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關鍵期 文山州“三支一扶”人員“疫”不容辭

連日來,文山州“三支一扶”人員主動作為,衝鋒在前,全力以赴投身到全州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中,用疫情防控的實際成效來檢驗和拓展“到基層去,到祖國、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三支一扶”志願服務初心與使命,在防控疫情鬥爭一線展現無畏的青春本色。

留守後方 當好防疫“保障員”

2019年9月通過“三支一扶”招考分配到麻栗坡縣麻慄鎮綜合執法隊工作的楊思儀,是全鎮最年輕的職工。1996年出生的她剛來到麻慄鎮參加工作,就投身脫貧攻堅工作,並在其中迅速成長起來。這次全鎮開展疫情防控工作,她被安排到疫情防控指揮部辦公室負責上傳下達、管理分發物資、安排車輛、印發宣傳資料、收集整理17個村(社)每日防疫動態等工作,這些工作看似普通,著手處理起來卻十分繁瑣,要想統籌做好,既求細也求精。由於任務繁重,超時吃飯、凌晨回家已是常態。疫情剛爆發時,正值春節假期,大半年沒回過家的楊思儀,剛回到玉溪的小鎮,看到全鎮集中力量開展抗疫,本無需提前返回的她,又收拾行囊匆匆趕回麻栗坡。別人問起她,為什麼不在家多住幾天陪陪父母,遠在360公里外的家,不知相隔幾個月才能再次回去,她卻說:“2003年非典爆發時,我年紀還小,那時是全國各行各業的工作人員保護了我們,現在我長大了,應該換我來保護我的國家,護衛好麻慄鎮,這是我的責任。身為一名共產黨員,不應以年齡來評判付出多少,雖然我年紀小,還有很多需要成長改進的地方,但肩上的責任和使命和大家是一樣的!”就這樣,平日在家享受父母寵愛的“老么”,主動扛起責任,與全鎮幹部職工一同奮鬥在疫情防控前線,搖身一變,成為鎮上的“大管家”,用自己敬業的態度及報效國家的一腔熱情,為前線的工作人員提供堅強的後勤保障。

防控关键期 文山州“三支一扶”人员“疫”不容辞

(圖為麻栗坡縣麻慄鎮“三支一扶”人員楊思儀為疫情防控勸返服務點工作人員分發物資和口罩)

堅守崗位 當好防疫的“戰鬥員”

“三支一扶”支醫大學生孟遠瀅本打算今年在老家過年,1月23日晚上卻接到通知取消休假,她也從新聞報道中瞭解到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來勢洶洶,當前是防範疫情的關鍵時刻,她說“我身為醫護人員必須獻出自己的一點力量,增援一線”。由於是過年期間又是疫情的爆發時期,州內的班車都停運了,最後與家人商量,丈夫24日開車送她返回麻栗坡縣董幹鎮中心衛生院二院上班。剛到達衛生院,疫情防控的各項工作便安排了下來,她與其他幾位醫護人員負責馬龍和董湖兩個地方,在各村口設置了疫情防控值守點。要求24小時必須堅守崗位,白天要為出入的群眾測量體溫是否正常,宣傳疫情防控知識,空隙時間還要打電話為外出務工返鄉人員做健康訪談,詢問是否有發熱、咳嗽症狀並叮囑他們在村子不要亂逛,減少人員的流動性。到了晚上值守3個小時換一班,困了就到附近的村民家裡睡一會。她說:“雖然忙碌但很充實,深深覺得能為人民服務就是我的驕傲”。

防控关键期 文山州“三支一扶”人员“疫”不容辞

(圖為麻栗坡縣董幹鎮“三支一扶人員”孟遠瀅在麻栗坡縣馬龍疫情監測點值夜班)

守好卡點 當好群眾的“守衛軍”

對於一般人而言,宅在家就是對國家防控疫情的重大貢獻。而對於一線人員而言,只要組織需要就要隨叫隨到返崗執勤、堅守卡點。廣南縣舊莫鄉社保“三支一扶”人員李學軍便是這個隊伍中的一員。

兒行千里母擔憂,李學軍說:“我返崗前,滿是母親的叮囑:到了崗位上,記得戴好口罩和手套,夜晚涼要多加衣服……”母親的嘮叨,盡是父母對子女的擔心和掛念。其時,在千千萬萬返崗人員中,他們同樣的承載著長輩的擔心,父母的牽掛。但是,作為“三支一扶”人員他們肩負榮耀與責任義無反顧奔回一線守在病魔入侵的第一道防線上。沒有誰生而英勇,只是選擇無畏。

廣南縣舊莫鄉是一個交通要道,是進廣南縣城的必經之路。李學軍一到單位就參加通宵值班卡點,這是最基本也是防止病毒交叉感染最有效的工作。夜已深,萬籟俱寂,偶爾有一輛車經過,給卡點帶來些許活力,帳篷裡有一張單人摺疊小床,那是給實在熬不住的同志準備的,但是至今為止還沒有誰上去好好睡過,大家都說熬熬就過去了,其實都是怕不知什麼時候會有車輛和行人經過卡點,怕同事們忙不過來。卡點周邊的村民見到他們這樣通宵守卡,到帳篷裡說:“謝謝鄉上的同志,為了我們鄉的防疫安全,你們辛苦了。我沒有什麼能幫你們的,就給你們亮著門前的燈吧,這樣你們夜裡也不至於太漆黑。”那一刻,他覺得自己就是群眾的“守衛軍”,所有的疲倦、寒冷、睏意被一掃而空,堅定要守好崗,打贏這場防疫戰。這盞燈在以後的每一個夜晚,都沒有熄滅過,就像他們抗疫的決心,一路光亮。

防控关键期 文山州“三支一扶”人员“疫”不容辞

(圖為卡點村民亮起家門口的燈,照亮設卡點)

他們是平凡的人,做的也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事。在疫情面前,他們每一個人,用千千萬萬的平凡鑄就了防疫任務這一偉大的不平凡!

(文山州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局 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