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心靈哲學:存本心,致良知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孟子

王守仁,字伯安,別號陽明子,後世尊稱王陽明,明代思想家和哲學家,創立陽明心學。

王陽明12歲時問書塾老師,何謂第一等事,老師答唯讀書登第耳,王陽明不認同,說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聖賢耳。一番對答,說明少年王陽明志在成為聖賢而非顯貴,這一志向指引了他的一生求索。

王陽明的心靈哲學:存本心,致良知

31歲前,王陽明屢試不中,久居餘姚鄉里,潛心佛老,自言陷溺於邪僻者二十年。後內賴天性覺悟,外得益友啟發,重尊儒學,再次立志必為聖人。

35歲,時任兵部主事的王陽明遭太監劉瑾迫害,貶斥貴州龍場,困境之中王陽明參悟儒學經典,終於體悟吾性自足,始論知行合一,史稱“龍場悟道”。

為官期間,王陽明先後出任吏部主事、都察院御史、江西巡撫,官至兵部尚書。他仁政愛民、平亂緝盜,政績累累、戰功赫赫,後世稱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

王陽明的心靈哲學:存本心,致良知

陽明心學的核心內容是本心存良知,良知即天理,聖人的追求是致良知,致良知的方法是知行合一”用他的四句教言概括,就是: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王陽明留給後世的詩文語錄眾多,《王陽明全集》共三十八卷,後世截章取義,歧見紛出,而能踐行者甚少。陽明心學的主旨是教人做聖人,因此具有較強的道德理想主義,自明以降,一生俯首拜陽明的門人弟子眾多,可真正能做到去私慾、致良知者幾無。

王陽明的心靈哲學:存本心,致良知

每個人心中都有良知。正如康德所說,使人敬畏的,只有頭頂星空和人心中的道德法則。內心裡,我們一直知道怎麼做是正確的,但慾望、惰性、意氣往往導致我們沒有那樣做。世事流轉,有多少人走在只行不做的外路上呢。

知行合一,就是在事上練,事上磨,時常自省自誡自勵,堅持多做對的,少做錯的。做聖人難,而踐行陽明心學其實並不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