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蒸青團茶的製作工藝與品質與現代的哪些茶相似?

葉嘉學長


《茶經.三造》講述了唐代團茶的製作過程:晴天、採茶、蒸茶、搗茶、拍茶(裝模具拍壓)、列茶、穿孔、烘焙、成穿、密封。餅茶相對於散茶而言,香氣不易發散,便於儲藏和運輸,是唐宋時期普遍的製作方法。黃梅天儲藏不會受潮。

從製作工藝來看,普洱生茶的製作工藝與唐代的蒸青團工藝較為相似!普洱生茶的工藝:採摘~萎凋~殺青~揉捻~曬乾~蒸壓成行~乾燥。









未央末裔


唐朝之前,茶葉的利用、飲用,開始是生煮羮飲或者曬乾收藏,而後多以搗葉做成茶餅,或者蒸葉搗碎做成團茶。

唐朝之初,蒸青團茶已成為主要茶類,也有曬乾的茶葉(類似現在的白茶)。

唐代陸羽《茶經》三之造中說:“凡採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間……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幹矣。”茶葉採摘後,經過蒸汽殺青,用杵臼搗爛,放到模型中用手拍壓成各種各樣的形狀,接著焙乾,穿孔串索,包裝好,共七道工序。顯然這屬於蒸青綠茶製法。特點事蒸青、搗爛、壓模於烘乾。這種方法在唐代前後持續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

茶經隨後簡要概述了具體的工藝流程,也就是“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總共經過七道工序,就能夠構成了成茶。通過這種工藝模式,通常製作的是一種半發酵和發酵茶,基本上和當今的普洱茶茶的製作工藝相類。只不過古代的製茶工藝的精細度也略差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