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開學,你也在為孩子不愛學習發愁嗎?父母要抓這三點

疫情加速了全中國家庭進入線上教育的步伐,比03年SARS讓淘寶走入千家萬戶洶湧百倍——面對線上教育、支持孩子完成在線學習,是我們每個家長面對的新挑戰。

我遇到了很多的爸爸媽媽和老師,對待學齡期,特別是初高中階段——原本視作洪水猛獸的手機遊戲、網遊小說、網絡直播,瞬間變成了名正言順的“學習工具”,沒有大禹治水的強大內心,真是一時難以抵擋“鹹魚寶寶”無法控制的暢遊網絡世界,還不聽課、不交作業、不思進取的“洪水決堤”。

線上開學,你也在為孩子不愛學習發愁嗎?父母要抓這三點

而面對疫情,有心慌氣短的,也有泰然處之的。

這個差別是什麼呢?

就是家長和孩子之前的根基深淺:

如果根基很深,對於突然要調整為線上學習,甚至是帶幼小孩子在家學習,我們就不會覺得心慌。
為什麼?因為家長很會陪伴娃學習,也很會指導學習。

線上開學,你也在為孩子不愛學習發愁嗎?父母要抓這三點

孩子在小學階段,往往是沒什麼特別大的問題的,可能有一些小毛病。比如,不主動學習、自律性不夠,分數不好……這些沒有太大的壓力性,都不算大問題。

但到了中學階段,思維定勢、行為習慣就已經開始成形了。到了中學階段去改變,家長痛感再強,也會感到時間資源很不足:

一頭要修復孩子對學習的這種厭倦抗拒、跟父母的惡劣的關係;

一頭還要孩子要去應對初中、高中這些非常撓頭的學習。

線上開學,你也在為孩子不愛學習發愁嗎?父母要抓這三點

因此,孩子寧願躲在網絡世界裡,堵了這多年的心靈大壩沒疏通,這個時候說:“我家孩子都高三了,突然有疫情,沒自制力不學習……這可怎麼辦?”這個時候,騰挪的空間就是非常有限。而且,難道上了大學,天高皇帝遠,這個問題就不存在了嗎?

我們應該看到,不管是線上遊戲、還是線上學習,都不是問題背後真正的問題。

而事情如果發展到那個階段再去調整,真的這是投入極大,而效果肯定比小學時差了很多很多,它是倍數的差異。

線上開學,你也在為孩子不愛學習發愁嗎?父母要抓這三點

“種一棵樹,最好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孩子的成長,是站在成人的肩膀上。而培養棟樑,是一個佈局,布長線、布遠局。

如果作為家長,你沒有這個眼光,你總是在救火,救火的成本很高、效果又很差,全家雞飛狗跳。

如果你可以提前、超前布長局、布遠局的眼光,你會發現別人家遇到的很多問題,你都遇不到。

在幼小階段,我們對於學業,其實抓三件大事,大事,大事。我們不用為小事焦慮,眼睛始終盯住這三件大事:

線上開學,你也在為孩子不愛學習發愁嗎?父母要抓這三點

第一,是你跟孩子的關係,愛的關係,信任的關係的關係

拉大一點時間尺度到青春期、又被稱作叛逆期,孩子為什麼叛逆家長、老師的“專制權威”?

卻對朋友發小,能“拋頭顱灑熱血”,不惜背叛最愛的家人?

我們父母都是從那時候過來的,朋友關係,才是這個世界上最平等、舒適的關係。

“這孩子,什麼都不給我說”——意味著孩子被太多的評判、太多的干涉、太多的越界,關閉了心門。

那總需要一些事情,讓我們擺脫“父母”的權威角色,比如蹲在和孩子一樣高,一起做遊戲、做朋友、做同學——一定是我們雙方都爭著亮亮的大眼睛,探索未知。而不是像老師一樣說:“哎,孩子,你覺得這個問題,你怎麼想啊?”

那最推薦做的是什麼?一切能引發積極體驗的事情,尤其是寓教於樂的學習。

線上開學,你也在為孩子不愛學習發愁嗎?父母要抓這三點


第二,是積極體驗,由於積極體驗帶來的自信——對學業的自信,對人文素養的自信,對語言的自信;

為什麼積極體驗,一定要和學習掛鉤?

這就跟我們為什麼要讓孩子學習一個道理——真正的求知慾帶來的那種滿足感——我覺得這個學習就是很有營養、很有意思,讓我的收穫特別大。

這一定是內在動力驅動的,如果是外在動力驅動——這條路走不遠。因為在漫長的學業階段,我們一定會遇到種種困難,進行人生挑戰升級,不斷戰勝新的boss。是什麼支撐一個孩子不斷前行?

是發自內心的溫暖、享受與熱愛;

是家長的言傳身教、不懈地努力;

你放棄了,你的孩子,他就看見了。他看見之後怎麼樣他就會習得,原來學習是可以輕易放棄的,任何理由都可以去放棄,任何的衝擊都可以放棄,任何原因都可以理由放棄,這些全是家長教會孩子的。

那麼,幼小階段對學習的積極體驗,來自哪裡?最推薦什麼呢?——對自身人文素養的自信,對語言溝通的自信。

線上開學,你也在為孩子不愛學習發愁嗎?父母要抓這三點

第三,和孩子二次成長,改變我們的思維和說話方式

我們已經來到了後育文化時代——我們的孩子,才是我們的老師。因為未來一定是屬於年輕人、而我們到達不了的未來。停止自我更新的僵化,意味著人工智能、萬物互聯、移動5G很快迭代出前所未有的現實。浪潮已來,和孩子一起學習,而且親子共讀,才能達到一石多鳥的教育效果。

經典的共讀,是溝通的橋樑,是聽說讀寫的人文素養,是愛與自由的生命教育……從知道,到做到,到長期做到——長期真的很重要,因為學習這個東西,真的講積累。

語言的學習更加講積累,它沒有快的東西,就是慢的積累。

書這個東西是什麼?

書這個東西,絕對不是真理。

是多元,可以看到之前忽視的一些角度的。

就像我們成人閱讀,我們要去關注這個人、他的思想背景,我們就會知道,是怎樣一個人才會產生這樣的思想體系。這個思想體系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事情從來不是說方法讓人獨佔鰲頭的,而是這個方法堅持去用,讓人獨佔鰲頭的。

踐【行】本身,才是成功的秘密。這是我的親子共學的第一篇帶班手札,歡迎轉發與關注,讓我們一起

線上開學,你也在為孩子不愛學習發愁嗎?父母要抓這三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