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病毒感染:有棺、無棺,20萬人死在瘟疫之下

有棺、無棺,屍骸枕藉的明末

說起病毒感染,我想現在是人人聞之色變。庚子年始,中國成了世界關注的重心,而武漢更是中國的疫情重心。其實從歷史看來,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投入歷史的大染缸裡,它顯得那麼的正常和普通。人類和病毒的鬥爭從生命繁衍進化的最初開始,此消彼長,從未斷絕。

我國學者曾經重點研究過明代的瘟疫發展史。


明代病毒感染:有棺、無棺,20萬人死在瘟疫之下


我今天要說的便是明朝末年社會動盪中的大鼠疫。似乎一個王朝的破滅總要伴隨災難,明朝本來在醫療技術水平和防疫措施上達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明末的鼠疫卻還是造成了非常大的傷亡。

明末鼠疫,又稱明末華北鼠疫、京師大瘟疫、明末大鼠疫、疙瘩瘟,是指明朝崇禎帝在位期間中國北方出現的大鼠疫。

明代病毒感染:有棺、無棺,20萬人死在瘟疫之下

稗官野史裡將這場鼠疫戲說成上天降下的憤怒,是明代凋敝的象徵。但是回顧明朝末年社會動盪,民不聊生,流寇四起和大規模的難民遷移就可以推斷出這場鼠疫的到來和它造成的嚴重傷亡是必然的。這場大疫造成了保守估計二十萬人的死亡,其中死無所葬,葬無所弊的人佔了大多數。能體面得棺木入土得多安樂之家。

明代病毒感染:有棺、無棺,20萬人死在瘟疫之下

天災人禍

明代的轉折點可從明英宗時期的土木堡事變算起,英宗復辟後殺于謙寵宦官更是讓大明走起了下坡路,以至於明代中期以後中國的政治開始了戲劇性的變化,宦官當道,明朝成了名號響亮後世遺臭的閹朝。

同時,中國進入了一個空前少雨的年代,出現全國性的大旱災。萬曆、崇禎年間,旱災變得越來越頻繁,大旱之年的比率也在增加。波及華北數省的大鼠疫首先在山西爆發。明朝的天災四起和官僚貪腐(人禍)也將鼠疫的爆發和難以遏制的蔓延擺上了檯面。

明代病毒感染:有棺、無棺,20萬人死在瘟疫之下

李自成闖“鬼”城

明末大鼠疫開始於崇禎六年(1633年),地點是山西。崇禎十四年傳到河北,並隨著李自成和清朝的軍隊傳到更多的地區。崇禎十四年(1641年),鼠疫傳到北京,造成北京人口的大批死亡。“街坊間小兒為之絕影,有棺、無棺,九門計數已二十餘萬。”北京在1643年的8月到12月間,保守估計死亡人數已高達全城的五分之一。所以當次年的4月,李自成攻進大明帝國的都城北京時,他面對的是一座“人鬼錯雜,日暮人不敢行”的死城。

一場大疫無疑是給明朝的滅亡附上了一場真正的亡國又亡人,無能的明朝廷也只能在悔恨和無力中看著女真鐵蹄入主中原,再無回頭日了。諷刺的是,明代抗疫技術和管理水平原形成了比較系統的行動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