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起大落:《金縷衣》,娓娓述說杜秋娘的傳奇經歷

大起大落:《金縷衣》,娓娓述說杜秋娘的傳奇經歷

大起大落:《金縷衣》,娓娓述說杜秋娘的傳奇經歷


你知道嗎?唐詩三百首的最後一首詩,就是杜秋娘的《金縷衣》:“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為什麼會把這樣一首,格調並不高雅的作品,編入唐詩三百首呢?是不是編者收錄這首詩的目的,是想講一講詩歌背後的故事?

杜秋娘,又名杜重陽,潤州人(今江蘇鎮江),出身卑微。應該是很小的時候就被賣到了青樓當歌妓。十四歲那年,被潤州刺史李琦買走。這首詩,就創作於李琦的府上。是十五歲的杜秋娘邀寵李琦的作品。

潤州刺史李琦,淄川王李孝同的五世孫,即李淵祖父李虎的八世孫,算是李唐王室的遠親。他一生劣跡斑斑是個無才無德的小人,升遷全靠賄賂勾結。據說,他收藏了很多奇珍異寶,獻給德宗皇帝,得到了鹽鐵轉運使的肥差。

在控制天下鹽酒槽運的幾年裡,發了大財,致富可敵國。調任潤州刺史的時候,已年過六旬,是個滿頭白髮的老者,但妻妾成群,光後庭佳麗就有千人之多。

這就是《金縷衣》這首詩的創作背景,詩使杜秋娘成為了李琦的寵妾,據說,李琦每次飲宴,都會把杜秋娘帶在身邊,《金縷衣》是他必點的曲目。

有人無法理解,杜秋娘為什麼願意努力取悅年逾花甲的李琦,她所得到的最好回報,不過是從一個卑微的歌姬,變成了地位同樣卑微的侍妾。這值得嗎?

在封建社會,女人是男人的附庸。民間賣妻賣女的事情,時有發生。歌姬的地位是奴是婢,可以任意買賣。侍妾地位雖然也低下,卻是封建大家族的一部分,運氣好的話,可以在李琦死後,得到一份衣食的保障。

那一年,杜秋糧只有十五歲,還是個孩子,她的生命訴求,只是為了吃飽穿暖,有個簡單的生活保障。

命運之神並沒有如她所願,她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生,在那一年才剛剛開始。

年過花甲的李琦,在幹盡了人間的壞事,也享盡了人間的榮華之後,仍然貪心不足,又做起了皇帝夢。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琦糾結了一群烏合之眾,公然反叛。唐憲宗只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平定了叛亂。

李琦被腰斬,家產被抄沒,妻子兒女一律削籍為奴。其中,自然包括杜秋娘。他被分派到了皇宮。再次成為了一名歌舞伎。也許,命中註定;也許,純屬巧合。十六歲的杜秋娘,遇見了二十七歲的憲宗皇帝李純,他們的結合,不僅書寫了一篇愛情的傳奇,更成就了一段政治史上的佳話。

在以後的歲月裡,直到唐憲宗去世,他們再也沒有分開過。杜秋娘不僅是唐憲宗寵愛的女人。同時還是他的政治助手和機要秘書。在整個“元和中興”時期,杜秋娘是唐憲宗政治團隊的核心成員,她的政治影響力,有時甚至超過了宰相。

杜秋娘無疑是那個時代傑出的女政治家,“元和中興”的政治局面,證明了唐憲宗政治團隊的成功。也間接驗證了杜秋娘的政治才幹。按照杜秋娘的人生軌跡。她能認識幾個字,寫上幾句粗淺的小詩已屬難得。可她偏偏擁有卓越的政治才幹和良好的文化修養,她是怎樣做到的?恐怕只有她自己才能給出答案。

總之,陪在唐憲宗身邊的杜秋娘,是那個時代的傳奇,無論是她和唐憲宗的愛情故事,還是他獨特的人生經歷,都成為了士紳們茶餘飯後最好的談資。

杜秋娘一定很享受那段時光,那是一段她從不敢奢望,卻真實存在的時光。因為她的存在,士大夫們對唐憲宗又多了幾分羨慕,甚至嫉妒。

她是一個完美的紅顏知己,漂亮賢惠,文采風流,充滿智慧。她能在唐憲宗發脾氣的時候,像哄孩子一樣逗唐憲宗開心。也能在大是大非面前和唐憲宗攜手並肩,共同應對困難,解決問題。

美麗的杜秋娘和英俊的唐憲宗,就這樣美滿的生活在一起,上蒼給了他們一個童話故事般的開頭。卻沒有給他們一個童話故事般的結尾。

一切都在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二月十四日這一天,戛然而止。那天,好端端的憲宗皇帝突然暴死在大明宮的中和殿。事後的所有證據,都指向了太監弘志。這個皇后郭氏的心腹太監,安然無恙的活了下來。關於唐憲宗的死。最終的結果卻是不了了之。

沒有人能查,也沒有人敢查。郭皇后的大兒子李恆,在太監的擁立下,登上了皇位。是為唐穆宗。

繼位後的唐穆宗,對杜秋娘這位前朝的風雲人物,還算是禮遇有加。把自己的小兒子,漳王李湊,託付給了她。封杜秋娘為李湊的傅姆。算是給杜秋娘以後的生活找了個依靠。

就這樣,杜秋娘來到了李湊身邊。開始了既當師傅,又當保姆的生活。

可唐穆宗繼位後,只幹了一件事。那就是享樂,盡情的享樂。紙醉金迷的生活很快掏空了他的身體。在登基後的第五年,油盡燈枯的唐穆宗,一命嗚呼。繼位的是他的大兒子唐敬宗李湛,時年十六歲。

俗話說,有其父必有其子。這句話,在唐穆宗和唐敬宗身上被詮釋到了極限。不同的是,唐敬宗比唐穆宗更會玩兒,也更狠毒。

唐敬宗繼位時,是個童心未泯,又尖刻寡恩的半大小子。除了打馬球,逮狐狸。他最大的愛好是愚弄和虐待身邊的僕從。

在擔驚受怕,朝不保夕的煎熬中,度過了七百多個日日夜夜後,唐敬宗的近侍宦官劉克明。選擇與他的主子魚死網破!

寶曆二年(公元826年)十二月初八,劉克明趁唐敬宗酒醉入室更衣時,將其殺害。唐敬宗在位兩年,死的時候不滿十八歲。

從公元820年到公元826年。短短的七年時間裡,三個李唐王朝的皇帝相繼暴死,陰謀的背後都有太監的身影。

杜秋娘深感憂慮,她意識到,如果任由太監擅權亂政的局面發展下去,李唐王朝將走向毀滅。於是,她與宰相宋申錫密謀,刺殺大太監王守澄,擁立漳王李湊為皇帝。

密謀的方案很快被制定出來,又以同樣快的速度被洩露出去。結果,漳王李湊被廢為巢縣公,宋申錫被貶為開州司馬,杜秋娘被遣回原籍。

回到家鄉的杜秋娘,受到時任潤州刺史李德裕的熱情款待,併為他日後的生活安排了最好的食宿。李德裕的父親李吉甫,正是憲宗朝的宰相之一,他對杜秋娘的照顧,完全出於個人對杜秋娘的尊重。可惜,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這一次的城門失火,就是唐末的牛李黨爭,這一事件歷時四十多年,對唐王朝的衰落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而潤州刺史李德裕正是牛李黨爭的主角之一,當時牛黨得勢,李黨被排擠出朝廷,牛黨當然不會就此善罷甘休。他們大權在握,正在積極羅織構陷,必欲置李黨於死地而後快。

李德裕作為李黨的黨魁,自然受到他們重點照顧。潤州城的大街小巷遍佈牛黨耳目,他們躲在陰暗的角落裡,嚴密監視著李德裕的一舉一動。

杜秋娘的出現,無疑給了牛黨很好的下手機會。沒過多久。御史中丞王璠,禮部侍郎李漢,太僕卿鄭注,先後上表告發李德裕:厚賂杜秋娘,勾結廢王李湊,意圖謀反。唐文宗龍顏大怒。李德裕再次被貶官。這次他被貶為了袁州長史。

李德裕沒有為自己申辯,他匆匆收拾好行囊,趕赴袁州。這已經是牛黨得勢以來,他第四次被貶官了。他選擇了韜光養晦,等待東山再起的機會。幾年以後,唐武宗登基,他被重新拜相。到那時,他留給牛黨的待遇,並不比他現在的處境好多少。

李德裕走了。新到任的潤州刺史,即使屬牛黨派系,也沒敢跟杜秋娘有任何聯繫。畢竟反叛的帽子戴在誰的頭上都不是鬧著玩兒的。

失去生活來源的杜秋娘,回到了她的出生地。

杜牧在《杜秋娘詩》中記述了她當時的處境:“歸來四鄰改,茂苑草菲菲。寒來一匹素,夜借鄰人機。”

離開家的時候年齡還很小,如今回來竟連一個認識的人也沒有,她出生的房子已經年久失修,佈滿了雜草。天氣涼了,他只有一件單薄的白衣裳。想要織布,要等到鄰居晚上睡覺的時候,才能把織布機借給她。

大和七年(公元833年)春天,三十一歲的杜牧經過潤州時,專程去拜訪了杜秋娘。這次造訪,強烈的刺激了杜牧,他怎麼也無法接受,眼前這個年老色衰,孤苦無助的老婦,就是他仰慕已久,神女般的杜秋娘。

回到寓所的杜牧,徹夜未眠,心潮難平,奮筆疾書,寫下了上面的《杜秋娘詩》。這首詩很長,足足一百一十二句。裡面詳細記述了杜秋娘的生平事蹟,和當時的生活狀態。是杜秋娘的傳奇故事可以流傳至今的重要的歷史資料。

杜牧的這首長詩,是杜秋娘最後的信息。她就這樣悄無聲息的消失在公眾的視野裡,淹沒在俗世的洪流中。而她的愛情和她的傳奇經歷,卻悄悄的藏在《金縷衣》這首詩的後頭。等待有心人去發現。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本篇完) \u000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