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多次发生蝗灾,古人都有哪些治理蝗灾的办法呢?

有僧吃粥


明朝名将郭登扼腕唏嘘:“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垂血。”白居易也曾道:“雨飞蚕食千里间,不见青苗空赤土。”这两句诗歌就足以窥见我国古代蝗灾的严重,和人民面对蝗灾的心痛和无可奈何。

根据《中国昆虫学史》的数据,2600余年间,共发生蝗灾500多次。秦汉时期,平均8年发生一起大蝗灾;两宋时期,平均3.5年一起;元代更甚,缩减为1.6年一起;明清时期,约为2.8年一起。

中国是历史上发生蝗灾最多的国家,中国人是如何应对的呢,历史漫谈君将在下文为大家道来。



首先,我国古人对蝗灾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认知,知道何时易起蝗灾何地又更加频繁,徐光启在自己的著作中就有详细说明。徐光启根据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蝗灾发生"最盛于夏秋之间,与百谷长养成熟之时正相值,故为害最广"的结论。又通过对元朝百年之间蝗灾发生地点的分析,得出:

"幽涿以南,长淮以北,青兖以西,梁宋以东,都郡之地,湖巢社衍,旱溢无常,谓之涸泽,蝗则生之"的结论。

首次划出了中国蝗虫宜蝗区范围,并提出了"涸泽者,蝗之原本也,欲除蝗,图之此在矣"改造蝗区的根本治蝗意见。有了理论的支撑,接下来就是方法论了,古人最常用的灭蝗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祈求神灵,坐以待毙

《宋史》中记载:"京师、淮甸大煌。八月庚午,令长吏修酣祭"。绍兴三十年,许多地方出现严重蝗灾,朝廷"颁祭醋礼式"。

所谓"醋",是指灾害之神,希望祭祀他们摆脱蝗灾。古时的人们大智者少,愚昧者众多,他们觉得蝗虫是神虫,是代替上苍来责罚一些有罪之人的,蝗灾有的地方有,有的地方没有,有的地方多而有的地方就很少。



古代的人们认为蝗灾来自于天意,受灾地区的人应该仔细反思自己是否有行为不当之处,然后跪在地上和神灵祈祷,万不可以捕杀神虫,以免更加惹怒上苍。

第二、立法除蝗,更具效力

除蝗法最早在宋代所发现,宋代对除蝗的立法非常的明确。该法令明文规定,蝗虫来时,有人知情不报,则杖一百;有人来报,若地方官置之不理或不亲临灭除,以及扑除未尽者,罪加二等。蝗虫落入官地产卵,当募集人手,挖掘蝗蝻;如若挖掘不尽,致次年蝗灾,当杖一百。落入私地的蝗蝻,也应扑掘。如果再次生发,相关人等皆各杖一百。

在酷刑遍地的古代看起来杖刑一百是小事,但几个彪形大汉用全身力气打出来的板子还是很可怕的,一些老弱的人可能还没有捱过这100大板就已经一命呜呼了。立法除蝗是十分有效的,但并不是每一个君主每一个朝代都有宋代的认知和勇气。



第三、智力除蝗,立竿见影

我们的祖先是聪明的,在各个领域都曾创造过奇迹,在除蝗方面也有很多聪明的方法。第一个也是让历史漫谈君最为佩服的是捉放法,先捉后放,将捉来的蝗虫“温柔对待”既不去头也不把它的翅膀给折断,而是通过刺它的身体让它染上痘毒,痘毒具有传染性,让它带着痘毒回到自己的种群。

蝗虫是不知道医治也不知道隔离的,这种方法可以用最小的力气去达到更好的效果,可谓事半而功倍。

还有一种就是捕蝗,捕蝗的队伍像一支军队一样,张集馨《道咸宦海浮沉录》中记载的方法:



扑蝗之法,如行军然。以十人为一队,二人持锹挖长壕丈余长,三四尺深,浮土堆在对面,四人在后,二人在旁,齐用长帚轰入沟中。二人在六人之后,用长柄皮掌,将轰不净者扑毙。

这种方法既能消灭大量的蝗虫,又能用捕来的蝗虫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变废为宝不失为去蝗的一种好方法。 如今,蝗虫成群结队的景象又再现,已经有数百亿只蝗虫驻扎在了我们的邻国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地,随时也可能会有向我国进军的趋势。

但我们中国人向来是不害怕困难的,古代已经发明了那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何况科技已经有了长足进步的现在呢。边境的十万鸭军已经准备完毕,这一仗我们必赢。

我是历史满天君,欢迎大家点赞,关注,留言,谢谢。


历史漫谈君


中国古代多次发生蝗灾,古人有那些治理蝗灾的办法呢?蝗灾发生却实对农业是天灾,蝗虫所过之处,庄稼甚至草原都不能性免,我小时候,家乡就发生过一次蝗灾,大批的蝗虫飞到庄稼地里,那时谷子都莠穗了,让蝗虫咬的很可惜,那时也没有农药可撒,农民用笨办法做的小斗车,独轮上面有个木斗绑个横棍,在地里一推,木棍把蝗虫打落到木斗里,那种蝗虫肚子大,翅膀很小,很薄,落到地上和木斗里,就没有战斗力啦,地头挖深坑把蝗虫埋掉,保护庄稼,减小损失,当然现在有机械化洒药,还有飞机航化作业,那时只有这种笨办法,听老人讲山东河北一带,旧社会发生蝗灾,把蝗虫晒干都能过荒年充饥,当然我也是听老人说的,这次的沙漠蝗虫,听说有毒,是不能吃的,哈哈,外国的蝗虫都很另类啊!


龙龙6576


当非洲蝗虫以3600亿只的恐怖规模袭来时,我国古人总结的除蝗虫五招,又将重出江湖。

只是不知蝗虫界的高手,知道这个消息后,是龟缩不敢来,还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以身涉险?

绝招一、吃

蝗虫入菜,古来有之,煎、炒、烤、蒸,各种吃法都是非常流行的。

古代食客在吃蝗虫这件事上,用心良苦,一点不比今天的我们少多少。

《岭外代答·食用门·异味》:蝗虫之微生,悉取而燎食之。蜂房之毒,麻虫之秽,悉炒而食之。蝗虫之卵,天蟒之翼,悉鲊而食之。此与甘带嗜荐何异哉!甚者则煮羊胃,混不洁以为羹,名曰青羹,以试宾客之心。

当然,群居的蝗虫并不建议食用,它是有毒的。

不过,古代灾荒年,蝗虫可能还未成灾,便已经被灾民们摆上餐桌了。

《旧唐书·德宗本纪上》:时关东大饥,赋调不入,由是国用益窘。关中饥民蒸蝗虫而食之。

绝招二、鸡鸭鸟生物防虫

鸡鸭鸟都会以蝗虫为食,一只成年鸡一天可以吃掉一百来只蝗虫。

用生物防治蝗虫,是一种良性循环,这种古老的生存智慧为我们先祖进行农事生产,提供了很多便利。

绝招三、驱虫药

古代没有杀虫剂,但聪明的古人却发现了蝗虫不喜爱的东西,他们将这些植物收集起来,当作驱虫药使用,比如艾草便是其中之一。

绝招四、堑坎掩埋法+篝火诱杀法

蝗虫和飞蛾类似,都有朝着光亮处飞的习惯,古人便利用它们的习性,设置好篝火,诱导蝗虫靠近。

蝗虫靠近火光,最直接的结果便是被火烧死,这是一种很高效的驱虫手段。

篝火诱杀法搭配上堑坎掩埋法,效果更是人见人赞。

所谓堑坎掩埋法,是提前设置好陷阱,等蝗虫进入其中后,便将其掩埋。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掩埋蝗虫,不一定能够杀死它,但若是将其引诱到篝火中,再放火烧的话,便可一劳永逸。

绝招五、杀虫卵

《捕蝗》一诗中,有这样的话语:虽然捕得一斗蝗,又生百斗新蝗子。

这句诗说明,古人早早便知晓,蝗虫最大的威胁在于繁殖能力。

所以,古人便会刻意去寻找蝗虫产卵的地方,然后倒入药草汁杀死虫卵。

以上,便是古人常用的驱除蝗虫的手段。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脑洞趣味历史


你好,我是静心匠道,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引子:与我们一山之隔的印度和巴基斯坦,相继发生了严重的蝗灾。近代历史上罕见的“蝗虫”灾害,近期肆虐东非和西亚以及南亚等地。大约号称有接近四千亿蝗虫计划东进,已经距离中国仅一山之隔。

而受到这次蝗灾危害的影响,北京时间的2月17日,股票期货等的资本市场已经闻风而动,特别时“A股中的化工,农药,农业种植等

。如果蝗灾没有有效的治理,那么全球粮食将推高产品价格,同时会造成部分地区的粮食短缺情况发生。

这就是本次蝗灾的一些情况,其实在中国古代对于蝗灾并不陌生,而且经常有蝗灾发生,那么我们的祖先是怎么治理蝗灾的呢?

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先了解一下蝗虫的危险性。

蝗虫有什么危险性?

第一个问题:蝗虫会咬人吗?

基本上放心,”蝗虫“不咬人,因为蝗虫吃植物。尽管蝗虫不太可能咬人,但还是需要防止蝗虫的过敏问题。

第二个问题:蝗虫有危险吗?

蝗虫群比较贪吃农作物,树木和其他植物,所以对于人类它是臭名昭著的。因为,蝗虫这样做破坏为人类和牲畜,赖以生存的种植的农作物和草,导致依赖农作物生存的生态遭受饥荒和饥饿。

第三个问题:蝗虫会过敏吗?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对蝗虫是不会有过敏反应的,相对小部分人,会容易过敏。

第四个问题:蝗虫能吃吗?

可以吃,但是对于如果对于蛋白质过敏的人尽量少吃

蝗虫最大的危险是什么?

蝗虫最大的危险,是造成的农作物的损害和损失

自从人类开始种植农作物和庄稼以来,”蝗虫“就成为人类的敌虫。古代东西方的著作中都提到了”蝗虫“,例如西方的圣经旧约和古兰经。在埃及萨克拉(Saqqara)的第六王朝中墓葬,我们也能看到蝗虫的雕像。

”蝗虫“对于农业国家是是最大敌人,并且在现在的一些国家,

蝗虫仍然是人民充足食物和饥饿之间的决定因素。但是蝗虫的灾害很多时候是分散性,破坏不明显,但是如果集中区域爆发的话,可能就会非常严重后果。

现在世界人口每天增加,因此世界必须种植越来越多的农作物来养活人类。肯定没有人愿意种植更多农作物来饲养蝗虫的。

蝗虫为什么那么能吃?他们吃东西有什么特点?

1.他们会不吃各种各样的食物。

2.每只蝗虫每天都要吃掉超过自己体重的食物。

3.蝗虫是群居性。每平方公里的蜂群至少有4000万,有时多达8000万。如果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一小群,大约会包含了约400亿只蝗虫,重约80,000吨。一吨蝗虫(占平均群的很小一部分)在一天之内吃掉的食物多达10头大象,25头骆驼或2500人。

4.蝗虫会通过吃掉叶子,花朵,果实,种子,树皮和生长点而造成损害,还会因树木成群结实而因重量而破坏树木。据我们现在知道的,它们没有携带任何疾病,但是一些实验室工作人员对它们产生了过敏反应。

5.对多年蝗虫破坏记录的分析表明:8%的破坏是由幼虫造成的,69%的是未成熟和成熟的群,而23%的是成熟群。

古代治理蝗虫的方法和手段

古代治理蝗虫,手段都不是很多,导致蝗虫灾害经常发生。但是到了明代末年在防治蝗虫上,有了有效的治理手段。主要归功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徐光启,他写了一册《除蝗疏》。总结了治理蝗虫的经验。

徐光启是明朝人,字子先,号玄扈,圣名保禄,谥文定。明朝末年儒学、西学、天学、数学、水利、农学、军事学等领域学者他的《除蝗疏》,是根据从春秋到元朝记载的111次蝗灾发生的时间,进行了认真分析统计,最后的出的治理手段。

徐光启的治蝗灾手段

第一,积极预防蝗虫灾害

首先”蝗虫“在出现在那里,大多数发生在耕地和人口稠密地区或远离耕种和人类居住的偏远地区。那么首先要治理的就是人口密集度高,依赖农业生存的耕地。古代的徐光启,经过多年的时间总结。他发现”蝗灾“的高发期是农历的4至9月,这个时候庄稼长势茂盛、结果之时。蝗虫有了充裕的“粮食,蝗虫的生长周期,也从幼虫发育为成虫。所以,积极预防治蝗工作尤为重要。徐光启根据历史资料记载蝗虫和自己的实地研究,预防蝗虫的方法,就是清理低洼积水处的水草,让蝗虫产卵没有场所;而且在高发期,春夏间蝗虫成卵时,一旦发现虫卵发育成幼虫的时候,官府组织人力进行扑杀。

第二,天然化学预防蝗虫群体

徐光启发现只要将草木灰、石灰等筛成细末后,撒在庄稼上。蝗虫对于这些农作物,就不会再吃。

第三,人为扑杀

这个是最简单,也是现在非洲都还在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比较简单,就是蝗虫群里过来,农民和群众们就进行人工的扑打,用能利用的工具对蝗虫扑杀。当然这个效果可能不高,也比较累人,但是在古代没什么手段的时候,这个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而古代蝗灾发生,官府会激励农民,对蝗虫进行收购,鼓励民众扑打。

第四,利用天敌进行灭绝

利用动物相克的习性,在蝗虫的高发区,放养鸭子的禽类。这样能够更加自然的消灭蝗虫,同时有效的杀死蝗虫的幼虫。

第五,改种其他农作物,让蝗虫没有粮食。徐光启发现蝗虫的生活习性后,要求蝗虫高发地区,多种蝗虫不吃的芋、桑、豌豆、绿豆、大麻、芝麻等农作物。改变当地的农作物环境,让蝗虫失去粮食来源。

在徐光启将这篇《除蝗疏》交给皇上后,得到了皇帝的赞扬,这个文章也就传抄到各地。到处广泛流传,为古代的农民有效地指导了灭蝗手段,可以说救了了很多挨饿的民众。

结论:中国在历史记载的那么多年,都没有有效的控制住蝗虫,主要是封建迷信下忽视了科学治理蝗灾的方法。而后来到了明朝,经过了徐光启的整理和《除蝗疏》的推广后,农民开始重视科学的治理蝗虫方法,利用《除蝗疏》既治标也治本的方法。有效的控制住蝗虫,而到了清朝一朝,中国的人口迅猛的发展,但是蝗虫发生机率降低了很多。


静心匠道


中国古代几乎每个朝代都发生过蝗灾

蝗灾给我国古代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所以我国古代研究了一系列的蝗灾救治办法

那么救治蝗灾的办法都有哪些呢?

一、人工扑打法

这是中国古代最悠久的防治方法。顾名思义,这种方法主要是乡民们用竹竿撑起白布,顺风把蝗虫驱赶到一起。最后再集中力量扑打灭杀。

这种方法虽耗体力还要集中大批人力,但却是十分有效的。所以几千年来在中国农村十分普遍。

二、壕堑掩埋法

此法是需要先挖出一个几尺深的沟壕,然后用人工扑打法把蝗虫引到沟中,最后用土把蝗虫掩埋。

虽然这种方法比人工扑打少耗费了许多的力气,但对沟深和土掩埋的厚度却有极高的要求。不然的话蝗虫很有可能从土中爬出卷土重来。

三、篝火诱杀法

这种方法是在天黑的时候点燃篝火,然后在篝火四周设置路灯。天黑后大批的蝗虫就会被吸引过来。

但蝗虫碰到篝火后就会失去飞行的能力。这时百姓再借机扑杀。

四、据虫卵除虫法

这种方法是百姓让蝗虫没成长起来就扼杀,斩草除根。冬天里百姓们结队到田野,找到地上的小孔这些就是蝗虫卵的聚集地。然后把地挖开用百姓们自制的“黑科技农药”把这些虫卵弄死。


瑜公子说历史


最近巴基斯坦因为两件事情引起了国人的注意,第一件事情是因为此次对中国的大力援助,还有一件事情就是因为巴基斯坦陷入了严重的蝗灾危机。

先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这次巴基斯坦发生的蝗灾,这次蝗灾最早出现于2019年的非洲,因为蝗虫的繁殖速度非常快,经过几个月的繁衍,它们种群的数量达到了数亿只,所到之处所有的农作物都被一扫而空。

而且这些蝗虫还一路迁徙,来到了亚洲大陆,目前正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肆虐。如果蝗虫遏制不住的话,那么势必会对两国的农业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而且还会进一步威胁到周边国家的粮食安全。所以说如何消灭这次蝗灾,成为了印巴两国的当务之急。

其实翻开史书,中国的历史上关于蝗灾的记录有很多,历朝历代几乎都没有停止过与蝗虫的斗争,我们也因此积累了很多治理蝗灾的方法,我们的老祖宗究竟是怎么做的呢?

蝗灾属于典型的天灾 ,与水灾 、旱灾被称为中国古代三大自然灾害。每当蝗灾发生的时候,农作物绝收,老百姓的日子变得苦不堪言。所以千百年来,很多人对蝗虫的生长习性进行了总结,期望能够尽可能地规避蝗灾带来的危害。

根据学者的统计,唐朝有记载的蝗灾多达32次,宋代蝗灾发生次数168次,明朝更加的严重,高达967次。

史料中关于蝗灾的记载也非常的多,比如《旧唐书》曾记载:“蝗尤甚,自东海西尽河、陇,群飞蔽天,旬日不息。 经行之处 ,草木牛畜毛,靡有孑遗。”《明太祖实录》记载:“真定、枣强县,民初复业,加以蝗旱,流殍者众。”

经历了这么多次蝗灾以后,他们也摸索出了一套治理蝗虫的办法,概括起来一共包括三种:农业防治、人工防治、生物防治三种。

农业防治

元朝的时候采用过一种方式,倡导百姓进行秋耕,把蝗虫的虫卵暴露出来,然后经过冬天的严寒,把这些虫卵冻死,这个方法推广以后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曾经提出一种观点,他认为通过改善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可以有效地降低蝗灾带来的而危害。他提倡增加水田的面积,减少旱田的面积,除此以外再种植一些比较抗蝗的作物,通过这些方法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人工防治

提到人工防治,不得不介绍一下唐朝的做法。唐太宗李世民曾经亲身示范吃蝗虫,并且号召全国的百姓捕捉蝗虫食用,期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减少危害。可是面对这么多的蝗虫,肯定不会取得太大的成效,只是能够增强人民抗击蝗灾的决心。

所以后来宰相姚崇发明了一种办法,叫作筹火诱杀法。他利用蝗虫趋光性的习性,在晚上的时候让老百姓燃起篝火,然后把蝗虫聚集起来,再用火烧死这些蝗虫,然后把蝗虫埋进提前挖好的坑,边埋边烧。这种方法虽然也不能根治蝗灾,但是比起捕食它们,确实进步了一些。

到了宋朝,人们的认识更先进了一点,开始通过挖掘虫卵的方式来根治蝗灾。宋朝政府更是用奖励的方式鼓励人们挖掘虫卵,人们先是找到蝗虫经常产卵的地方,然后挖出它们的虫卵并直接消灭。通过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防患于未然,也算是取得了不小的成效。

生物防治

此外,人们还找到了一种更加方便高效的方式,那就是通过保护蝗虫的天敌来消灭蝗虫。根据唐人的记载:“开元中,贝州蝗虫食禾,有大白鸟数千,小白鸟数万,尽食其虫”。所以人们就保护这种鸟类,通过它们消灭蝗虫。

到了清朝的时候,人们发现鸭子吃蝗虫的速度很快,所以就把鸭子赶到地里去捕食蝗虫。据记载:“蛹米能飞时,鸭能食之。如置鸭数百于田中,倾刻皆尽。” 这种生物防治的方式其实直到现代仍然还在使用,本世纪之初新疆曾爆发蝗灾,就出动了数万只的鸭子,组成浩浩荡荡的鸭子大军,解决了这些蝗虫。所以说这种办法在落后的后代,还是相当实用的。

就这样,通过不断的摸索,我们的古人掌握了很多防治蝗虫的方法。但是受到科技水平的限制,却不能根治蝗灾。到了今天,虽然小规模的蝗灾仍时有发生,但是在现代治理措施的防范之下,已经很难成大气候了。

听历史说话


通常而言,古人与蝗虫之间的对抗是“粗暴”的。面对啃噬庄稼的蝗虫,最简单的法子便是扑打。这种法子也是见于文献记载的。比如在《吕氏春秋》中便有“蝗螟,农夫得而杀之”的记载,只是书中没有讲述具体的捕杀方法。但考虑到春秋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大体应该是靠人力扑打了。

西汉时,官府在应对蝗灾时,还想出了一个法子:命人捕捉蝗虫,然后根据捕捉到的数量来给予奖励。这算是古代发动人力对抗蝗灾的一种新举措了。到东汉时,王充提到了一种大规模捕杀蝗虫的方法——“掘沟阻隔,驱蝗入沟,聚而歼之”。这是建立在对蝗虫生活习性有所了解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的扑杀方法。在山西运城稷益庙中的《捕蝗图》中,还颇有些古代捕杀蝗虫的影子。

明代《捕蝗图》·局部

但是,这种单纯靠人力扑杀蝗虫的办法,虽然具有一定效果,但仅应对小规模蝗灾尚可,一旦蝗虫泛滥,人即便是有三头六臂也无法捕杀殆尽。

除了扑打之外,古人还善于用火杀。个体的蝗虫是很脆弱的,比起野兽更怕火。因此,古人在于蝗虫对抗时,还有一招“火烧法”,或是用烟火驱赶,或是成片焚烧,只要是能驱杀蝗虫,即便是毁坏掉部分庄稼也在所不惜。毕竟,任凭蝗虫肆虐,人们会连野菜都没得吃!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古代没有高效杀虫剂与农药,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药理知识,并将其运用于驱杀蝗虫上。古人用于对抗蝗虫的“药物”很多,诸如艾草、苍耳、巴豆、桐油、鱼腥水、石灰、白矾、硫磺、砒霜、雄黄等等。当然,在具体的使用方法上,就更加多样而复杂了。有些是浸泡或煮沸后喷洒,有些是点燃来进行烟熏,还有些是置于田间草丛,来诱杀蝗虫。

除了上述应对蝗灾的方法外,古人还想到了一种十分机智的手段——利用鸭子捕杀蝗虫。这个方法见于明代陈经纶所著的《治蝗笔记》一书。按书中所讲,陈经纶经过细心观察,发现鹭鸟善于捕食鱼子和蝗虫,应该是消除蝗灾的有力助手。不过,人工捕捉、驯化鹭鸟困难太大,并不现实。最终,陈经纶又发现鸭子与鹭鸟的生活习性相近,且能够人工繁殖和运送,所以便试着用鸭子来对抗蝗灾,结果发现效果很好。

陈经纶的法子,后来又被后人沿用。有一位叫陈九振的人,就曾在芜湖使用鸭子捕杀蝗虫,最终战胜了蝗灾。陈九振成功后,又将这个法子继续推广,最后传到了许多州县。在陈世元所著《除蝗记》中,还曾具体描述了具体案例:

“(蝗)未解飞,鸭能食之,鸭群数百,入稻畦中蝝顷刻尽,亦江南捕蝝一法也。”

文中的“蝝”【音yuán】,便是蝗虫的幼虫。鸭子虽然不及鹭鸟灵活,捕食成虫时显得较为笨拙,可十分善于捕食蝗虫的幼虫。

事实上,成功扼杀了蝗虫的幼虫,是控制蝗灾的关键。所以,这个办法曾在清代广为使用。按照清代官员许宝书的评价,用鸭子治蝗是一件十分便捷的法子:

“蝻(按指蝗虫的幼虫)初出土五日内,跳跃尚未能远,其在旱谷田内,多雇鸭户纵鸭啄食,最为便捷。”

利用鸭子捕捉蝗虫,可以说是一个两全之法。一方面,趁着蝗虫尚未长成,危害不大,且跳跃能力较弱时,可以很快地将其捕杀掉;另一方面,田中的这些幼虫,成为了鸭子的饲料,而鸭子的粪便又反过来肥沃土壤,以利于庄稼的生长。

因此,除了靠人工扑杀、火烧和药熏,用鸭子对抗蝗灾,才是个便捷有效的法子啊!可以说,古代蝗灾来袭时,有些愚昧之人还忙着烧香祈祷时,那些聪明的早已跑去抓鸭子了!毕竟,抓一群鸭子放田里,算是当时最好的法子了!


跪射俑


古代有特殊的官员制度,一般情况下可以尽早的察觉蝗虫灾难来临,然后及时的补救。肯定有小伙伴去会问二般情况会怎么样呢?一旦出现二般情况,往往就是百姓流离失所,朝廷动荡不安。

官员们发光发热

古代的时候,官员体制非常简单,但是也够用了。

比如朱元璋时期曾经发动过空印案,把朝廷的官员基本一锅端,尤其是地方的直系长官。

可是一锅端之后也没有端掉多少,因为古代的官员他们所需要从事的任务非常繁杂。简单讲的话,所有能管的事情通通给管了。

官员们他们会负责检查巡视某个地方的蝗虫数量,自古以来这就是官员的必考课,因为在古代一旦发生火灾还真没法治。

如果官员们发现某个地方的蝗虫密度比较大,就赶紧让当地的百姓进行捕捉。

大家也都知道,蝗虫的繁衍和其它物种的繁衍有着很大的区别,密度达到一定程度就会演变成蝗灾。而且这个蝗灾根本不受控制一旦蝗灾彻底成型的话,多少老百姓都很难起到效果。

所以古代官员们最主要的一点任务就是将蝗灾扼杀在摇篮里面。

但是在古代的时候,也不是说每一个地方都会发生蝗灾,有一些地方发生蝗灾的概率大一些,当地官员就需要费心费力,有一些地区长年累月不发生火灾,当地官员就可以轻松一下。

出了事故怎么办?

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那就是古代官员是人也不是神,总有可能有疏忽的时候。

比如古代官员发现某个地方有蝗虫,然后不想把这件事情给朝廷知道,所以就偷偷的昧了下来。

然后老百姓想捕捉蝗虫,官员也不愿意,因为老百姓一旦捕捉蝗虫,就意味着他之前向朝廷的奏报当中,没有蝗虫就已经成为了假话。

就这么一来回折腾到这个地方的蝗灾变得越来越大,转眼之间成为了一个区域性的蝗灾,那么古代的老百姓有没有应对措施呢?

答案还是有的,只不过少的可怜,首先老百姓会把粮食能收的赶紧收,收不了的就只能瞪眼看。

其次老百姓便会捕捉所有的蝗虫,能捕多少就捕多少,然后储存起来。

再接下来就是饿肚子,因为捕捉蝗虫的体量,终究比不上粮食给自己的温饱度,所以很多老百姓在那一年里面都会饿肚子。

饿肚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随之而来极有可能会产生骚乱。

在古代人是没有办法和老天爷作对抗的,像现阶段的话,天气大旱咱们可以去浇水灌溉。

而古代的时候,如果天气大旱,并且周边的河里面没有水的话,那么就只能干等着,祈求老天爷赶紧降雨。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趣谈唐宋元明清


随着近一段时间非洲蝗灾的爆发,很多人开始讨论蝗灾会不会流窜入中国,于是小伙伴们就开始寻找古代治理蝗灾的方法,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古代人是如何治蝗灾的。

在古代最常用也最没有效率的方法就是听天由命。

你没有听错,就是坐着等蝗虫们自己灭亡,听起来很奇葩,实际上却是古代最常见的方法之一。

其实这也真心没有办法,如果说一只两只蝗虫,或许大家就不当回事,可是当这种东西成为灾害的时候,几乎就是铺天盖地。

而且对于地里的庄稼几乎就是瞬间的事情,比收割机还的效率还要快,唯一的差别就是所有的食物全部进入了蝗虫的嘴里。

正是因为速度太快,并且没有什么有效的解决方法,所有大多数愚昧无知的古代人,就把蝗灾归到了天灾人祸上面。

但凡发生这样的事情,就是当朝的天子无德,或者说有奸邪作乱,毕竟古代人造反的时候都会用这样的理由,久而久之大家当真就以为是人祸,而非自然灾害。

毕竟朝堂上面的事,这些普通人也不懂,唯一可以期盼的就是早一天让所谓的奸邪被绳之以法,然后这场所谓的蝗灾就过去了。

当然了这样的处理方法,百分之百的都是造成了巨大的灾害,蝗虫都把当地的庄稼全部吃光了,这些活不下去的百姓除了造反,好像也没有别的办法了。

等到了明朝之后,才有人提出了治理蝗灾的方法,毕竟聪明人还是有的,于是就有人开始研究蝗虫的习性,从它们的生长周期等方法入手,然后找到治理蝗虫的对应方法。

比如说什么季节蝗虫会出现,什么情况下蝗虫会大量繁殖,只要发现类似的情况,当地的官府就会派人针对类似的情况进行各种防护。

说白了蝗虫也需要自己的生存环境,只要大家把适合蝗虫生存的环境人为的破坏之后,很多所谓的蝗灾可能直接就被消灭在萌芽之中。

除此之外,就是高价回收蝗虫,虽说这是一种灾害,但是当古代人没有东西吃的时候,总是会进行各种尝试,于是大家发现其实蝗虫是能吃的,并且味道还不错。

很多时候没有伤害就没有买卖,但是对于蝗虫来说,这样的伤害真心不是问题,再多一些这样的伤害也无所谓。

当古代人拿着捕捉到的蝗虫换取大量的粮食之后,瞬间捕捉蝗虫的热情高涨了起来,毕竟大家都是为了能吃一口饭而已。

再说朝廷也不傻,救灾时的粮食大多数都是白送,与其白送还不如把这些粮食换成蝗虫,这样更可以有效的提高杀灭蝗虫的概率,两全其美的好事为什么不干?

所以就出现了大量的人工扑杀蝗虫的方法,虽说效率很低,但是在古代又没有其它的方法,相对来说这也是最实用的方法之一。

当然了还有一些有头脑的人会利用蝗虫的天敌,比如说各种鸟类或者说家禽对这些蝗虫进行灭杀,并且效果看起来还不错。

这种方法不但有效的杀灭了蝗虫,更是养肥了无数的家禽,于是在很多蝗虫泛滥的地区,居然出现了数量相当多的小型养殖厂。

其实蝗虫的产生跟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再加上古代的人口密度等问题,大多数蝗虫都是喜欢温暖而又干噪的环境,所以真正爆发蝗灾的地区一般都是北方,并且都是干旱之时最容易出现。

所以古代人只要把目光专注到这几个方向,就可以过早的预防蝗灾的产生。

但是不论古代的方法有多少,跟我们现代相比,只能说天差地别,尤其是最开始的听天由命,直接或间接的不知道造成了古代多少百姓的流离失所,还好我们生活在现代。


虎头山小妖


我是無月,感谢你的提问,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中国古代发生过多次蝗灾,比如东汉末年的黄巾之乱,当时由于军阀混战,不断地向百姓盘剥,加上豪强并起,鱼肉乡里,兼并土地,导致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这时候,又发生了蝗灾,进一步加剧了饥荒的发生。最终,为了活命的流民发起了黄巾之乱!

其实对待蝗灾,古人也是又自己的方法的。

最简单的方法,便是用篝火来灭蝗虫。

蝗虫有趋光的习性,所以古人会在夜晚的时候,点起一堆堆的篝火,然后成群结队的蝗虫一群群扑向篝火,成了烤蝗虫。

另外,使用艾草也是一种方法。

艾草具有很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本身有祛湿排毒的功效。蝗虫对艾草的味道非常的厌恶。

所以,有些地方会使用大量的艾草去驱赶蝗虫。但是,这个方法只能将蝗虫赶走,却无法消灭蝗虫,蝗虫离开了这个地方,又会飞到别的地方去。

家里养的鸡鸭,也是蝗虫的克星。可惜古代老百姓生活普遍不富裕,因此不可能做到家家户户都有鸡鸭饲养在那里,有养鸡鸭的人家,数量一般也不多,所以,对付蝗灾,仍然是杯水车薪。

最终,消灭蝗虫还是得靠人力来完成,还好蝗虫对人造不成侵害,因此,不得已的时候,人人都抄着家伙上,火攻,水淹,拍子拍,各种方法来消灭蝗虫。

古人生活非常不易,因此一旦碰上蝗灾,往往就要改朝换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