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為什麼叫陝西,陝指的是哪裡?

聽牛彈琴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陝西這個省,從字面上看,就是在陝的西面,所以叫陝西。

那麼這個叫陝的地方,在哪裡呢?

說出來不怕大家跌破眼鏡,陝在關中東邊的河南。

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有一個叫陝縣的地方,現在已經是陝州區了。這裡就是陝這個地名的發源。

陝縣也是一個歷史很久遠的縣了,所以能夠成為陝西這個省級地名的由來。

秦孝公十年,就是公元前390年,離現在有兩千四百年了,還沒有一統天下的秦國,就設置了陝縣這個行政建制。北魏孝文帝時候,改陝縣為陝州,之後年餘年,陝縣和陝州交替成為這個黃河邊地方的名字。

宋代的時候,在幾天的陝西地區設立一個大的行政區域——路。名字叫做陝西路,以為此路位置就位於陝州以西。

可見當時陝西這個名字的起源,就是與陝州這個位於河南的地名有關。

之後元代設置了陝西行省,明代又延續著稱陝西布政司,清代叫做陝西省,一直用到今天。

所以今天有人說,陝西是個沒有自己名字的省份。

因為陝西的“陝”字,源於河南。而陝西的簡稱“秦”,則是源於甘肅。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陝西雖然得名於“陝”字,但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

陝這個地方,竟然不在今天陝西省的境內!


陝西因何而得名?

陝西的歷史,必須追溯到西周時期,當時有一個“周召分陝”的故事。

周武王死後,成王年幼,要靠武王的弟弟武王弟周公旦、召公奭輔政。

由於西周的地盤很大,不易於管理,故而周公、召公決定分而治之,這個分界點就是陝地。

據《左傳·隱公五年》記載:自陝而東者,周公主之;自陝而西者,召公主之。

這正是陝西這個詞的出典。


陝指的是哪裡呢?其實就是陝塬。古人所說的陝西,都是指陝塬以西。

然而,陝塬並不在今天陝西省的境內。

陝塬在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的境內,結果就造成了陝西省名字的趣談——

名曰陝西,可陝字不屬於陝西!

值得一提的是,陝西省的雛形始於宋朝的陝西路,得名原因依舊是此地處於陝塬之西。

該省的政區定型,則是清朝時期的事情。

以上就是陝西這個詞的由來。


HuiNanHistory


我們現今的省界通常以自然地形(山、河、湖等)為界,如河南、河北以分屬黃河的南北而得名,湖南湖北以位屬洞庭湖的南北而得名,山東山西以分屬太行山的東西而得名等。但卻有這樣的一個省份,其省份的得名卻源於鄰省的一座小縣,這便是陝西省。

陝西省簡稱陝或秦,“秦”我們都知道是源於春秋戰國時代的秦國。但“陝”卻並不位於今陝西省境內,也即“陝省無陝”。陝西之名最早源於西周初年,周公與召公分陝而治,“自陝以東,周公主之;自陝以西,召公主之。” “陝”即位於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過去的陝縣)。陝東的地理概念更廣,主要指成周地區及東方的各諸侯國。至春秋戰國時期,陝東也不常用,而多被山東(崤山之東)取代。

對比陝東地區而言,陝西的地理概念就相對要小得多,在西周時期,主要指宗周地區,也即關中地區。故陝西之名,在宋元時期,又被使用,北宋時期,在今陝西境內置陝西路。元朝時期,設陝西行中書省,陝西之名沿用至今。

陝縣(陝州區)位於河南省西部,東與澠池縣交界,西與靈寶市接壤,南與洛寧縣毗鄰,北臨黃河與山西省平陸縣隔河相望,其總面積為1609.73平方公里,人口約35萬。現轄4鎮9鄉,即:大營鎮、原店鎮、觀音堂鎮、西張村鎮、張汴鄉、張灣鄉、菜園鄉、張茅鄉、硤石鄉、王家後鄉、西李村鄉、宮前鄉、店子鄉等;

1957年,黃河第一壩--三門峽大壩,在陝縣境內興建,自此誕生了一座新興城市,三門陝市。相傳大禹治水時,鑿龍門,開砥柱,在黃河中游這一段形成了“人門”、“鬼門”、“神門”三道峽谷,而三門峽即由此得名。

陝縣(陝州區)的著名景點有:陝州地坑院、高陽山溫泉度假區、空相寺、石壕古道、安國寺、甘山國家森林公園、雪花谷景區等等;


有知社


問題:陝西省為什麼叫陝西,陝指的是哪裡?

這實質上是兩個問題:

  • 第一:陝是哪裡?

  • 第二:陝西省為什麼叫陝西?

回答

背景:這個問題要上溯到周王朝的初建時期,當時周朝建立不久武王去世,其兒子成王即位,當時面臨著嚴峻的形式:

  • 1、周王室內部不穩固。當時成王年幼,由周公、召公二人輔政,但是以管叔為代表的勢力處處散佈周公謠言,說他有篡位之嫌。周公忍辱負重,勤勤懇懇的輔佐成王,處理好周王室的各種政務。

  • 2、天下局勢不穩。當時周王朝剛剛成立,商朝的殘餘勢力依然存在,他們處處活動,夢想復國,其典型代表就是“三監叛亂”,新政權需要隨時平叛。

  • 3、周王室領土的繼續開拓。武王伐紂只是滅掉了商朝的中心政權,然後周公開始了他的東征計劃。經過三年東征,消滅大大小小五十多股勢力,大大擴充了周王室的領土。然後又陸續封新諸侯,穩固新領土。

解析:在此背景下,事務繁多,周召二公決定分工行事:

  • 周公的職責是社會穩定和領土開拓,主要是負責佔領區的各種反叛勢力的平定和新領土的繼續開拓。

  • 召公的職責是發展生產和鞏固內政,負責周朝原來的固有領土,也就是關中地區和黃河中游的經濟生產和穩固好周王室的內政。

我相信二人這樣分工,也是綜合考慮的結果。特別是對於周公來說,一直有人懷疑他想趁著成年年幼篡權,但是此舉他主動離開國都,去東方維穩和開拓領土,就進一步打消了人們的懷疑和顧慮。

他們的管理地區的分界點就是“陝”,全稱“陝塬”,那麼其位置在哪呢?

陝塬在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境內。自東向西有東凡塬、張村塬、張汴塬等塬,其中的張汴塬,就是歷史上的“陝塬”。同時據《括地誌》記載:“陝塬,甘棠西南也,分陝以塬為界。自陝而東;周公主之;自陝而四,召公屯之。”

為了明確界限,當時周召二公商定,將一根高三米五石柱埋在分界之處,史稱“立柱為界”。目前這根石柱,已經出土,後來幾經周折,現在在三門峽博物館封閉式保護。這根石柱也是有文字記載以來,我國業已發現的最早的界石。因為召公負責的地區在陝塬以西,陝西省即由此得名。

結論:

第一:陝是哪裡?

陝是指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境內的“陝塬”。

第二:陝西省為什麼叫陝西?

因為召公負責的地區在陝塬以西的關中和黃河中游地區,所以古籍稱“陝西”,陝西省即由此得名。


那些故事兒


陝西省的得名當然是源於陝這個地方。但是今天的陝西省簡稱為陝其實是有一點問題的。因為陝這個地方並不在陝西省境內。



今天的陝西省主要由關中,漢中,山南以及陝北組成。關中自不必說,那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有著崤函故都之稱。從周王朝開始此後的十一個王朝都把國都設立在這裡。也正是因為周王朝,才有了陝西這個名字。

周武王死後,幼子成王繼位,由武王的兩個弟弟周公旦和召公奭進行輔佐。當時由於出現了武庚之亂,周公需要分出精力來治理商朝故地,平定叛亂,因此周公和召公就決定,二人分陝而治。即以陝陌為分界線,西邊由召公治理,東邊則由周公治理。由此,陝陌以東稱為陝東,陝陌以西稱為陝西。



陝陌既然不在陝西境內,那麼這個地方究竟在哪裡呢?陝陌又稱陝城,後來又被稱為陝縣或者陝州,具體位於今天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為什麼會以這裡為分界線呢?原因就在於崤山在這裡正好形成了一道天然的關卡,這就是著名的潼關。



自從周召分陝以來,潼關就成為了中國幾千年的地理分界點。關中與中原,陝東與陝西,甚至包括今天的陝西省與河南省的分界點都在這裡。所以,從元朝設立行省開始,陝西作為一個特定的行省而存在,但陝這個地方卻是屬於河南管轄的。


傅斯鴻


陝西的“陝”不在陝西,在河南。

現在陝西的簡稱就是陝,整個省也分為陝東、陝南、陝北三部分,其實在古代,陝西並不等於陝,僅僅只是陝之西的意思。陝在哪裡呢?過去在河南西部有個陝縣,也就是今天三門峽市陝州區一帶。陝西的來源,則是西周初年周公和召公的“分陝而治”。

周公和召公,一個是周文王的兒子,擔任太師,代表新周族的勢力;一個是周文王的族人,擔任太保,代表舊周族的勢力。兩人在西周初年政府裡平起平坐,當時西周王朝有兩大都城,一個是陝西一帶的宗周(今天寶雞、西安一帶),一個是河南一帶的成周(今天洛陽一帶),所以兩人約定在中間的“陝”這個地方劃一條分界線,召公治理陝之西,周公治理陝之東。

這就是今天陝西省名字最早的由來,不過河南省沒叫陝東,所以只有一個帶陝的省份,陝也自然成了陝西的簡稱。但我們必須瞭解,陝這個地名最早在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一帶,今天去三門峽車馬坑景區還有一塊周召分治碑呢。




林屋公子


“陝西”命名意思:耳(阝)聽到他,不可“夾”攻,是競爭創新之地

一、“陝西”命名的意思

“陝西”命名的意思:聽到(阝)他,絕不可“夾”攻(陝),是思想解放,競爭創新,“老虎推磨,不聽那一套(西)”的地方,叫“陝西”。

二、為何這樣說“陝西”命名意思

我破譯了漢字造字合字的一般原則是:左(上)邊的字旁抑制、反對右(下)邊的字。

因為, “陝”由“阝”“夾”組成,所以,意思:耳聽到(阝)他,絕不可“夾”攻;

“西”是以“一"個緊接著公平(八)抑制法紀規矩的“四”的數,就是以公平(八)競爭的虎“三”抑制法紀規矩的“四”;

“秦”字的意思是:競爭創新的(虎三)的“人”制約主觀意識(禾)等,靠自由交換、票決(秦)。所以,陝西簡稱“秦",由陝南,陝北,關中組成,並稱“三秦”。“秦”在英語中與中國的意思相近。

從地理看,“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陝西地處崇山俊嶺的秦嶺、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和許多名山中間,養就了其中的人不怕山、坡夾的性格。

所以,陝西叫“陝西”,簡稱“陝、秦”。

三、“陝西”命名的意思舉例

1.我們吃再軟的麵包、饅頭等,也要用牙慢慢虛嚼,用耳朵聽或牙齒感覺有無異物響動,不可輕意合牙咬“夾”,當耳朵沒聽到或牙齒感覺無異物響動後,才能合牙咬“夾”,以防止“陝(閃”壞牙口。我有一次吃饅頭猛咬一口,被饅頭裡的骨頭塊支住,陝(閃)壞了牙。

2.中國人特別是陝西人的特點是:為人忠實憨厚,非常直骨(不貪佔便宜),不惹事,但其也不怕事,綿裡藏針,柔中有剛,骨子裡有一股思想解放,競爭創新,老虎推磨,不聽老規矩那“一”套(“四”)套(西)的虎勁,如秦腔一樣。

所以,萬萬不要以為中國人特別是陝西人為人忠實憨厚,非常直骨(不貪佔便宜)是軟弱可欺,專揀“軟”的他捏夾,否則,就被他陝(閃)了,碰著硬茬了,非打得捏夾欺負他的人滿地找牙不可,當時打不過,幾十年後也非報復不可。

3.《六國論》說秦滅六國的原因:“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秦兵本質是直骨(不貪佔賄賂),不吃賄賂這一套,即軟硬不吃,綿裡藏針,愈挫愈勇,打不出一個公平的真理絕不罷休。

4.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以為中國人軟弱可欺,想幾個月滅亡中國,結果陷入以延安的中共中央為領導中心的中國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八年,最後被中國人民打得敗回老家。

5.內蒙古自治區有個“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河套地區,其中有一個有名的老鎮叫“陝壩”,它是內蒙古自治區、陝西、山西、河北等省區人移民開發的雜居區,曾是傅作義綏遠抗戰的指揮中心,陝壩鎮及周邊的許多人在共產黨組織領導下鬧革命,到延安,成了革命的骨幹;有的人參加了傅作義的三十五軍,該軍的新兵大多是此地人,看起來是些窮兵,不起眼,故有“三十五軍賣皮襖”之說,可在抗日戰爭中打仗時取得了不少戰果,後來和平起義,有的編入中國人民自願軍,在參加抗美援朝中立了戰功。

抗戰時,還有一箇中美訓練班建在陝壩城郊。中外各地人到陝壩鎮的很多,他們認為陝壩的陝西等當地人為人忠實憨厚,非常直骨(不貪佔便宜),不惹事,不怕事,柔中有剛,有能力……後來就有一句傳得很遠的俗語:“沒有三下兩下,你敢到陝壩!”

中華文化造字原則詳見《破譯的龍學密碼》《解密紅樓夢真味道》前面的“說明”。

附圖:照片3《秦嶺風光》為袁少雄攝影,其餘照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告知即刪。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陝西作為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橫跨長江黃河, 將塞外和楚蜀南北連通,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是新亞歐大陸橋的門戶,一直倍受世人矚目。

很多人有疑問,像湖南、河北、山東、山西的省名都來自於名山大川,陝西得名何處?“陝”是什麼東東?又在哪裡呢?

其實,陝西也是得名於大山,不過因山有缺口就具體到缺口處了。

這座山脈叫嶔崟山,又叫崤山,是秦嶺支脈,位於河南西部,西安與洛陽之間,自古為軍事要地,《左傳》中記載的著名的崤之戰就發生在這裡。

崤山中間有一處地勢平坦的地方,把崤山活生生分出一個缺囗,供人民在這裡居住生活。

這個缺口就是現在河南省三門峽市區劃範圍內的陝縣,又稱陝州,即“陝”所在的彈丸地——陝塬。

陝縣地處黃土高原邊緣,有許多“塬”,是一種被河流沖刷形成的四周陡峭、頂部平坦的地形。

如今的張村塬、張汴塬、東凡塬都是因此地形得名, 其中張汴塬即古代的陝塬、陝陌,被西周幾個重要人物推動而成為陝西分界處。

這幾個人是誰?發生了什麼事情?他們是怎樣把陝塬定為分界線的?請聽有書君慢慢道來:

一、周公攝政

話說武王建立西周剛二年就因過勞而死,由成王姬誦即位。但他當時才13歲,還不懂得如何治理國家。

成王有十幾個叔叔, 人品良莠不齊。

其中最賢能的是周公。他勇於擔當,輔佐成王管理天下,為以後的“成康之治”奠定了基礎。

周公姓姬名旦(不是雞蛋),因根據地在周,人們習慣於稱他為周公旦。他就是那位寫《周公解夢》的人,後製定《周禮》,被孔子大加推崇。

周公作為文王第四子,還擅長用兵,曾隨武王伐紂,為建立西周立下汗馬功勞。

武王臨死前,欲將王位傳給周公。周公堅辭不受,表示天下未穩,可攝政相佐,暫時掌控國家 ,待成王羽翼豐滿,即還政於王。

二、三監之亂

周公攝政引起三哥管公、五弟蔡公的嫉妒與懷疑,他們到處散步謠言,說周公將對成王不利。

管公、蔡公和八弟霍公的封地在殷商舊地周圍的邶、墉、衛三個國家,這是武王安排的戰略分封,意在用自己的親兄弟監控武庚的行動。

當初武王伐紂成功,沒有趕盡殺絕,而是把紂王的兒子武庚封在殷商舊地,讓“殷人治殷”,避免商貴族叛亂。

如今管、蔡起異心,勾結霍叔聯合武庚起兵叛亂,史稱“三監之亂”。

三、分陝而治

此時的周公旦陷入信任危機,又分身乏術,內心呼喚可以信賴的共同力量,產生強烈的職能分流思想。

周公找到另一個比較賢能的弟弟召(邵shao)公姬奭(shi不是姬爽),與他進行了推心置腹的長談,說明自己要建立新的政治中心的打算,要召公考察洛邑,為營建新都作準備。

這次長談,周召二公達成了一致意見,使後方穩定,周公有精力東征平叛。

周公苦戰三年,平定了三監之亂,回來後洛邑也幾近完工。

周公履行諾言,還政於成王,並進行了周朝第三次分封。

這次分封是大動作,標誌著鎬京和洛邑兩大政治中心的同時運行。

他們在陝塬樹起一塊高3.5米的石柱,商定以柱為界,崤山為線,柱子以東轄區稱“陝東”,歸自己管理,把洛邑作為新區建設辦公地

。柱子以西平原地帶叫“陝西”,由召公在鎬京指揮發展農業生產,穩定西周經濟。

這就是有名的“分陝而治”。原立於張汴塬村的分界石柱,幾經易位,現在靜靜躺在河南省三門峽市博物館中。

唐朝安史之亂後,設立了陝西節度使,陝西開始有了行政區劃的雛形。

北宋初年設置的陝西路,為比較正式的名稱。到元時期,改陝西行省,陝西省名大致成形,經明朝陝西布政司,到清朝確定為陝西省沿襲至今。

而“陝東”隨著王朝更迭變化,失去了確切的區域規劃,逐漸演變成“江東”、“關東”之類的模糊概念。

小小的一個“飛地”,流傳千古的人物故事,力勝太行、黃河、洞庭,硬生生奪去了崤山聲勢,造就了一個文化厚重的大陝西,承載起不滅的悠久歷史,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雖說陝西現在指的是行政區域陝西省,但是陝西兩字的來歷可是出現了幾千年

而“陝”這兩個字指的是陝原,陝原這個地方位於現在的河南三門峽陝州區。



陝西這個名稱始於西周初年,據《國語》載,西周初年,周王朝以“陝原”(今河南陝縣境內)為界。陝原以東曰“陝東”,由周公管轄;陝原以西曰“陝西”,由召公管轄。


陝西因此得名,陝東”這一帶隨著歷史的演變逐漸被“河南”這一稱呼所取代。《括地誌》同樣也描述:“分陝從原為界。

但是陝西在各個朝代的行政劃分也是不一樣的。大禹劃分九州的時候,陝西、甘肅等地被稱為雍州。到了漢朝時期,雍州被改成了涼州。所以說,雍涼之地其實指的就是關中和隴右地區。到了東漢末期,曹操感覺涼州的地盤太大,不方便自己的統治,將涼州劃分成了雍州和涼州。在隨後的歲月裡,甘肅和陝西反覆合併,然後又幾次分家。



元朝時期設立陝西行省,轄境包括今陝西全部、甘肅南部、四川北部等,南與四川等處行中書省 接壤。下轄路四、府五、州二十七,屬州十二,屬縣八十八。之前漢中屬於四川,為了加強對四川的控制,才把漢中劃入陝西,由此開始了四川成三川,陝西轄陝南。



明朝設立陝西布政司:是明朝在今陝西省地區的一級行政區名,布政使司衙門駐西安府,下共8府2直隸州。這時候的陝西和甘肅是合併的。

清朝時期,因為原陝西地盤太大,不容易管理就把陝西拆分了,乾隆時期陝西省轄區約為今陝西省。領7府、5直隸州,分5道巡察。

陝西也被稱為“三秦”,楚漢戰爭時期項羽在關中設置的三個秦王, 他們分別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

這就是最早的“三秦”概念。現在的“三秦”,指的是陝北黃土高原、關中平原和陝南秦巴山區


為了中國之崛起


我是江西人,老師叫我回答陝西省為什麼叫陝西,而不叫陝東?陝指的是那裡?是在天上,還是在地下。

江西省,山西省,陝西省是我國三大省份。都為中華民族解放,作 出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都為紅色革命老區。

山西和陝西山水相連,早相起,晚相望,清晨共聽雄雞高唱。

江西和陝西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在無產階級傳統革命史書中揮寫下了重重一筆。

有陝北民歌《山丹丹開花紅豔豔》:山丹丹那咯開花喲,紅那咯豔豔裡鮮,咱們中央紅軍到呦呦陝北…。

這曲革命精典紅歌,把人們帶到十萬江西紅軍在二萬五千里長徵路上,瀝血奮戰,爬雪山,過草地,挖野菜,吃樹皮,歷經千辛萬苦,至達陝西時僅剩三萬北上抗日江西紅軍將士。

江西,陝西,山西,三省西,除地域方向南北東西,居西外,其遠古三千多年前,"西"字詞與"兮"同音,更為同是一古漢語助詞。

兮,在字典解釋為古漢助詞,是現代詞"啊"和"呀"的意為。

遠古,江兮,山兮,陝兮,那時只有各大部族,還沒有國家,國疆,也沒省,府,縣界,人都何地,望天觀地,是湖,是江,是山,都為某兮,小至溝窪井溪,丘坡田兮。

江西,江南水鄉,洪州澤國,吉,饒,袁,贛,撫,江,…全匯鄱湖,進入長江,可贊為江兮吆。

山西,礦山煤都,烏金晉國,無江大同:,太原,原平,靈丘,山陰,陽泉,太谷,離石,呂梁,稷山…沾一點也叫洪洞縣,縣人蘇三還離了此地,有名戲《蘇三起解》。所山兮之。

陝西,無江兮乎,少有山兮也:鹹寶雞,咸陽,銅川,三原,藍田,延長,宜川,洛川,黃陵,榆林,神木,米脂,靖邊,定邊,平利,鳳縣…全為川川邊邊,田陵林木,所陝兮,省去江兮和山兮之乎者也,只有雞頭鳳尾兮。

陝,陝為何意,它的爸爸媽媽祖籍在那裡出生,查字典,找詞源,翻詞海,無江沒浪,無山沒寺,只有陵陵川川。

陝兮,大國大秦大皇大陵,是享譽世界之地。

陝,找出處,椐傳(川)說,野說為孔子學生子游當時閒遊到"西"兮安時編寫詞典《詞泉》,比《詞源》早上百千年,當時釋解"陝"詞為一隻耳朵夾著什麼東西成一形狀,從宏觀看地域凹凸為山溝溝夾著,川川長安,延長。

《詩泉》尤如今《咬文嚼字》,在竹箋上,又加刻了一些亂語,魯國給秦統一後,老秦一氣之下焚書炕儒,全給把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