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歌手》新生


疫情之下,《歌手》新生

在受新冠疫情衝擊的行業中,除了餐飲、旅遊,文娛行業大概可以排第三。

對於依賴戶外活動的文娛來說,此次疫情對所有從業者生存力都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本以為疫情之下的“宅家一族”會催生線上娛樂的一輪大爆發,但由於限娛政策等原因,綜藝市場表現遠不及預期。

疫情之下,《歌手》新生

事實上,即使沒遇到疫情,春季檔歷來就是各大腰部綜藝節目的淡季,通常是新舊節目接檔的窗口期

加之綜藝往往都採用邊拍邊播的製作模式,受制於現今各製作方難以復工,很多節目只錄制幾期就停擺。

疫情之下,《歌手》新生

視頻平臺方那邊也不好受,舊的節目播完了,根本沒有“存貨”節目能救急。

彼時,甚至有《好好吃飯》《嘿!你在幹嘛呢》《天天雲時間》等一大波自稱為“雲綜藝”的節目撥地而起。

但細細觀瞧,明星直播吃飯、做飯、才藝展示,整個是一場“落魄明星奇怪行為大賞”。

疫情之下,《歌手》新生

這些匆忙錄製、匆匆上線的“劣質綜藝”哪能輕易滿足綜藝迷們的胃口。

非常時期,唯有老牌衛視綜藝逆勢而上。

他們吃著看電視群體猛增的福利,抗風險能力強,紛紛扛起拯救“愛優騰芒”綜藝板塊的大旗。

芒果臺幾檔綜藝的表現更是誇張,在骨朵傳媒的熱度數據榜上,前7名中有5檔都是芒果系的節目。

疫情之下,《歌手》新生

這其中,芒果臺的招牌音綜《歌手》表現最為搶眼,一度佔據各大數據排行榜的“熱度第一”。

疫情之下,大家對每年看一場歌壇“神仙打架”的熱情似乎依舊不減。

今年(2020),是這節目走過的第8個年頭。

邁過“七年之癢”,主力聽眾換了一波又一波,當下年輕人的音樂喜好變得更加難以琢磨。

那麼,當下這個時代,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歌手”?

疫情之下,《歌手》新生


01 當打之年

《歌手》今年主題定位於“當打之年”

但很多人吐槽,今年首發陣容是史上最弱,缺少行業大咖,缺少驚喜歌手。

疫情之下,《歌手》新生

7個首發歌手中,除了周深和日本的MISIA米希亞,其餘5個歌手皆為

“回鍋肉”。

徐佳瑩是16年《歌手》的首發,袁婭維是17年的,蕭敬騰和獅子合唱團樂隊則是17年的季軍,華晨宇是18年的亞軍,毛不易來過2次幫唱。

更有趣的一個巧合是,除了日本人MISIA,6位歌手皆為選秀歌手出身。

07年,蕭敬騰因參加臺灣節目《超級星光大道》第二屆而出道;時隔一年,徐佳瑩獲得第三屆《超級星光大道》冠軍。

12年,袁婭維因參加《中國好聲音》而出名;時隔兩年,周深參加14年《中國好聲音》並一曲驚為天人。

疫情之下,《歌手》新生

13年,華晨宇參加《快樂男聲》並最終奪冠;最後是毛不易,17年《明日之子》登頂出道,一夜火遍全國。

回鍋肉+選秀歌手,這兩個標籤一貼,今年歌手好像真的很“水”。

但實際上,在現如今音樂綜藝扎堆的流量時代,歌手“出身”對其的影響早已弱化。

若歌手不經常參加綜藝增加大眾曝光度,反倒才成了異類。

仔細觀察今年的選手,毛不易、華晨宇、周深等,拋開實力不談,他們其實個個是討論度極高的當紅話題歌手。

疫情之下,《歌手》新生

從年齡上來說,25歲的毛不易,27歲的周深,29歲的華晨宇,都是90後。

徐佳瑩、蕭敬騰、袁婭維則皆為80後,只有MISIA米希亞是70後。

所謂“當打之年”,就是職業生涯的“交叉點”。

按第一期高曉松的話來說,參賽歌手大都處於心靈成熟、嗓音還在最佳狀態的年齡階段。

疫情之下,《歌手》新生

長久以來,《歌手》喜好邀請大咖歌手(如劉歡)或不常露面的寶藏老歌手(如林志炫)參賽,靠炒作話題和收割情懷翻紅。

與去年劉歡“大魔王”碾壓全場不同,今年的陣容或許都不夠劉歡“強”,但卻是最實力“平衡”的,這就增加了比拼懸念。

今年《歌手》節目組全面拋棄了“老人翻紅戰略”,想要呈現的完全是一場年輕唱將們的纏鬥。

“當打”在暗裡就隱含著“年輕”、“新”的意涵,今年比拼的可能就是誰的音樂和舞臺表演更新潮、更吸引眼球。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華晨宇接連拿下前兩期比賽冠軍當然爭議,但同時或許反映出年輕一代聽眾對“更新更炸音樂”接受度的提高。

疫情之下,《歌手》新生

可這樣的結論是令人懷疑的。

當下是一個飯圈文化盛行、流量歌手當道的互聯網時代,《歌手》大眾評審的組成有多大程度受各家粉絲應援影響不可控。

另一方面,網上對華晨宇的評價兩極化分明,自家粉絲與別家粉絲、路人惡戰連連,節目評判與網絡大眾評判一直存在錯位。

與過去廣受認可甚至成為“青春符號”的殿堂級歌手相比,現今的年輕歌手要想像前輩那樣被主流話語徹底接納,進而重塑大眾的音樂審美,困難重重。


02 奇襲

或許是為了與“當打之年”的主題更契合,今年節目的賽制也更為“年輕化”,取消傳統的踢館賽制,以更具對抗性的奇襲賽制替代之。

首發歌手未被告知賽制,按往常一樣接連演唱,誰知臺下潛藏著虎視眈眈的奇襲歌手,在任何人演唱過程中可隨時推杆發起Battle,以獲得登臺機會。

疫情之下,《歌手》新生

奇襲歌手若挑戰失敗,首發歌手無人淘汰;若挑戰成功,首發歌手順位淘汰最後一名;若兩名奇襲歌手都成功,這兩人則要繼續Battle,勝者補位進後續比賽。

不用說,這樣的賽制進一步增強了節目的不確定性和懸念感,還滿足了觀眾想要看“以弱勝強”戲碼的獵奇心理。

相比首發歌手,奇襲歌手大多是業內小咖、大眾知名度不高的歌手,歌手年齡都小於首發陣容裡最小的毛不易,

最小的李佩玲甚至還是00後。

疫情之下,《歌手》新生

本以為奇襲歌手的加入不會掀起太大波瀾,但節目第一期“黃霄雲擊敗毛不易”、節目第二期“劉柏辛意外挑戰華晨宇”的戲碼都成了節目敘事的焦點。

大眾對黃霄雲的討論都集中在她挑軟柿子捏、說話得罪人、情商低等負面評價之上,在此對這些非音樂的討論不予置評。

單就她的現場表演來看,黃霄雲將一首五月天的冷門歌唱出了自己的Diva模式,整首歌旋律走向高低曲折,演唱如宇宙漫遊,技巧、情感、穿透力兼備。

疫情之下,《歌手》新生

她的表演有一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少年氣魄與蓬勃的生命力量,真正詮釋了“當打之年”新世代唱法的不可替代性。

從表演整體性上來說,這種新穎的表演無疑比毛不易的穩定現場發揮更易打動現場觀眾,最終勝出也不難理解。

而第二期,劉柏辛的登場更是有橫空出世、驚天炸雷之感,她極具國際化、年輕化的live必將在《歌手》的節目歷史上狠狠留名。

疫情之下,《歌手》新生

從節目敘事上說,第二期成為“獨苗”奇葩歌手的她本就是敘事的中心,而她最終選擇華晨宇更是一種典型的

英雄登場敘事。

沒有人會想到,她不僅沒有安全地挑選毛不易,反倒還挑選了節目絕對的頭號種子,連華晨宇本人也直呼沒想到。

疫情之下,《歌手》新生

21歲的劉柏辛帶著《歌手》開播以來歐美性最強的音樂與舞臺而來,在那一刻,坐在她對面的華晨宇瞬間變得“過時”

劉柏辛的氣質與演唱歌曲渾然天成,冷漠、輕盈、時尚、寡淡、未來,整首歌像是浸泡在一個科幻世界的海底城市中。

疫情之下,《歌手》新生

學霸出身,主攻嘻哈,在歐美專業院校學習過的劉柏辛走的就是一條國際化的音樂成長路線,是一名緊跟國際音樂流行趨勢的出色音樂人。

“旋律說唱”的曲風、對創作的絕對掌控力、AutoTune的唱法、新穎的製作理念,,這讓她的舞臺氣場天生有一種碾壓其他的感覺。

就如歌手2018那一季的jessie j一樣,歐美音樂的舞臺表現力本就與華語音樂不在一個級別,所以她可以輕鬆拿歌王。

疫情之下,《歌手》新生

劉柏辛的問題在於,她需要找到她的音樂與她身份的結合點,找到音樂與華語本土音樂環境融合的方式,以及找到這種音樂與大眾對話的渠道。

90比400的票數一定程度代表著

當下大眾對此種音樂的態度,劉或許要在職業生涯的長時間內遭遇先鋒與大眾的音樂製作取捨。

但劉柏辛雖然輸了比賽,她掀起的“新音樂革命”以及後續引發的諸多討論都昭示著她已是今年《歌手》最大的受益者。

如果說華晨宇的音樂代表當下,劉柏辛的音樂則屬於未來。

疫情之下,《歌手》新生

03 爭議

“華晨宇是不是內定冠軍?” “毛不易憑什麼被淘汰,輸給黃霄雲,是黑幕嗎?” “周深粉絲後援會操控投票?”

人紅是非多,節目紅爭議多,芒果臺的節目借爭議話題出位也早已不是新鮮事。

其實,華晨宇的兩極評價一直都是樂壇長青話題,“華晨宇是華語新生代第一人” VS “華晨宇唱歌只會瞎吼” 的兩派爭論也從未停歇過。

以《寒鴉少年》《鬥牛》蟬聯冠軍後,這種爭議只是借節目進一步放大。

疫情之下,《歌手》新生

而爭議背後涉及的問題其實沒那麼簡單,核心問題也從來不是飯圈爭鬥得那樣無聊。

偶像歌手的歌曲質量究竟如何,先鋒音樂與大眾欣賞間如何平衡,抖音神曲與流量歌手“高級音樂”的反差,這些反映的都是近些年華語樂壇一系列的“怪現狀”。

有一個很有趣的對比維度是,同為“綜藝常客”的流量歌手,華晨宇與毛不易,一個蟬聯冠軍,一個慘遭淘汰,這又是為何?

疫情之下,《歌手》新生

華與毛在介紹自己音樂時都有一個不明覺厲的高頻詞——“靈魂”,但本質上,他們二者的音樂其實全然不同。

華晨宇或許在舞臺表演時總是一副“靈魂歌者”的吟唱姿態,但要排他的音樂關鍵詞,排在最高序列的應該是:搖滾、先鋒、說唱。

在大眾心中沒有代表作,體現出他音樂在整體性與個人風格上的欠缺。

但年輕聽者熱愛的音樂元素讓他的音樂得以有與大眾建立對話的可能,且很容易製造出“不明覺厲感”。

疫情之下,《歌手》新生

毛不易則相反,他的音樂從內核上就不是年輕化的,走心、打動人、平凡人視角才是他音樂制霸的不二法門。

拿黃磊的話來說,“毛毛有著一顆老靈魂”,這讓他的音樂具有老少皆宜、男女通吃的功效。

疫情之下,《歌手》新生

而放在《歌手》裡,華與毛,一個受熱捧一個受冷遇的境遇則顯示出,音樂綜藝過分注重競技性的負面影響。

相比於屬於歌曲本體的音樂藝術傳達,炸裂的舞臺效果在投票時產生的作用才是第一位的。

或許,在拿音樂去比賽並做成綜藝的那一刻起,音樂就不再是作為藝術的目的而存在,而淪為了依附於輿論爭吵的工具。

或許,我們這個時代需要什麼樣的“歌手”,這個問題就不該問樂評的觀眾與專家,而應該問向每個人的內心。

據稱,受疫情影響,明日(週五)播出的《歌手》第三期採用的是遠程連線“雲錄製”的方式進行。

疫情之下,《歌手》新生

看看周深被“隔離在家”的演唱環境,那叫一個寒酸。

疫情之下,《歌手》新生

但簡陋的錄製條件何嘗不是換標準評判選手的一次機會,讓所有參賽歌手脫下平日裡舞臺的所有“包裝”

天然去雕飾,歌手們迴歸“唱”這一最本真狀態,這樣的比拼或許才更公平,更讓人期待接下來的節目。

疫情之下,《歌手》新生

疫情之下,《歌手》新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