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膛的美国:“深入骨髓”的枪支文化,美国人“禁”退两难

上了膛的美国:“深入骨髓”的枪支文化,美国人“禁”退两难

  • 题/“上了膛”的美国“禁”退两难:美国禁枪,当下无果、未来无期
  • 文/ 金色明月,一位热爱历史的,喜欢写点东西的小人物
  • 图片声明/本文内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号。
  • 盗用警告/本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可实时监测全网盗用文章行为,请遵守道德底线,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前言:

美国是一个枪支泛滥的国家,国内很多民众都对美国的“枪文化”提出过种种质疑,要求对枪支加以管制,但是由于社会生活、利益集团干预、政治斗争等方面的深层原因,在枪支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美国禁枪依然是难以逾越的障碍,前景不容乐观。

上了膛的美国:“深入骨髓”的枪支文化,美国人“禁”退两难

(枪支问题一直困扰着美国社会安全)

就在前不久,北美时间2月16号凌晨,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一家夜总会发生枪击事件,造成1人死亡,另有4人受伤。

枪击案发生后,部分要求控枪、禁枪的组织和个人依照惯例继续呼吁“不能再拖延了”,但更多的美国人对此却是一脸无视。

因为对于美国人来说,这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了。

上了膛的美国:“深入骨髓”的枪支文化,美国人“禁”退两难

(康涅狄格州枪击案现场)

美国是一个枪支泛滥的国家,根据有关数据显示,美国私枪保有量大约在三亿支,可以说美国人是“三亿人三亿枪”。

每年大约超过10万人遭到枪击,其中死在枪口下的人数就有3万左右。枪患已经成为了美国公共安全的重要威胁因素。

随着涉枪案件的频频发生,人们愈发地意识到:枪支在民间对公共安全已经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这也再次激起了人们对禁枪的呼声,那么为什么在自由民主的美国,禁枪运动推展得如此艰难呢?

其实,只要加以分析,就不难理解了:在美国,枪禁与不禁都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

上了膛的美国:“深入骨髓”的枪支文化,美国人“禁”退两难

(关于美国枪文化的的相关漫画)

美国人浓厚的“枪情结”使得禁枪步履维艰

从历史上看,枪可以说是与美国“共成长”。

欧洲殖民者横渡大洋来到北美大陆时,为了抵御猛兽和印第安人的攻击,他们以枪为伴;

起义“闹独立”时,美国人依靠的就是武装起来的民兵;

美国“西进运动”时,枪支流散在了全国各地,腰挎左轮的西部牛仔成为了风靡一时的美国精神的符号。

现如今,在美国,枪支已经不再是简简单单的工具,而是一种已经融入美利坚民族血液中不可脱离的“枪情结”。

上了膛的美国:“深入骨髓”的枪支文化,美国人“禁”退两难

(美国枪支文化的根深蒂固与其历史有关)

2012年美国康州小学“12·14枪击案”发生后,奥巴马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控枪法案”,结果,这一法案出人意料地在国会“坐冷板凳”。

在“枪文化”根深蒂固的美国,枪案的发生已经是司空见惯,尽管部分地区一再要求控枪,但是民众对此并不买账。

2013年,一些支持禁枪的组织在美国各州推行禁枪运动,结果遭到了民众的抵制,部分枪案高发区竟然出现了枪支销量大增的情况。

上了膛的美国:“深入骨髓”的枪支文化,美国人“禁”退两难

(美国总统的“一己之力”也无法动摇枪文化在美国的根基)

现如今,有部分美国媒体报道称,枪击案发生后,德克萨斯、俄亥俄等州民众为了自卫,竟然更加拼命的购买枪支,导致该地的枪弹销售量一路猛涨。

美国前总统里根曾言:“不是枪杀人,而是人杀人。”

这句话被拥枪派奉为反对枪支管控的圭臬。

上了膛的美国:“深入骨髓”的枪支文化,美国人“禁”退两难

(“枪”是美国人能够顺利西进的“利器”)

拥枪利益集团势力是实行禁枪的巨大障碍

在禁与不禁这个问题上,美国民众意见分歧很大,而且观念众多,但是我们可以把民众大致上划分为两大派系——拥枪派和禁枪派。

在美国有很多社会知名人士都主张加强枪支的管理,他们认为,虽然枪支可以作为民众自卫的工具,但是在实际中枪支更多地被用来犯罪,要想加强社会治安的管理,禁枪的必然的选择。

上了膛的美国:“深入骨髓”的枪支文化,美国人“禁”退两难

(在美国大部分人眼里,枪是“居家必备”的工具)

不过,拥枪派却不这么认为,他们的观点恰好相反,认为正是因为社会中有暴力犯罪,所以民众才需要购买枪支来保卫自己。

在美国也有禁枪组织,比如布雷迪防止枪支暴力运动。

1981年,里根总统遇刺,他身边的新闻秘书布雷迪为此中枪,深受枪害的布雷迪此后开始到处活动,积极游说,阐述枪支泛滥的危害性。

上了膛的美国:“深入骨髓”的枪支文化,美国人“禁”退两难

(里根遇刺现场)

1994年,克林顿签署通过了以布雷迪名字命名的控枪法案,不过,自从通过布雷迪法后,美国在枪支管控的立法上就开始“潜水”了。

与禁枪派的步履维艰相比较,美国的拥枪派可谓是实力雄厚、风雨无阻。

著名的美国步枪协会成立于1871年,号称拥有500万会员,在其官方网站上的协会介绍就自我定位为:美国历史最悠久、最大的民权组织。

上了膛的美国:“深入骨髓”的枪支文化,美国人“禁”退两难

(步枪协会标志)

美国步枪协会旗下拥有多个基金会、研究所和培训机构,而且还积极参与组织各种与枪械射击有关的活动、比赛。

许多知名政治家、富豪、社会名流都是步枪协会的会员,8位正式会员曾为美国总统(老罗斯福、艾森豪威尔、肯尼迪、里根、尼克松、老布什、小布什),在美国拥有着健全的社会基层组织网络和庞大的社会影响力。

上了膛的美国:“深入骨髓”的枪支文化,美国人“禁”退两难

(美国步枪协会大楼)

例如在2000年和20004年的总统大选中,步枪协会在全国各地展开了凌厉而持久的游说和“拉票”攻势,为主张持枪合法化和自由化的会员布什摇旗呐喊。

另外,美国庞大的军工企业也是反对禁枪的忠实支持者,他们与步枪协会一起,为拥枪派“站台”,任你枪案频繁,拥枪派都能安然渡过。

上了膛的美国:“深入骨髓”的枪支文化,美国人“禁”退两难

(美国全国步枪协会反禁枪宣传海报)

政治博弈导致解决枪支问题变得遥遥无期

从美国固有的政治、社会层面的对立情况来看,由于“禁枪”涉及到不同的利益集团,不仅美国人民众说纷纭,就是在政府里也是“各干各的”。

几乎每一起枪击案都会成为美国禁枪、拥枪派相互攻击的平台,也是两党相互指责的“机会”。

众所周知,奥巴马是坚定的禁枪派,在其任内,每当发生枪击案,他都会照例大谈禁枪的重要性,并将枪支泛滥归咎于共和党和步枪协会之间的利益关联。

上了膛的美国:“深入骨髓”的枪支文化,美国人“禁”退两难

(奥巴马在任内力推的禁枪计划最终也难逃落空的下场)

本着“你赞成我反对”的共和党也就跟着照例拆台,大谈“恰表明民众需要可靠的自卫能力,也就是合法持枪的权利。”

康州枪击案后,两党的政客立即围绕“枪案责任”展开激烈的争斗,民主党方面抨击特朗普的“种族主义”是枪案的触媒,共和党和特朗普则极力淡化自己在枪案中的责任。

早在1993年,总统克林顿就提出了“严格枪支管理”的计划,然而在美国固有的政治体制下,美国的司法系统也可以轻松地推翻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的决定。

例如,早在1990年美国国会就颁布了《校区禁枪法》,但是联邦最高法院却以“违反了宪法赋予美国公民的自由和权利”为由在1995年4月的一项裁决中宣布《校区禁枪法》违宪。

上了膛的美国:“深入骨髓”的枪支文化,美国人“禁”退两难

(枪不仅仅是大人的“玩具”)

美国禁枪,当下无果,未来无期

美国拥枪派与禁枪派之间难以弥合的分歧使得美国禁枪寸步难行。

美国人对于枪支情有独钟,他们的“枪情结”可以溯源到殖民者初到北美时期,那时候的北美是一片莽原,他们筚路蓝缕,以枪为伴。

美国以武立国,“莱克星顿的枪声”、“西部牛仔”······枪支为建立美利坚、建设美利坚立下了汗马功劳,“枪文化”已经成为了美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上了膛的美国:“深入骨髓”的枪支文化,美国人“禁”退两难

(美国人“深入骨髓”的枪文化)

在美国政治生活中,主张拥枪的利益集团影响巨大,他们利用手中的选票来干预政府的决策,在美国社会中能够“说得上话”的人都是靠选举产生,他们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选票,往往会走一条中间路线,他们不会轻易地“得罪”拥枪和禁枪中的任何一派。

枪本是无罪的,处理好枪击案的关键不在枪而在人。

上了膛的美国:“深入骨髓”的枪支文化,美国人“禁”退两难

(枪的本质只是一个由人类操作的工具)

枪击案件的真正凶手是那些对社会怀有极端情绪的人,或者是为了谋取个人某种利益的不法之徒,“帮凶”则是美国效率低下的预警机制和对枪支流向的监管机制,所以说美国禁枪倘若不从制度机制上下手,那么依然是空中楼阁。

上了膛的美国:“深入骨髓”的枪支文化,美国人“禁”退两难

(NRA的势力影响在美国可见一斑)

就事实而言,控枪最松的加州和最严的纽约州近年来都发生了恶性枪击事件,而且禁枪派和拥枪派也不会心平气和地摆事实,讲道理。

因此,美国是不可能在禁枪问题上得到大的突破的,所以说,美国禁枪:当下无果,未来无期。


更多【<strong>不易君子】精彩内容请参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