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是讓農民進城,還是說把農村建設成城鎮一樣?

夢幻之旅155683777


城鎮化簡言之就是放開戶籍制度限制,讓有錢的農民到城裡買房,把辛苦錢裝進房地產資本家的藍子裡。吸納農村勞動力到城裡搞建設,以補充城市勞動力的不足。


日月星辰160276521


我們整天說城鎮化,但是很少有人真正透徹的理解什麼叫做城鎮化。至於問題“城鎮化是讓農民進城還是把農村建成城鎮一樣?”我覺得不論肯定哪一種都略有片面,因為城鎮化不僅僅是簡單的讓農民進城或者說把農村建成城鎮一樣,為什麼這麼說呢?


1.中國有好幾億的農民,如何進城?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有著好幾億的農民,如果農民都進城了,那糧食誰種啊,耕地怎麼辦,我們吃什麼啊。再說了,農民朋友進城的話哪兒有那麼多住的地方,所以說城鎮化不是簡單的讓農民朋友進城生活。


2.把農村建成城鎮?

進城之後我們看到的都是高樓林立,如果把農村都建成這個樣子也不方便大家的居住啊,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現在大家基本住的都是平房,可以把糧食拿到房上去曬,可是大家都住上高層以後,糧食怎麼辦呢?所以想要把農村改造的和城鎮一樣,目前來看基本不可能,所以國家肯定也不會往這方面考慮!

3.究竟什麼是城鎮化?

所謂的城鎮化就是努力帶動農村的經濟發展,建立更多的基礎設施,縮小城鄉差距。當然啦,大家現在看到很多地方被拆遷之後國家給這些人分房子,其實這只是城鎮化的一部分組成,並不是讓所有人都去城裡生活,這個很不現實。

現在什麼是城鎮化大家理解了嗎?希望農村能夠發展的越來越好!


惠農圈


這個毫無疑問,肯定是農民進城!

因為根本就不能把農村建成跟城市一樣,不是說農村的房子蓋的高一點兒、路寬一點兒、衛生狀況好一點,就跟城市一樣了。

說句抬槓的話,農村怎麼經濟發達,也不能建一所三甲醫院吧?怎麼也不能每個村建一所大學吧?期待未來農村經濟好了,跟城市一樣都是幻覺!

因為很多的業態,人口密度達不到,永遠不會出現,我覺得滴滴和美團外賣都永遠進不了農村,因為需求密度太低了。



不能跑幾個村兒給你送份盒飯吧,關鍵是一個村兒,一天也定不了幾份。

在我看來,農村人口最終通過兩種方式完成城鎮化:

主動進城

這個包括上學,進城打工,當兵等方式,主動來到城市學習、工作、生活,最後在城市定居。

還有最近幾年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經濟收入情況好的話,主動到縣城買房,方便子女上學的同時,自己也到城市和周邊找一份工作。

這部分人不需國家號召,經濟和眼界達到一定水平,會主動脫離農村。



被動拆遷

這部分人群年齡稍大,文化程度偏低,沒有主動進城的動機,也很難在城市找到合適的工作。但隨著城鎮化和社區化的加速,很多村莊被迫整體拆遷。

這些人會以置換的方式,到鎮和社區集中居住。但是他們的工作並沒有離開土地,只要來說還是農民。

無論如何,還是農民離開農村,到鄉鎮或縣城生活居住,幾乎不存在把農村建成和城鎮一樣的情況~


農村電商海叔


城市就是城市,農村就是農村,分鼻亮眼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各有特色各有千秋。城市有錢的人,年齡大了想靜下來,來農村,獨門獨院,雞鳴狗叫炊煙裊裊。年輕的農村人想去城裡拼搏 ,去吧,是虎還是鼠,如果啥也不是,農村就是你的家。


大江東去723


一.加大力度投資建設農村道路,家家戶戶通水泥路,村與村之間雙向四車道,直接通到高速公路口及鎮政府所在地或者縣城,二.每家每戶都有汽車,三.大力支持各種特色農業機械化生產產業、工業企業生產,各種各樣的服務業發展規劃建設。四.加快建設擴大縣城及城鎮市場化經營.五.教育醫療衛生學校社會保障體系全覆蓋。

加快五華城市建設規劃,振興鄉村發展戰略關係中國能否成為發達國家的大事,本人建議一定要加大力度推進:一.沒有條件發展的鄉村人口儘快搬走到有條件發展的地方。二.能夠發展起來的鄉村應該大力發展,第一產業第二第三產業都可以讓他們儘快發展。這兩條都非常重要,這是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的原則!三.大力發展中小城市,十萬人以上的縣城或者比較大的鎮都應該鼓勵他們成為中小城市,歐洲國家的很多城市也是十幾萬人或者幾十萬人口,

為什麼我們國家不鼓勵支持這些地區發展成為特色城市呢,比如廣東省五華縣現有一百多萬人口,縣城水寨附近就有三四十萬人口,完全可以成為一個小城市,還有華城鎮、安流鎮、棉洋鎮的人口也有幾十萬,也完全可以建設成為一個小城市,關鍵是加大投資和規劃建設,效果一定會非常明顯!棉洋小城鎮的規劃設計方案:振興鄉村發展規劃,一個特色工業園區,從榮華村到富強村,三個人文景觀河湖風景區,即棉洋湖、平安湖、橋江湖,五大特色農業現代化產業園區,即五葉神菸草產業園、棉洋茶葉產業園、棉洋水果蔬菜種植基地、棉洋水稻生產技術產業園區、棉洋牛羊雞鴨鵝狗養殖專業園區。還有一個更大的休閒養生度假旅遊景觀區,打通四條雙向六車道的公路,貫穿棉洋橋江平安多個村鎮的快速通道。











用戶6625458577


只是單純的讓農民進城,或是把農村建設成城鎮一樣的模式,是極不準確的說法。

正確有說法是成本的城鎮化。我並不是玩文字遊戲,只是這種說法更符合關於我國農村的城鎮化建設,也更具有操作性。

首先一點,為何要

農村城鎮化

很簡單的原因,帶動內需。激發城市增長活力,啟動消費市場與投資市場。我國的城鎮人口與農村人口約為3:7,三成的城鎮人口消費水平相對農村消費,還是高很多,但仍架不住農村人口多。能否激發這新的消費活力,就在於這7成人口。

當然,農村人均消費水平低,且居住位置很分散。要想激發這股源,城鎮化將是國家必然要做的事。

這其中關於城鎮化就有二種誤區,也就是題目所說的讓農民進城,還是把農村建成城鎮。

第一種——中央政府所要求的城鎮化

中央政府關於推進城鎮化的思路非常明確,就是解決農村人口逐漸向城市轉移的問題,通過城鎮化率提高,帶動農村以濟發展,拉動內需,逐步推動並實現現代化。

中央政府的要求,是從解決農民穩定就業問題入手,將就業城鎮化過渡到城市生活與定居,再享受城市的各項公共服務的全面城鎮化。

第二種——地方政府的城鎮化

顯然,地方政府並不這樣認為,他們更多的只想通過招商引資與城市建設,提高GDP增長,增加財政收入,改善城市基礎建設,體現地方政府官員的政績。

這種城鎮高速發展的結果,城市越發展,提出的目標越大,對農業轉移人口就越排斥。城市門檻提的越高,中央政府所說的農村城鎮化實現的難度就越大。

誠然,進城農民絕大多數教育水平不高,大多中初中教育,平均收入與城市居民相關數倍,他們也沒享受城市生活的習慣,更多的是保留農村生活的方式在城市生活。

這就要求城鎮化必須逐步推進,不能一蹴而就,對他們也不能在各方面有過高的要求(生活習慣,尤其是思維方式)。他們進城後,所居住的月租金大多是數百元,極少數千的。還有與他們一起進城的子女,他們的教育問題也與城鎮孩子不一樣,尤其是家庭教育方面。

再回過頭來看——地方政府怎樣做的。

低成本徵用土地,建高樓,建房子。高樓大夏,廣場,生態公園,寬敞的街道,房地產大院等等。這樣做是沒什麼問題,地方財政也會很好看,城市增長也很好,政績也漂亮。只是,做完這些,又如何讓巨量的農業人口生存其中了,或者這種模式的城鎮化能容納多少人。這就是我所說的不能

單純的讓農村人口進城,你要給他們生存的空間,城市就不能這麼做。

另外戶籍政策也是一大問題,我不是很熟,就不亂畫了。

中央的政策沒錯,是應該向這方向發展。地方建設就應該是——低成本的城鎮化。

大城市人口極中,密度高,可衍生的服務業,增加的就業崗位也就越多。優質資源多,就些地方就更有就業機會,這是客觀規律。在這裡,我就想是否可以適當降低城市臉面,對一些小攤小販能否更包容一些,比如集中整治,給他們制定營業的範圍。

發揮中小城市與城鎮的作用,不是每一個城市都應該像上海那樣。降低農業轉移人口的生活成本,就業成本,可對小城市推出契合自身的發展目標。沒必要建100層高的樓,沒必要建地鐵,甚至就是高鐵站,也必要建(你說我一個城鎮人口不到10萬,非要拉上高鐵,我沒有瞎說,我國大多數城市都認為沒高鐵就不是“好城市”,吭爹的為一個高鐵,全縣五六年的財政就沒了)。


艾洛布


分流!這有兩點

一。讓己進城的農民能安心做了一個城市人!

這麼人嚮往城市的宣囂’,己容λ或正在容λ城城市,他們將是城市的根基,是未來城市的希望!

當然這些人在農村還有產業:農田,農舍,或小工廠!這些是他們必須放棄的!政府給以補嘗!

二,讓未進城的農民做一個真正的農民!

這些人要進行整合,農田收回再分配是解就業的一種方法,但現實卻不是這一樣!

綜上所述,國家需要從大處著眼,做出戰略性調整!只有這樣,農村才有應有的活力!





峽頻奴


“城鎮化是讓農民進城,還是說把農村建設成城鎮一樣?”其實這兩者並不矛盾,城鎮化不只是單純地鼓勵農民進城發展,也不只是單純地想要建設好農村,將農村建設成和城市一樣發達,這其實是不矛盾的,農民大量地進城,是在推動城鎮化的建設,而農村的建設越來也好,也是一種城鎮化的進程,所以,是沒有必要去二選一的;

而這說到城鎮化,其實不管是對於農村還是城市,都是一個好的方向,都是有利於促進經濟發展,尤其是對於農村來說,畢竟雖然現在農村各方面的發展已經要比過去好得多了,但是,仍舊存在問題,因為進程緩慢,而且,各農村發展狀況參差不齊,部分農村是發展起來了,但還是有較多山村處於貧困狀態,等待新的起點,所以,還是期待城鎮化的不斷推進!

關於上述內容,有任何觀點,歡迎評論區暢所欲言!


愛農幫


城鎮化是指讓農民就近住在城鎮,享受現代化的生活。把農村建成城鎮,地方小,規劃難,浪費資源。國家只提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併村,或者併鎮,利於整合土地,利於大企業開發和建設新農村,實現農村生態化,農業現代化,農民土地入股當員工脫貧致富化,使農村既大力發展農林畜牲基地,又成為旅遊聖地。


曾國華33


從城鎮化過程中的城鄉格局演變來看,鄉村一直處於被擠壓的狀態。2005-2011年間,長三角超過1/5的鄉村已經消亡,2011年江浙滬村民委員會較2000年減少了41.03%,其中江蘇減少了52.92%,浙江減少了31.84%,上海減少了38.58%。鄉村消亡客觀上一方面是由於大量農村青壯年人口外流和鄉村城鎮化,鄉村人口一直是處於流出而非流入的狀態,另一部分是村莊復墾和土地開發相結合的城鄉建設用地掛鉤制度以及撤村並鎮等行政手段的強力推動,土地被城鎮發展徵用。村莊整體拆遷,農民強迫“被上樓”,鄉村空間快速萎縮,使得鄉村農業生產、生態服務和文化傳承功能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發展活力不足。2000-2011年糧食和油料產量分別下降了12.4%和41.4%。同時還有部分鄉村興辦汙染工業,直接破壞農村生態環境,鄉村作為城鎮汙染消納和休閒空間的功能大幅減弱;以城鎮規劃和建設方式改造鄉村,也使鄉村呈現“城不城、鄉不鄉”的特點,鄉村特色逐漸喪失。

鄉村有沒有存在的必要?法國著名社會學家孟德拉斯認為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傳統意義上的自給自足的農民已經不存在了,在農村從事家庭經營的農業勞動者從本質上說已屬於一種“企業”。但孟德拉斯所說的“農民的終結”,並不是“農業的終結”或“鄉村生活的終結”,而是傳統意義的“小農的終結”。發達工業國家的農業從業者,在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上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是無論社會怎樣發展,農民也不會無限地減少,農業勞動者仍然是整個社會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社會群體。只要存在著糧食和農產品生產需要,存在著地理文化治理體系方面的支持,農業和農民村莊就有繼續存在的必要。長三角大部分地區自古以來就是魚米之鄉,仍負有保護大量基本農田的重任,尤其從長三角自身生態平衡角度以及農村社區特有村情看,農業不能消亡,鄉村不會消亡,也不應消亡,鄉村的空間和功能重塑及復興,無疑成為極具挑戰性的命題。

未來鄉村轉型的方向,在於提升鄉村的價值,通過綠色農業生產並向二、三產業鏈延伸,提升農業的價值,通過對村民的引導、培訓和教育,提升村民的素質,通過環境宜居性改造,提升村莊的價值,使鄉村能夠擁有與城市競爭的獨特資源和特質。為此,積極開展鄉村經濟創意策劃和運作探索實驗,發展利用原鄉自然文化景觀及資源、鼓勵鄉村百姓參與、通過交流體驗而得到樂趣知識的農村休閒產業,鼓勵農村人口在地就業,探索保留傳統農村特色的住居、公用設施改造,避免鄉村過度衰弱和農村環境破壞。

(閆東昇 南京大學博士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