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醫療糾紛,6歲孩子的皮外傷,導致值班醫生辭職、副院長引咎內退

五年前,一名六歲的孩子被車撞傷,頭部開口流血不止,深夜送到山海醫科大附屬醫院就診,期間急診科及神經外科相互推諉,導致家屬多次往返,並且延誤處置,一直拖到凌晨6點才包紮上傷口,引起家屬不滿。所幸患兒只是皮外傷,並未釀成慘劇。但醫院方面決定嚴肅處理,查明事故責任人後做出了辭退當時急診科的值班醫生付麗斯的決定。對當時神經外科的值班醫生也給予了行政處理和全院通報批評。作為主管急診科和住院處的副院長,肖銘宇也因此而引咎內退,不再擔任領導職務。

但在翻閱卷宗的時候,韓無忌的眉頭卻擰得越來越緊,卻是一聲不吭,急的趙辰星百爪撓心。

“欸,你倒是說說,這起事故處理上有沒有什麼問題呀?”

“的確是有問題。哪怕是首診負責制,這個處理結果對於一名急診科醫生來說也是太嚴苛了。”韓無忌掩上白紙黑字的文件後,才開口說道。

“什麼是首診負責制啊?”趙辰星一臉懵懂。

韓無忌解釋說,所謂“首診負責制”,即患者的首位接診醫師在一次就診過程結束前,或轉由其他醫師接診前,必須負責該患者的全程診療管理。基於首診負責制,急診醫生實際上擔的責任是最重的,要負責患者的會診和分診工作。在大眾眼中,急診科醫生往往是“萬金油”般的存在,哪裡不好治哪裡,但實際上他們也不是超人,並不是什麼病都會治。

故事:醫療糾紛,6歲孩子的皮外傷,導致值班醫生辭職、副院長引咎內退

圖文無關

當急診科遇到無法診治的急危重症患者時,通常會採取三種辦法:一是請專科醫生會診,會診醫生通常會在10分鐘之內就位。當科室只有一個值班醫生且值班醫生正搶救患者時,也會出現無法及時會診的情況。二是多學科會診,多學科專家以共同討論的方式為患者制定個性化診療方案,尤其適用複雜疾病的診療。三是分診,醫生陪同或患者自行去其他科室就診。一般被分診到患者的科室專科性強,且備有特殊檢查設備。通常急診醫生和專科醫生會通過電話溝通等方式完成患者轉接工作。但當有大量病患時,這一步驟也會被省略。

“給患者診斷,拍片子,讓其和專科醫生對接……那天晚上該做的實際上付麗斯都做了。”韓無忌繼續解釋。

當晚,患兒父母帶著患兒來到急診後,付麗斯判斷患兒屬於輕微擦皮傷,已形成血痂,不需要包紮處置,並建議其做頭部CT和腿上撞擊部位的正側位片,以確診患兒是否有內傷。此時家屬提出住院要求,付麗斯便讓其自行去神經外科辦理住院。但神經外科接診後,判斷患者不用住院,其傷口也不用處置。

患兒父母再次向急診科醫生提出住院要求,急診科醫生讓其去兒科,最終兒科也沒有收治。患兒家長便帶著患兒到急診做頭部CT。做CT時必須處於睡眠狀態,患兒父母一直哄患兒到凌晨5點才睡著,並做完CT,確認無恙。但兩人不放心,又帶著患兒返回神經外科要求住院。神經外科的值班醫生根據檢查結果判斷患兒沒有收住院的指徵。對此患兒家長流露不滿情緒。

凌晨6點,患兒父母第三次來到急診科,要求後半夜值班的另一名醫生給患兒包紮傷口,該名醫生診斷後也認為患兒的傷口不用處理。最後患兒的父親單獨來到一樓急診大廳,對一名護士提出誘導性問題並拍攝了視頻。最終的結果是,護士被威脅之下,無奈只好帶著他們去處理患兒傷口和進行包紮。

“這個孩子不屬於急危重症患者,且有家長陪同,讓他們自行去其他科室就診是常規操作。在此過程中,付麗斯已經履行首診醫生負責制。如果一定要追究責任的話,那也應該追究醫院急診分診流程不暢的責任才是。”韓無忌概括說出結論。

本文選自某一作品《同學會》,點擊下方「瞭解更多」或在豆瓣閱讀APP搜索「同學會」可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