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年入仕不改書生情懷,難容朝堂黑暗自盡殉節:東漢重臣楊震

引言

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家族中誕生了眾多人才,這些家族在某些特定的朝代中也曾經掌控過朝中大權。像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詩句就描寫了這些士族曾經的鼎盛。在士族發源的東漢時期,他們還不像後來東晉時期那樣權勢滔天,但是也有不少家族在很長一段時間中一直處於中央權力的核心,弘農楊氏便是其中之一。

暮年入仕不改書生情懷,難容朝堂黑暗自盡殉節:東漢重臣楊震

《弘農楊氏族史》書影

弘農楊氏在當時擁有極高的社會影響力,連幾百年後的隋文帝楊堅都聲稱自己是弘農楊氏的後人,其地位之尊崇由此可見一斑。雖然弘農楊氏發跡於其始祖楊喜在楚漢戰爭中立下的功勞,但是到了東漢時期,楊氏雖然依然是當地的名門望族,但是在政治上的影響力並不突出。

直到楊震的橫空出世才讓弘農楊氏再一次進入了中央政治的核心,楊震之所以能夠有如此大的影響力,除了其淵博的學識之外,更是對其忠心以及高潔品性的褒獎。

暮年入仕不改書生情懷,難容朝堂黑暗自盡殉節:東漢重臣楊震

楊震塑像



經學衰落背景下的儒學中興之才,半生治學成就儒生氣質

中國的政治理論從西漢武帝時期開始,就走上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道路。西漢政府開設的太學也為國家源源不斷地培養了大量儒家學子,成為了西漢政治的中心力量。但是自從王莽篡漢之後,新成立的東漢政府雖然秉持了西漢的政治體系,依然以儒家文化為政治綱領。但是國家教育體系的破壞卻是不爭的事實,當時學術界人才凋敝,國家急需有能力振興儒家文化的人才。

暮年入仕不改書生情懷,難容朝堂黑暗自盡殉節:東漢重臣楊震

弘農楊氏先祖楊喜

而楊震便是這樣的人才,楊震出生於世家,這些名門望族在當時還有一定的家學淵源,這讓楊震在年少的時候就得到了相對比較好的教育。而且楊震不同於當時其他的年輕人,其並不急於依靠學識來入仕,他更加傾心於單純的學習。

楊震小的時候拜當時的太常桓鬱為師,向其學習《歐陽尚書》,之後便經常獨居在湖邊的小屋之中,潛心學習各種儒家經典,對於所有的經書都有比較深入的瞭解,讓當時已經式微的儒學教育重現曙光。曾經與其交流過的儒家學子對外都將楊震形容為"關西孔子",由此可見楊震的學術能力之優異。

楊震還在當地開設學館,教授年輕學子儒學知識,為文化的復興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在楊震五十歲那年,有飛鳥口銜鱣魚置於學堂門前,有人說這是楊震入仕為官的徵兆,楊震也就不再推辭政府的徵召,開始在州郡為官。

暮年入仕不改書生情懷,難容朝堂黑暗自盡殉節:東漢重臣楊震

西漢儒生形象

當時的大將軍鄧騭聽說過楊震的賢名,便推舉楊震做了荊州刺史,東萊太守。楊震上任的過程中路過昌邑,恰逢鄧騭之前推舉的王密在擔任昌邑令,他就帶著重金前去拜謁楊震,希望能夠與其建立起良好的關係。但是在接見王密的過程中,楊震卻堅決不接受王密的禮金。王密大惑不解,認為現在是深夜,並沒有其他人知道,接受禮金也沒有什麼不可以的。但是楊震卻認為君子應該慎獨,即使在深夜,也有天地知道自己的行為。王密聽後深感慚愧,連夜離去。此事在《後漢書》中有如下記載:

"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

暮年入仕不改書生情懷,難容朝堂黑暗自盡殉節:東漢重臣楊震

舉薦楊喜的大將軍鄧騭

之後又有人建議楊震利用自己的權力為自己的子孫置辦一些產業,但是楊震再次拒絕了這些人,因為他覺得將清廉的名聲留給自己的後人,才是最珍貴的遺產,其為官之清廉從這兩件事中可見一斑。

楊震不久之後就被授予了太常的官職,在進入中央之後楊震提拔了楊倫等當世大儒,並向下屬官員傳授自己的知識,得到了當時儒生的一致稱讚。

與在年輕的時候就入仕的官員不同,楊震這種晚年才進入官場的儒生明顯有著更高的道德要求,其對於賄賂行為的堅決拒絕以及清廉作風,都是在當時十分難得的。與此相比,楊震在儒學傳播方面做出的貢獻則更加重要,提振了東漢衰微的學術氣氛,更為東漢政府培養了不少出色的政治人才,這都是其之後得到全國人民尊重的重要原因。

暮年入仕不改書生情懷,難容朝堂黑暗自盡殉節:東漢重臣楊震

東漢地圖

不懼外戚權勢,捍衛道統尊嚴

東漢與西漢相比,有更加嚴重的外戚專權現象,在楊震仕官的時候這樣的事情也時有發生。當時朝中的官員大多對於外戚專權採取順從的態度,因為他們知道違逆權貴的下場,並且有些人還想趁機為自己贏得一些政治資源。

但是有著傳統儒生風骨的楊震卻堅決不能容忍這樣的行為。當時鄧太后剛剛駕崩,安帝的乳母王聖逐漸行為放肆起來,其子女頻繁出入宮廷,引起了楊震的重視。楊震於是向漢安帝上疏力陳女性亂政可能出現的問題,希望漢安帝能夠對王聖的行為加以節制。

暮年入仕不改書生情懷,難容朝堂黑暗自盡殉節:東漢重臣楊震

漢安帝劉祜

漢安帝在收到上疏之後就將其展示給了王聖,王聖等人因此記恨楊震,但是其行為卻沒有任何的節制。王聖的女兒更是在之後嫁給了朝陽侯劉護的從兄劉瑰,而劉瑰也因為王聖的緣故得以繼承了朝陽侯的爵位,這是不符合禮法的。而這是大儒楊震所絕對不能容忍的,於是楊震再次向皇帝上疏,希望能夠節制王聖的行為,維護禮法制度,否則就將後患無窮。不過漢安帝依然沒有接受他的意見。

暮年入仕不改書生情懷,難容朝堂黑暗自盡殉節:東漢重臣楊震

漢安帝乳母王聖

不久之後,楊震升任太尉,當時的外戚耿寶希望楊震能夠舉薦中常侍李閏的兄長,但是被楊震拒絕了。之後皇后的兄長閻顯也希望楊震能夠舉薦自己的親信,也被楊震拒絕了。當時的司空劉授聽聞了這件事之後,立即舉薦了這兩個人,他自己很快也得到了升遷。他的行為讓楊震的做法顯得更加難得。此事在《後漢書》中有如下記載:

"帝舅大鴻臚耿寶薦中常侍李閏兄於震,震不從。寶乃自往候震曰:'李常侍國家所重,欲令公闢其兄,寶唯傳上意耳。'震曰:'如朝廷欲令三府辟召,故宜有尚書敕。'遂拒不許,寶大恨而去。皇后兄執金吾閻顯亦薦所親厚於震,震又不從。司空劉授聞之,即闢此二人,旬日中皆見拔擢。"

但是楊震這樣的做法也為他自己招來了外戚們的嫉恨,這對其之後的仕途造成了極大的影響。楊震作為學界領袖,他能夠堅守自己的道德底線,完全不顧自己的政治前途雖然是其高貴品性的集中表現,但也為之後楊震的悲慘遭遇埋下了伏筆。

暮年入仕不改書生情懷,難容朝堂黑暗自盡殉節:東漢重臣楊震

楊振畫像

力保書生不得,一代大儒為國死節

由於楊震多次向皇帝上疏,導致漢安帝對於這種仗義執言之人心懷怨恨。當時河間人士趙騰向漢安帝上疏,在文中對漢安帝的做法多有批評。漢安帝看後十分生氣,下令將其下獄。

楊震聽說此事之後十分震驚,立即向漢安帝進表,解釋趙騰的進言只是為了讓安帝發現現在的問題,並希望國家能夠走上正軌。即使其言語可能有所冒犯,但是並沒有惡意。況且之前的明君聖主們都有接受別人意見的行為,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匡正得失。楊震最後希望安帝能夠正確看待現在的問題,並原諒趙騰的作為。可是安帝並沒有接受楊震的意見,還是將趙騰處死,這讓楊震十分失望。楊震的進言在《後漢書》中有如下記載:

"臣聞堯、舜之世,諫鼓謗木,立之於朝;殷、周哲王,小人怨詈,則還自敬德。所以達聰明,開不諱,博採負薪,盡極不情也。今趙騰所坐激訐謗語為罪,與手刃犯法有差。乞為虧除,全騰之命,以誘芻蕘輿人之言。"

在趙騰死後不久,出現了星象異變,當時的奸臣們趁機向漢安帝進讒言,說是楊震的不當作為才導致了這種天象。他們說在趙騰死後,楊震一直心懷憤恨,對於自己的政敵多有打擊。漢安帝輕信了讒言,罷免了楊震的官職。

暮年入仕不改書生情懷,難容朝堂黑暗自盡殉節:東漢重臣楊震

影視劇中的漢安帝

楊震在此之後就回家閉門不出,拒絕接見任何客人。楊震的兒子們勸其還鄉,但是楊震認為自己沒能幫助國家解決問題,導致現在奸臣橫行,朝政不振,這都是自己的問題。他覺得自己沒有顏面活在世上,便飲毒藥自盡,享年七十歲。

楊震之死在當時造成了極大的震動,有許多有識之士都知道國家的問題所在,但是他們普遍認為自己沒有能力解決這些問題,便採取了避而遠之的態度。而楊震不但曾經嘗試解決這些問題,在失敗之後楊震更沒有將原因推脫給皇帝,也沒有歸結於時代原因,而是將其歸因於自己的無能。

在此之後其更是用自盡的方式來為自己謝罪,這樣的舉動也是在警醒世人,希望他們能夠努力改善社會問題。楊震的這種高尚情操正是之後楊氏立足的根本,也是他們成為最高貴士族的基礎。

暮年入仕不改書生情懷,難容朝堂黑暗自盡殉節:東漢重臣楊震

楊震墓現狀



結語

在經歷了王莽篡漢的動盪之後,雖然劉秀光復了漢室,但是朝堂之上的政治體系以及政治綱領都出現了比較大的改變。皇室的權力逐漸流入外戚之手,而作為政治理論的儒學也逐漸衰弱。就在這個時候,楊震的橫空出世緩解了這個情況,在未入仕之前,楊震就憑藉自己淵博的學識幫助東漢的儒學文化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改善了國家的學術氛圍。

而在入仕之後,楊震更是敢於直面朝堂上亂政的外戚與佞臣,顯示了書生的不屈氣節。楊震之死更是其人生最壯烈的時刻,楊震用自己的死讓人們看到了儒生的擔當與道德要求。這一方面讓人們重新燃起了對於儒生和儒家文化的信心,另一方面他也讓其他有志之士看清了自己應當承擔的責任,讓他們再次審視自己,重新激起他們的政治理想。

更重要的是,楊震為當時的儒生們樹立了完美的標杆,這為之後的儒學發展以及東漢政治的進步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弘農楊氏也自此被視為儒生領袖,繼而擁有了崇高的地位。



參考文獻

1《後漢書》

2《資治通鑑》

3《綱鑑易知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