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亮古詩詞:鄒忌諷齊王納諫


閃亮古詩詞: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諷齊王納諫


作者 | 劉 向 朗讀 | 閃 亮


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謗譏 一作:謗議)

閃亮古詩詞:鄒忌諷齊王納諫

譯文

  鄒忌身長五十四·寸左右,而且形象外貌光豔美麗。早晨,(鄒忌)穿戴好衣帽,照了一下鏡子,對他妻子說:“我和城北徐公比,誰更美呢?”他的妻子說:“您非常美,徐公怎麼能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最美的男子。鄒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而又問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誰更美呢?”妾說:“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客人從外面來(拜訪),(鄒忌)與他相坐而談,問他:“我和徐公比,誰更美呢?”客人說:“徐公不如您美麗。” 又一天,徐公來了,鄒忌仔細地看著他,自己認為不如徐公美;照著鏡子裡的自己,更是覺得自己與徐公相差甚遠。傍晚,他躺在床上休息時想這件事,說:“我的妻子讚美我漂亮,是偏愛我;我的妾讚美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讚美我美,是有事情要求於我。”

  在這種情況下,鄒忌上朝拜見齊威王,說:“我知道自己確實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愛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於我,(所以)他們都認為我比徐公美。如今齊國有方圓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宮中的姬妾及身邊的近臣,沒有一個不偏愛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沒有一個不懼怕大王的,全國範圍內的百姓沒有一個不有事想求助於大王。由此看來,大王您受到的矇蔽太嚴重了!”

  齊威王說:“你說的很好!”於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們,能夠當面批評我的過錯的人,給予上等獎賞;上書直言規勸我的人,給予中等獎賞;能夠在眾人集聚的公共場所指責議論我的過失,並傳到我耳朵裡的人,給予下等獎賞。” 命令剛下達,許多大臣都來進獻諫言,宮門和庭院像集市一樣熱鬧;幾個月以後,還不時地有人偶爾進諫;滿一年以後,即使有人想進諫,也沒有什麼可說的了。燕、趙、韓、魏等國聽說了這件事,都到齊國朝拜齊威王。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戰勝了敵國。

閃亮古詩詞:鄒忌諷齊王納諫

賞析


  本文著重寫齊相鄒忌以自身生活中的小事設喻,勸說齊王必須以廣泛聽取人民的意見作為施政依據的故事。

  全文可以分三部分。

  從開始到“欲有求於我也”是第一部分,寫鄒忌從妻、妾、客三人都謬讚自己比城北徐公還美這件事悟出一個深刻的道理。這一段的第一層,寫鄒忌之美。先說明鄒忌是個高大美麗的男子,再通過三問三答,從妻、妾、客三個人異口同聲的回答中印證了鄒忌的美麗,而且比齊國的美男子徐公更美。然後在這一段的第二層,記敘鄒忌和徐公實地比較的情況。鄒忌深信:“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因此在比美中頗有自知之明,他懷疑妻、妾、客同聲肯定他比徐公美是一種阿諛。他要從客觀現實中找到正確的答案。通過“孰視”“窺鏡”,終於發現自己遠遠不如徐公,於是引起他的深思。夜深人靜,獨自思忖,最後悟出妻、妾、門客阿諛自己的原因:凡對自己有偏私,有所畏懼,或者有所企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會說些獻媚討好的假話,不會指出自己的缺點。這一段文字雖然不多,但用了鋪陳和對比的手法,最後點明道理,是一則情節非常生動的故事。

  從“於是入朝”到“王曰:‘善’”是第二部分,寫鄒忌“因小見大,自容貌之微,推及於朝廷大事”。(見《鄭堂札記》卷四)

  鄒忌從比美的生活經驗中深刻認識到一個統治者聽到真話之不易。在齊國地位最高、權力最大的齊威王,處在許多人對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懼、有所企求的環境中,必然是個耳不聰、目不明的受矇蔽者。於是他把切身體會告訴了齊威王,揭示了這個發人深思的問題,並以此來諷喻齊威王納諫去蔽。為了使齊王能接受諫言,先述說自己的生活體驗,指出妻、妾、客的三種回答是出於不同的動機,先給齊王一個清晰的印象,然後再以齊王所處的生活環境和自己的經歷作比較,指出齊王受矇蔽的嚴重。這樣現身說法確實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從“乃下令”到結束是第三部分,寫齊威王聽取鄒忌的規勸下令求諫和群臣在一年中進諫的情況。齊威王欣然接受了鄒忌的勸告,下令獎勵臣民向他進諫。齊威王納諫結果是提高了齊國的威望,贏得了很多諸侯的尊敬。

  在這一部分記述中,有幾點值得注意:1.文章沒有寫群臣受賞的情況,也沒有寫威王對待意見的情況。但是,從越來越沒有人提意見和越來越提不出意見的情況就暗示了齊威王不僅聽取意見,而且虛心接受意見改革了政治。2.齊王下令號召“群臣吏民”都來提意見,可是踴躍進諫者只寫到群臣而沒提到吏民。可見地位低下的吏和民,實際上是不可能參與政治發表看法的。文章不提吏民只寫群臣,真實地反映了這一政治活動的階級侷限性;同時,我們不能只從“雖欲言,無可進者”,就認為威王的統治十分清明。3.文章只寫“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未及秦楚。燕、趙、韓、魏是戰國時期齊國北方和西方的鄰國,國力和齊國相若,後來都比齊國弱小。秦、楚則是齊國西方和南方的大國,文章沒提秦楚,還是比較符合當時實際形勢的。4.最後一句“此所謂戰勝於朝廷”,點出全文的主旨。說明只要去蔽納諫,修明內政,就能“戰勝於朝廷”。

  本文篇幅不長,但完整地記敘了鄒忌與徐公比美和威王納諫強齊兩則故事,而且包含了深刻而明白的寓意,容量是很大的。文章之所以寫到這樣,在技巧上有幾點值得我們注意:1.用設喻的方法講述道理。鄒忌勸說齊王廣開言路,不是像一般人那樣正面講道理,而是用一段具體的家庭瑣事為譬喻來闡明“納諫”的必要性和迫切性。2.具體形象地刻畫人物。如寫鄒忌,先是“朝服衣冠,窺鏡”,然後是問妻、問妾、問客;見到徐公,先是“孰視之,自以為不如”,再是“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最後是“暮寢而思之”;人物的動作心理,無不刻畫入微。有了這一段有聲有色的描寫,才使下文的進諫入情合理。3.語言簡練生動。一篇三百多字的短文,從家事說到國事。寫人物,聲貌畢肖;敘事實,曲折引人;用語言,簡潔生動:如“於是入朝見威王曰:……”幾個字就交代了朝見的過程,省去了進諫的“導語”,開門見山地直陳其事。齊王聽了諫辭以後,只用了一個“善”字就寫出了齊王納諫的決心。威王下令納諫以後,只三十來字就交代清楚了“令初下”“數月之後”“期年之後”三個階段的具體情況,說明了納諫後發生的巨大變化;納諫的效果,只寫鄰國的動態,而略去國內的情況。這些都稱得上簡潔有力。再看語言的生動:鄒忌與妻、妾、客的三問三答,意思基本一樣,句法卻各不相同,文字錯綜,毫不呆板。妻、妾、客的答話並不雷同,反映各自的心理十分切合人物身份。

  文章內容未必盡合曆史事實,但所表達的思想有積極意義,並且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

閃亮古詩詞:鄒忌諷齊王納諫


考綱篇目


  1.文學常識


 《戰國策》:戰國時代國別史彙編,也是一部歷史散文總集。由漢代劉向編訂,共33篇,分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十二策。它記載了戰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動,記錄了各國謀臣的策略和言論。它語言流暢,寫人記事真切、生動。在藝術上有很高成就,對後代文人的影響很大。


  2.文章主旨:


  本文通過記敘鄒忌以家庭瑣事設喻勸諫齊威王和齊威王勇於納諫的故事,表現出作者對善於勸諫者和開明君主的肯定和讚賞。在今天,鄒忌的忠誠與智慧,齊威王的胸懷與魄力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3.寫作特點


  這篇課文在寫作上採用設喻說理的方法。先由用作設喻的事實寫起,寫了鄒忌與徐公比美,妻、妾、客的讚美之辭以及鄒忌對這些言辭的分析,這部分內容表面上看來似乎與諷諫無關,實際上是設喻說理的前提。接著寫鄒忌諷諫齊王,正面設喻來說明君王易於受矇蔽的道理。最後從國內和國外兩個方面寫出了鄒忌諷諫齊王納諫後取得的巨大成效。從全文看,第一部分的敘事是第二部分設喻說理的前提,第二部分是設喻說理本身,第三部分則是第二部分的必然發展和結果。三部分之間聯繫緊密,結構嚴謹。此外,鄒忌以自己與徐公比美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設喻,由己及君,以小見大,由家事到國事,道理由淺入深,具有極強的說服力。


  4.人物形象


  首先鄒忌在周圍人的交口稱讚中,頭腦冷靜,能夠正確認識自己,可見他是一位有自知之明的人。當他通過觀察思考,由現象到本質得出正確結論的時候,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思維縝密,具有豐富生活經驗的人。當他把這一生活現象和治理國家聯繫起來的時候,一位忠於職守,勤於王事,善於發現問題的謀士形象就躍然紙上。而他高超的勸諫藝術更進一步刻畫出他足智多謀、嫻於辭令、深諳君王心理的政治家形象。


  齊威王是一位善於納諫而又有魄力的開明君主。他不僅認真聽取了鄒忌的勸諫,認為“善”(當然與鄒忌的委婉諷諫藝術有關)。而且果斷採取正確措施,制定出對進諫者的獎勵辦法,鼓勵更加直接的進諫者。而文章通過“令初下”,數月之後和期年之後的變化,表現出齊威王措施得力,從善如流,興利除弊,改革成效十分顯著。可見他是一位有魄力有能力的開明君主。


 5.內容理解


  鄒忌以什麼事聯想到國家政事的?

  一件家庭小事,即:鄒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自己與徐公誰美的問題。

  鄒忌是如何看待妻、妾、客對自己的評價?

  他認為妻是“私我”、妾是“畏我”、客是“有求我”,故不可信。可見他有自知之明。

  鄒忌是如何“諷”齊王的?鄒忌在“諷”齊王時,很講技巧,先以“閨房小事”談自己的體會,然後以類比的方式委婉進諫。

  諷諫的結果如何?齊王接受諫言,併發佈政令,廣開言路,懸賞納諫,始而“門庭若市”,繼而“時時而間進”,最後“無可進者”,終於“戰勝於朝廷”。

  鄒忌成功說服齊王,他的勸說方式對我們帶來什麼啟示?

  他的勸說方式,即委婉勸說,它的優點就在於充分尊重被勸說者,使之受到啟發、明白道理,從而樂於接受。今天的人際交往仍值得借鑑這種做法。

  鄒忌在妻、妾、客的交口稱讚中,沒有得意忘形,還能保持清醒的判斷,最後承認自己“弗如遠甚”,這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境界。我們應該從鄒忌身上學到些什麼呢?探究文意,說說你的認識。

  ①對人對已有實事求是的態度(正視自己,論人客觀等表述亦可)。

  ②善於思考,有反思的習慣與自省的能力。

  ③觀察事物深入細緻,透過現象看本質(正確認識妻、妾、客的讚美動機等)。

  齊國能“戰勝於朝廷”的原因有哪些?請你從中概括出一條對我們的學習有指導意義的建議。

  第一問:一是有鄒忌這樣的敢於直諫且善於勸諫的忠臣,二是齊威王敢於採納群臣的意見。

  第二問答案開放,言之戚理即可。答案示例:(1)要虛心地向師長、同學徵求學習方面的意見。(2)要虛長、同學提出的學習方面的批評和建議。(3)在學習過程中要敢於挑戰權威,大膽質疑。(4)要敢於、善於指出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錯誤。

  鄒忌與徐公的比美中悟出的治國道理是什麼?

  要廣開言路、虛心納諫,讓人們敢於說真話,才能做到政治清明,在朝廷上戰勝別國。

  總結鄒忌諷諫成功的原因

  ① 列國爭強爭霸,齊是大國,齊威王是有作為的君主,鄒忌進諫的內容是“受蔽”使威王領悟到“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道理,這是關係到國家興亡的問題;②鄒忌進諫的方式是委婉設喻,易於被對方接受;③鄒忌把過錯歸於宮婦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內,使威王可以接受;④威王受蔽是客觀存在,只是由鄒忌點明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