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多次發生蝗災,古人都有哪些治理蝗災的辦法呢?

有僧吃粥


明朝名將郭登扼腕唏噓:“飛蝗蔽空日無色,野老田中淚垂血。”白居易也曾道:“雨飛蠶食千里間,不見青苗空赤土。”這兩句詩歌就足以窺見我國古代蝗災的嚴重,和人民面對蝗災的心痛和無可奈何。

根據《中國昆蟲學史》的數據,2600餘年間,共發生蝗災500多次。秦漢時期,平均8年發生一起大蝗災;兩宋時期,平均3.5年一起;元代更甚,縮減為1.6年一起;明清時期,約為2.8年一起。

中國是歷史上發生蝗災最多的國家,中國人是如何應對的呢,歷史漫談君將在下文為大家道來。



首先,我國古人對蝗災已經有了一個基本的認知,知道何時易起蝗災何地又更加頻繁,徐光啟在自己的著作中就有詳細說明。徐光啟根據研究,得出了以下結論,蝗災發生"最盛於夏秋之間,與百穀長養成熟之時正相值,故為害最廣"的結論。又通過對元朝百年之間蝗災發生地點的分析,得出:

"幽涿以南,長淮以北,青兗以西,梁宋以東,都郡之地,湖巢社衍,旱溢無常,謂之涸澤,蝗則生之"的結論。

首次劃出了中國蝗蟲宜蝗區範圍,並提出了"涸澤者,蝗之原本也,欲除蝗,圖之此在矣"改造蝗區的根本治蝗意見。有了理論的支撐,接下來就是方法論了,古人最常用的滅蝗方法有以下幾種。

第一、祈求神靈,坐以待斃

《宋史》中記載:"京師、淮甸大煌。八月庚午,令長吏修酣祭"。紹興三十年,許多地方出現嚴重蝗災,朝廷"頒祭醋禮式"。

所謂"醋",是指災害之神,希望祭祀他們擺脫蝗災。古時的人們大智者少,愚昧者眾多,他們覺得蝗蟲是神蟲,是代替上蒼來責罰一些有罪之人的,蝗災有的地方有,有的地方沒有,有的地方多而有的地方就很少。



古代的人們認為蝗災來自於天意,受災地區的人應該仔細反思自己是否有行為不當之處,然後跪在地上和神靈祈禱,萬不可以捕殺神蟲,以免更加惹怒上蒼。

第二、立法除蝗,更具效力

除蝗法最早在宋代所發現,宋代對除蝗的立法非常的明確。該法令明文規定,蝗蟲來時,有人知情不報,則杖一百;有人來報,若地方官置之不理或不親臨滅除,以及撲除未盡者,罪加二等。蝗蟲落入官地產卵,當募集人手,挖掘蝗蝻;如若挖掘不盡,致次年蝗災,當杖一百。落入私地的蝗蝻,也應撲掘。如果再次生髮,相關人等皆各杖一百。

在酷刑遍地的古代看起來杖刑一百是小事,但幾個彪形大漢用全身力氣打出來的板子還是很可怕的,一些老弱的人可能還沒有捱過這100大板就已經一命嗚呼了。立法除蝗是十分有效的,但並不是每一個君主每一個朝代都有宋代的認知和勇氣。



第三、智力除蝗,立竿見影

我們的祖先是聰明的,在各個領域都曾創造過奇蹟,在除蝗方面也有很多聰明的方法。第一個也是讓歷史漫談君最為佩服的是捉放法,先捉後放,將捉來的蝗蟲“溫柔對待”既不去頭也不把它的翅膀給折斷,而是通過刺它的身體讓它染上痘毒,痘毒具有傳染性,讓它帶著痘毒回到自己的種群。

蝗蟲是不知道醫治也不知道隔離的,這種方法可以用最小的力氣去達到更好的效果,可謂事半而功倍。

還有一種就是捕蝗,捕蝗的隊伍像一支軍隊一樣,張集馨《道鹹宦海浮沉錄》中記載的方法:



撲蝗之法,如行軍然。以十人為一隊,二人持鍬挖長壕丈餘長,三四尺深,浮土堆在對面,四人在後,二人在旁,齊用長帚轟入溝中。二人在六人之後,用長柄皮掌,將轟不淨者撲斃。

這種方法既能消滅大量的蝗蟲,又能用捕來的蝗蟲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變廢為寶不失為去蝗的一種好方法。 如今,蝗蟲成群結隊的景象又再現,已經有數百億隻蝗蟲駐紮在了我們的鄰國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地,隨時也可能會有向我國進軍的趨勢。

但我們中國人向來是不害怕困難的,古代已經發明瞭那麼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何況科技已經有了長足進步的現在呢。邊境的十萬鴨軍已經準備完畢,這一仗我們必贏。

我是歷史滿天君,歡迎大家點贊,關注,留言,謝謝。


歷史漫談君


中國古代多次發生蝗災,古人有那些治理蝗災的辦法呢?蝗災發生卻實對農業是天災,蝗蟲所過之處,莊稼甚至草原都不能性免,我小時候,家鄉就發生過一次蝗災,大批的蝗蟲飛到莊稼地裡,那時穀子都莠穗了,讓蝗蟲咬的很可惜,那時也沒有農藥可撒,農民用笨辦法做的小斗車,獨輪上面有個木鬥綁個橫棍,在地裡一推,木棍把蝗蟲打落到木鬥裡,那種蝗蟲肚子大,翅膀很小,很薄,落到地上和木鬥裡,就沒有戰鬥力啦,地頭挖深坑把蝗蟲埋掉,保護莊稼,減小損失,當然現在有機械化灑藥,還有飛機航化作業,那時只有這種笨辦法,聽老人講山東河北一帶,舊社會發生蝗災,把蝗蟲曬乾都能過荒年充飢,當然我也是聽老人說的,這次的沙漠蝗蟲,聽說有毒,是不能吃的,哈哈,外國的蝗蟲都很另類啊!


龍龍6576


當非洲蝗蟲以3600億隻的恐怖規模襲來時,我國古人總結的除蝗蟲五招,又將重出江湖。

只是不知蝗蟲界的高手,知道這個消息後,是龜縮不敢來,還是初生牛犢不怕虎,以身涉險?

絕招一、吃

蝗蟲入菜,古來有之,煎、炒、烤、蒸,各種吃法都是非常流行的。

古代食客在吃蝗蟲這件事上,用心良苦,一點不比今天的我們少多少。

《嶺外代答·食用門·異味》:蝗蟲之微生,悉取而燎食之。蜂房之毒,麻蟲之穢,悉炒而食之。蝗蟲之卵,天蟒之翼,悉鮓而食之。此與甘帶嗜薦何異哉!甚者則煮羊胃,混不潔以為羹,名曰青羹,以試賓客之心。

當然,群居的蝗蟲並不建議食用,它是有毒的。

不過,古代災荒年,蝗蟲可能還未成災,便已經被災民們擺上餐桌了。

《舊唐書·德宗本紀上》:時關東大飢,賦調不入,由是國用益窘。關中饑民蒸蝗蟲而食之。

絕招二、雞鴨鳥生物防蟲

雞鴨鳥都會以蝗蟲為食,一隻成年雞一天可以吃掉一百來只蝗蟲。

用生物防治蝗蟲,是一種良性循環,這種古老的生存智慧為我們先祖進行農事生產,提供了很多便利。

絕招三、驅蟲藥

古代沒有殺蟲劑,但聰明的古人卻發現了蝗蟲不喜愛的東西,他們將這些植物收集起來,當作驅蟲藥使用,比如艾草便是其中之一。

絕招四、塹坎掩埋法+篝火誘殺法

蝗蟲和飛蛾類似,都有朝著光亮處飛的習慣,古人便利用它們的習性,設置好篝火,誘導蝗蟲靠近。

蝗蟲靠近火光,最直接的結果便是被火燒死,這是一種很高效的驅蟲手段。

篝火誘殺法搭配上塹坎掩埋法,效果更是人見人贊。

所謂塹坎掩埋法,是提前設置好陷阱,等蝗蟲進入其中後,便將其掩埋。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掩埋蝗蟲,不一定能夠殺死它,但若是將其引誘到篝火中,再放火燒的話,便可一勞永逸。

絕招五、殺蟲卵

《捕蝗》一詩中,有這樣的話語:雖然捕得一斗蝗,又生百鬥新蝗子。

這句詩說明,古人早早便知曉,蝗蟲最大的威脅在於繁殖能力。

所以,古人便會刻意去尋找蝗蟲產卵的地方,然後倒入藥草汁殺死蟲卵。

以上,便是古人常用的驅除蝗蟲的手段。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腦洞趣味歷史


你好,我是靜心匠道,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

引子:與我們一山之隔的印度和巴基斯坦,相繼發生了嚴重的蝗災。近代歷史上罕見的“蝗蟲”災害,近期肆虐東非和西亞以及南亞等地。大約號稱有接近四千億蝗蟲計劃東進,已經距離中國僅一山之隔。

而受到這次蝗災危害的影響,北京時間的2月17日,股票期貨等的資本市場已經聞風而動,特別時“A股中的化工,農藥,農業種植等

。如果蝗災沒有有效的治理,那麼全球糧食將推高產品價格,同時會造成部分地區的糧食短缺情況發生。

這就是本次蝗災的一些情況,其實在中國古代對於蝗災並不陌生,而且經常有蝗災發生,那麼我們的祖先是怎麼治理蝗災的呢?

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了解一下蝗蟲的危險性。

蝗蟲有什麼危險性?

第一個問題:蝗蟲會咬人嗎?

基本上放心,”蝗蟲“不咬人,因為蝗蟲吃植物。儘管蝗蟲不太可能咬人,但還是需要防止蝗蟲的過敏問題。

第二個問題:蝗蟲有危險嗎?

蝗蟲群比較貪吃農作物,樹木和其他植物,所以對於人類它是臭名昭著的。因為,蝗蟲這樣做破壞為人類和牲畜,賴以生存的種植的農作物和草,導致依賴農作物生存的生態遭受饑荒和飢餓。

第三個問題:蝗蟲會過敏嗎?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對蝗蟲是不會有過敏反應的,相對小部分人,會容易過敏。

第四個問題:蝗蟲能吃嗎?

可以吃,但是對於如果對於蛋白質過敏的人儘量少吃

蝗蟲最大的危險是什麼?

蝗蟲最大的危險,是造成的農作物的損害和損失

自從人類開始種植農作物和莊稼以來,”蝗蟲“就成為人類的敵蟲。古代東西方的著作中都提到了”蝗蟲“,例如西方的聖經舊約和古蘭經。在埃及薩克拉(Saqqara)的第六王朝中墓葬,我們也能看到蝗蟲的雕像。

”蝗蟲“對於農業國家是是最大敵人,並且在現在的一些國家,

蝗蟲仍然是人民充足食物和飢餓之間的決定因素。但是蝗蟲的災害很多時候是分散性,破壞不明顯,但是如果集中區域爆發的話,可能就會非常嚴重後果。

現在世界人口每天增加,因此世界必須種植越來越多的農作物來養活人類。肯定沒有人願意種植更多農作物來飼養蝗蟲的。

蝗蟲為什麼那麼能吃?他們吃東西有什麼特點?

1.他們會不吃各種各樣的食物。

2.每隻蝗蟲每天都要吃掉超過自己體重的食物。

3.蝗蟲是群居性。每平方公里的蜂群至少有4000萬,有時多達8000萬。如果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的一小群,大約會包含了約400億隻蝗蟲,重約80,000噸。一噸蝗蟲(佔平均群的很小一部分)在一天之內吃掉的食物多達10頭大象,25頭駱駝或2500人。

4.蝗蟲會通過吃掉葉子,花朵,果實,種子,樹皮和生長點而造成損害,還會因樹木成群結實而因重量而破壞樹木。據我們現在知道的,它們沒有攜帶任何疾病,但是一些實驗室工作人員對它們產生了過敏反應。

5.對多年蝗蟲破壞記錄的分析表明:8%的破壞是由幼蟲造成的,69%的是未成熟和成熟的群,而23%的是成熟群。

古代治理蝗蟲的方法和手段

古代治理蝗蟲,手段都不是很多,導致蝗蟲災害經常發生。但是到了明代末年在防治蝗蟲上,有了有效的治理手段。主要歸功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徐光啟,他寫了一冊《除蝗疏》。總結了治理蝗蟲的經驗。

徐光啟是明朝人,字子先,號玄扈,聖名保祿,諡文定。明朝末年儒學、西學、天學、數學、水利、農學、軍事學等領域學者他的《除蝗疏》,是根據從春秋到元朝記載的111次蝗災發生的時間,進行了認真分析統計,最後的出的治理手段。

徐光啟的治蝗災手段

第一,積極預防蝗蟲災害

首先”蝗蟲“在出現在那裡,大多數發生在耕地和人口稠密地區或遠離耕種和人類居住的偏遠地區。那麼首先要治理的就是人口密集度高,依賴農業生存的耕地。古代的徐光啟,經過多年的時間總結。他發現”蝗災“的高發期是農曆的4至9月,這個時候莊稼長勢茂盛、結果之時。蝗蟲有了充裕的“糧食,蝗蟲的生長週期,也從幼蟲發育為成蟲。所以,積極預防治蝗工作尤為重要。徐光啟根據歷史資料記載蝗蟲和自己的實地研究,預防蝗蟲的方法,就是清理低窪積水處的水草,讓蝗蟲產卵沒有場所;而且在高發期,春夏間蝗蟲成卵時,一旦發現蟲卵發育成幼蟲的時候,官府組織人力進行撲殺。

第二,天然化學預防蝗蟲群體

徐光啟發現只要將草木灰、石灰等篩成細末後,撒在莊稼上。蝗蟲對於這些農作物,就不會再吃。

第三,人為撲殺

這個是最簡單,也是現在非洲都還在用的方法,這種方法比較簡單,就是蝗蟲群裡過來,農民和群眾們就進行人工的撲打,用能利用的工具對蝗蟲撲殺。當然這個效果可能不高,也比較累人,但是在古代沒什麼手段的時候,這個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而古代蝗災發生,官府會激勵農民,對蝗蟲進行收購,鼓勵民眾撲打。

第四,利用天敵進行滅絕

利用動物相剋的習性,在蝗蟲的高發區,放養鴨子的禽類。這樣能夠更加自然的消滅蝗蟲,同時有效的殺死蝗蟲的幼蟲。

第五,改種其他農作物,讓蝗蟲沒有糧食。徐光啟發現蝗蟲的生活習性後,要求蝗蟲高發地區,多種蝗蟲不吃的芋、桑、豌豆、綠豆、大麻、芝麻等農作物。改變當地的農作物環境,讓蝗蟲失去糧食來源。

在徐光啟將這篇《除蝗疏》交給皇上後,得到了皇帝的讚揚,這個文章也就傳抄到各地。到處廣泛流傳,為古代的農民有效地指導了滅蝗手段,可以說救了了很多捱餓的民眾。

結論:中國在歷史記載的那麼多年,都沒有有效的控制住蝗蟲,主要是封建迷信下忽視了科學治理蝗災的方法。而後來到了明朝,經過了徐光啟的整理和《除蝗疏》的推廣後,農民開始重視科學的治理蝗蟲方法,利用《除蝗疏》既治標也治本的方法。有效的控制住蝗蟲,而到了清朝一朝,中國的人口迅猛的發展,但是蝗蟲發生機率降低了很多。


靜心匠道


中國古代幾乎每個朝代都發生過蝗災

蝗災給我國古代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

所以我國古代研究了一系列的蝗災救治辦法

那麼救治蝗災的辦法都有哪些呢?

一、人工撲打法

這是中國古代最悠久的防治方法。顧名思義,這種方法主要是鄉民們用竹竿撐起白布,順風把蝗蟲驅趕到一起。最後再集中力量撲打滅殺。

這種方法雖耗體力還要集中大批人力,但卻是十分有效的。所以幾千年來在中國農村十分普遍。

二、壕塹掩埋法

此法是需要先挖出一個幾尺深的溝壕,然後用人工撲打法把蝗蟲引到溝中,最後用土把蝗蟲掩埋。

雖然這種方法比人工撲打少耗費了許多的力氣,但對溝深和土掩埋的厚度卻有極高的要求。不然的話蝗蟲很有可能從土中爬出捲土重來。

三、篝火誘殺法

這種方法是在天黑的時候點燃篝火,然後在篝火四周設置路燈。天黑後大批的蝗蟲就會被吸引過來。

但蝗蟲碰到篝火後就會失去飛行的能力。這時百姓再借機撲殺。

四、據蟲卵除蟲法

這種方法是百姓讓蝗蟲沒成長起來就扼殺,斬草除根。冬天裡百姓們結隊到田野,找到地上的小孔這些就是蝗蟲卵的聚集地。然後把地挖開用百姓們自制的“黑科技農藥”把這些蟲卵弄死。


瑜公子說歷史


最近巴基斯坦因為兩件事情引起了國人的注意,第一件事情是因為此次對中國的大力援助,還有一件事情就是因為巴基斯坦陷入了嚴重的蝗災危機。

先給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這次巴基斯坦發生的蝗災,這次蝗災最早出現於2019年的非洲,因為蝗蟲的繁殖速度非常快,經過幾個月的繁衍,它們種群的數量達到了數億隻,所到之處所有的農作物都被一掃而空。

而且這些蝗蟲還一路遷徙,來到了亞洲大陸,目前正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肆虐。如果蝗蟲遏制不住的話,那麼勢必會對兩國的農業產生極其惡劣的影響,而且還會進一步威脅到周邊國家的糧食安全。所以說如何消滅這次蝗災,成為了印巴兩國的當務之急。

其實翻開史書,中國的歷史上關於蝗災的記錄有很多,歷朝歷代幾乎都沒有停止過與蝗蟲的鬥爭,我們也因此積累了很多治理蝗災的方法,我們的老祖宗究竟是怎麼做的呢?

蝗災屬於典型的天災 ,與水災 、旱災被稱為中國古代三大自然災害。每當蝗災發生的時候,農作物絕收,老百姓的日子變得苦不堪言。所以千百年來,很多人對蝗蟲的生長習性進行了總結,期望能夠儘可能地規避蝗災帶來的危害。

根據學者的統計,唐朝有記載的蝗災多達32次,宋代蝗災發生次數168次,明朝更加的嚴重,高達967次。

史料中關於蝗災的記載也非常的多,比如《舊唐書》曾記載:“蝗尤甚,自東海西盡河、隴,群飛蔽天,旬日不息。 經行之處 ,草木牛畜毛,靡有孑遺。”《明太祖實錄》記載:“真定、棗強縣,民初復業,加以蝗旱,流殍者眾。”

經歷了這麼多次蝗災以後,他們也摸索出了一套治理蝗蟲的辦法,概括起來一共包括三種:農業防治、人工防治、生物防治三種。

農業防治

元朝的時候採用過一種方式,倡導百姓進行秋耕,把蝗蟲的蟲卵暴露出來,然後經過冬天的嚴寒,把這些蟲卵凍死,這個方法推廣以後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徐光啟在《農政全書》中曾經提出一種觀點,他認為通過改善農作物的種植結構,可以有效地降低蝗災帶來的而危害。他提倡增加水田的面積,減少旱田的面積,除此以外再種植一些比較抗蝗的作物,通過這些方法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人工防治

提到人工防治,不得不介紹一下唐朝的做法。唐太宗李世民曾經親身示範吃蝗蟲,並且號召全國的百姓捕捉蝗蟲食用,期望通過這種方式來減少危害。可是面對這麼多的蝗蟲,肯定不會取得太大的成效,只是能夠增強人民抗擊蝗災的決心。

所以後來宰相姚崇發明了一種辦法,叫作籌火誘殺法。他利用蝗蟲趨光性的習性,在晚上的時候讓老百姓燃起篝火,然後把蝗蟲聚集起來,再用火燒死這些蝗蟲,然後把蝗蟲埋進提前挖好的坑,邊埋邊燒。這種方法雖然也不能根治蝗災,但是比起捕食它們,確實進步了一些。

到了宋朝,人們的認識更先進了一點,開始通過挖掘蟲卵的方式來根治蝗災。宋朝政府更是用獎勵的方式鼓勵人們挖掘蟲卵,人們先是找到蝗蟲經常產卵的地方,然後挖出它們的蟲卵並直接消滅。通過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防患於未然,也算是取得了不小的成效。

生物防治

此外,人們還找到了一種更加方便高效的方式,那就是通過保護蝗蟲的天敵來消滅蝗蟲。根據唐人的記載:“開元中,貝州蝗蟲食禾,有大白鳥數千,小白鳥數萬,盡食其蟲”。所以人們就保護這種鳥類,通過它們消滅蝗蟲。

到了清朝的時候,人們發現鴨子吃蝗蟲的速度很快,所以就把鴨子趕到地裡去捕食蝗蟲。據記載:“蛹米能飛時,鴨能食之。如置鴨數百于田中,傾刻皆盡。” 這種生物防治的方式其實直到現代仍然還在使用,本世紀之初新疆曾爆發蝗災,就出動了數萬只的鴨子,組成浩浩蕩蕩的鴨子大軍,解決了這些蝗蟲。所以說這種辦法在落後的後代,還是相當實用的。

就這樣,通過不斷的摸索,我們的古人掌握了很多防治蝗蟲的方法。但是受到科技水平的限制,卻不能根治蝗災。到了今天,雖然小規模的蝗災仍時有發生,但是在現代治理措施的防範之下,已經很難成大氣候了。

聽歷史說話


通常而言,古人與蝗蟲之間的對抗是“粗暴”的。面對啃噬莊稼的蝗蟲,最簡單的法子便是撲打。這種法子也是見於文獻記載的。比如在《呂氏春秋》中便有“蝗螟,農夫得而殺之”的記載,只是書中沒有講述具體的捕殺方法。但考慮到春秋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大體應該是靠人力撲打了。

西漢時,官府在應對蝗災時,還想出了一個法子:命人捕捉蝗蟲,然後根據捕捉到的數量來給予獎勵。這算是古代發動人力對抗蝗災的一種新舉措了。到東漢時,王充提到了一種大規模捕殺蝗蟲的方法——“掘溝阻隔,驅蝗入溝,聚而殲之”。這是建立在對蝗蟲生活習性有所瞭解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提出的撲殺方法。在山西運城稷益廟中的《捕蝗圖》中,還頗有些古代捕殺蝗蟲的影子。

明代《捕蝗圖》·局部

但是,這種單純靠人力撲殺蝗蟲的辦法,雖然具有一定效果,但僅應對小規模蝗災尚可,一旦蝗蟲氾濫,人即便是有三頭六臂也無法捕殺殆盡。

除了撲打之外,古人還善於用火殺。個體的蝗蟲是很脆弱的,比起野獸更怕火。因此,古人在於蝗蟲對抗時,還有一招“火燒法”,或是用煙火驅趕,或是成片焚燒,只要是能驅殺蝗蟲,即便是毀壞掉部分莊稼也在所不惜。畢竟,任憑蝗蟲肆虐,人們會連野菜都沒得吃!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古代沒有高效殺蟲劑與農藥,但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藥理知識,並將其運用於驅殺蝗蟲上。古人用於對抗蝗蟲的“藥物”很多,諸如艾草、蒼耳、巴豆、桐油、魚腥水、石灰、白礬、硫磺、砒霜、雄黃等等。當然,在具體的使用方法上,就更加多樣而複雜了。有些是浸泡或煮沸後噴灑,有些是點燃來進行煙燻,還有些是置於田間草叢,來誘殺蝗蟲。

除了上述應對蝗災的方法外,古人還想到了一種十分機智的手段——利用鴨子捕殺蝗蟲。這個方法見於明代陳經綸所著的《治蝗筆記》一書。按書中所講,陳經綸經過細心觀察,發現鷺鳥善於捕食魚子和蝗蟲,應該是消除蝗災的有力助手。不過,人工捕捉、馴化鷺鳥困難太大,並不現實。最終,陳經綸又發現鴨子與鷺鳥的生活習性相近,且能夠人工繁殖和運送,所以便試著用鴨子來對抗蝗災,結果發現效果很好。

陳經綸的法子,後來又被後人沿用。有一位叫陳九振的人,就曾在蕪湖使用鴨子捕殺蝗蟲,最終戰勝了蝗災。陳九振成功後,又將這個法子繼續推廣,最後傳到了許多州縣。在陳世元所著《除蝗記》中,還曾具體描述了具體案例:

“(蝗)未解飛,鴨能食之,鴨群數百,入稻畦中蝝頃刻盡,亦江南捕蝝一法也。”

文中的“蝝”【音yuán】,便是蝗蟲的幼蟲。鴨子雖然不及鷺鳥靈活,捕食成蟲時顯得較為笨拙,可十分善於捕食蝗蟲的幼蟲。

事實上,成功扼殺了蝗蟲的幼蟲,是控制蝗災的關鍵。所以,這個辦法曾在清代廣為使用。按照清代官員許寶書的評價,用鴨子治蝗是一件十分便捷的法子:

“蝻(按指蝗蟲的幼蟲)初出土五日內,跳躍尚未能遠,其在旱谷田內,多僱鴨戶縱鴨啄食,最為便捷。”

利用鴨子捕捉蝗蟲,可以說是一個兩全之法。一方面,趁著蝗蟲尚未長成,危害不大,且跳躍能力較弱時,可以很快地將其捕殺掉;另一方面,田中的這些幼蟲,成為了鴨子的飼料,而鴨子的糞便又反過來肥沃土壤,以利於莊稼的生長。

因此,除了靠人工撲殺、火燒和藥燻,用鴨子對抗蝗災,才是個便捷有效的法子啊!可以說,古代蝗災來襲時,有些愚昧之人還忙著燒香祈禱時,那些聰明的早已跑去抓鴨子了!畢竟,抓一群鴨子放田裡,算是當時最好的法子了!


跪射俑


古代有特殊的官員制度,一般情況下可以儘早的察覺蝗蟲災難來臨,然後及時的補救。肯定有小夥伴去會問二般情況會怎麼樣呢?一旦出現二般情況,往往就是百姓流離失所,朝廷動盪不安。

官員們發光發熱

古代的時候,官員體制非常簡單,但是也夠用了。

比如朱元璋時期曾經發動過空印案,把朝廷的官員基本一鍋端,尤其是地方的直系長官。

可是一鍋端之後也沒有端掉多少,因為古代的官員他們所需要從事的任務非常繁雜。簡單講的話,所有能管的事情通通給管了。

官員們他們會負責檢查巡視某個地方的蝗蟲數量,自古以來這就是官員的必考課,因為在古代一旦發生火災還真沒法治。

如果官員們發現某個地方的蝗蟲密度比較大,就趕緊讓當地的百姓進行捕捉。

大家也都知道,蝗蟲的繁衍和其它物種的繁衍有著很大的區別,密度達到一定程度就會演變成蝗災。而且這個蝗災根本不受控制一旦蝗災徹底成型的話,多少老百姓都很難起到效果。

所以古代官員們最主要的一點任務就是將蝗災扼殺在搖籃裡面。

但是在古代的時候,也不是說每一個地方都會發生蝗災,有一些地方發生蝗災的概率大一些,當地官員就需要費心費力,有一些地區長年累月不發生火災,當地官員就可以輕鬆一下。

出了事故怎麼辦?

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那就是古代官員是人也不是神,總有可能有疏忽的時候。

比如古代官員發現某個地方有蝗蟲,然後不想把這件事情給朝廷知道,所以就偷偷的昧了下來。

然後老百姓想捕捉蝗蟲,官員也不願意,因為老百姓一旦捕捉蝗蟲,就意味著他之前向朝廷的奏報當中,沒有蝗蟲就已經成為了假話。

就這麼一來回折騰到這個地方的蝗災變得越來越大,轉眼之間成為了一個區域性的蝗災,那麼古代的老百姓有沒有應對措施呢?

答案還是有的,只不過少的可憐,首先老百姓會把糧食能收的趕緊收,收不了的就只能瞪眼看。

其次老百姓便會捕捉所有的蝗蟲,能捕多少就捕多少,然後儲存起來。

再接下來就是餓肚子,因為捕捉蝗蟲的體量,終究比不上糧食給自己的溫飽度,所以很多老百姓在那一年裡面都會餓肚子。

餓肚子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隨之而來極有可能會產生騷亂。

在古代人是沒有辦法和老天爺作對抗的,像現階段的話,天氣大旱咱們可以去澆水灌溉。

而古代的時候,如果天氣大旱,並且周邊的河裡面沒有水的話,那麼就只能乾等著,祈求老天爺趕緊降雨。

歡迎大家關注@趣談唐宋元明清 ,歷史研究者,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每日分享新鮮歷史冷知識,解決歷史趣問題,愛你們!

趣談唐宋元明清


隨著近一段時間非洲蝗災的爆發,很多人開始討論蝗災會不會流竄入中國,於是小夥伴們就開始尋找古代治理蝗災的方法,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古代人是如何治蝗災的。

在古代最常用也最沒有效率的方法就是聽天由命。

你沒有聽錯,就是坐著等蝗蟲們自己滅亡,聽起來很奇葩,實際上卻是古代最常見的方法之一。

其實這也真心沒有辦法,如果說一隻兩隻蝗蟲,或許大家就不當回事,可是當這種東西成為災害的時候,幾乎就是鋪天蓋地。

而且對於地裡的莊稼幾乎就是瞬間的事情,比收割機還的效率還要快,唯一的差別就是所有的食物全部進入了蝗蟲的嘴裡。

正是因為速度太快,並且沒有什麼有效的解決方法,所有大多數愚昧無知的古代人,就把蝗災歸到了天災人禍上面。

但凡發生這樣的事情,就是當朝的天子無德,或者說有奸邪作亂,畢竟古代人造反的時候都會用這樣的理由,久而久之大家當真就以為是人禍,而非自然災害。

畢竟朝堂上面的事,這些普通人也不懂,唯一可以期盼的就是早一天讓所謂的奸邪被繩之以法,然後這場所謂的蝗災就過去了。

當然了這樣的處理方法,百分之百的都是造成了巨大的災害,蝗蟲都把當地的莊稼全部吃光了,這些活不下去的百姓除了造反,好像也沒有別的辦法了。

等到了明朝之後,才有人提出了治理蝗災的方法,畢竟聰明人還是有的,於是就有人開始研究蝗蟲的習性,從它們的生長週期等方法入手,然後找到治理蝗蟲的對應方法。

比如說什麼季節蝗蟲會出現,什麼情況下蝗蟲會大量繁殖,只要發現類似的情況,當地的官府就會派人針對類似的情況進行各種防護。

說白了蝗蟲也需要自己的生存環境,只要大家把適合蝗蟲生存的環境人為的破壞之後,很多所謂的蝗災可能直接就被消滅在萌芽之中。

除此之外,就是高價回收蝗蟲,雖說這是一種災害,但是當古代人沒有東西吃的時候,總是會進行各種嘗試,於是大家發現其實蝗蟲是能吃的,並且味道還不錯。

很多時候沒有傷害就沒有買賣,但是對於蝗蟲來說,這樣的傷害真心不是問題,再多一些這樣的傷害也無所謂。

當古代人拿著捕捉到的蝗蟲換取大量的糧食之後,瞬間捕捉蝗蟲的熱情高漲了起來,畢竟大家都是為了能吃一口飯而已。

再說朝廷也不傻,救災時的糧食大多數都是白送,與其白送還不如把這些糧食換成蝗蟲,這樣更可以有效的提高殺滅蝗蟲的概率,兩全其美的好事為什麼不幹?

所以就出現了大量的人工撲殺蝗蟲的方法,雖說效率很低,但是在古代又沒有其它的方法,相對來說這也是最實用的方法之一。

當然了還有一些有頭腦的人會利用蝗蟲的天敵,比如說各種鳥類或者說家禽對這些蝗蟲進行滅殺,並且效果看起來還不錯。

這種方法不但有效的殺滅了蝗蟲,更是養肥了無數的家禽,於是在很多蝗蟲氾濫的地區,居然出現了數量相當多的小型養殖廠。

其實蝗蟲的產生跟自然環境有著很大的關係,再加上古代的人口密度等問題,大多數蝗蟲都是喜歡溫暖而又幹噪的環境,所以真正爆發蝗災的地區一般都是北方,並且都是乾旱之時最容易出現。

所以古代人只要把目光專注到這幾個方向,就可以過早的預防蝗災的產生。

但是不論古代的方法有多少,跟我們現代相比,只能說天差地別,尤其是最開始的聽天由命,直接或間接的不知道造成了古代多少百姓的流離失所,還好我們生活在現代。


虎頭山小妖


我是無月,感謝你的提問,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中國古代發生過多次蝗災,比如東漢末年的黃巾之亂,當時由於軍閥混戰,不斷地向百姓盤剝,加上豪強並起,魚肉鄉里,兼併土地,導致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這時候,又發生了蝗災,進一步加劇了饑荒的發生。最終,為了活命的流民發起了黃巾之亂!

其實對待蝗災,古人也是又自己的方法的。

最簡單的方法,便是用篝火來滅蝗蟲。

蝗蟲有趨光的習性,所以古人會在夜晚的時候,點起一堆堆的篝火,然後成群結隊的蝗蟲一群群撲向篝火,成了烤蝗蟲。

另外,使用艾草也是一種方法。

艾草具有很強烈的刺激性氣味,本身有祛溼排毒的功效。蝗蟲對艾草的味道非常的厭惡。

所以,有些地方會使用大量的艾草去驅趕蝗蟲。但是,這個方法只能將蝗蟲趕走,卻無法消滅蝗蟲,蝗蟲離開了這個地方,又會飛到別的地方去。

家裡養的雞鴨,也是蝗蟲的剋星。可惜古代老百姓生活普遍不富裕,因此不可能做到家家戶戶都有雞鴨飼養在那裡,有養雞鴨的人家,數量一般也不多,所以,對付蝗災,仍然是杯水車薪。

最終,消滅蝗蟲還是得靠人力來完成,還好蝗蟲對人造不成侵害,因此,不得已的時候,人人都抄著傢伙上,火攻,水淹,拍子拍,各種方法來消滅蝗蟲。

古人生活非常不易,因此一旦碰上蝗災,往往就要改朝換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