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篆隸楷行草”五體有怎樣的相互關係,它們的本源在哪裡?

影影圈圈


回答這個問題,本該是專家、學者們的事情,作為草根的我們只是說說自己的膚淺認知。

所謂“書法篆隸楷行草”這樣的提法多有不妥。我們知道,文字的產生和發展是遵循者由象形到符號的由繁至簡的一個過程的。漢字的歷史正是從甲骨文到篆書再到隸書的,這是正規字體,而行書、草書是人民群眾的實用書體,是源於書寫快速簡單目的的非規範字體。其實,隸書產生之後也有同樣的快寫之體,就是章草。但是,現在很多人是把書法史當作文字史來認識的,這樣容易在理解各種字體間關係是產生偏差。

篆隸楷三體的文字字體的轉變發展以至最後形成,是隨著人類社會生活的信息交流需求的不斷增加以及書寫工具的變化而逐漸進行的,這是一個漢字作為文字的進化歷史。在篆書向隸書的轉變過程中,完成了象形文字到符號文字的質的轉變,在隸書到楷書的演變則更多的是為了適應書寫工具的筆畫和結構的調整變化。

行書、草書的出現是民間及非正式場合之下的文字實用書寫,不太要求規範。但是,也正是由於這一點以及漢字本身的結構性特點,終於把漢字書寫提升到了書法的新的層次。“晉人尚韻”的產生就是古人在書寫過程之中表現出的對結構的美及韻致的追求。可以說,真是以王羲之為代表的東晉風流激發了書法的勃興。


所以,簡單總結一下就是,篆隸楷的漸次演變是文字適應社會需求的正式文字書體的由繁到簡、由象形到符號化的必然演化,而行草書則是在此基礎上的書法文化的發端,而要說到它們的本源,則應該是漢字本身的結構化特徵和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認知思想。


老陳聊書法


篆隸楷行草有什麼關係,我認為它們是各自安好,各管各個,但統統屬於一個書體大家庭。好象億萬富翁家裡有5輛豪車,各有各的用途,瑪莎拉蒂奔馳、寶馬用於接待客人,這兩個牌子一般人都能看明白,如楷、隸;蘭博基尼、馬瑪莎拉蒂跑車,是用來休閒玩玩,張揚個性的,如行書、草書灑脫、飄逸;還有一臺老爺車就象篆書,偶爾也能展示一下,但識貨、看得懂的人很少,這幾輛車各有各的用途,唯一的關係是同屬於一個人。

五體的本源,在於人的本性,古人造字眾說紛紜,比較認可的是倉頡造字。篆、隸、草、楷、行五體到漢朝時已逐漸形成,距今大約1900年。

對於善書者,應當書寫五體都不是問題,至於寫什麼書體,完全看需要。甲骨文、大篆真乃天書,很天真、浪漫,結體特自由,各諸候各寫各的,的確有點亂,直到秦統一六國,強推小篆(秦),文化也有統一,征服的味道。

天下之書,不外銘文、刻碑、簡櫝之類,但凡是昭告天下的,都是堂堂正正,如小篆、隸書、楷書,因為這是給老百姓看的,必須要讓人一看就明白,但正書寫起來一筆一劃十分費力;還是一種是簡櫝,就是文書檔案、書信往來,是給自己或特定的人看的,只要你我都看懂就OK了。


悟空網友


書法是中國人的一種喻體、寓體、載體,它暗示、象徵、承載著博大精深的書法意象。從象形文字產生伊始,就有了書法,上起甲骨,下至楷書,隨著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發展演變,書法成為最具有中華人文內涵的藝術,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的藝術。

 

“篆隸楷行草”五體互為依託、演變,是中國書法的發展史。

 

篆書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的統稱。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體,其特點是形體均勻齊整、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而小篆是由春秋戰國時代的秦國文字逐漸演變而成的。小篆是官書,適合於隆重的場合。

 

隸書起源於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是由篆書演化來的,把小篆加以簡化,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便於書寫且速度更快。隸書的出現是中國文字的一次大改革,使中國的書法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是漢字演變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奠定了楷書的基礎,同時派生出草書、楷書、行書各書體。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從隸書逐漸演變而來,始於漢末,通行至現代。楷書是南北魏到晉唐最為流行的一種書體。為便於書寫而刪繁就簡、規範統一的,是中國書法史上最初的規範化書體。

 

行書,分為行楷和行草兩種。它是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的,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在漢末,行書沒有普遍地應用。直至晉朝王羲之的出現,才使之盛行起來。

 

草書的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稱狂草)和小草,在狂亂中盡顯藝術之美。

 

書法“篆隸楷行草”五體恰似代表概括了人的一生:篆書的曲折,隸書的樸素,楷書的端正,行書的隨意,草書的簡約,無不體現出中國人的特質;書法的“剛柔並濟、屈伸有數等表現形式都印證了中國人的人生觀、宇宙觀;書法所蘊含的諸多道理,就是“中國式“做人做事的道理。

 






書為遊藝


書法“篆隸楷行草”五體的相互關係

談到書法藝術,必要追溯漢字的起源,漢字的發展演變,也就是書法“篆隸楷行草”的發展演變,因為書法是以漢字作為表現對象,直到秦漢時期漢字的統一完善之後,書法就形成了獨立的藝術門類,接著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書法中的篆、隸、楷、行、草五體就全部產生,


所以說,書法“篆隸楷行草”五體的相互關係,就是中國漢字的發展演變的過程,這也是書法五體的筆法存在相同的原因;書法“篆隸楷行草”五體的本源就在於中國漢字,中國始於象形的漢字是中國書法的本源,正是這本源,才演生出篆、隸、草、楷、行各種書體,




比如,古代書法家在學習書法時,都會懂得回到漢字演變的各個始發點上:寫篆書要回到金文乃至甲骨文的始發點上;寫隸書要回到篆書的始發點上;寫草書要回到章草的始發點上;寫行書要回到楷書的始發點上,這樣練就的書法藝術,才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源遠而流長,


簡單點說,就是按著漢字的演變順序來學習書法,就楷書和行書而言,楷書要先誕生,如果要練習好行書,就要熟悉楷書的筆法;其實,書法中的“篆隸楷行草”五體,是承上啟下、相互依存的關係,這也是古人所說的“書法用筆千古不易”的原因及真理所在。


詩夜城主


中國書法史大體以漢魏為界限,可以分為前後不同的兩個時期。漢魏以前為書體的演進為主線,是自為的法展,各種書體在此各個時期逐漸形成。漢魏之後則以書家的風格流變為主線,是自覺的傳承和創新,書家和作品構成了後期書法史的主要內容。關於各書體的相互關係,通過下圖的分解便於大家瞭解書體的演進過程

各種字體演變歷史進程圖

從甲骨文開始,中國書法幾千年的演變都是前後關聯的。每一種書體最基本的筆法包括構成都有關聯,很多書家只是關注各體形式上的差異,沒有探明內在的筆法、體式的貫通性。趙子昂“用筆千年不易”,就是深悟各種書體內在很緊密的聯繫。

各種字體的演變圖

用筆變化其實只是表面化的東西,比如寫隸書表現出蠶頭雁尾,是隸書演變成一種規範化書體後人們賦予它的一個特點。如果我們研究過隸書的整個發展過程,就會發現這只不過是很表面的現象。其實它內在的點畫跟篆書聯繫是很緊密的。如果不寫篆書就學習隸書,字容易寫俗。

雲夢睡地虎秦簡,(秦隸,有篆書的成分)

現在普遍的看法把楷書當做學習草書、行書的基礎,我個人認為是有問題的。人云亦云的認為先出現楷書,後有行書、草書,再曲解蘇軾“楷如立,行如走,草如奔”的著名言論,更是對此深信不疑。並經常對提出批評的人說沒有學會走,怎麼學會跑。實際蘇軾這句話是通過視覺的角度對這三種字體的體驗,也就是人們常說楷書是靜態書法,草書是動態書法,而不是學習書法的先後順序的總結。這裡對這句話我們不做深入討論,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留言交流。

鍾繇楷書《薦季直表》,殘有隸意

實際上草書作為一個獨立的書體,在西漢時期已經發展成熟,從書法史上看,楷書是最後形成的一種書體,他是把草書和行書規範化的一種結果。所以把楷書當基礎,從書法史的角度看是本末倒置了。

吳昌碩篆書

吳昌碩隸書,帶有篆籀筆意

晉、唐、宋、包括元、明這幾個朝代,他們的隸書基本上都是脫離了篆書,隸書的那種特徵反而少了,反而是中國清代書法在近300年的發展史上,經歷了一場艱難的蛻變,突破帖學的在宋、元、明的地位,開創了碑學之風,特別是在篆書、隸書上的成就。

八大山人草書,帶有篆書筆法

再比如,篆書和草書表面上離得好像很遠,象八大山人的草書,充分地運用篆書的線條,基本上沒有兩頭起筆的修飾,自始至終用一種對等粗細的篆書的那種線條在遊走,草書使轉的弧線本身也具備這些特徵。因此說八大山人對不同書體做好融會貫通,草書是最動態的一種書體,跟篆書有效融合後,給人的感覺特別寧靜,這是非常高的,因此不同書體之間是非常緊密的,多研究一下其他書體肯定比專注一兩種書體更有裨益。在一種書體上既深入傳統又有創造和個性化的東西,這已經很難了。



關於各體的本源,實際是漢字的出去,涉及到漢字的起源,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人探索了。歷史上關於漢字的起源的大體有三種傳說,即倉頡造字說,結繩說和起一成文說。但都被一一證實不可信,隨著考古的不斷進展,在很多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陶器刻畫符號,這些符號,以半坡仰韶文化遺址的時代為最早,距今約6000多年,這種陶器上刻畫的符號,從上古一直延續到先秦。在文字已經成熟的春秋之際,這些陶器刻符仍然被用著,說明這類符號只是起到了標記的作用,與真正記錄語言的文字還不完全一致。

文字起源的另一個更為重要的源頭應該是原始圖畫。甲骨文與商代的金文,尤其是所謂的族徽文字中保留了大量的人體和動物、器物的象形符號,有很強的圖畫性,有些符號在古老的彩陶圖畫中還可以找到相互關聯的線索。

漢字是在新時期時代的仰韶文化開始萌芽,經歷了馬家窯文化、良渚文化、龍山文化的積累和發展,到商代的甲骨文、金文時,就已經形成了一套以象形圖畫為主導的文字符號系統。


哥不戀字


篆書

始於秦代。字體略長,筆畫圓勻,富於圖案美。

篆字分為大篆、小篆兩種。

1. 大篆

中國先秦伏羲氏時期,就產生了文字。陶器上刻劃的符號和描繪物象的圖畫就具有文字的雛型,隨後在漫長的發展中,產生的象形(圖畫)文字。

殷商時代的"甲骨文",書法細勁挺直,筆畫無頓挫輕重。

商周時代的"金文"或"鐘鼎文"。書法圓轉渾厚,字形變化豐富,參差不一。

春秋戰國時代的石鼓文。筆劃雄強而凝重,結體略呈方形,風格典麗峻奇。

上述的甲骨、金文、石鼓文,秦代稱之為大篆。

2. 小篆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由丞相李斯整理,簡化統一字體,後人稱之為"小篆"。小篆字體略長而整齊筆劃圓勻秀美。

隸書

始於秦朝,成熟並通行於漢魏時代。字體寬扁,左右舒展,平衡對稱,整齊均勻。

隸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體。就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於書寫。

隸書的發展

秦始皇時期,由於小篆書寫速度較慢,就產生了隸書。

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書寫速度更快,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

漢朝仍使用隸書,併產生了眾多的風格,之後進過魏晉時期的較長沉寂,到了清代重新受到了重視,並在漢隸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的創新。

隸書的代表作品主要有:漢《張遷碑》、《曹全碑》、《禮器碑》、《史晨前後碑》、《乙瑛碑》、《石門頌》等。

草書

起源於漢初,成熟於東晉。寫意性發揮到極致,變化豐富,奔放躍動。

草書: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字體。始於漢初。

草書的特點是結構簡省、筆劃連綿。“大草”與“小草”相對稱,大草純用草法,難以辨認,張旭、懷素善此,其字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

草書分為章草、今草、狂草。

1. 章草的代表作有吳皇象《急就章》、《文武將隊帖》、晉索靖《月儀帖》

草書是早於楷書的書體,隸書對章草的影響大些,字體具隸書形式,字字區別,不相糾連;所以又把章草稱為草寫的隸書。

2. 今草起於東漢末期,風格多樣,筆勢秀麗,今草的代表作很多,最有名的有,晉王羲之《十七帖》、唐朝孫過庭《書譜》等。

今草是從章草繁衍而來的。漢代張芝對創立今草起了很大作用,被稱為“草聖”。“今草”之名,是晉代為了和章草相區別起的名。

3. 狂草最有名的有唐朝張旭《古詩四帖》、唐朝懷素《自敘帖》

狂草字的寫法和今草是一樣的,不同的是寫得狂放,連帶、省略更多,最能體現書者狂放的性情。

史稱“顛張醉素”,是講張旭、懷素常在醉酒後,筆飛墨舞,其狂草線條流走飛動,結體險絕,謀篇奇特,尤如夏雲變幻莫測,痛快淋漓。

行書

開始盛行於晉代。兼有楷書和草書的長處,既工整清晰,又飛灑 活潑。

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它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筆勢不象草書那樣潦草,也不要求楷書那樣端正。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

行楷如:東晉王羲之《蘭亭序》、唐李邕《麓山寺碑》、宋黃庭堅《松風閣詩》、宋米芾《苕溪詩卷》、元趙孟頫  《洛神賦》、明文徵明《醉翁亭記》等。

行草如:晉王獻之《鴨頭丸帖》、《中秋帖》、唐顏真卿《祭侄稿帖》,行書碑帖眾多。

楷書

形成於東漢。字體方正,規矩嚴整。

楷書又稱正書,或稱真書。其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於東漢。

東晉以後,南北分裂,書法亦分為南北兩派。北派書體,帶著漢隸的遺型,筆法古拙勁正,而風格質樸方嚴,長於榜書,這就是所說的魏碑。南派書法,多疏放妍妙,長於尺牘。

唐代的楷書,書體成熟,書家輩出,唐初的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中唐的顏真卿、晚唐的柳公權,其楷書作品均為後世所重,奉為習字的模範。

楷書又分為小楷、大楷。

小楷:顧名思義,是楷書之小者,創始於三國魏時的鍾繇。

小楷字帖甚多,傳世的墨拓中,要以晉唐小楷的聲名最為顯赫。其中通常包括了魏時鍾繇的《宣示帖》《薦季直表》,東晉王羲之的《樂毅論》《曹娥碑》《黃庭經》王獻之的《洛神賦十三行》、唐鍾紹京的《靈飛經》等。

大楷:一般情況下,人們把一寸以上、數寸以下見方的真書稱為大楷。根據歷代書法家積累的經驗,學習書法應先寫大楷,作基本練習。

唐朝將楷書規範化,唐楷法度嚴謹,結字端莊。端莊並非橫平豎直的呆板,細心的欣賞者可以看到書者微妙而又協調的變化。如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潛藏豐富的內涵。

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書寫速度更快,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

草書: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字體。始於漢初。當時通用的是“草隸”,即潦草的隸書,後來逐漸發展,形成一種具有藝術價值的“章草”。漢未,張芝變革“章草”為“今草”,字的體勢一筆而成。唐代張旭、懷素又發展為筆勢連綿迴繞,字形變化繁多的“ 狂草”。草書的特點是結構簡省、筆劃連綿。“大草”與“小草”相對稱,大草純用草法,難以辨認,張旭、懷素善此,其字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

<strong>

行書

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它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筆勢不象草書那樣潦草,也不要求楷書那樣端正。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

行書大約是在東漢末年產生的,行書是介於今草和楷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可以說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代表作最著名的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前人以“龍跳天門,虎臥鳳閣”形容其字雄強俊秀,讚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唐顏真卿所書《祭侄稿》,寫得勁挺奔放,古人評之為“天下第二行書”。行書中帶有楷書或接近於楷書的稱為“行楷”,帶有草書或接近草書的則稱為“行草”。

楷書又稱正書,或稱真書。其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於東漢。楷書的名家很多,如“歐體”(歐陽詢)、“虞體”(虞世南)、“顏體”(顏真卿)、“柳體”(柳公權)、“趙體”(趙孟頫)等。

宋宣和書譜:“漢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隸字作楷書”認為楷書是由古隸演變而成的。

<strong>


教育創作者聯盟


今天是大年初一,先給大家拜年啦!祝大家新年快樂,身體健康,闔家幸福,萬事如意!

今天,哪裡也去不了,索性就來胡扯書法吧!博大家一樂。

篆隸楷行草有什麼關係,我認為它們是各自安好,各管各個,但統統屬於一個書體大家庭。好象億萬富翁家裡有5輛豪車,各有各的用途,瑪莎拉蒂奔馳、寶馬用於接待客人,這兩個牌子一般人都能看明白,如楷、隸;蘭博基尼、馬瑪莎拉蒂跑車,是用來休閒玩玩,張揚個性的,如行書、草書灑脫、飄逸;還有一臺老爺車就象篆書,偶爾也能展示一下,但識貨、看得懂的人很少,這幾輛車各有各的用途,唯一的關係是同屬於一個人。

五體的本源,在於人的本性,古人造字眾說紛紜,比較認可的是倉頡造字。篆、隸、草、楷、行五體到漢朝時已逐漸形成,距今大約1900年。

對於善書者,應當書寫五體都不是問題,至於寫什麼書體,完全看需要。甲骨文、大篆真乃天書,很天真、浪漫,結體特自由,各諸候各寫各的,的確有點亂,直到秦統一六國,強推小篆(秦),文化也有統一,征服的味道。

天下之書,不外銘文、刻碑、簡櫝之類,但凡是昭告天下的,都是堂堂正正,如小篆、隸書、楷書,因為這是給老百姓看的,必須要讓人一看就明白,但正書寫起來一筆一劃十分費力;還是一種是簡櫝,就是文書檔案、書信往來,是給自己或特定的人看的,只要你我都看懂就OK了,於是,人的偷懶的天性就出來了,從漢簡、章草的書寫形態來看,能偷懶則偷懶,畢竟,從事文字工作的小隸們也是忙得焦頭爛額。漢簡、章草再經過酒的發酵就有草(狂)草……

總之,愛臭美的人弄出了隸書、楷書,愛偷懶的人弄出了草、行,皇帝老子才是統一書體的人,老子天下,老子說了算。


江川31


書法五體,按時間先後順序是: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另外一種說法順序是: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篆書以前,統稱大篆,書體眾多不容易識別,秦始皇統一為小篆,文字統一。

(一)篆書

篆字分為大篆、小篆兩種。

1. 大篆

(1)甲骨文

是最早的文字,是(距今3千年)殷商時期,先民們預測兇吉禍福,記載占卜、祭祀等活動,刻在龜骨、獸骨上的文字。

(2)鐘鼎文

是在青銅器時代的商周,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又稱為金文,鍾代表樂器,鼎代表禮器。

(3)石鼓文

是戰國時代秦國刻石。石鼓共十個,形似鼓狀,今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館。

2. 小篆

早期文字處在初創階段,尤其是甲骨文還不規範,一個字有多種寫法,字中象形的成份較多,如其中的“馬”字。

秦始皇統一文字後,小篆的寫法就統一了。小篆字的結構成縱勢,布白對稱勻稱,用筆中鋒圓轉,線條粗細變化不大,具有遒勁、圓潤的美,被稱為玉箸篆,象玉質的筷子。

秦朝末期,由於小篆書寫緩慢,便把圓轉改為方折,書寫速度大大提升,出現了大量的方筆,為楷書打下了基礎。

(二)隸書

也叫“隸字”、“古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體。就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於書寫。分“秦隸”(也叫“古隸”)和“漢隸”(也叫“今隸”),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隸書起源於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書寫速度更快。

(三)草書

草書: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字體。始於漢初。當時通用的是“草隸”,即潦草的隸書,後來逐漸發展,形成一種具有藝術價值的“章草”。漢未,張芝變革“章草”為“今草”,字的體勢一筆而成。唐代張旭、懷素又發展為筆勢連綿迴繞,字形變化繁多的“ 狂草”。草書的特點是結構簡省、筆劃連綿。“大草”與“小草”相對稱,大草純用草法,難以辨認,張旭、懷素善此,其字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

草書分為章草、今草、狂草。

草書筆畫省略,相互縈帶,便於快捷書寫,以符號代替偏旁部首,既具有法度的規範性,又具有極大的靈活性。是最善表達書者情感的書體。

(四)行書

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分為行楷和行草。它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筆勢不象草書那樣潦草,也不要求楷書那樣端正。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

行書大約是在東漢末年產生的,行書是介於今草和楷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可以說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代表作最著名的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前人以“龍跳天門,虎臥鳳閣”形容其字雄強俊秀,讚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唐顏真卿所書《祭侄稿》,寫得勁挺奔放,古人評之為“天下第二行書”。行書中帶有楷書或接近於楷書的稱為“行楷”,帶有草書或接近草書的則稱為“行草”。行楷中著名的代表作品是唐代李邕的《麓山寺碑》,暢達而腴潤。還有如宋代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元代的趙孟頫、鮮于樞、康裡,明代的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王鐸,清代的何紹基等,都擅長行書或行草,有不少作品傳世。

(五)楷書

楷書又稱正書,或稱真書。楷書是最晚形成的字體,始於漢末,到晉代就完美了。唐朝將楷書規範化,唐楷法度嚴謹,結字端莊。端莊並非橫平豎直的呆板,細心的欣賞者可以看到書者微妙而又協調的變化。其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於東漢。楷書的名家很多,如“歐體”(歐陽詢)、“虞體”(虞世南)、“顏體”(顏真卿)、“柳體”(柳公權)、“趙體”(趙孟頫)等。宋宣和書譜:“漢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隸字作楷書”認為楷書是由古隸演變而成的。初期“楷書”,仍殘留極少的隸筆,結體略寬,橫畫長而直畫短,在傳世的魏晉帖中,如鍾繇的《宣示表》、《薦季直表》、王羲之的《樂毅論》《黃庭經》等,可為代表作。觀其特點,誠如翁方綱所說:“變隸書之波畫,加以點啄挑,仍存古隸之橫直”。唐代的楷書,亦如唐代國勢的興盛局面,真所謂空前。書體成熟,書家輩出,在楷書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中唐的顏真卿、晚唐的柳公權,其楷書作品均為後世所重,奉為習字的模範。

古人學書法有這一種說法:“學書須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顏為法,中楷以歐為法,中楷既熟,然後斂為小楷,以鍾王為法”。然根據多年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初學寫字,不宜先學太大的字,中楷比較適合。初唐三大書法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的楷書,都最適宜作中楷的臨摹範本。

小楷:顧名思義,是楷書之小者,創始於三國魏時的鍾繇,他原是位隸書最傑出的權威大家,所作楷書的筆意,亦脫胎於漢隸,筆勢恍如飛鴻戲海,極生動之致。惟結體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仍存隸分的遺意,然已備盡楷法,實為正書之祖。到了東晉王羲之,將小楷書法更加以悉心鑽研,使之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國小楷書法優美的欣賞標準。

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統一下,是漢代隸書逐步發展定型,成為佔統治地位的書體,同時,派生出草書、楷書、行書各書體,為藝術奠定基礎。






1979聼雨観雲


說到字體的本源,就要從字體的出現開始,人類祖先遠取諸物,近取諸身,而創造了文字。

隨著文字的發展,商周所流行的甲骨文、金文以及六國古文。自此,從書法發展史的角度來講,將以上的所有文字統稱為大篆。

而秦始皇統一六國,制定了”書同文”的政策,用秦篆代替了所有的文字。我們將秦篆稱為小篆,是跟之前的篆書來做個區分。

隸書的萌芽是在於戰國後期,當小篆成為秦國的官方字體,隸書也在社會的中下階層流通,進行了輔助的作用。

兩漢期間隸書則成為了官方文字。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隸書朝著兩個方向進行演變。第一,隸書朝著章草的方向進行演變,第二,隸書朝著楷書的方向進行演變。

我們現在所謂的草書,一般是指現代的今草或者叫做小草。而草書的分類它可以分為三大類,第1類為章草,就是隸書的快速寫法,第2類為狂草或者叫做大草,第3類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今草或者叫做小草。

楷書萌發於漢代末期,經過魏晉南北朝的不斷完善,到唐代集合大成者達至巔峰,自唐代以後至今,楷書的造型基本上沒有做過改變,唯獨在書寫風格上有過一些變化。

楷書是行書和小草或者叫做今草的本體,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楷書,就沒有行書和今草或者叫做小草的這兩種字體。

行書的出現是為了楷書的快速書寫。行書自由瀟散的特點,一出現就受到人們的喜愛,並且從歷代的書法碑帖之中,我們也發現行書的作品佔據了非常大的一個比例。

至此,

我們將篆隸楷行草五種字體做了一個簡述。有點遺憾的是,自從中國解放初期為了掃除文盲,將繁體字進行簡化以後,使我們現在所學的楷書簡化字對追溯文字的源頭造成一定的難度,因此學習書法的人一定要學習繁體字。


書法有云


真草隸篆行,是現行的五種書體,要說它們的本源,這就要推到漢字的產生,簡單地講,它們的本源就是漢字。從漢字產生和發展的軌跡來看,最早的當然是篆書,篆書之前的文字特別複雜,我們暫且不論,就從篆書開始談。篆書分大篆和小篆,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要求“車同軌,書同文”,就命丞相李斯負責文字的整理工作,經過李斯的整理,小篆定型,在小篆定型之前,統稱大篆。由於工作的需要,篆書書寫複雜費時,把篆書快寫就逐漸產生了隸書,到東漢隸書成熟,達到歷史高峰,成為漢代通行書體。隸書很多都帶有燕尾,書寫不太方便,於是就加快速度,草書就這樣一步步產生了,到東漢草書就成熟了,代表人物是張芝,他的代表作是《冠軍帖》。唐代是大草的高峰,代表人物是張旭和懷素。行書的產生比草書稍晚,最晚的就是楷書,從書法史來看,真草隸行五種書體,在漢代就完全成熟了,到晉代的王羲之真行草三種書體達到了歷史高峰。

有人說楷書是學習書法的基礎,我們從書體產生的順序來看,楷書最晚,所以說,說楷書是學習書法的基礎顯然是不成立了,但必須承認各書體之間是有促進作用的,至於先學哪種書體比較好,我認為這要根據個人的喜好去決定。學習書法要循序漸進,可以先選自己最喜歡的書體,逐步擴大範圍,只要做到持之以恆,一定能夠成功的!(以下圖片分別是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