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回家:教你如何應對三姑六婆的“苦口婆心”


春節回家:教你如何應對三姑六婆的“苦口婆心”

“媽~ 火車票買好了,今年一定回家”

“閨女回來就好,別帶東西回來啊,省著點,路上行李多也不方便”

“知道啦~媽~ ”

“還有,單位那邊記得提前給領導請假,不要忘記啦”

“知道啦~ 媽~”

“還有家裡這邊冷,多穿些衣服回來,別回來凍著了”

“知道啦~ 媽~”

“還有,上次李阿姨介紹的那個小夥子見過了嗎?”

“媽~ 又來了!”

“小夥子家離我們很近,可以一起回來,路上有個照應”

“媽!!“

“好好好,我不說了,那個~ 還有,你這次回來,好好和你爸說話,不要再吵架了,啊”

“這話你應該和爸說! 他不說那些傷人的話我能和他吵嗎?老古板一個”

“好好好~ 別生氣,回來再說,回來就好,別像去年那樣,賭氣不回來,這樣不好”

“這事還怪我了,是我的錯嗎?媽,你也在啊,他話都到那個份上了,我這個丟人臉的女兒還敢回去給他丟臉啊!!掛了”掛斷電話,把手機重重的拍在了桌上,眼淚止不住的就下來了,去年的爸爸的話又像箭一般射來,讓她無處可躲。

再想著除了父母,還有一群三姑六婆勸婚勸嫁勸生的炮彈式洗腦,更有五花八門的攀比方式,無不讓人厭惡。

不回家的念頭又升了起來……

春節回家途中,你是不是也會遇到這樣的情景呢,是否會想起父母的“尊尊教誨”也會想起家中三姑六婆對你的“愛意詢問”呢?

推薦2本必讀書單:學會“愛”的溝通,不要讓語言阻礙了親情的溫暖

《非暴力溝通》

推薦指數:⭐️⭐️⭐️⭐️⭐️

豆瓣評分:8.4分


春節回家:教你如何應對三姑六婆的“苦口婆心”

讓愛在溝通中自然流露

常常聽到家長這樣說孩子:你怎麼這麼笨,這麼簡單的題目都會錯;你怎麼這麼不聽話,爸爸媽媽讓你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好。看似沒有什麼問題,盧森堡教授在《非暴力溝通》中告訴我們,這其實就是語言暴力。

生活中我們常常把最暴力的語言留給了自己愛的人,也因為最愛的人不經意的一句話受到很深的傷。我有一個朋友和父親冷戰已經兩年,上個月終於鼓起勇氣回家想要和解,因為母親告訴她父親年邁多次表達對她的思念和關心。然而回到家,父親開門還是沒有好臉色,她準備的軟話也沒說出口,飯桌上沒幾句父女倆又吵了起來不歡而散。她回來一個人哭了很久。後來才知道他父親也抹了好幾天眼淚,而那頓飯其實是從不下廚的父親開心的準備了很久的……為什麼溝通變得如此困難和有殺傷力?《非暴力溝通》告訴我們: 我們天生有愛,但是如何表達卻需要學習。可惜的是,學校沒有這一課,所以補上“非暴力溝通”才更必要。不要再因為“不當的溝通”去傷害我們最愛的人了。

五星推薦給所有曾經被語言傷害過的人。

《幸福的方法》

推薦指數:⭐️⭐️⭐️⭐️⭐️

豆瓣評分:8.1分

春節回家:教你如何應對三姑六婆的“苦口婆心”

生命不長,別再趕時間了

回想一下,最近一次你感到快樂是什麼時候?

回想一下,是否曾經達成一個目標後,卻沒有預期的開心;

回想一下,是否曾經得到想要的成功後喜悅卻稍縱即逝。

那麼這些感受,是幸福嗎?

一度覺得自己每天都生活在別人定義的幸福假象中,每天忙於工作,少有發自內心的快樂。積極心理學家泰勒對幸福的定義是快樂和意義的結合,他把人生態度和行為模式比喻成四種漢堡模型:享樂主義型、忙碌奔波型、虛無主義型、感悟幸福型。對照著這四個模型,自己長時間處在第二種“忙碌奔波型”之中。是不是在城市奮鬥的人,都有陷入“忙碌奔波”的時刻?這個模型最大的誘惑是有一個夢幻的結果,而讓你無視過程。應試教育過來的我們會錯誤地認為成功即是幸福,所以會忘記健康,忽略家庭、放棄享受成長的過程急於去撲向那個自己所認為的他人眼裡的成功,但是結果呢,我的親身經歷是,為了能夠獲得事業上的成功,忽略了家庭,損耗了健康,每天早出晚歸,全身心的撲進工作中,最後是成功了,但看著銀行卡上的數字,喜悅感和滿足感只持續了很短的時間。因為發現買再多的禮物孩子卻還是無法和你親近,我也永遠錯過了她長大的過程,已經習慣了獨自照顧家裡的老婆也不再依賴我,在家就像空氣一般,生活圈也變窄了,想約個朋友來慶祝電話都不知道該打給誰,那一刻我問自己我真的幸福嗎?我遲疑了。

幸福絕不是一張情緒體驗卡,我覺得阻礙幸福的原因在於自己,只有完全的接納自己,才有可能開始享受幸福,只有重視奮鬥的過程,重視身邊的家人夥伴,更主要的是重視自己和自己的感受,才能持久的幸福。

五星推薦給正在幸福假象中依然忙碌的人們,生命不長,別再趕時間了。

歡迎大家關注小鴨的專欄,新年伊始,可能現在還做的不夠好,但是我們會努力前行,把最好的書本結合最實際的問題,推薦給大家,也歡迎大家多多在下方留言,督促我們可以做的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