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茶農沒冰箱,怎麼保管儲存茶葉?

漳平水仙茶傳承人


謝謝,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我是信陽毛尖茶區的茶農,信陽毛尖屬於綠茶的一種比較好的茶葉,在我的記憶中,信陽毛尖在沒有電的年代,是靠鐵皮桶密封保存的。我們家種茶的,鐵皮桶要比一般家庭的鐵皮桶要大幾倍,並且有好幾只桶。

那個時候,茶葉烘乾的乾燥度非常好 ,用鐵皮桶裝幾個月後再拿出來復烘一下,非常好。

沒有冰箱,自然環境中保存的綠茶,隨著時間的推移,茶葉也會緩慢氧化,茶葉顏色不在有一開始那麼顯綠了,湯色也有變化,口感鮮爽度也減低了,只是那時候人們喝茶並不是太注重外觀家湯色,現在人喝茶,相當一部分精力都放在欣賞茶了,這樣一來,就得有很好的保存條件了。




老范家信陽毛尖種植戶


茶葉在中國有著上千年的悠久歷史,關於茶葉的保存,在古代就有著諸多的記載。

明代王象晉在《群芳譜》中,把茶的保鮮和貯藏歸納成三句話:"喜溫燥而惡冷溼,喜清涼而惡蒸鬱,宜清獨而忌香臭".唐代韓琬的《御史臺記》寫道:"貯於陶器,以防暑溼。"宋代趙希鵠在《調燮類編》中談到:"藏茶之法,十斤一瓶,每年燒稻草灰入大桶,茶瓶坐桶中,以灰四面填桶瓶上,覆灰築實。每用,撥灰開瓶,取茶些少,仍覆上灰,再無蒸灰。"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也有述及:"收藏宜用磁甕,大容一二十斤,四周厚箬,中則貯茶,須極燥極新,專供此事,久乃愈佳,不必歲易。"說明我國古代對茶葉的保藏就十分講究。現將當前家庭常用的幾種貯茶方法介紹如下:

壇藏法:用此法貯藏茶葉,選用的容器必須乾燥無味,結構嚴密。常見的容器有陶甏瓦壇,無鏽鐵桶等。另外,需要提醒的是,茶葉通常不宜混藏,因為紅茶是經發酵加工而成的,花茶則以花香取勝,而綠茶又自成一體,倘一家有幾種風格不一,香氣迥異的茶葉貯藏在一起,則會因相互感染而失去本來的特色。

罐藏法:目前,有許多家庭採用市售的鐵罐,竹盒或木盒等裝茶。這些罐或盒,若是雙層的,其防潮性能更好。裝有茶葉的鐵罐或盒,應放在陰涼處,避免潮溼和陽光直射。如果罐裝茶葉暫時不飲,可用透明膠紙封口,以免潮溼空氣滲入。(此方法保存時間大多為20天左右內喝完為佳)

袋藏法:目前用得最多的是用塑料袋保藏茶葉,這也是家庭貯藏茶葉最簡便,最經濟的方法之一。用塑料袋包裝茶葉,能否起到有效的保藏作用,關鍵是:一要茶葉本身乾燥,二要選擇好包裝材料。(此方法保存時間大多為20天左右內喝完為佳)

冷藏法:用冰箱冷藏茶葉,可以收到令人滿意的效果。但有兩點是必須注意的:一是要防止冰箱中的魚腥味汙染茶葉;二是茶葉必須是乾燥的。


寒山孤城


冰箱存茶可以保持茶葉的色澤和一定的鮮爽度,但對香氣的保留卻不太有利。低溫條件下保存會抑制綠茶的香氣,降低香氣的鮮靈度和濃度。

很多茶製作完成之後,正常都會有一道“收灰”的工序,然後才對外銷售。只是現在的人喝茶太心急,尤其是明前茶,往往剛出鍋就被一搶而空了。

什麼是“收灰”呢?

炒制好的綠茶含水率並不是很低,極易受潮變質,必須及時用紙或布包成若干包,放入底層鋪有塊狀生石灰(未吸潮風化的石灰)的缸中,加蓋密封收藏。

大約經過7天之後(不急著喝的話也可延長時間),茶的香氣更加清香馥郁,滋味更加鮮醇爽口。也就是說,收灰有一定的提香作用。

這種方法其實是利用了生石灰吸溼的原理,將茶葉中的水分再往外抽了一些。中學的化學課還記得吧?生石灰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鈣,很容易吸潮與水發生化合反應生成氫氧化鈣,即熟石灰。

茶的傳統保存方法,大多采用生石灰。此種方法保存的綠茶,一年後仍能保持色綠、香高、味醇的品質,這期間茶葉無需再存入冰箱。

所以,如果你有一款檔次較高的綠茶,又生怕時間長了香氣散失,不妨借鑑“收灰”的方法來存放一段時間,或者乾脆取代冰箱存茶,將此茶用生石灰來存放






晉西北一顆松


自唐代起就開始用瓷瓶貯存。“貯於陶瓶,以防暑溼”這種陶瓶叫茶罌,實際是瓷器。唐宋較為典型的為鼓腹平底,頸為矩形、平口。明代較為複雜,主要用瓷或宜興紫砂大陶罌。貯存方法是,把陶罌洗淨放在火上烘烤至幹,然後把編好的竹葉片若干層疊於陶罌底,再將烘乾的茶葉入罌,上蓋竹葉片。最後用宣紙摺疊六七層扎於罌口,再蓋厚木板。

茶泛指可用於泡茶的常綠灌木茶樹的葉子,以及用這些葉子泡製的飲料,後來引申為所有用植物花、葉、種子、根泡製的草本茶,如“菊花茶”等;用各種藥材泡製的“涼茶”等,在中國文學中亦稱雷芽。有些國家亦有以水果及香草等其它植物葉而泡出的茶,如“水果茶”。



欲天高比海闊


古代在沒有冰箱的情況下是如何儲存茶葉的?這個問題要隨著茶葉的發展來解答。

1,我國茶葉的出現,可以追溯到上古三皇的神農氏,那個時候茶葉用於醫用,然後發展到後來的食用。這一段期間幾乎沒有茶葉儲存的問題,因為都是現採現用。

2,我國6大茶類之一的綠茶。是最早出現的茶類。他不經過任何發酵程序,直接製作成茶。大約出現在3000年前。那時我國處在西周時期,所以茶葉的儲存基本上是陶瓶。

3,我國6大茶類的黃茶和白茶出現資金分別為1800年左右,和1400年左右。當時正值我國的漢朝,這是一個原始青瓷向成熟青瓷轉變的重要時期。100年後黑茶也在隋朝時期出現,當時的黑茶大部分還是散茶為主,當然茶葉儲存的方式主要是陶瓷瓶。而後才出現了緊壓黑茶,也用竹器,和植物液包裝存儲。

4,六大茶類之一的青茶,出現在大約1000年以前,正值我國茶文化興盛和普吉的宋朝。當時的瓷器也很盛行,所以自然也作為存儲茶葉的容器。紅茶的出現大約為400多年,那時是明朝時期。所用的容器和清茶類似。

總體而言,我國古代的茶葉存儲大部分用的容器還是陶瓷,當然紫砂也有一部分,通常會在茶瓶的底部鋪上竹葉。然後將烘乾的茶放入其中,再將瓶口密封,放在陰涼通風處。


樹凡茶莊


古代的茶葉可以賣到很遠的地方,近的賣到草原部落,換取牛羊,毛皮。

遠的漂洋過海,到達歐洲!

到草原部落需要至少三個月。到達歐洲,最少要一年的時間,這只是運送的時間。

茶葉本身可以存放很長的時間。但要長久保存,就需要製作成茶餅。

茶餅經過炒制後,經過重壓成餅狀可以保存十年。

雲南的普洱茶餅只要存放適宜,十年不成問題,並且時間越久,普洱茶越香,價值越高!


泥封老酒


古代肯定沒冰箱,幹茶葉容易吸外面水汽,如保儲不當,易生黴,老祖先發明瞭瓷罐儲蓄,密風,罐子放一點石灰保幹,茶葉就不生黴,除味


泉痴


茶葉脫水烘乾後,擱置在乾燥、避光的地方,可以很好的保存。


知識百貨君


茶葉只要放在乾燥通風的地方就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