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水處理技術60個經典問題。


乾貨~水處理技術60個經典問題。



1.問:厭氧消化產生的甲烷不知如何處置?如何利用?

答:可利用的途徑很多,如作燃料、發電等,但如利用的話安全方面的要求很高,投資費用也高,所以國內外一般都燃燒後排放,如AF、IC等厭氧處理裝置產生的甲烷都用火炬自動點火燃燒。還可用於沼氣鼓風機,這是很好的利用途徑,這類鼓風機可分別以電和沼氣作動力。

2.問:本工藝採用淹沒式生物膜。考慮到外加碳源要增加勞動量,也不經濟,降低溶解氧,氨氮效果去除也還好,出水硝酸鹽11mg/L,但是亞硝酸鹽很高。請教:在C/N較低的情況下能否提高脫氮效果?

答:可採用短程反硝化,因為短程反硝化是直接將亞硝酸氮反硝化為氮氣,可大大節省能耗,只是因為亞硝酸氮是不穩定的,很難積累,既然出水亞硝酸氮這樣高為何不試試呢?如果能實現,要外加碳源也是很合算的。

3.問:養豬廢水,進水:COD1500,氨氮500,TP60,鹼度3000,硝氮與亞硝氮儀器檢不出,肯定值很低。出水:氨氮120,COD700,但是硝氮高達1200,亞硝氮250。 SRT:1天請問這種情況正常嗎?這麼高的硝氮那來的?如何解釋?

答:如果數據測定正確的話,只有一個解釋,即總氮大大高於氨氮的情況下,含氮有機物不斷氨化,氨氮不斷硝化,而此時處理系統都處於好氧條件下,硝酸氮不能反硝化而大量積累,此情況下如果處理時間增加,出水氨氮可下降,出水硝氮還會增加。

4.問:我調試一食品廢水,UASB產生顆粒汙泥前,原水COD2000-3000,出水一直750左右。這段時間大約50天。這段時間跑少量絮泥。之後廢水濃度達到4000-5000,減少了處理水量,一直保持出水小於1000。之後開始加大處理量。跑泥更嚴重了,產泥量很大,三相分離器也不好。達到設計處理量一半時,公司要求我快速提高水量,因好氧較大。加快水量過程中,產氣量不斷減少,出水1100-1500。於十五天後接近設計流量,但與甲方合作不好,未能取樣驗收。之後甲方產量減少,但水質濃度變化大3000-5500,調小流量後,產氣量開始略增,但顆粒汙泥隨水大量流出,非氣泡帶出為主,即使不進水,也會有較大量汙泥飄起,始終不下沉。這種現象已有十餘天了,請問是怎麼回事?

答:可能是負荷太大,使酸性發酵過程延長,造成鹼性發酵過程不完全。對於進水負荷不穩定的處理裝置,汙水最好預酸化後再進UASB裝置,這樣才能提高pH,更好地保證處理效果。

5.問:我在做糖蜜酒精廢液的UASB厭氧生化處理實驗,目前進水濃度30000~50000mg/L,去除率55~60%,負荷20KG,其中遇到很多困難,主要是硫酸根影響,接種汙泥(非顆粒泥)流失嚴重,可生化性差。我想原因主要是酸化階段不好而造成的,不知是否是這樣?

答:提二個意見供參考:(1)酸化時間不宜長,以免pH過低影響後續生化處理;(2)培養顆粒汙泥時,可在接種汙泥中加適量活性炭或PAM,這樣有利於顆粒汙泥形成。因不瞭解具體情況僅供參考

6.問:反硝化聚磷菌(DPB)同步除磷脫氮工藝運行管理中要注意哪些事項?

答:運行管理要求很多的,如厭氧池不能有氧,但如何控制呢?好氧區氧不足會影響硝化和聚磷,氧太高會使厭氧區產生微氧環境,影響釋磷,有時好氧區溶氧不高,厭氧區也可能有微氧,這與好氧區的溶氧高低外,還與汙沉澱池的停留時間、缺氧程度等因素有關。此外,還要做到按工藝要求及時排泥,磷的最終去除出路是通過剩餘汙泥排放的,如不及時排放,會在系統內週而復始地進行聚磷和釋磷的循環。

7.問:我這邊有一企業準備將處理過的汙水進行回用,處理工藝是:調節池-厭氧池-好氧池-一沉池-氣浮池-排汙口,其中在一沉池中加入硫酸亞鐵和石灰,氣浮池中加入氯化鋁和聚丙烯酰胺,出水水質的鐵離子很高,不知道有沒有什麼好的辦法能夠將其含量降低,成本當然也不能太高?

答:不要用氣浮,可將好氧處理後的水加石灰,調整至pH為8左右,再加PAM,並控制好攪拌等絮凝條件,這樣可提高鐵離子的去除率,可試試看。

8.問:BOD與COD 的關係中是否COD大於BOD, COD-BOD約等於不可生化有機物

答:這樣說不確切,因為COD=COD(B)+COD(NB),前者是可生化性部分,後者是不可生化部分。而微生物在20度情況下完成碳化過程約需20天(也即BOD20與CODB接近)。

9.問:某縣城,約20萬人口,預建一城市汙水處理廠,規模2萬噸/日,由於政府資金有限,建設費用想控制在1500萬左右,選用哪種工藝比較合適?

答:建議用納米硅藻精土法處理,本法特別適用城市汙水處理,產生的汙泥可做保溫材料,投資少、運行成本僅傳統法的一半。納米硅藻精土與一般硅藻土的區別在於通過特殊處理有很強的電中和作用,比表面積也大大提高。

10.問:本汙水處理場是製漿造紙廢水處理,使用的是完全混合法,最近汙泥出現了SV下降到5-6的現象,汙泥中只有鍾蟲、輪蟲,處理效果一般。最近一段時間F/M在0.3左右,溫度較高,曝氣池的溫度在37-39度,請問是不是汙泥中毒?還是其他原因?

答: F/M不算太低,從生物相看不象中毒,因為鍾蟲對有毒物質是很敏感的。可能是水溫高的原因,一般來說,水溫超過38度對好氧微生物的活動會有些影響。

11.問:我現在正調試SBR,處理屠宰場廢水,這幾天沉澱後上清液中總是有細小的泥粒懸浮,不能沉澱,導致出水COD、SS不能達標,水溫在35-37度左右,是不是溫度太高導致的?應該怎麼辦?

答:汙泥已有老化跡象,這樣的溫度對微生物活動有些影響,但不是主要原因,主要是曝氣時間過長,要減少曝氣時間(如間斷曝氣),還需排泥。減少曝氣時間就是減少反應階段的時間,由於一個運行週期時間是固定的,閒置階段時間可相應增加,進水階段如採用不限止曝氣,則改為限止曝氣。

12.問:含丙烯腈的廢水,加PAC和PAM,再經生化,氨氮含量最高217mg/L 。分析可能是丙烯腈轉化為丙烯酸再轉化成氨氮,可能酰胺也增加氨氮,沒有理論和實驗數據基礎,是否能解釋?

答:這種情況很正常的,是氨化的原因,這類廢水需要很長的處理時間,出水氨氮這樣高說明丙烯腈的氨化過程尚未完成,要使氨氮達標,還需增加生化反應時間。

13.問:請問三座氧化溝兩座二沉池汙泥如何迴流?兩座二沉池設了一個汙泥泵房,怎麼才能將回流汙泥均勻地分到三座氧化溝?

答:汙泥泵前設集泥池,迴流汙泥經泵提升後經一根迴流汙泥總管輸送至氧化溝前,再分三根支管進入各氧化溝。

14.問:現有高濃度廢水(BOD值約6000),請問:用活性汙泥法處理時(SBR法)為滿足汙泥負荷要求MLSS值取非常大的值(如20000)合適不合適?會出現何種問題?又有什麼更好的方式避免出現的問題?

答:這樣高的濃度不宜直接用好氧法處理,應該在好氧處理前先用厭氧處理。無論SBR法或其它活性汙泥法,MLSS應該根據F/M值來控制,並受限於沉澱時間和供氧能力等因素。

15.問:本人在做水產加工廢水方案,用UASB,水質如下: Q=200t/d,COD=3000,BOD=1000,SS=300,總氮=200,氨氮=20。汙水排海標準:出水要求COD<300,BOD<150,SS<200,總氮<40,氨氮<25。

請教以下水質情況:(1)在BOD<150以後不降低BOD,以節省工程投資,是否能去除總氮?(2)UASB中是否對氮元素的反應終點是NH4+和NH3?

答:UASB對氮的轉化主要是有機氮的氨化作用,故在UASB後還要繼續氨化、硝化和反硝化,建議在UASB後採用A2/0接觸氧化法。

16.問:養豬廢水COD:10000,氨氮400,經厭氧+SBR出水COD:150,氨氮150,300方/天,穩定塘15畝,可蓄水1-1.5米深,請問穩定塘如何設計,6月初種何植物,出水能否達一級?

答:可採用二級穩定塘,第一級曝氣塘,第二級靜止塘。曝氣塘可安裝少量浮動曝氣機(與養魚塘的一樣),一般不常曝氣,靜止塘內可繁殖水葫蘆等水生植物。

17.問:本人現在正在試驗一化工汙水的處理,主要處理難度是:可生化性差;易變色(比起染料廢水變色的程度更嚴重);且該廢水具有很強的腐蝕性,其PH值約2左右;生化後的COD時高時低,主要的汙染物也是帶苯環的物質。應該用什麼樣的工藝?

答:需預處理後再生化處理,預處理可用電解、快離子去除法或酸化法。

18.問:本廠是大型城市汙水處理廠,日處理規模為30萬噸,採用改良氧化溝工藝,最近二沉池特別容易跑泥,而氧化溝MLSS一直穩定在4000-5000mg/L,為什麼會這樣?

答:可能是汙泥自身氧化造成部分汙泥解絮造成的,如是這樣,應該增加排泥量,減少曝氣量。

19.問:有一汙水廠,採用的是普通曝氣池,穿孔管曝氣,汙水量已超過了設計水量,需要提高處理能力。請教在不改變曝氣池容積的前提下,可以採取什麼措施提高曝氣池處理能力?

答:以下措施供參考:(1)池內設置纖維填料,採用生物接觸氧化法;(2)將穿孔管改用微孔曝氣軟管,氧的利用率可提高數倍。這樣曝氣池容積負荷可提高一倍以上。

20.問:曝氣池的汙泥越來越少,進水COD約100~200mg/L,汙泥難生長,沒投用的池死泥多,怎麼辦好呢?

答:可採用間斷曝氣法,適量排一些汙泥,雖然汙泥量很少,如不排泥會更少。

21.問:接觸氧化法處理廢水,要求進水BOD不能太高,水解酸化後再接觸氧化能保證接觸氧化池的進水BOD要求嗎?如果不能,該怎麼辦?

答:水解酸化去除COD很有限,主要是為了提高廢水的可生化性,如接觸氧化池的進水BOD太高,可採用厭氧工藝或其它方法進行前處理。

22.問:如何確定接觸氧化曝氣池內微生物的量?傳統的活性汙泥法,可以用汙泥濃度(MLSS)來表示,直觀的可用汙泥沉降比(SV30)來表示。接觸氧化曝氣池內微生物的量應該怎樣直觀表示,有人說觀察生物膜的厚度,厚度是怎麼個標準?

答:接觸氧化池生物膜的量不可能也沒必要測定,填料上膜太厚,比表面積就小,單位體積內有活性的生物膜量就少,膜太少也不好。在實際運行中控制好生物的厚度是運行管理中的關鍵之一,膜太厚就要加大氣量或沖刷。由於生物膜都安裝在池內水面下,所以最好在池邊上按裝可取上來的觀察填料,生物膜的厚度以剛覆蓋住填料為最佳。

23.問:有的A/O工藝中,A段為厭氧段,為什麼還要空氣管曝氣呢?

答:採用空氣管曝氣,既可厭氧運行,也可缺氧或好氧運行,同時可在攪拌效果不好時用曝氣管來輔助攪拌,防止汙泥沉降,雖然A段應該是缺氧的,但適量曝氣(DO<0.5mg/L)沒問題的。

24.問:在厭氧+好氧工藝處理過程中,如厭氧處理後還含有大量的硫,如何才能把它去除掉呢?

答:如果厭氧後還有大量硫化氫,就說明厭氧反應不完全,要控制好反應條件。

25.問:我們設計的二沉池是奧貝爾氧化溝後的沉澱池,氧化溝迴流汙泥濃度要求8g/L,怕中進周出的迴流汙泥濃度達不到,因此專家建議採用周進周出,生產廠介紹此工藝用單管吸泥機,迴流汙泥濃度可達到8-12 g/L,對嗎?

答:要慎用,汙泥沉降性能差的裝置更不宜用周進周出沉澱池,單管吸泥機更不適合。

26.問:我做的100噸中試項目,近期氨氮去除效果不好,目前觀察的情況看:供氧應該還可以、鹼度充足、生物活性尚可且無明顯毒性、汙水悶曝還是不行,是否可以認為負荷不成問題?有機氮的氨化和硝化,是不是同時進行,其中氨化要稍微領先於硝化?有沒有其它影響硝化的因素?

答:含氮有機物的氨化過程先於硝化過程,而慢於有機物的碳化過程,但快於氨氮的硝化過程。硝化只能在低有機負荷時才能發生。雖然不能說氨化過程完成後才能開始硝化過程,但可以認為在硝化過程的前期氨化過程還會發生,在某段時間內二個過程會共存。有的裝置進水中氨氮很低,總氮很高,經生化處理後,出水氨氮高於進水,說明該裝置不僅沒有足夠的硝化反應的時間,連氨化過程也不一定完成。從你說的情況來看負荷應該沒問題,還要確認營養比是否滿足,如:磷是否缺等。

27.問:我們正在做一個果汁廢水處理,用的是UASB+接觸氧化工藝。COD在8000左右,BOD在4000左右,pH波動很大,在9-13左右,有時會出現5左右的pH,來水量1200,水量不穩定,請問調試要注意那些情況?

答:這類水的水質水量調節很重要,調節池容量要足夠大,才能使處理裝置穩定運行。

28.問:煉油廠(液化氣,直餾柴油,催裂化汽油)鹼洗廢鹼液,水量大概4 KL/HR,COD 約40000,用什麼方法預處理?

答:預處理建議:因為鹼液中難免含些油,要設一座帶有潷油功能的廢鹼液調節儲罐,然後中和廢鹼液。一般廢鹼液還有含高濃度硫化物,可用空氣或其它氧化法處理(在中和工序前面)。

29.問幾個問題:潷油功能的廢鹼液調節儲罐怎麼操作?靠重力分離嗎?若乳化嚴重怎辦?汙水冷卻塔近期因塔管堵塞,開旁路後水溫可高達44.7,雖說可加快反應速率,但也接近中溫微生物的頂限,(T H H 設在45C)不得已只好將進水管中溫度最高的支流切出系統;活性汙泥法對進水中甲醇含量有什麼限制嗎?因為甲醇儲罐有問題需清理,又擔心衝擊生化出理場。查過一些資料,有的說它可生化性極高,有的卻說太高會有毒性,不知對嗎?

答:三個問題回答如下:(1)嚴格說廢鹼液如有油應該先進行汽油洗滌的,鹼液儲罐也要有潷油功能,簡單的辦法是在罐上部和中部間不同高度設放油管,並安裝閥門,這樣就可在不同液位潷油了。(2)這樣的溫度會嚴重影響生化處理效果的(除非是厭氧法),要有降溫措施。(3)甲醇雖然可生化性好,但濃度太高也不行,除非是厭氧法。

30.問:我們廠採用的是改良的SBR,所謂改良就是實現了連續進水,只是將反應池用擋牆分為兩步分,一個所謂的預反應區與主反應池,擋牆下部有個2平方米的空洞相連,沒有汙泥迴流,預反應區與主反應池完全一樣,預反應區長3.5米,主反應池長36米,池深4.7米,池寬12.5米,潷水高度為1.3米,進水主要是生活汙水 COD 400 BOD 180 總氮80 總磷8 ,每天進水10000立方米,現在兩個反應池運行!請教汙泥濃度控制在多少合適?採用的是曝氣軟管曝氣,可能是曝氣管不太好,反應池只是兩頭曝氣中間不曝氣!運行半年了,出水還不達標,COD總在80左右,汙泥濃度在6000左右。四個小時一週期,兩小時曝氣,1小時靜沉,1小時潷水!請高手指點!曝氣時溶解氧為2!

答:根據你說的應該是ICEAS工藝。建議你們檢查一下曝氣軟管前輸氣管中是否安裝氣包,輸氣管系統是否設置排氣管(也稱排汙管),因為這些都與你說的曝氣管二頭有氣中間沒氣的情況有關。至於MLSS高這只是一方面原因,還有曝氣時間等因素。

31問:我現調試一個屠宰廢水,工藝為:化糞池(HRT>2d)-調節池-水解池(HRT=5)-接觸氧化池(HRT=6)-二沉池,由於前化糞池出水COD在700,而且接觸氧化時間比較短,故將水觸池改為曝氣池,但所加的一臺潛水曝氣機效果有限DO一般在0.5以下,原曝氣池DO正常.兩池的SV都可達到20-30,現在進水量為設計水量的70%,出水水質仍然很差,SS較多,原曝氣池有一定的泡沫,且比較稠,是否是因為汙泥老化的原因造成的?

答:好氧進水COD700很正常的,泡沫與氨氮無關,要確定是生物泡沫還是化學性泡沫?如是化學性泡沫,在這樣的汙泥濃度下維持下去會逐漸減少的,實在不行可用水噴淋消泡。感覺你們的汙泥活性很差,原因可能是營養比沒控制好,如氮和磷。

32.問:我們一個項目已運行一年了,近來由於進水水質惡化,進生化裝置S含量達100左右,現在進水S在10左右,恢復有五天時間了,進水COD在600,出水300左右,10x16顯微鏡下看到一些樹枝狀東西和一些極小的(針尖大小)的東西,不知道是什麼,汙泥濃度幾乎沒有,現在該怎麼調,是不是汙泥被氧化,氣量該調小點?

答:說明汙泥已嚴重受損而解體了,要重新培養。

33.問:汙水處理系統剛建好,準備開始運行,工藝:調節池---水解池---厭氧池---好氧池---沉澱池---汙泥處理系統,馬上要開始試運行了,擬用接種馴養,請問開車和馴養中的具體注意事項有哪些?

答:培菌初期應採用靜態培菌,汙泥初步形成以後,要注意防止汙泥過度自身氧化。有不少廠都發生過此類情況,汙泥長期不增加,甚至下降,原因就是營養和曝氣時間沒控制好,汙泥在增長同時又在不斷自身氧化這樣的惡性循環過程。活性汙泥培菌後期,雖然汙泥濃度較低,還是應適當排一些汙泥,會有利於微生物進一步生長繁殖。

34.問:本單位的厭氧處理裝置將開始調試,請說說厭氧汙泥培養方法和調試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答:厭氧汙泥培養方法有多種,建議採用逐步培養法,大致過程如下:好氧系統經濃縮池的剩餘汙泥(已厭氧)投入到厭氧反應池中,投加量約為反應器容量的20~30%,然後加熱(如要加熱的話),逐步升溫,使每小時溫升為1℃,當溫度升到消化所需溫度時(根據設計溫度))維持溫度。營養物量應隨著微生物量的增加而逐步增加,不能操之過急。當有機物水解液化(需一、二個月),汙泥成熟併產生沼氣後,分析沼氣成份,正常時進行點火試驗,然後再利用沼氣,投入日常運行。啟動初始一般控制有機負荷較低。當CODcr去除率達到80%時才能逐步增加有機負荷。完成啟動的乙酸濃度應控制在1000mg/L以下。上面只是大致的要求,最好請有經驗的人來指導。

35.問:我廠是煉油廠,汙水處理工藝目前是這樣的:高濃度汙水進曝氣生物濾池處理後,一部分進低濃度汙水處理系統接觸氧化池,一部分作為SBR(SBR處理溼式氧化後的鹼渣)的稀釋水,SBR處理完後進入低濃度汙水處理系統接觸氧化池,低濃度汙水處理系統為隔油、氣浮、接觸氧化池、二沉池、砂濾器、回用,有一個問題,高濃度汙水進曝氣生物濾池前的氨氮總是高於出曝氣濾池的水。請問這是什麼原因?

答:很正常,因為一部分氨氮在生物濾池內被去除了,不是異化途徑去除,而是同化過程,即通過細菌菌體合成去除的。

36.問:想諮詢一下去除率方面的問題,以生活汙水為主的汙水處理廠若進水BOD/COD為0.4~0.5,出水的BOD/COD是否可能達到0.8~0.9,也就是說,出水COD為40~50,但BOD還不能達標,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怎樣調整工藝(處理工藝為SBR或氧化溝)?

答:這是反常的,要確認BOD5測定是否有問題,如:測定時是否做空白對照;取樣時出水中的細小絮體不能取入等。

37.問:我們的汙水池水深9米,池長50米寬15米,現池底淤泥較多,如何清除?池子常年有水的.

答:要說清楚是什麼工藝?是什麼池?估計是調節池吧,調節池應該配置攪拌設備,進行汙水均質,如果沒有就要放空清泥。

38問:城市汙水二級出水如果只是經過過濾直接利用,過濾的方式應是怎樣的,如何經過過濾出去顆粒物、毛髮、還有藻類等一些雜質啊?請教您了

答:要看回用水的要求,如作為一般的雜用水,至少要經過混凝、過濾和殺菌三個工序,過濾的方法很多,比較經濟有效的是用石英砂過濾,至於水中毛髮之類的物質是應該在前面汙水處理裝置去除的

39.問:我用的厭氧工藝是UASB,沒有升溫裝置,整個工藝沒有汙泥迴流系統,廢水是通過UASB溢流到好氧池的,而好氧池採用的是生物膜法,現在要進行汙泥培養,培養過程中要注意什麼?

答:UASB汙泥培養可用其它汙水廠濃縮後的厭氣汙泥移植培養,投加的汙泥量要多,投加到厭氧反應裝置高度的約1/3,汙泥層至少1m以上。如果沒有厭氧汙泥,也可用放置後一段時間後的好氧汙泥來移植培養,因為培養初期不必追求嚴格的厭氧,即使移植的汙泥中有氧會很快耗去,而形成厭氧條件,只是培養時間會長一些。培養過程中pH一定要經常測定,控制在7左右,還要控制好營養。具體的培養要求可參考相關資料。

40.問:我們處理的是半導體廢水(含氟化物,氨氮,磷酸鹽)。由於原設計考慮不周,現在改得只有一個好氧池了,沒有厭氧池。好氧池進水氨氮30mg/L左右(流量平均30t/h),加碳酸鈉調整pH值和鹼度,pH值一般在7.5左右,24小時曝氣;在後續沉澱池底放了一個5t/h的汙泥泵,也是24小時迴流,由於不好控制所以迴流的有時是汙泥有時是汙水,出水氨氮幾乎為0,連續這樣穩定運行了2個月了。還能不能這樣穩定運行下去?

答:不合理有二方面:一是無除磷功能,厭氧不應該取消;二是迴流汙泥量應該相對穩定,在池底用泵這樣排不行。從好氧池的反應時間和進水氨氮濃度來看,氨氮去除應該沒問題。

41.問:本單位採用的是前置式奧貝爾氧化溝工藝,近期在運行上出現問題。設計進水5萬噸/天、COD350、BOD150、ss220、實際進水量每天5000m3/d,COD300,BOD120,SS180;運行方式是內外溝四臺推進器全開,內外溝溶解氧控制在3mg/L(近期化驗室檢測溶解氧與在線儀表數據不一樣,儀表比化驗數據高3mg/L,運行兩個月化驗才開始。)間歇曝氣,曝氣5小時、靜沉1小時(推進器全部關閉),進水1.5小時,進水一分鐘開推進器,開始曝氣,由氧化溝內汙泥濃度在100左右,一臺迴流泵長期迴流汙泥,流量700m3/h,迴流汙泥濃度在100左右,氧化溝內的汙泥濃度一直不變保持在200左右,出水COD140最好是在100左右,BOD50,SS50,二沉池出水混濁。(1)二沉池汙泥不沉降,整個池面很混濁,(2)氧化溝汙泥沒有絮凝體,全部是很細小的顆粒。(3)鏡檢只發現一種微生物,樣子像豆角籽,中間有氣泡,頭部多些。(4)氧化溝一直存在白色粘性泡沫,(5)我們處理全部是生活汙水,運行3個月汙泥濃度上不來,出水一直不好。請幫忙分析造成這樣情況的原因。

答:說明汙泥已嚴重老化而解體了,是汙泥負荷太低,曝氣時間過長引起的,培養過程中汙泥在增長的同時又在自身氧化,汙泥濃度當然不會提高。汙泥要重新培養,但問題是如果進水量和汙水濃度還不增加,培養好的汙泥又如何養住?你們目前的運行方式是不行的,溶解氧高不是主要原因,關鍵是曝氣時間的控制。採用間歇曝氣水下推進器不用停的,內溝不用曝氣,可作為混合液流至沉澱池的過道,但推進器不能停。

42.問:對於周邊進水周邊出水的二沉池,其是否已經克服了中心進水周邊出水的二沉池的缺點呢?而且,我發現這裡的輔流式二沉池都會出現液麵翻很小的汙泥絮體的現象,這是什麼原因呢?

答:我認為周邊進水式沉澱池只是減小了進水水能對沉澱的影響和中心混合液短流問題,並沒有全面改變幅流式沉澱池存在的問題。從理論上講,周邊式沉澱效率應該很高,可對進水布水要求很高。

43.問:經常在一些論壇上看到類似這樣的說法“曝氣過大,DO過高,細菌發生自身氧化了,負荷太低,微生物發生自氧化了,導致解絮”云云。而在ASM1#,ASM2#,ASM3#模型以及廢水生物處理泰斗McCarty都是將微生物的衰減係數作為常數,用b表示,亦即衰減(自身氧化)是按一定的比例b隨時都在發生,進行的。而微生物的生長係數則與基質濃度密切相關,是一變數,當有機負荷較低,而供氧又充分的情況下,微生物將很快消耗掉水中的BOD,使生長停止,只有衰減,結果導致淨增為0,甚至為負,使生物量不增反降。因此說自身氧化隨時都在發生,而不是在低負荷,高DO下才發生,不知這樣說是否妥當?

答:理論上沒錯,但實際運行中對汙泥老化並不是侷限於這樣的理解,雖然汙泥老化主要是微生物長時間缺少營養引起的,即營養與微生物量的失衡,微生物不能正常生長,但處理裝置在實際運行中的情況較複雜,汙泥的活性還與運行控制條件、營養比等因素有關。有的裝置會發生以下情況:當進水濃度正常,而碳氮比或碳磷比較低時,汙泥的活性也會很差,使微生物對有機物的降解作用受到限制,產生的能量減少;當進水濃度和營養比等都正常,但由於剩餘汙泥沒按要求排放,加之曝氣時間過長等也會使汙泥鬆散,活性差,這樣的汙泥習慣上也稱老化。

44 . 問:有一25000T的生活汙水處理廠,採用Orbal氧化溝工藝,設計進水COD:370mg/L,實際進水COD在150mg/L左右,TP在2mg/L左右,氨氮在20mg/L左右,總氮高於氨氮6mg/L左右,MLSS在2000~2500mg/L之間,SV小於15%,SVI大約50ml/g,MLVSS/MLSS=0.5。出水COD小於40mg/L,TP幾乎沒有什麼去除效果,氨氮在8mg/L左右,總氮去除率不到50%。現在問題就在二沉池出水堰有跑泥現象,從去年七月份開始運行到現在從來沒有間斷過。另外,三個溝各有四個轉刷曝氣器,現在由於負荷較低,外、中、內三圈分別開了1、2、2個曝氣器,內圈溶解氧在2.0mg/L左右,外圈在線監測OBP最低達-400。請問:二沉沉跑泥是什麼原因,這樣控制曝氣方式恰當嗎?

答:汙泥已發生一定程度的老化,活性已很差,出水帶出的是老化了的解絮汙泥。主要原因是汙泥負荷過低引起的。應對措施:(1)減少曝氣時間,可停運外溝,汙水直接進中溝;(2)也可不停運外溝,增加排泥量,大幅降低MLSS。這二種措施都是為了增加汙泥負荷,前一條是通過減少反應時間來增加汙泥負荷,後一條是通過減少汙泥濃度來增加負荷,當然為了維持水、氣、泥三相平衡,曝氣量也不能太大。

45.問:周進周出的對布水的要求很嚴。其實周進周出的布水口都有塊擋板深入二沉池底部的,但究竟深入多少比較合適,目前我還找不到資料。因為據說是直接從國外引進的技術,它的計算都沒有的,不知道您對這個問題有何見解?

答:你說得對,周邊的進水口有檔板的,估計在進水槽下有很多進水孔,經水能消散後向下流,然後從進水檔板下向池內擴散,具體位置我說不清,應該在水面2米左右處吧。我想關鍵技術應該是均勻布水和水能消散。

46.問:汙泥中毒與汙泥老化在表觀上如何鑑別?

答:一般來說汙泥發生嚴重老化會有一個發展的過程,而汙泥中毒會很快引起細胞解體。汙泥老化和中毒時出水ESS都會明顯增加,有經驗的人能從表觀上區分的。汙泥老化時出水中的懸浮固體顆粒相對要大些,大多呈碎片狀。汙泥中毒時出水的懸浮固體顆粒相對要小。

汙泥中毒與汙泥老化也可從DO值的變化上進行區分,汙泥發生中毒的過程較快,會使DO在短時間內上升,而汙泥老化有個漸進的過程,DO的上升過程也是漸進的。

47.問:在汙泥脫水機進泥量沒變化的情況下,脫水後泥餅的含水率明顯上升,這是什麼原因?

答:排除脫水機本身的運行狀況外,可能是汙泥加藥調質工序有問題,也可能是前面的汙泥均質池攪拌機故障停運或汙泥濃縮池刮泥機故障停運等造成的。

48.問:近段時間本單位的汙泥脫水機(帶式壓濾)濾布常會跑偏,是什麼原因?

答:要確認滾筒表面是否粘結或磨損,輥軸的平行度是否好等等,如果是濾帶壞要及時更換。

49.問:最近廢水中的油比較多,特別是格刪井的地方,有黑色結垢的油,你們通常是怎樣處理的?

答:先用人工清撈,然後用吸油氈或吸油介質吸油。

50.問:接觸氧化法處理低濃度的生活汙水(小型社區)有很多優點,但是N、P很難達到排放標準(二級),如何改進使該工藝能夠有去除N、P的效果?

答:我認為並不是接觸氧化法脫氮除磷效果不好,而可能是控制環節有問題造成的,如好氧池的DO控制必須比活性汙泥法高,缺氧區要有充分混合功能,還有鹼度控制等因素。

51.問:現在濃縮池上飄滿了浮泥,(顏色是灰色的)我們已經延長了泥齡,減少了濃縮池的進泥。可為什麼還會有這樣的現象呢?

答:這樣的措施沒有針對性,應該增加濃縮池的出泥量,使汙泥在濃縮池的停留時間減少,以防厭氣發酵。

52.問:UNITANK工藝能否用在大規模汙水廠中,有用過這個新工藝的工程師說不宜在大規模汙水廠中應用,因為自控等很複雜,而且除磷效果較差,是這樣嗎?廣東獵德汙水廠是22萬噸/日,上海石洞口汙水廠是40萬噸/日(近期),據說運行總體情況不錯,而且石洞口汙水廠要角逐詹天佑大獎,這個工藝用在大型汙水廠究竟怎麼樣?請解答。

答:我認為UNITANK工藝也適合大規模汙水廠用,但對除磷要求高的汙水不適合。

53.問:我們的好氧池為生物接觸氧化池,目的是將氨氮從30降至10以下,實際現在加顯色劑後和空白差不多。加碳酸鈉調節鹼度,從後面沉澱池迴流汙泥,由於迴流不好控制,所以有時是泥有時是水。以前發現沒汙泥迴流時整個好氧池的pH值就隨水流方向急劇下降,但有汙泥迴流時就不會了,能保證出水pH值在6.5-7之間。但近幾天發現整個好氧池pH值偏低,前端僅6.9,出水5.8左右(進水所有指標和碳酸鈉量均未改變,氨氮濃度依然測不出),即使相對以前改善汙泥迴流狀態也是這樣請問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另外我們好氧池後面的沉澱池是豎流沉澱池(148m3,水量30m3/h),下面有四個小泥鬥,在現有狀況下應採取什麼措施改善好氧池迴流汙泥狀態?

答:接觸氧化法沉澱池的汙泥(脫落的生物膜)一般是不迴流的,所以要先確認填料上的生物膜是否正常?如果生物太厚就是加大氣量沖刷,否則會嚴重影響處理效果。

pH的下降這麼多有些反常,理論上解釋不通,因為進水氨氮不算高,硝化過程中產生的氫離子也不至於下降一個多pH單位,唯一可能的是沉澱池積泥過多,在缺氧情況下汙泥中酸化菌大量繁殖,迴流至好氧池後發生酸化作用所至,當然只是推測。所以建議確認填料上生物膜的生長情況,沉澱汙泥暫不要回流,觀察一段時間再說。

54.問:(前一貼回覆後的問題)我們的系統以前是不迴流的,當然因為設計時氨氮根本不需要考慮,以前沒認真對待過這個好氧池,監測時發現整個好氧池pH值程下降趨勢(按水流方向6.3——5.5——5.3——5.1);同時因氨氮進水濃度增高處理不了,請人來看時有兩個建議:一是提高鹼度,二是汙泥迴流。當時只採用了第一個建議,加碳酸鈉之後氨氮確實有效去除了,但pH值依然下降幅度比較大,而且很不好控制,後來在進行汙泥迴流,發現對pH值的穩定有較好的效果,現在就一直迴流了。對好氧池系統總感覺很不放心,一來通過好氧過程僅僅是將氮從氨氮形態轉化成了硝態氮,並沒有將其從水中除去,對環境的危害也沒有降低;二來我經常懷疑這個系統的穩定性和持久性。請幫助分析並提出解決措施。

答:紙上談兵不一定說得準,只能供參考。如果迴流後生化池的pH能穩定,也只有一個解釋,就是汙泥在沉澱池發生反硝化,迴流液含OH-,進入好氧池後能中和部分H+。當然只是推測,但不管如何,說明系統去除氨氮的效果是不錯的。如果要反硝化,不知反應時間是否夠,可試試,在好氧池的中間某時段,設置缺氧區(停留時間約半小時至一小時,少量曝氣,DO在0.5以下),這樣可去除一部分硝氮,並穩定pH。還要注意:好氧池後半段DO高些,至少在3mg/L 以上。

補充說明:我前一貼分析中說好氧池的pH下降可能的是沉澱池積泥過多,在厭氧情況下汙泥中酸化菌大量繁殖,迴流至好氧池後發生酸化作用所至;在後一貼中又說汙泥在沉澱池發生反硝化,迴流液含OH-,進入好氧池後能中和部分H+,能穩定好氧池的pH。這二貼似乎矛盾,但這是對二種可能性分析,前者是假如汙泥已厭氣發酵成酸化反應了,後者是可能缺氧而發生反硝化。現在看來是後者的可能性較大。

55.問:請教水解酸化池的溶解氧應控制在多少範圍內,需要安裝曝氣及攪拌裝置嗎?

答:水解酸化池是用泥法還是膜法,如果是泥法有攪拌器就可,如果是接觸氧化法,除了安裝攪拌器外,再好設置穿孔管或曝氣軟管之類的曝氣裝置,主要起輔助攪拌作用。不用擔心曝氣會影響酸化效果,因為酸化池負荷高,充些氧對其影響是微不足道的。

56.問:我們廠在北京地區,規模三萬噸,採用水解+生物接觸氧化處理工藝,運行兩年以來,如果開兩臺泵二沉池(負荷0.9左右)總有浮泥現象,有時候還出現針狀絮體。影響出水SS。但是在開一太泵的時候,效果很好,請給診斷!

答:主要原因是二沉池表面負荷太小,因為生物膜的沉降性能比活性汙泥法差,設計時其表面負荷至少要大於活性汙泥沉澱池的一倍。

57.問:我們處理的是造紙廢水和化工混合廢水,採用卡魯塞爾2000氧化溝。近一年來進水氨氮不斷增高,大約在250左右,氨氮的去除率在30%-40%左右。請問氨氮增高對系統運行有何影響?應怎樣處理?假如進水氨氮控制在80怎樣處理才能達標?

答:要確認汙泥負荷和鹼度等硝化條件是否滿足?如果這些基本條件都滿足,可增加好氧區的充氧量,將內迴流閘門開大些,目的是使缺氧區前部的DO上升,使部分缺氧區也具有一定的硝化功能。

58.問:怎麼樣確定水解酸化停留時間?用什麼標準來確定汙水達到水解酸化的程度和效果?

答:酸化時間要通運行試驗定的,一般來說酸化池出水pH下降,BOD/COD比增加就說明酸化有效果。

59.問:我們廠採用CASS工藝,進水濃度由去年的COD 在平均250ppm到現在的平均350ppm左右,同時進水懸浮物也比去年多了很多。處理週期是4小時,間歇曝氣,採取邊進水邊曝氣2小時的方式,進水濃度沒這麼高的時候基本採取進水1小時,曝氣也1小時的處理方式。在曝氣階段結束時DO基本保持在2ppm以上,但是活性汙泥的顏色還是黑色的。每進一批水的水量沒有大的變化。採取前一方式處理已經有半個多月了,處理後出水還是維持在150ppm左右,懸浮物在50~60ppm,汙泥呈黑色,活性汙泥的絮凝性差,結構鬆散,難見到原生微生物,MLSS 在1700 ppm ,進水BOD在120左右。

答:我初步判斷是曝氣時間還不夠,理由是:進水濃度增加後,你們採用了非限止曝氣方式,表面上看是增加了一小時的曝氣時間,其實不然,因為進水期大部分時間,因水位低,氧的利用率很低的,更重要的是由於負荷增高,上一週期曝氣階段結束時生化過程尚未完成,在靜止沉澱階段加劇了汙泥厭氣,至下一週期的進水階段雖然在曝氣,但這段時間的曝氣實際上只是汙泥活性的恢復或部分恢復,實際的生化反應時間並沒增加多少。

工藝調整的基本思路是對的,建議:(1)輪換將各池的汙泥悶曝至泥色初步轉棕黃色後再進水曝氣;還要確認氮或磷是否夠?因為進水COD濃度增加後,營養比可能會失調。我只是從表面來推測,僅供參考。

60.問:製藥廢水,硫酸鹽3000-4000,Cl-3000-4000,COD3000-4000,想在水解酸化池內掛填料,但小試發現掛膜相當困難;不知是填料選擇不當,還是Cl-較高的原因?環保公司說Cl-超過3000填料就無法掛膜。

答:這樣的Cl-濃度會影響生物膜培養速度,但仍可掛上膜的,最好引入活性汙泥或厭氧汙泥,這樣可增加掛膜速度。從填料來看,軟性填料最易掛膜,彈性填料次之,半軟性填料較差,但彈性填料易結球,要慎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