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實體商業還能撐過一季度嗎?

無論是幾年間大肆拓展千家門店、還是守著幾間小店鋪安穩度日的品牌商家,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大多數的願望只有三個字:

活下去!

西貝發出的吶喊不是個例,我有一個深圳的朋友,已經在擔憂八合裡海記能不能活到春暖花開聚餐時了。


疫情之下,實體商業還能撐過一季度嗎?

朋友說在外吃個飯比在家吃飯人還少


據中城商業研究院分析,業績下滑、現金流緊張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品牌商家遇到的最大問題,7成品牌現金流僅維持在3個月以內。而3個月後(即4月底左右),疫情影響能否完全消失,市場重獲活力,一切還是未知。這就意味著,4月後可能會有大批品牌破產或是不得不關店。

品牌的危機將同樣反映在商業地產運營商的身上,一方面疫情期間客流量斷崖式下跌,另一方面為了支撐其租戶度過難關而提出減免租金,下調管理費、物業費等措施,百貨和購物中心收入下降明顯,一些中小企業也在苦苦支撐。

有購物中心的負責人表示:“一季度商場業績將100%受到影響,此後下半年可能迎來報復式消費,但全年租金收益下滑、品牌退租率上升等應該是大多數商場會面臨的問題”。


疫情之下,實體商業還能撐過一季度嗎?

上海某購物中心2月的一天


戴德梁行發佈的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商業地產的影響及應對報告中也抱有同樣想法:零售業中短期前景依然不明朗,直至疫情結束。預計大型購物中心市場空置率將有所推升,整體平均租金則面臨下調。

哪些業態最難熬?

在此次的危機中,零售品牌憑藉發力線上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線下的壓力、成熟餐飲品牌因有保障的品控能力及外賣助力也獲得了一絲喘息。疫情過後,零售和餐飲也是最有可能爆發性增長的兩大業態。

相對而言,影院、KTV、兒童培訓、遊樂園、健身美容等體驗類業態遭遇了更大危機。疫情期間所有社交娛樂和教育培訓等都在轉線上,對這些業態的挑戰不僅是目前的閉店停業,更有可能是人們從線下到線上消費習慣的轉變。所以,體驗型業態也是未來在購物中心內最有可能掉隊的。


1.影院、KTV

影院行業本身就屬於高競爭行業,據藝恩數據統計得知,截止2019年6月23日,全國新增銀幕數約4357塊,新增影院691家,同比銀幕數增速約為16%,隨著銀幕數快速增加,單銀幕票房則明顯呈現出下滑的態勢。

失去了春節檔這一火爆檔期加上至少2個月的業績衝擊,影院行業均遭受重創。一些影院甚至做起了線上售貨的嘗試來“止損”,比如星軼影院開始推起來微店“軼家精選”、大地影院集團也開始做網上商城售賣零食。

疫情後影院行業可能會迎來這一改變——大品牌為“回血”進一步減緩新店開業速度,中小品牌可能面臨調整關店。當然中國人在影院觀影的習慣已經在這些年建立起來,影院品牌近期可能會有洗牌,但對整個行業發展來說影響不大。

相對而言,本身熱度不斷褪去的線下KTV在此次疫情中所面對的挑戰要更大。傳統KTV品牌受到線下迷你KTV、線上唱歌APP的夾擊在疫情之前就面臨了業績連年下滑,比如曾吸引過王思聰的“K歌之王”,2019年效益就大跌,更在不久前發佈內部信稱,計劃於2月9日與全部200多名員工解除勞動合同,這還只是初步的方案,如果有30%的員工不同意,公司將進入破產清算階段。所佔面積大、裝修人工等各項成本均高的傳統KTV在疫情後將更加艱辛。


2.兒童遊樂園、早教培訓

成年人不敢出門,孩子們就更謹慎了。一季度,商場內兒童遊樂園、早教培訓等只能關門停業。

從早教培訓行業來看,線下教育的成熟度不斷提高,成熟的大型連鎖品牌在教學內容、師資力量、品牌影響力上都擁有優勢,而中小型品牌的發展則更困難。再加上教育機構亂收費、跑路等負面新聞不斷湧現,消費者對中小品牌的信任度也在不斷降低。

除了信任危機,進駐購物中心的中小型教育機構還將面臨相對更高的租金,加上人工成本,壓力更大。

與此同時,線上教育在此次疫情中將迎來更快速地發展,未來線下教育也可能會有一部分向線上轉變。這一趨勢加上疫情影響的現金流問題,可能會導致一批親子培訓品牌在購物中心退租的情況。

近些年,購物中心瞄準“兒童經濟”,大量引入兒童零售、體驗型品牌,如虹橋南豐城、維璟廣場等都是主打“親子主題”的商場。疫情後,這些商場內可能面臨兒童品牌類的較大變動。


3.健身美體

在“顏值經濟”、“全民健身”的影響下,健身行業在近些年發展迅速,而疫情的發生可能會淘汰一些現金流短缺的品牌。

以健身行業在上海的發展來看,近些年除了綜合型大健身房如威爾士、金吉鳥等還在快速擴展,細分的垂直類小健身房也在蓬勃發展,代表品牌有主打一對一私教體驗的人馬君、專注健身團體課的超級猩猩、以瑜伽為特色的隱瑜伽等。

一些品牌在創新內容的同時,還改變了行業內傳統的“年卡預售”模式為“按次收費”。這樣的模式更受到消費者歡迎,但是對品牌現金流的考驗也更大。

另外,由於一些垂直類創新健身品牌面向的是年輕人、中高消費者,所選擇入駐的商業項目很多位於市中心優質地段,如興業太古匯、上海來福士廣場等,品牌面臨的租金成本也更高。

在遇到大危機時,對年卡預售類健身房的影響不大,而“按次收費”的健身房則面臨沒有收入卻仍要支付租金、人員成本的難關。

傳統健身房遭遇危機的同時,線上線下齊發展的Keep卻迎來更好發展。全民宅家的背景下,線下網課、直播課等大受歡迎。一些反映快速的企業如超級猩猩、樂刻等都開始通過線上互動、直播等方式繼續“圈粉”。


疫情發生後,超市、藥店等保障民生的商戶生意並未受影響,甚至有增長,餐飲、零售等業態積極發展線上和外賣業務,以挽救線下的損失。而體驗類業態卻只能關門停業,這對商場而言,短期可能會有租金收益上的損失,長期可能有空置率上升、平均租金下降的風險。

恆隆的陳啟宗曾對媒體說,對體驗這個詞要敏感,因為體驗等於不賺錢或者少賺錢。

平日裡,體驗型業態有著提升人氣、營造氛圍的功能,不能否定其對商場引流的貢獻。但體驗和零售究竟如何協調,體驗如何實現更多盈利,或許是未來購物中心該思考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