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行猛禽——倉鴞

倉鴞(學名:Tyto alba):是鳥綱、草鴞科的中型鳥類,共有32個亞種。體長33-39釐米,翼展85-93釐米,體重470-570克。頭大而圓,面盤明顯,呈心臟形,白色,四周皺領橙黃色,上體為斑駁的灰色及橙黃色,並具精細的黑色和白色斑點。下體白色,稍沾淡黃色,具暗褐色斑點。

夜行猛禽。喙堅強而鉤曲。嘴基蠟膜為硬須掩蓋。翅的外形不一,第五枚次級飛羽缺。尾短圓,尾羽12枚,有時僅10枚。腳強健有力,常全部被羽,第四趾能向後反轉,以利攀緣。爪大而銳。尾脂腺裸出。無副羽,間或留存。耳孔周緣具耳羽,有助於夜間分辨聲響與夜間定位。

營巢於樹洞或巖隙中。雛鳥晚成性。分佈於亞洲西部、南部和東南部、歐洲、大洋洲、非洲、馬達加斯加,以及北美洲、南美洲和中美洲等地,幾乎遍及全球。


夜行猛禽——倉鴞

倉鴞是中型鳥類,頭大而圓,面盤白色,有時沾棕,特別是眼先棕色,眼周淺棕色。面盤四周圍有一棕色或橙黃色領環,頸側及肩淺棕黃色,微具黑褐色及白色斑點。其餘上體淺灰色,羽緣棕黃色,各羽遍佈淺褐色蟲蠹細斑,近末端處有黑緣的白點,翅上覆羽棕黃色更加顯著。飛羽外翈淺棕褐色,內翈近白色,內外翈均具灰黑色細小斑點和橫斑。尾羽同飛羽,但橫斑更顯著,通常有4條淺黑褐色橫帶,端部密被灰黑色蟲蠹狀斑和近白色端斑。下體白色,有時或多或少綴有皮黃色和散佈有暗褐色斑點。尾下覆羽白色。覆腿羽淺棕赭色,亦具稀疏的灰黑色斑點。

虹膜黑色,嘴肉白色,跗蹠灰黑色,爪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1000g;體長330-390mm;嘴峰30-32mm;翅275-322mm;尾119-130mm;跗蹠65-77mm。


夜行猛禽——倉鴞

倉鴞棲息於開闊的原野、低山、丘陵以及農田、城鎮和村莊附近森林中,喜歡躲藏在廢墟、閣樓、樹洞、巖縫和橋墩下面,特別喜歡在農家的穀倉裡棲息,所以得名。


夜行猛禽——倉鴞

倉鴞常單獨活動。白天多棲息於樹上或洞中,黃昏和晚上才出來活動,有時出沒於破宅、墳地或其他廢墟中,飛行快速而有力,毫無聲響,在黑夜中顯得影影綽綽 ,再加上它的叫聲非常難聽,很像人在受酷刑時發出的慘叫,所以常常使人們對它感到非常的恐怖。主要以鼠類和野兔為食,是著名的捕鼠能手,每天大約捕捉3只老鼠,一年消滅鼠類1000只以上。此外,有時也捕獵中小型鳥類、青蛙和較大的昆蟲等,偶爾也能象鶚一樣捕魚。捕獵時採取突然襲擊的方式,同時發出尖勵的叫聲,使獵物陷於極度恐怖之中,束手就擒。

叫聲:尖厲刺耳的叫聲wheech或se-rak;也作高聲的ke ke ke ke ke叫。


夜行猛禽——倉鴞

每年繁殖2次,第一次從3月到6月初,第2次從9月到12月。通常喜歡在建築物上營巢,無論是房頂天花板上、牆壁洞中、小倉房和貯糧的小屋空隙等處均可營巢,有時也營巢於樹洞或巖壁洞中。巢甚簡陋,僅在其中鋪墊一些枯草即可。每窩產卵2-7枚。卵為白色,表面光滑無斑。雌鳥孵卵。孵化期為32-34天。親鳥共同育雛。雛鳥全身都長滿白色的絨羽,9-12周後離巢。


夜行猛禽——倉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