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龍貓》為例淺析宮崎駿影片風格的3大特徵

天真爛漫的孩童世界裡總是充滿了無盡的驚喜和奇妙,清新溫柔的輕風拂過人們的臉頰,將我們的視線帶入到了一個美好恬靜的環境裡,這是宮崎駿為我們描繪出來的一幅“溫情畫”。

這裡有可愛童真的孩子,這裡有溫柔慈祥的老人,這裡還有勇敢無畏互幫互助的大人,這就是《龍貓》中的美好畫面。

《龍貓》是由宮崎駿執導,日高法子、坂本千夏、糸井重裡配音的動畫電影,於1988年4月16日在日本上映。高清重製版於2018年12月14日在中國公映。

該片講述了草壁達郎的妻子草壁靖子生病住院後,他帶著草壁皋月(小月)與四歲的妹妹草壁米(小梅)回到鄉間居住,在鄉間的日子裡,兩個孩子與龍貓之間的溫暖故事。

以《龍貓》為例淺析宮崎駿影片風格的3大特徵

相較於其他影片,《龍貓》是宮崎駿影片中較為特別的一部,它沒有《千與千尋》宏大璀璨的神仙世界和富含深意的隱喻,沒有《風之谷》壯烈的戰爭場面,也沒有《幽靈公主》深刻略帶晦澀的主題,但卻是被日本《電影旬報》評為當年十佳之首的影片,也是宮崎駿唯一獲此殊榮的作品。

三十年前的作品,三十年後依然是經典,這就是《龍貓》的成功之處,在各種動畫電影氾濫的今天,《龍貓》依然能喚起每個人心中的那份溫柔和美好。

《玩具總動員3》中,特別出現彩蛋鏡頭,以向《龍貓》致敬,《超能陸戰隊》裡,大白的創作在相當程度上借鑑了《龍貓》,大白的角色設計總監金進(JinKim),對自己借鑑《龍貓》的事直言不諱,並稱宮崎駿是自己的人生偶像。

龍貓形象甚至成為吉卜力工作室的標誌,這些並不全是《龍貓》留下來的“精華”,它之所以會成為老少皆宜的動畫,不單單是精美的畫面和高創意的內裡,更是因為《龍貓》中滲透出來的那份美好和溫馨,那是足以在任何時候填充觀眾孤獨內心的東西。

以《龍貓》為例淺析宮崎駿影片風格的3大特徵

而這些美好和溫馨的背後,藏著太多宮崎駿影片的風格,本文以《龍貓》為例淺析宮崎駿影片風格的3大特徵

  • 視角“反”化:觀眾視角的“艱苦環境”VS孩童眼裡的“新奇美好”
  • 人物“美”化:鄰里鄉親和諧互助的“世外桃源型”人物關係
  • 結局“圓”化:以溫柔暖心治癒孤獨悲傷的“圓滿型”結尾
以《龍貓》為例淺析宮崎駿影片風格的3大特徵

01 視角“反”化:觀眾視角的“艱苦環境”VS孩童眼裡的“新奇美好”

《龍貓》的故事以一次搬家開始,隨著草壁先生帶著小月和小梅來到鄉間的房子,映入觀眾眼簾的便是鬱鬱蔥蔥的樹林,輕風拂過的爽朗,寧靜祥和的鄉間風情,正在我們陶醉於這一幕幕美好的畫面時,他們到達了房子。

小月和小梅下車後跑到房子跟前,搖搖欲墜的柱子成為了她們嬉戲的工具,掉落的木屑也能讓她們哈哈大笑,這是影片對他們將要居住環境的交代。

打開門的那一瞬間,一堆堆黑壓壓的小東西慌亂竄逃,但小月和小梅卻充滿好奇地走了進去。

以《龍貓》為例淺析宮崎駿影片風格的3大特徵

在鄰居小男孩勘太向她們大喊,“你們家是鬼屋”的時候,小月和小梅並沒有害怕,印象中小梅對這個“恐怖糟糕”的環境說了這樣一句話:

“人家才不怕那些呢!”

破爛陳舊的老房子,門前搖搖欲墜的木柱,屋內灰塵漫天到處黑暗,這樣隨時都可能被大風颳掉的屋子,在觀眾的視角看來就是“艱苦環境”,但在宮崎駿的風格中,他通過孩子的視角來呈現。

一幕幕“慘淡”的場面,在孩子的眼裡卻充滿了“新奇美好”

她們可以圍繞搖一下就會掉木屑的朽爛柱子玩耍,她們可以因為樓梯上掉下來的橡子而繼續尋找,她們可以好奇地追著屋內的“小煤球”,在她們的眼裡,這些都是讓人驚喜又驚奇的東西。

這正是宮崎駿影片的風格之一,他擅長採用“視角反化”來交代故事背景或者環境基礎,觀眾視角里的“艱苦環境”,卻是孩童世界裡的“新奇美好”。

這樣的對比式視角呈現,正是為影片的溫馨和美好奠定了基礎,因為無論多麼慘淡貧寒的環境,在孩子的視角里,總是能輕而易舉地找到讓人舒心又美好的一面。

以《龍貓》為例淺析宮崎駿影片風格的3大特徵

生活或許並不美好,但在《龍貓》中,所有的不美好都可以消除,這是專屬於孩童世界的神奇,面對小煤球我們可能本能地會聯想到恐懼,但在孩童視角里卻是神奇,面對破舊的房屋,我們可能本能地聯想到了艱苦,但在孩童視角里卻是歡樂。

《龍貓》中宮崎駿正是通過視角“反”化來襯托孩子世界的美好,在對比之下,觀眾很容易進入到宮崎駿營造出來的那個孩子能看到的“神奇世界”裡。

這便是影片的溫馨,在這個孩童的“神奇世界”裡,沒有反派,沒有惡人,更沒有傷害,所有美好的事物都可以成真,這是宮崎駿影片中塑造出來的唯美之處,也是多年後每一個觀看《龍貓》的人都向往憧憬的溫馨之處。

在孩童的視角里,風是龍貓巴士從身邊飛奔而過,水中漣漪是它留下的腳印,林中傾瀉而下的積雨是龍貓在跺腳,黑夜裡的怪聲是龍貓在玩耍,橡果是世界上最讚的禮物,真誠的祈禱種子都能發芽。

以《龍貓》為例淺析宮崎駿影片風格的3大特徵

這些唯美的畫面裡,藏著的是宮崎駿對美好的描繪,也是每一位觀眾的至高嚮往,而這些在影片中都是以“視角反化”來展現的。

以《龍貓》為例淺析宮崎駿影片風格的3大特徵

02 人物“美”化:鄰里鄉親和諧互助的“世外桃源型”人物關係

影片中的人物並不多,草壁先生一家四口還有住在鄉間的鄰居們,在到達破爛不堪的房子後,草壁先生必須要打掃一番,而鄰居奶奶就出現了。

她幫助他們打掃屋子,在小梅踩到“小煤球”的時候,她說自己小時候也見過,她並沒有像現實中有的大人一樣去嚇唬孩子,她總是以一個慈祥溫柔的形象出現,而她也溫暖了小月和小梅這兩個孩子。

在草壁先生去學校之後,她會幫忙照顧小梅,在影片的最後,小梅因為抱著玉米去找媽媽而走丟了,她心急如焚,會幫忙尋找。

以《龍貓》為例淺析宮崎駿影片風格的3大特徵

小月和小梅的媽媽生病住在醫院,從另一種角度來看,她們兩其實算是“不幸的”,受不到母親的照顧,父親因為是研究人員陪伴她們的時間也並不多,所以鄰居奶奶是她們親情的填充。

鄰家男孩勘太是個害羞、內向的男孩,但是他卻會默默地幫助小月和小梅,小月和小梅下雨天沒有帶傘,他會把自己的傘給她們,自己淋著雨回家。

在小梅走丟後,勘太騎著車到處去找,一個內向羞澀的大男孩,但卻有著一顆熱心和一腔熱情。

在這個恬靜的鄉間裡,有慈祥溫柔的老奶奶,有害羞熱心的大男孩,更有一群互幫互助的鄰里鄉親,在小梅走丟後,鄰里鄉親都來幫忙尋找。

這是影片中宮崎駿為我們勾勒出來的最溫馨的畫面,這是一個如“世外桃源”一般的地方,在這裡沒有勾心鬥角,沒有爾虞我詐,更沒有爭吵打鬧,有的只是鄰里和睦互幫互助的美好場景。

以《龍貓》為例淺析宮崎駿影片風格的3大特徵

小月小梅的父母更是美好的人兒,影片中,小月告訴父親,老宅有些古怪,父親卻微笑著說:

“那可太棒了,住鬼屋是我從小到大的願望。”

小月告訴母親,老宅是個鬼屋,母親卻微笑著說:

“鬼屋? 我最喜歡鬼屋了,好想早點出院見見妖怪們。”

他們因為工作和生病的原因可能並沒有那麼多時間陪伴孩子,但卻時時刻刻牽掛著她們,會為她們的開心而開心,就連生病的媽媽也是滿心的樂觀。

這就是《龍貓》中的人物,他們也是俗世中的普通人,但在宮崎駿的點綴下,他們成為了被“美化”的人,因為宮崎駿要為我們呈現的是一幅溫馨美好的“世外桃源型”人物關係。

在這裡,爸媽可能不常在身邊,但卻一直想著我們,在這裡,鄰居奶奶會為你的安危牽腸掛肚,在這裡,可以很快交到好朋友,在這裡,還有可愛的龍貓陪伴著我們。

以《龍貓》為例淺析宮崎駿影片風格的3大特徵

人物“美”化,是《龍貓》中為觀眾勾勒出來的一幅盛景圖,這裡沒有反派,沒有壞人,更沒有傷害,有的只是所有人都和睦互助,相親相愛,這樣一個“世外桃源型”人物關係,正是宮崎駿影片風格的另一特徵。

美好溫馨的畫面需要溫暖慈祥的人兒來填充,這便是《龍貓》中塑造的人物,他們都是“美”的化身,將那份溫馨傳遞給了每一位觀眾。

以《龍貓》為例淺析宮崎駿影片風格的3大特徵

03 結局“圓”化:以溫柔暖心治癒孤獨悲傷的“圓滿型”結尾

影片中,小梅聽到媽媽不能出院回來,便在和姐姐大吵之後,獨自抱著給媽媽準備的玉米去找媽媽,在路上小梅走丟了,而在尋找小梅的過程中,鄰居奶奶在池子裡發現了一雙涼鞋,那時,我們每個人都處於緊張之中,生怕小梅出事,當小月說出那不是小梅的鞋子後,觀眾也跟著釋然了。

以《龍貓》為例淺析宮崎駿影片風格的3大特徵

但那雙跟小梅的鞋很相像的鞋子到底是誰的?影片中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設定?

在影片播出後,很多網友都發起了一個疑問的猜測:在龍貓巴士馱著小月找到小梅後,小梅的影子不見了,是不是小梅真的出事了。

而關於“龍貓”很多人都說它是“死神”,這些看似透露著悲傷的猜測為影片鑲上了一層“悲劇”的屬性,對於這兩個猜測和說法,吉卜力其實早已發出闢謠聲明:

《龍貓》裡完全沒有龍貓是死神、梅已經死去的這樣的設定 至於“影片最後梅沒有影子”,僅僅是因為我們認為沒必要,所以省略了而已 。

雖然吉卜力對此做出了聲明,但每當觀眾看到那一幕幕隱藏著的影片留白時,內心總是不免會有些許淒涼和悲傷,但宮崎駿卻為我們“圓”化了結局。

《龍貓》在小月一家的大團圓中結局了,沒有所謂的“龍貓是死神”,沒有所謂的“悲劇”,有的只是媽媽痊癒出院,全家人手牽手回家的圓滿。

以《龍貓》為例淺析宮崎駿影片風格的3大特徵

這也正是宮崎駿“結局圓化”的風格,抹去了可能出現的悲傷,隱去了可能出現的孤獨,為這裡新奇的環境,美好的人兒,溫馨的畫面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以溫柔暖心的結尾收場,將影片中潛藏著的那些悲傷和淒涼都化解了,小小年紀的孩童需要自己強大勇敢,宮崎駿以“結局圓化”的風格彌補了她們孩童世界的孤獨,生病住院的媽媽可能隨時病重,宮崎駿以“結局圓化”的風格填充了她健康回家的願景。

《龍貓》從開始的清風綠樹到最後的一家團圓,是以溫柔和暖心為這個“新奇世界”畫句號,細細品來,過程中肯定存在著一些讓人神傷的東西,但宮崎駿總能以自己獨有的風格將那些不如意抹去,為我們營造出一幅幸福溫馨的畫卷。

這正是《龍貓》之所以會三十年依然百看不厭的原因,它寫盡了世間的美好和溫暖,道盡了人世的溫馨和幸福,可以治癒所有的悲歡和無奈。

無論你是天真爛漫的孩童,還是初長成人的少年,或者成熟穩重的中年,在《龍貓》裡,你總能體會到不一樣的感受,這是沒有年齡界限,沒有時間隔閡的一部作品,任何時候看,都會很暖心。

以《龍貓》為例淺析宮崎駿影片風格的3大特徵


以《龍貓》為例淺析宮崎駿影片風格的3大特徵

04 結語:生活並不完美,但要用溫柔之心去擁抱生活

視角“反”化、人物“美”化、結局“圓”化,這是《龍貓》中展現出來的宮崎駿作品風格的三大特徵,正是這三大特徵,讓《龍貓》成為了經典之作,每次觀看,都能看到不一樣的“新奇世界”,和睦互助的“世外桃源型”人物關係,圓滿幸福的收場。

而這些影片中呈現出來的美好和溫馨,都來源於宮崎駿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1941年1月5日,宮崎駿出生於日本東京,恰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他的童年裡沒有可愛溫暖的龍貓,沒有溫柔慈祥的鄰居,有的只是戰爭、疾病、和拋棄。

他目睹過戰火連天、民不聊生,見證過家破人亡、顛沛流離,戰爭結束後,宮崎駿的母親卻因患肺結核而臥病在床。

他的童年充滿了悲愴,但這些卻讓他成為了一個溫柔的人,生活並不完美,但他卻選擇用溫柔之心去擁抱生活,所以,他才會用一幕幕溫馨美好的動畫來填充我們生活的不美好。

以《龍貓》為例淺析宮崎駿影片風格的3大特徵

《龍貓》正是宮崎駿對溫馨美好向往的產物,它是一部治癒系作品,用溫情和美好的畫面治癒生活中處於悲傷中的人,用歡樂和新奇的場景治癒生活中處於恐懼當中的人。

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生活並不是完美的,宮崎駿的童年是不幸的,所以他為我們創造了一個“治癒系”的故事,生活並不是完美的,我們可能會經歷艱苦的環境,可能會面對未知的恐懼,也可能要承受病痛的折磨,但我們依然要用一顆溫柔之心去面對這些。

《龍貓》以獨特的主題、奇妙的想象和溫馨美好的畫面,為觀眾呈現了一幅“溫情圖”,這是宮崎駿影片風格特徵的詮釋,也是他對生活美好的憧憬,更是為觀眾勾勒出來的幸福畫面。

天真爛漫的孩童、質樸淳厚的鄰里,綠樹田野的殷實,爽朗清脆的笑聲,這些影片中的畫面深深地烙在了觀眾的心裡,也打開了觀眾溫馨美好的回憶。

能碼字,能追夢,治癒系90後女孩。用最暖的文字,治癒最孤獨的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