不能。

首先,成都遠離中原,去的時候容易,想再打回來就難了。從疆域遼闊的大唐王朝,到龜縮到蜀地一偶,李亨和大臣、將軍估計都不願意,這也是李亨能夠成功的原因。

其次,成都西面的青藏高原上,還有一個野心勃勃的吐蕃政權。倘若吐蕃順勢而下,唐朝這些殘兵敗勇能抵抗得住嗎?繼續往前走,根本不能解決問題。

(成都遠離中原,面對吐蕃,毫無防禦優勢)

最後,李隆基還帶上了禍國殃民的楊玉環、楊國忠。倘若到了成都後,李隆基繼續信任重用楊國忠,危機還會繼續爆發。

(當時普遍認為,楊玉環是罪魁禍首)

既然父親解決不了這個難題,那就自己來挑這個重擔吧。李亨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事實也證明了,他具有這個能力,在他去世的時候,基本上平定了叛亂。

從“私”的角度分析

從個人角度來說,做了18年太子、已經45歲高齡的李亨也有理由,替而代之。

首先,唐朝的太子是個高危職業,只有做了皇帝,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李亨之前的幾任太子,鮮有好下場:李建成、李承乾、李賢、李瑛都被搞死了,要麼是被父親、要麼是被後宮。

李隆基喜歡玩權力平衡術,安史之亂爆發前,李隆基慫恿李林甫和太子李亨鬥,李林甫去世後,又暗中支持楊國忠和他鬥。楊國忠兄妹要是聯起手來,說不定哪一天自己的太子之位就沒了。為了自保,太子李亨決定出手,讓父親做太上皇。

(楊國忠是太子李亨的死對頭,如果長期進讒言,李亨很危險)

其次,李亨年歲已高、太子早做膩了。從長安出逃時,李亨已經45歲了,往前看一看那些皇帝的壽命,自己也快到大限了;再看一看身邊生龍活虎的父親,李亨鬱悶地發現,再不爭取下,恐怕就輪不到自己掌權了(實際上,李亨只比父親李隆基多活了十幾天)。

(年歲大,父親壯,李亨很痛苦)

太子的權力無限接近皇帝,做得越久,自己來掌控天下的慾望就越強烈。從長安出逃時,李亨已經做了18年的太子,耐心早就被磨沒了,慾望正在瘋長,機會來臨時,就毫不猶豫地抓住了。

最後,逼殺楊玉環、楊國忠後,已經沒有回頭路了。馬嵬坡事變,是李亨一手策劃的,開弓沒有回頭箭,把父親的愛妃逼死了,已經和父親徹底鬧翻,想再回去做太子,已經不可能了。

(逼死楊玉環後,李亨已無退路)

在親信的的擁護下,於是北上靈武,登基稱帝。

綜上所述,無論於公於私,李亨都有逼迫父親下臺的動機;在實力足夠時,就登基稱帝了。


小楊品史


簡單來說,李亨覺得時機成熟了,有足夠的把握可以奪取唐玄宗的皇位。


第一,唐玄宗本是一個英明神武的皇帝,但在安史之亂爆發後個人威信急劇下降,昏招迭出,一手造成了哥舒翰的潼關慘敗,這才被迫從長安出逃,一副倉皇出逃的狼狽模樣,再無威望可言;而李亨呢,他漸而成為了大唐官員和軍隊中的“抵抗派”領袖,人望提升很快,既然唐玄宗要逃往蜀地,就隨他去吧,反正還有太子李亨願意留下來重整軍隊與安史叛軍鏖戰,既然老態龍鍾的皇上自己不負責任的“拋棄”了天下,何必不把皇位交給更願意負責任更年輕的太子呢?


第二, 一些歷史學家懷疑,馬嵬坡之變本來就是有組織有預謀的,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只是臺前的執行者,背後的大BOSS是李亨,李亨一方面利用了軍中對唐玄宗倉皇逃竄的不滿,一方面也推波助瀾主動下藥,殺掉楊國忠和楊貴妃是手段,架空唐玄宗才是最終目的。通過兵變,唐玄宗不僅意氣頹唐喪失了爭雄之心,在實質上也喪失了對局勢和御林軍的控制能力,而太子李亨則趁勢掌握了軍心和實權,隨後在靈武自行稱帝,唐玄宗除了默然就範和尊重既成事實做太上皇以外,也沒有其他應對能力了。


第三, 從合法性上看,在大唐時代,皇子發動兵變從父皇手中奪權是常態,最後給父皇搞個太上皇噹噹就是了,並不像後世那樣大逆不道。唐太宗的皇位哪裡來的,玄武門之變啊;唐玄宗自己的皇位哪裡來的,不也是通過兵變幹掉太平公主而來的。因此,李亨在靈武來稱帝這一招也沒有什麼奇怪的,至少大唐朝野不會覺得很突兀,更不會用什麼儒家君臣之義去激烈反對,甚至會覺得太子在效法前輩偉大帝王的“成功之路”。


張明揚不說話


安史之亂是皇太子李亨篡奪唐玄宗李隆基皇位的天賜良機,如果李亨不篡位,他也許一輩子都沒有機會當上皇帝了。

因此皇太子李亨集團發動馬嵬驛兵變,除掉宰相楊國忠集團,並逼迫唐玄宗李隆基處死心愛的絕代佳人楊玉環,李隆基與李亨父子分道揚鑣,李亨篡位勢在必行。

在唐玄宗李隆基前半生的政治鬥爭中,他從未敗北。不是因為他是一位仁慈的皇帝,而是因為他夠狠。

唐玄宗李隆基親政後,開元三年就冊立李瑛為皇太子,擔任皇太子二十多年,結果因為李隆基的寵妃武惠妃的誣陷,李隆基連查都不查就將皇太子李瑛以及鄂王李瑤、光王李琚賜死。

虎毒尚且不食子,唐太宗弒兄逼父,到自己兒子造反的時候也只殺了齊王李佑一個兒子,到了李隆基這,一日殺三子,放眼整個中國歷史,再心狠手辣的皇帝也沒有一天之內殺三個兒子的。

李亨在公元738年被立為皇太子,公元756年登基,也就是說,李亨熬了18年才利用安史之亂在45歲的時候才成為皇帝。但是在公元762年,李亨就因病駕崩,身為太上皇的李隆基在同一年駕崩。

李亨的身體一直比較虛弱,加上他當皇太子的時候被宰相李林甫勢力猛烈打壓,日子過得如履薄冰,影響到了身體狀況。因此皇太子李亨的危機感相當強烈,擔心熬不過龍馬精神的老皇帝李隆基。

在發動馬嵬驛兵變以後,皇太子李亨終於覺得篡位的時機成熟了,有足夠的把握可以奪取唐玄宗李隆基的皇位。

首先,唐玄宗李隆基本是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但在安史之亂爆發後個人威信急劇下降,昏招迭出,一手造成了哥舒翰的潼關慘敗,這才被迫從長安出逃,一副倉皇出逃的狼狽模樣,再無威望可言;而皇太子李亨漸而成為了大唐官員和軍隊中的“抵抗派”領袖,人望提升很快,既然唐玄宗要逃往四川,就隨他去吧,反正還有皇太子李亨願意留下來力挽狂瀾與安史叛軍鏖戰,既然老態龍鍾的唐玄宗李隆基自己不負責任的“拋棄”了天下,何必不把皇位交給更願意負責任更年輕的皇太子李亨呢?

其次, 馬嵬坡兵變本來就是皇太子李亨集團有組織有預謀的精心策劃的,龍武大將軍陳玄禮為首的禁軍只是臺前的執行者,皇太子李亨與大太監李輔國高力士都在幕後坐鎮,皇太子李亨一方面利用了軍中對唐玄宗倉皇逃竄的不滿,一方面也推波助瀾主動下藥,殺掉宰相楊國忠和貴妃楊玉環等只是手段,架空唐玄宗才是最終目的。

通過馬嵬驛兵變,唐玄宗李隆基不僅元氣大傷喪失了爭雄之心,尤其是心愛的絕代佳人楊玉環被殺徹底擊垮了李隆基的精神支柱。


李隆基在實質上也喪失了對局勢和御林軍的控制能力,而皇太子李亨則趁勢掌握了軍心和實權,隨後在靈武自行稱帝,唐玄宗除了默然就範和尊重既成事實做太上皇以外,也沒有其他應對能力了。

最後,唐朝為了奪取最高權力發動兵變篡位已經成為常態,從唐太宗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殺害大哥皇太子李建成逼迫父親李淵退位開始,唐中宗李顯發動神龍政變推翻女皇武則天,唐玄宗李隆基先後發動唐隆政變殺死伯母韋香兒上官婉兒堂姐安樂公主,發動先天政變殺死姑母太平公主逼迫太上皇李旦歸政。

因此,皇太子李亨在發動馬嵬驛兵變除掉楊國忠楊玉環集團以後又在靈武篡位稱帝這一招也沒有什麼奇怪的,至少大唐朝野不會覺得很突兀,更不會用什麼儒家君臣大義去激烈反對,甚至會覺得皇太子李亨在效法前輩偉大帝王的“成功之路”,更重要的是文武百官希望攀龍附鳳,鼓動皇太子李亨稱帝他們也可以加官進爵。


厚德載物49847


在唐朝,太子是個極為危險的職業。

第一代太子李建成,被李世民幹掉了。

第二代太子李承乾,被李治廢掉了。

第三代太子李賢,被武則天弄死了。

第四代太子李隆基,僥倖存活。

第五代太子李瑛,被武惠妃害死。



李隆基

李隆基的太子之位是躺著得來的。由於太子的風險係數太高,當唐睿宗李旦要把太子之位授予大兒子李成器時,李成器死活不幹。

李旦滿懷期望地找了二兒子李成義,李成義也堅決不幹。最後碰了一鼻子灰的李旦又找了三兒子李隆基,沒想到,這次李隆基同意了!

李隆基成了太子。他似乎離當皇帝僅一步之遙,然而,這一步,卻十分兇險。因為前面橫亙著兩座大山,一座是韋后集團,一座是太平公主。



不過,李隆基不是一般人,他是個絕頂聰明的人,他知道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他先利用太平公主剷除了韋后集團,接著又親手幹掉了太平公主勢力。

李隆基終於坐上了皇帝寶座。

太子李亨

李亨的太子之位也是撿來的。李隆基的嫡長子是李瑛,然而,李瑛同樣沒有逃脫太子魔咒,最終被武惠妃陷害致死。

李亨成了太子,但他整日惴惴不安,如履薄冰,畢竟前面有太多的前車之鑑,他就像林黛玉剛進入大觀園一樣,時時留意,處處小心。



帝王的父子關係,是一種扭曲變態的父子關係,皇帝與皇子不僅是父子關係,更是一種君臣關係。

對於皇帝來說,權力不容任何人染指,就算親生兒子也不例外,如果親生兒子侵犯他的權力,他照樣會毫不留情地殺掉親兒子。

權力制衡

李隆基是個玩弄權力的高手,他深諳權力制衡之道。李林甫就是他的一張王牌,他利用李林甫壓制太子勢力,只要李林甫不太過分,李隆基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還煽風點火。

但當李林甫提出要廢掉太子的時候,李隆基卻直接否掉了,他只是利用李林甫敲打太子,讓太子知道,老爹在位一天,你就不要有非分之想,但並沒打算廢掉太子。



李林甫權力越來越大的時候,李隆基也有點擔心了,尤其是李林甫與節度使安祿山過往甚密的時候,於是李隆基又扶持了另一派勢力楊國忠。

楊國忠是李隆基的另一張王牌,李林甫死了之後,勢力迅速消退,楊國忠勢力迅速增長。李隆基利用楊國忠同時牽制安祿山和太子勢力。

然而,楊國忠是個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人,只會拼命的斂財,對於安祿山和太子,他只會簡單粗暴的打壓,毫無章法可言,他既得罪了太子,也得罪了安祿山。



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爆發,安祿山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叛亂,清君側清的就是楊國忠。安祿山大軍勢如破竹,迅速攻佔了潼關,唐玄宗帶著楊國忠、楊貴妃、李亨等逃出了長安,一路向西逃竄。

到了馬嵬驛的時候,士兵又累又餓,李亨恰好抓住了這個機會,在士兵中大肆宣傳楊國忠專權誤國導致了叛亂,只要殺了楊國忠,戰爭就可以結束,士兵們就可以回家了。

在李亨的挑唆下,果然有士兵衝上去殺掉了楊國忠,據說第一個衝上去的叫作張小敬。



士兵殺了楊國忠之後,又殺了楊國忠的兒子楊暄和韓國夫人,這還沒完,士兵又將矛頭對準了楊貴妃。

愛美人更愛江山,李隆基讓高力士勒死了楊貴妃,士兵的怨氣才算化解。

李隆基也知道,士兵根本沒這膽量發動兵變,背後肯定有人挑唆和指使,而指使者除了太子李亨不會有別人。

至此,父子之間徹底決裂了。李亨沒有殺掉李隆基,他不想揹負弒君之惡名。李亨選擇帶著部分士兵北上,李隆基繼續西行。



李亨歷經千難萬險到達朔方軍治所靈武之後,很快舉行了登基大典,遙尊李隆基為太上皇,還特意派了使者到四川傳遞消息。

此時,遠在四川的李隆基,年老力衰,無力挽回大局,只得默默承認了現實。

對於李亨來說,皇位遲早是他的,他之所以在安史之亂中匆忙稱帝,無非是抓緊替父親收拾爛攤子。

李亨徹底平息安史之亂後,他也死了。安史之亂結束於公元763年,李亨死於公元762年。


一半秋色


李隆基在位時間太長了,而且對權利的把控是非常嚴格的,這讓李亨非常得不安。

因為安史之亂,李隆基已經元氣大傷,號召力和精力大不如前,才使得太子李亨能夠得償所願,繼承皇位。曾經的唐明皇的李隆基貪戀權柄可是一日殺三子,兒子殺的多,才使得太子位輪到了李亨,這時的李亨在這樣的父皇的特殊照顧下,每日如坐針氈,提心吊膽,所以他在脫離李隆基後,不久即皇帝位。我分析有三個原因李亨能夠即位皇帝。

第一,在安史之亂的打擊下,李隆基的威望一落千丈。雖然李隆基在位期間唐朝實現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但安史之亂的爆發,使得被盛世掩蓋的各種危機都顯現出來。潼關失守後,李隆基宣佈要御駕親征,也沒人相信。在西行的路上,跟隨李隆基的人紛紛逃跑,普通百姓也指責李隆基的種種失誤。馬嵬驛軍事譁變後,李隆基親自出面“慰勞軍士,令收隊,軍士不應”,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李隆基喪失了軍心民心,導致民心軍心都支持太子李亨即位。

第二,在混亂的局勢下,李隆基自己已經沒有什麼號召力,他迫切需要用另一個人的威望團結全國的力量,最合適的人選就是太子李亨。馬嵬驛父老的挽留,使李隆基意識到自己也有可能成為下一個楊國忠。他堅決不肯留下,於是他讓李亨留下撫慰人心,這時的李亨如脫韁的野馬,可以逃離李隆基的控制,為他日後在甘肅即位創造了可能。

第三,當了四十多年皇帝的李隆基有著高超的政治手腕。他清楚地知道,大敵當前,李唐政權最需要的是團結。當他得知李亨真的即皇帝位以後,儘管心裡有諸多不情願,只能無可奈何的例行公事後補了讓出皇位的手續,交出了自己控制了四十多年的大唐王朝的政權。


所以李亨即位是形勢所迫,也是得償所願的結果。


我來讀歷史


李亨不是搶唐玄宗的皇位,而是形勢所逼。



【01】太子之位

李亨並不是唐玄宗一開始就立的太子,他的兄長李瑛為太子,後來犯事被廢殺,才有了他的機會,但當初大臣們並不是推崇的他,而是武惠妃的兒子李瑁,也就是楊貴妃的前夫。但是李隆基不知道出於什麼考慮,沒有同意,最後立了李亨。所以李亨的太子之位,得來不易,也受到諸多大臣的不滿。



【02】李林甫和楊國忠的迫害

李亨當上太子後,並沒有因此而過上輕鬆的日子,反倒是成天小心翼翼的,一開始是李林甫對他的迫害,凡是能扯上太子的案子他就會無限擴大,想拉太子下馬,結果李亨只能採取丟車保帥的做法,犧牲了自己一個又一個的妻妾才保得自己平安。

李林甫死後,就是楊國忠,楊國忠仗著楊貴妃,為所欲為,甚至想上演武則天時期的歷史,楊家獨大,所以對太子也是使盡手段。



【03】安史之亂

李亨或許命不該絕,在楊國忠還沒全力對付太子之時,安祿山領頭整了個安史之亂,弄得唐玄宗帶著李亨和一些近身之人倉皇出逃,往蜀地而去。在出長安不遠的馬嵬坡,李亨看到了自己的機會,覺得是剷除楊國忠的好時機,便發動了兵變,讓唐玄宗殺死了楊國忠,賜死了楊貴妃,並與唐玄宗分道揚鑣,去了靈武,登基稱帝,尊唐玄宗為太上皇,並第一時間派人入蜀報告。



可見李亨並無逼唐玄宗退位之舉,只是形勢所逼,為自己的生存,加上收復失地,平定安史之亂的需要。

我是青鸞驚鴻,蜀女,感謝喜歡我的文字。

青鸞驚鴻


對於這個問題,其實原因也很簡單,畢竟古往今來,為了爭奪皇位,什麼樣的事情沒發生過,李亨這還算是好的了。畢竟當時的唐朝可以說是危在旦夕,正面臨著一場巨大的劫難!





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也是代表唐朝由盛轉衰的標誌!其實唐玄宗統治前期,還是頗有成效的,鑄就了開元盛世,將唐朝推向了一個鼎盛時期。


但是到了後期,唐玄宗卻貪圖享樂,根本無心政事,並且最終養虎為患,導致以安祿山和史思明率眾發起叛亂,將原本的開元盛世破壞的一乾二淨,也將天下的黎民百姓置身於水深火熱之中。

並且當時的唐朝首都長安城都被安祿山等叛軍佔領了,而唐玄宗則是帶人慌不擇路的逃入川蜀之地避難,根本不管天下百姓的死活!在這樣的情況下,唐朝完全是群龍無首,那麼又如何戰勝安祿山等叛軍呢?

是故,李亨在這個時候登基稱帝是有些不地道,雖然有著他對皇位的覬覦和野心,但卻是最正確的舉措,畢竟正是因為唐玄宗的昏庸無能,才導致唐朝遭逢安史之亂,唯有換一位比較賢明的君主統治天下,才能領導大唐軍隊戰勝叛軍,重整山河!


寰宇戰神


李亨在安史之亂中成為皇帝,並不算篡奪,而是順應時代要求,並且李亨也沒有膽量篡奪,為什麼這樣說呢,且聽我一一分析。


一、軟弱太子李亨

唐玄宗李隆基時候的太子,應該是最沒有實權的了,因為李隆基就是通過神龍政變以及唐隆政變最終成為皇帝,對皇權的敏感性很高,從而對太子權利的控制十分嚴格。

李亨但凡有一點點對李隆基的不順從或者風吹草動,都會引起李隆基反感,李亨曾被李隆基多次廢立多次軟禁,致使這個太子完全變成一個傀儡,根本不敢與李隆基有任何衝突。


正因為養成這樣的性格,對待事情也極度敏感,但又膽小怕事。從後來李亨成為皇帝后的所作所為,就可以看出來他這個皇帝的劣根性以及缺點,而這些缺點,又是李隆基的敏感造成的。


二、順應時代趨勢成為皇帝

當時安史之亂中,安祿山攻下長安城,李隆基一害怕帶上楊貴妃以及楊國忠等人就跑了,李亨也曾勸說李隆基不要丟棄首都,可是李隆基不聽。

最後沒辦法,李隆基與李亨才分道揚鑣,一個跑到馬嵬坡,一個跑到靈武,這邊馬嵬坡之變轟轟烈烈,唐玄宗失去愛人楊貴妃,民意所向。


馬嵬坡之變結束後,唐玄宗心力憔悴,更加無心過問朝政,這時候遠在靈武的李亨在杜鴻漸等人的擁護下登基稱帝。

唐玄宗李隆基知道李亨已經登基稱帝,也明白自己大勢已去,就很快擬一份詔書,宣佈李亨正式接班,從而讓李亨成為皇帝更加名正言順。

結合當時歷史背景來看,李亨固然也有兵變之意,可是時代趨勢造就李亨順利登基。如果當時那種情況下李亨不站出來成為皇帝鞏固朝廷後方以及內部,並且平定民心的話,安史之亂就可以輕而易舉拿下大唐。

人心需要李亨,大唐也需要李亨,所以他才能夠成為皇帝並且名正言順!


結語

所謂亂世出英雄,在大亂之時,必定需要一些人站出來帶領民眾,而李亨當時很明顯就是扮演了這樣一個角色,只是可惜特定生長環境讓他註定沒法成為一個合格的領導者!



嗔痴歷史觀


唐肅宗李亨在安史之亂中趁機登基稱帝,遙尊唐玄宗為太上皇,可以說是形勢使然,也是多年夙願。

一、皇權的巨大吸引力

封建時代,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是每一個人的夢想,這其中當然也包括李亨。為了皇位,相互攻伐、同室操戈、陰謀詭譎的例子比比皆是。作為太子的李亨,離皇位僅僅只有一步之遙,不想做皇帝,那是不可能的。可是他卻為此等待了18年,而且還是不平凡的18年,期間不斷受到權相李林甫、楊國忠等輩的各種打壓、彈劾,作為自己父皇的唐玄宗卻熟視無睹,默許縱容。因此,18年來,李亨一直活得小心翼翼,生怕行差踏錯,太子之位不保,性命不保。自己的大哥,廢太子李瑛於開元二十六年被廢殺就是活生生、血淋淋的例子。常言道,虎毒不食子,可皇帝卻是真龍天子,殺起自己的親生兒子來,一樣毫不手軟,果決狠辣。

哪怕李亨內心多麼的渴望皇位,在朝廷摸爬滾打多年的他,都不能表現出來,所以,李亨就只能隱忍,再隱忍,只要能保住太子地位和身家性命,總會尋找到機會翻身的。當然,李亨可以選擇繼續等,只要熬死自己的父皇或者禪位給他,就能登上皇位,可是其中的不確定因素太多,並不保險。安史之亂的爆發,恰恰正是一次絕佳的機會,李亨肯定是不會放棄的,無論如何也要賭上一把。

二、戰爭需要,形勢使然

安史之亂爆發之後,由於玄宗錯誤的估計形勢,昏招迭出,致使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等一干悍將或被殺或被俘,潼關被攻破,叛軍兵鋒,勢不可擋,都城長安陷入險境。玄宗帶著皇子皇孫、少數妃嬪、隨臣倉皇出逃長安,一路西行,狼狽不堪。

作為帝國的最高統治者,竟然留下自己的子民,獨自逃亡,如不組織有效抵抗,中原地區將會拱手讓給叛軍。帝國的繼承者李亨,肯定不能眼看著大唐江山就這麼斷送掉。天寶十五載(756年),李亨與玄宗分開,自己則前往朔方軍大本營靈武,收攏軍隊,組織對叛軍的反擊。經過一番佈置與籌劃,李亨認為時機已經成熟,就在靈武城的南門城樓,舉行了簡單的登基儀式,正式稱帝,玄宗則被推尊為太上皇。自此,大唐軍民有了抗擊叛軍的主心骨,迅速收復長安、洛陽,將大唐從崩潰的邊緣拉了回來。這時的李亨,已經擁有非常高的聲望,得到臣民和軍隊的擁戴,絲毫沒有因為奪取玄宗的皇位而受到影響,背上亂臣賊子的罵名。而開創了開元盛世的唐玄宗,這時已經被他的子民所遺忘。

唐肅宗李亨,儘管得位不正,但那又怎樣?是他拯救了大唐。最後李亨親自迎接唐玄宗還朝,玄宗為其披上龍袍,就是向天下宣示李亨繼位的合法性。

歡迎各位,關注、點贊、評論。相互討論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