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劉備、孫權、曹操誰最可憐?他竟為了稱帝當十年“孫子”

在中國歷史上,為什麼很多人都看不上孫權?

孫權十八歲的時候繼承孫策大業,張昭受孫策託孤為“仲父”,此時的江東是由張昭來主事,此時的孫權,距離江東之主的地位相差甚遠。

直到赤壁大戰一場大勝,孫權才真正成為了孫氏家族的一把手,張昭也失去話語權(看張昭傳,孫權的德行要笑死我)從此,孫權才真正是江東掌權人。孫權又收取江夏、長孫郡,攻克江陵,又過了幾年年,又和劉備簽訂“湘水之盟”,收取長沙、桂陽......

也因此,文武全才,國士無雙的辛棄疾,對孫權評價非常之高:“當年孫權在青年時代,已帶領了千軍萬馬,他能佔據東南,堅持征戰不休,天下英雄誰是孫權的敵手呢?只有曹操和劉備而已。”連辛棄疾都這樣說了,難道歷史上的孫權真的會如此不堪嗎?答案是否定的。

三國中,劉備、孫權、曹操誰最可憐?他竟為了稱帝當十年“孫子”

話說,公元 211年至219年,東吳定都建業長達九年。在此期間,孫權曾奪回了荊州這塊大蛋糕,使得天下三分的局面成型。若從常人角度來看,此時孫權應該張燈結綵,趕緊穿上龍袍稱帝才對。但是,令人不解的是,直至公元229年,孫權才正式稱帝。

三國中,劉備、孫權、曹操誰最可憐?他竟為了稱帝當十年“孫子”

那麼,他為何如此磨嘰呢?

若用一句話總結,那便是:孫權這個人城府很深,竟然可以在曹操面前裝十年的“孫子”。

陳壽在其《三國志》中,盛讚孫權有“勾踐之奇”。但是,他又與勾踐存在質的不同,即:勾踐臥薪嚐膽多年,只是因為其早已成為了失敗者,若是沒有臥薪嚐膽之志,想必會被世人恥笑的更厲害。但是,孫權卻不一樣,彼時他已經成為三分天下的既得利益者。

但是,孫權在如此得勢的時候,居然主動向曹操俯首稱臣,此舉不可謂不“奇”。公元219年至221年,孫權一直住在公安,大勝過後,整座城市都充斥著歡慶的喜氣。但是,蜀地湧現的復仇烏雲,卻很快侵吞了這份喜悅,使得首當其衝的孫權因此難以呼吸。

對於此,他一方面增高城牆,囤積糧食;一方面加大對曹孟德阿諛諂媚的力度。在奉承這方面,孫權也算是個高手,他居然主動上書曹操,請求他趕緊稱帝,自己願意做一個溫順忠貞的臣子。工於算計的曹操怎麼會不知道,若自己如此草率的稱帝,最後只會成為萬箭穿心的活靶子。

當時,他還將孫權的這份上書拿給大臣們看,並說道:“孫權這是要把我放到火上烤啊。”

三國中,劉備、孫權、曹操誰最可憐?他竟為了稱帝當十年“孫子”

除了上書之外,孫權自然也奉上了一些實質性的好處。

他首先派人進貢,為曹操獻上珍寶財物;二則開放邊境,互通往來,這一舉措比較危險,因為,可能會導致敵人的和平演變;三是將俘虜的曹操軍隊,完璧歸趙。曹操雖然狡猾,但是,看到孫權如此“誠心實意”的奉承,也不免心花怒放。他馬上以朝廷的名義封孫權為“驃騎將軍,假節,領荊州牧。”

那麼,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在東漢的武官級別中,大將軍是最高的職位,而驃騎將軍位居第二。若是將大將軍當作元帥的話,那麼,驃騎將軍便類似於如今的大將。而“節”則是皇帝授予的一種憑證,其與如今所說的尚方寶劍類似,持證之人往往手握生殺大權。但這個“節”在東漢也被分為了三個級別,其分別是使持節、持節和假節。

這其中,使持節擁有殺中級及以下官員的權力;持節有殺平民百姓的權力;假節則有殺違抗軍令之人的權力。而曹操封給孫權的“假節”,雖為臨時持有,且在三個級別中屬最低,但已經算是殊榮了。荊州牧,簡而言之,就是荊州地區統管軍事和行政的一把手。

之前,劉備曾自封為荊州牧,曹操此舉顯然是在宣佈:我曹操根本就不認可劉備的地位。

三國中,劉備、孫權、曹操誰最可憐?他竟為了稱帝當十年“孫子”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他的兒子曹丕繼承了他的衣缽。

隨後不久,曹丕就代漢稱帝,此時的孫權還是沒有自立山頭。從前,孫權向曹操稱臣,東吳百姓尚且還能理解。但是,等到其再向曹丕稱臣時,很多人不免掩面避之,畢竟太丟人了。當初,孫權打天下的時候,曹丕還穿著開襠褲玩耍。如今,孫權近四十歲,曹丕才三十四歲。

即使僅差五歲,但是,彼時的孫權已經統治江東二十年,而曹丕才做了幾年的太子,兩人的資歷簡直是天差地別。對於此,孫權依舊拉下老臉,奉承曹丕,繼續送禮,繼續投降。被孫權如此奉承,曹丕自然也像他爹一樣喜笑顏開,他回饋了孫權更高的榮譽:

第一、從驃騎將軍升為大將軍;

第二、假節換成持節;

第三、加封督領交州。

除此之外,他還封孫權做了吳王。

要知道,在漢魏的傳統中,只有同宗兄弟才可封王,顯然,曹丕是將孫權當作親兄弟對待了。

三國中,劉備、孫權、曹操誰最可憐?他竟為了稱帝當十年“孫子”

此時的孫權,自然是喜不自勝,他放回了曾經俘虜的于禁。于禁是在關羽水淹七軍時被俘虜的,但是,彼時的關羽卻沒有殺他。後來,經歷一番波折,于禁又到了孫權手中。孫權明白此人的重要性,所以,一直以禮相待,堅信其終有一日會派上用場。

公元221年至229年,孫權從公安轉戰武昌,因為此時的劉備準備動真格了。公元221年,劉備稱帝。隨後,他親自率領六萬軍士討伐東吳,彼時的孫權,帶著五萬軍隊迎擊。在出戰前夕,孫權命陸遜擔任大都督。後來,雙方在夷陵一帶對峙時,陸遜率軍抵抗長達半年。

終於,在222年的六月,陸遜率軍絕地反擊,“火燒連營七百里”,劉備軍隊損失慘重,幾近全軍覆滅。最後,劉備隻身一人倉皇逃走,這就是歷史上的“夷陵之戰”。此戰之後,劉備因無顏回蜀,不久之後,他便在白帝城鬱鬱而終。經此一戰,蜀方的憂患已經解除。此時,孫權對曹魏的態度,也急轉直下。

孫權直接揮手再見,再也不復往日的熱情。面對孫權如此迅速的翻臉,曹丕一時間竟難以接受。即使他十分震怒,但還是想試探一番,他要求孫權送來自己的兒子做人質。而孫權,則佯裝對天發誓,敷衍說:“孩子一定會送過去,不過,現在太小,您再等等。”從此以後,便再無任何消息了。

三國中,劉備、孫權、曹操誰最可憐?他竟為了稱帝當十年“孫子”

曹丕發現自己被耍弄後,極為生氣,他立即兵分三路攻打東吳。而孫權,也派出了三路軍隊抵抗,雙方勢力旗鼓相當,根本難分勝負。曹丕雖然不服,但還是選擇暫時休戰。兩年後,他再次出兵討伐東吳,結果,自然是自取其辱。畢竟,當初曹操都對孫權束手無策,曹丕又怎麼會是他的對手呢。

公元226年,屢屢遭受重創的曹丕死了,終年四十歲。他的兒子曹叡隨後登基,史稱魏明帝。公元229年5月,孫權終於不再等待,他在武昌稱帝,時年四十八歲。彼時的他,統治吳國已達三十年之久。在登基大典上,孫權還犒賞了陸遜等有功之臣。

但是,孫權並未在武昌久留,四個月之後,吳國都的城遷到了建業。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第一》、《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