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維新之前:日本坎坷的覺醒之路

在世界歷史上,古老的東方有一個民族,通過兩次迅速的向先進文明學習,從而自己達到了快速的提升,一次叫大化改新,一次叫明治維新。

而這個富有學習能力的民族,叫大和。

實話實說,日本人其實在重大的變革之前,接受能力相當之弱。

公元1603年,超級忍者德川家康突然發力,接替1597年就鬱鬱而終的豐臣秀吉,成為日本新的掌權者,順道欺負下豐臣家的孤兒寡母,隨即在江戶,今天的東京,建立德川(江戶)幕府。


明治維新之前:日本坎坷的覺醒之路

建立德川幕府的德川家康


值得令人注意的是德川幕府和同一時期東方的滿清政權一樣,對外實行“閉關鎖國”,特別是大航海時代來臨後,世界範圍內的航海貿易廣泛展開。這一巨大的浪潮也衝擊著幕府統治下的日本。

雖然遠洋貿易給了日本帶來各種商品貿易的同時,也帶來了西方的傳教士。出於對西方宗教天主教的擔憂和畏懼,幕府不得不採取一些列以禁教為目的的鎖國政策,,加緊了閉關鎖國的腳步。

公元1633年到1639年,德川幕府連下五道“鎖國令”,從開始的單純以禁教為目的而最終發展到全面的閉關鎖國。

德川幕府的這一閉,力氣有點用大了。

不但禁止除中國,荷蘭以外的任何外國船隻進入日本,而且也禁止本國人出國,比較過分的是,還不允許外國的日本人回國,違者將被處以死刑。

這樣一系列極端的鎖國政策,使日本徹底地與外界隔絕,成為生活在另一個世界的國家。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同一時期的中國也採取了差不多的政策,原因當然也差不多,事實上,不管是當時的日本也好,滿清也罷,都對閉關鎖國政策寄予了厚望,希望藉此實現抵禦外辱,維護國家安全和封建統治,當然也的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至少是在一定的時間內保證了日本的和平局面,使其遭受列強的殖民統治的噩運沒有過早的來到。

鎖國下的寧靜

儘管德川幕府的統治是極為落後 和不穩定的,但是依靠幕府的絕對支配地位以及推行鎖國的對外政策,使得幕藩體制得以搖搖晃晃的運行了兩個世紀。

但歷史的車輪不會因為日本的落後而放慢前行的速度。

日本的封建保守,閉關鎖國的消極理念和做法儘管可能發揮一定的作用,但根本不可能符合歷史發展的進步要求,在這一點上,簡直和它當時的老大滿清如出一轍,必然被開放的,進步的國際潮流打得落花流水。

17世紀後半期,日本國內的商品經濟的發展已經勢不可擋,封建經濟危機叢生。


明治維新之前:日本坎坷的覺醒之路

江戶時代日本武士


商人階層迅速崛起,出現了“大阪商人一怒,天下諸侯驚懼”的局面。而普通中下層武士和普通平民生活日益貧困。德川幕府對此束手無策。而資本主義萌芽在各地到處出現。

1837年,大阪發生了著名的大鹽平八郎領導的市民暴動。由於這一暴動發生在日本的經濟中心大阪,因此極大的震撼了幕府的統治。社會矛盾空前尖銳,幕府統治已經快要走到歷史的盡頭。

“黑船”驚醒日本夢

一直到19世紀,經歷了200多年鎖國的日本,仍然是一個落後的封建主義農業國。關鍵是西方世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日本應該是個白內障,一點都沒有發現。

值得諷刺的是,另外一個閉關鎖國的東方國家的著名詩人黃遵憲曾經擔任駐日使館參贊的時候,寫下了一首《櫻花歌》將幕府日本孤芳自賞的心理刻畫得入木三分:

承平以來二百年,不聞鼙(pi二聲)鼓聞管絃。

呼作花王齊下拜,至誇神國尊如天。

芙蓉毒霧海漫漫,我自閉關眠不動。

一朝槍舶炮聲來,驚破看花眾人夢。

我覺得,寫的很好,不過黃遵憲要是知道後來的滿清同樣因為同樣的原因,被西方世界打得找不到北,會不會多少有點尷尬呢?

17世紀以後,率先發展資本主義工業的西方列強紛紛崛起,為了爭奪海外市場和原料產地,它們將殖民擴張的觸角伸到了遠東,而地處東方航線末端,戰略位置及其重要的日本自然而然的進入了西方列強的視野。

率先出場的永遠是對土地有無窮慾望的俄國人。也不知道當時那些海上強國怎麼搞的,沙俄在陸上跑了半個地球,而那些坐著高檔軍艦的英國人,法國人還沒有來到,足以看出俄國人為了土地,不怕跑路,不怕辛苦的大無畏精神,今天的俄羅斯有這樣大的版圖,不是沒有原因的。

從1711年開始,沙皇俄國先後派人到千島,擇捉等島進行探險,並升上國旗,據為己有,由此埋下了後世日俄北方島嶼之爭的禍根。1792年,俄國郵輪攜帶女皇葉卡捷琳娜大帝之命,以護送海難中獲救的日本人回國為由,到達日本北海道,要求日本開港通商,但是因為幕府的拒絕而未能如願。

不過此後外國軍艦的頻繁騷擾使幕府更加驚恐,於是發佈了更加嚴厲的驅逐外國船隻的命令。加緊加固海岸炮臺,對近岸的外國船隻一律進行炮擊。

1840年彼岸的中國爆發鴉片戰爭,中國人還在比較納悶,怎麼這麼遠跑來打我,吃飽了沒事幹的時候,而日本卻是舉國震驚。

天朝大國頃刻間的掉落神壇使得日本重新認識了歐美列強的威力和閉關鎖國的危害。

相當多的有識之士痛心疾首的呼籲:”鴉片戰爭雖然是外國之事,但亦足為我國之鑑!”並且積極尋求維新圖存的治國良方。

當時的中國無人問津的《海國圖志》在日本卻是備受推崇。正如梁啟超感言:“其術在今日之中國,不過是束閣覆瓿之價值。然日本之佐久間象山,西鄉隆盛輩,皆為此書所刺激,間接演繹維新之活劇。為日本的探索做出了思想上的嘗試。

但日本尋求自保的腳步還是慢了半拍,四條美國黑船不期而來,叩開了日本塵封許久的國門,也摔碎了走馬觀花眾人的迷夢。美國僅僅只是用了四條船和船上黑漆漆的炮口,同時用武力相威脅,要求日本開放港口通商。


明治維新之前:日本坎坷的覺醒之路

黑船事件時的交談


幕府官員怯於美國從沒見過的像山一樣龐然大物的的船隻,迫不得已收下了美國國書。而日本在列強的炮艦威脅下,痛苦而艱難的邁出了開國第一步。

這一步時日本噩夢的開始,更是衰弱到極點後再度強大的重要轉折。

倒幕開國

《美日親善條約》簽訂後,世界各列強紛沓而來,如法炮製類似的親善條約。日本的封建社會面臨全面解體,陷入了半殖民地的危機之中。

在民族危機和內部矛盾雙重作用下,早就走到盡頭的幕府統治被推到了歷史的懸崖邊。

關鍵時刻,一大批改革派武士挺身而出,為日本的命運奔走呼號,代表人物如高杉晉作,大久保利通等,在未來的倒幕運動中扮演了主力軍的角色。

當然,和所有的改革一樣,改革派還對幕府抱有幻想,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號,不過後面證明這個口號實在害人不淺,1858年,幕府突然行動,大肆搜捕,迫害尊攘派領袖,製造了著名的“安政大獄”。

正如在“安政大獄”中被捕的吉田松陰所說:“今日的幕府,諸侯皆已為醉人,亦為罪人!”然後慷慨就義。和中國的譚嗣同一樣,在刑場上,他慷慨陳詞:

吾今為國死,死不負親君。

悠悠天地事,鑑照在明神。

就義時,他年僅29歲,我認為,他是日本殉道第一人!


明治維新之前:日本坎坷的覺醒之路

吉田松陰


面對慘痛的教訓,日本維新派摒棄了“尊王攘夷”,繼而提出了“倒幕開國”的主導思想,結果以長州藩為主力的倒幕天皇軍在京都附近的伏見,鳥羽與幕府軍展開死磕。結果死磕的力量是巨大的,倒幕軍以少勝多,大敗幕府軍,取得了武裝倒幕的關鍵勝利。而這場戰爭,在歷史上叫做“戊辰戰爭”。

實話實說,天皇在這次戰爭中比較無辜,倒幕軍以他的名義開展倒幕運動,天皇未必樂意。

不過誰又在乎天皇怎麼想的呢?倒幕派在政府中的地位得到鞏固,為下一步的明治維新順利進行創造了充分的條件。

1868年4月6日,睦仁天皇率百官公卿,於京都御所的紫宸殿祭祀天地,在神前宣誓發表《五條誓文》:

其具體內容為:

一、廣興會議,萬機決於公論;

二、上下一心,大展經綸;

三、官武一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務使人心不倦;

四、破舊來之陋習,基天地之公道;

五、求知識於世界,大振皇基。

在宣讀《五條誓文》的同時,還向全國發布了天皇的親筆詔書,進一步清楚地表明瞭新政府的遠大抱負。

詔書宣稱:"朕與百官諸侯相誓,意欲繼承列祖偉業,不問一身艱難,親營四方,安撫汝等億兆,開拓萬里波濤,布國威於四方。"這一番豪言壯語不僅代表了天皇個人的心聲,也代表了整個日本民族的呼喊。

雖然其內容雖然未能完全擺脫封建思想的影響,甚至還有一些軍國主義色彩,但是卻表現了新政府改革封建舊制度的和積極向西方學習的決心。它和《五條誓文》一起明確了日本走現代化道路的方向。

結語:

所謂"開拓萬里波濤,布國威於四方",既反映出民族意識高漲的日本國民奮發進取的精神面貌和渴望國家強大的迫切心態,同時也表達了他們對於國際強權政治現實的理解以及擴展勢力和影響的勃勃野心。

在當時的多數日本人看來,唯有實力和強權才是最重要的。正如木戶孝允所說:"皇國兵力不足以與西洋強國相匹敵,兵力未整之時,萬國公法固不可信也。

以公法為名向弱國謀利者不鮮也。故餘曰:萬國公法者,侵奪弱國之工具也。"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明治初年,日本就相繼出兵臺灣(1874年),併吞琉球(1879年),還把侵略的矛頭指向同自己有著相似遭遇的朝鮮(1875年)。

日本在坎坷探索自己的救國之道的時候,卻勃勃野心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結果雖然是一時得救,終不是救國之正路,而在岔路上漸行漸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