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的蝗災是個啥?

疫情未了,蝗災惶惶,切莫惶惶,且不說喜馬拉雅山的高山冰雪能不能擋得住蝗蟲,真要去認真地分析這件事,大可不必擔心,從非洲大陸而來,蔓延至南亞大陸印度等地的蝗蟲,還真不是坑了中國人數千年的那個蝗蟲,至少不是那個品種。

傳說中的蝗災是個啥?


用專家的話說,土生土長的中國蝗蟲叫“飛蝗”(不是飛黃騰達那個),而謠傳在喜馬拉雅山等“入境手續”的蝗蟲是“沙漠蝗”,完全是兩個不同的生物種。沙漠蝗的生活環境要滿足40攝氏度左右的溫度和60%-70%的相對溼度,別說它們邁不過崑崙山、喜馬拉雅山,即便是邁過了,不凍死也乾死了。

雖說,蝗災真的不用擔心,但蝗災曾是坑苦了我們的老祖先,甲骨文裡就有蝗蟲的“蝗”字,至少從這靠譜的文獻來看,蝗災真的是中國苦難文化的一個組成。古代三災——水旱蝗(沒啥湯,跟湯恩伯沒半毛錢關係),一個在古人看來,最微小的一個生物,卻冠了一個皇帝的“皇”字,可見這種生物不簡單。

到底是特殊的能力,讓蝗蟲這麼可怕?《詩經·周南·螽斯》中這麼寫到:“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螽斯羽,揖揖兮。宜爾子孫,蟄蟄兮。”換成現在的白話文,意思是說:蝗蟲拍打著翅膀,成群飛來亂紛紛。你的子孫多又多,多得興旺又繁盛。 蝗蟲拍打著翅膀, 成群飛來鬧哄哄。 你的子孫多又多,多得興旺又繁盛。蝗蟲拍打著翅膀,成群飛來聚成團。 的子孫多又多, 多得成片數不清。

不言而喻,蝗蟲具有強盛的生殖力,而這種生殖力的動力來源,就是吃,見什麼吃什麼,越吃越多。越吃越多。白居易在其詩作《捕蝗》中寫到:“一蟲雖死百蟲來,豈將人力定天災。我聞古之良吏有善政,以政驅蝗蝗出境。又聞貞觀之初道欲昌,文皇仰天吞一蝗。一人有慶兆民賴,是歲雖蝗不為害。”

可見,甚至在白居易看來,蝗蟲是上天降下來的災禍,抓不得。這裡說的“文皇仰天吞一蝗”,說的是貞觀二年鬧蝗災,唐太宗李世民抓了只蝗蟲,生吃了它,並說:“人以谷為命,而汝食之,是害於百姓。百姓有過,在予一人,爾其有靈,但當蝕我心,無害百姓。”在古人看來,蝗蟲是天降災禍,只得逆來順受,李世民看來是不信這個邪,他“政治自信、政治正確。”

古人對蝗蟲的認識,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陷入了怪力亂神中,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古人對於蝗蟲看似科學的來由解釋,也極其荒謬,甚至在正兒八經的古代農學專著裡,都說什麼“蝗魚互化”,說什麼蝗蟲是魚卵說化,天若干旱了,魚和蝦的卵就變成了蝗蟲。

古代中國的很多農村裡,都有一個廟,叫“劉猛將軍廟”,也叫“蟲王廟”,蝗災來時,老百姓就去劉猛將軍廟祭拜,祈求上天能祛除蝗災,保護莊稼。查閱了一下,這個所謂的劉猛將軍,源出宋欽宗時一個勇猛無比的劉姓抗金將領,這個真扯淡,宋欽宗時若真有什麼勇猛無比的抗金將軍,徽欽兩帝也不至於淪落到黑龍江那旮旯打冰球。指望劉猛將軍抗蝗,真是指望母豬上樹。

董仲舒“天人合一”那套,在儒家思想統治兩千年的歷史中很吃香,於是蝗災都變成了上天懲罰帝王的手段,難怪唐太宗那麼霸氣。以至於,到了唐玄宗的時候,又鬧蝗災,唐玄宗在滅不滅蝗這件事上,瞻前顧後,好在宰相姚崇是個猛人,對玄宗說:“幹它丫的,上天要報復,也是我乾的!”於是命令全體官民,放火挖坑滅蝗,這才止住了蝗災。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歷史上總共發生過257次蝗災,難怪它能跟水旱兩災相提並論。有歷史學者統計說,秦漢時期八年一次大蝗災,兩宋時期是三年半一次,元代是1.6年一次,明清時2.8年一次。而且每逢旱災之後,因為河床裸露,給蝗蟲提供了天然的繁殖空間,必定爆發大的蝗災,難怪古代的農學書,會把蝗蟲和魚卵混做一談,原來是這個原因。

天災可怕,人禍更可怕,面對蝗災,古代官員不作為,生怕得罪上天,也間接導致了蝗災的蔓延,如果都像姚崇一樣,“幹就完了”,估計古代的蝗災會少一半。再加上老百姓迷信這是上天的降下的蟲子,吃不得,不然,這蝗蟲來時,也就成了老百姓餐桌上的一道美味,“吃就完了。”唐朝末年,唐僖宗時,蝗災再次來臨,自山東而起,沿黃河而上,直奔帝國首都長安,唐僖宗問:蝗蟲如何?大臣答:蝗蟲是來了,被長安城“城防”擋住了。看來,“瞞報”這種災,比蝗災更可恨。

自山東而來的何止是蝗蟲,還有一個也姓“黃”,名叫“黃巢”,不知這次大臣們怎麼去“瞞報”!

直到新中國成立後,坑害了中國兩千多年的蝗災才算完事。有一個叫馬世駿的人,徹底解決了蝗災問題,他也是個山東人,193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農學院生物系,1948年在美國猶他大學攻讀昆蟲生態學,後來獲明尼蘇達大學博士學位,1951年回國後,致力於“怎麼消滅蝗災”。

經過多年研究,他發現中國蝗災之所以頻發,是因為中國水旱災往往相間發生,給蝗蟲的繁殖提供了便利的條件。此外,中國社會的不穩定及貧窮落後也讓蝗災一旦發生時就手足無措。在這些科學的研究基礎上,馬世駿提出了“改治結合,根除蝗害”的綜合性策略,一舉使肆虐中國數千年的蝗災得到了根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