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老師變身,這一輪課亮啦!

北大老師變身,這一輪課亮啦!

北大2月17日開啟網絡教學,到今天,課程表上的各門課程都已輪番亮相。

在家學習的同學們不必再找教室、佔座位,而需要聯通網絡、調試設備;在網上授課的老師們不必再踱步於三尺講臺,而需要通過網絡,分享知識、傳遞思想。

從課堂主講變身“網絡主播”,這場“雲端的相遇”給老師們帶來了全新的體驗,我們特別邀請到幾位老師,請他們分享關於教學與課堂的思考。


(以下內容排序按照老師姓氏的音序排列)


上完一堂課,想對老師的精彩分享報以掌聲,可是老師聽不到怎麼辦?

真想給老師送出一套“三連”,點贊!收藏!加關注!

物理學院 穆良柱老師

北大老師變身,這一輪課亮啦!

講授課程 :“演示物理學”,“熱學"

授課方式:慕課平臺+錄播+微信群討論

授課感想:

教學從來都是教與學的互動,單純的以教為中心,以學為中心都是有問題的。理想的教學是教師知道教什麼、怎麼教,學生懂得學什麼、怎麼學,學校則可以提供所需的一切資源。但實際情況總是存在各種限制,這時就要取約束條件下的極值,想法設法的做到教學的最優化。

這次疫情下的教學給出了生動的案例,暴露出了各種約束,課程、軟件、網絡、技術保障等各方面,當然也有教師、學生的約束因素,而各種網絡教學方式則提供了這些約束條件下儘可能接近學校課堂教學的手段,令人感嘆技術進步的強大。

相信經過這次網絡教學普及,會有更多老師更加有效的利用網絡教學手段,但是我們也千萬不能忘記,大學的課堂教學是根本,從70年代末的廣播電視大學,到網絡公開課,再到慕課、直播課,其實都是在追求真實課堂的再現。

老師寄語:

由於課程的特點不同,網絡教學的方式多種多樣,再加上豐富的教學內容,混雜的各種思想,學生學習上特別容易陷入迷茫和煩躁,這時需要學生搞清楚兩個基本問題,學什麼?怎麼學?其實怎麼學是緊密依賴於學什麼的,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人既有相同的認知規律,又有不同的認知特點,所以請大家在學習的時候多想想這兩個問題,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不要迷失自我。


如何優雅開啟一堂北大人專屬的網絡課程?如何在家上課還能不損失那種在知識的殿堂漫步的儀式感?

當然是要播放校園裡的上課鈴聲

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 蘇彥捷老師

北大老師變身,這一輪課亮啦!

講授課程 :“發展心理學”、“學術寫作與表達”、“認知神經科學”、“生理心理學大實驗課”

授課方式:直播+慕課

授課感想:

三門理論課都選擇直播授課,主要是為了同學們有直接的交流。雖然經過線上培訓答疑,和助教們磨課,學習到新的技能,課程講授中的大部分內容都可以在教學網和classin平臺上實現。雖然由於一些技術限制,我教案中的一些動畫和錄像無法流暢地表達,但第一週課程下來,和80多名同學線上相見,開啟新的“一生一故事”,累並快樂著。特別是用學生髮給我們的北大鈴聲上下課,下課後和助教討論,沒下線的學生和我們一起交流溝通,就像在教室裡學生課後提問一樣,有趣。

在課上和同學們回顧了我從92年留校任教以來所用的教學方式方法和手段:從開始的粉筆板書、輔以膠片、幻燈、錄像、實物模型等,到從各種渠道收集、整理、翻拍、轉錄、編輯圖片和錄像等的資料與各門課程的講授配套,實現了多媒體教學,19年製作了慕課,現在有開始了直播授課……技術的發展幫助並促使我們不斷地更新換代。

當然,目前的教學方式對我們的實踐和實驗教學環節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還需要不斷探索適宜的教學設計,力求最大限度地為學生帶來幫助並提升教學效果。大家一起努力……


要說線上交流有什麼優勢?那一定是無拘無束、暢所欲言

現實中的大課堂上,回答問題、課堂討論不免會有些拘謹和怯場,可這網絡課堂上的討論比彈幕還要熱鬧,期待疫情過後網友見面那一刻!

外國語學院 吳傑偉老師

北大老師變身,這一輪課亮啦!

講授課程:“東南亞文化”

授課方式:華文慕課+教學網+ClassIn

授課感想:

昨天開始給同學們進行網絡直播授課,雖然此前接受了多次培訓,並進行了講課練習,授課的過程也比較順利,但上課時候的精神狀態還是比演練時更加緊張、興奮和投入,有很多原來想展開的知識點,沒有充分地進行講解,也有一些原來準備的技術手段,在授課的過程中沒有體現出來。

令我印象深刻的一點,是每當我提出一個問題,或者拋出一個交流的話題時,聊天框裡會蹦出很多的回答,以至於我需要告訴大家暫時停止答題,這樣的情況,在實體課堂上是沒有的。

我不太清楚學生對我授課的評價如何,但我個人是很享受這個過程的。

老師寄語:

雖然整個授課過程都在房間裡,但我可以強烈而真切的感受到:新學期開始了!讓我們一起迎接緊張而美好的(網絡)教/學時光。


網課並非新生事物,北大慕課在多個平臺已上線多年,在抗擊疫情改變教學方式的特殊時期,慕課把師生緊密相連。

如何讓慕課發揮更大的作用?未來的課堂會是什麼樣子?這次特殊的實踐為我們帶來許多有益的思考

經濟學院 吳僑玲老師

北大老師變身,這一輪課亮啦!

講授課程:“國際營銷學”

授課感想:

週四上午10:10我們的課程按時開始。我的這門慕課自2016年春季上線國內外平臺後,校內外同學對此給予積極的評價。以往幾年,我也開始在課堂教學中探索基於慕課的混合式教學。校內學生對這種傳統課堂與網絡課堂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很稱讚,因為慕課這種隨時隨地便於學習的特點,便於學生課前預習和課後複習。這一切一直激勵著我。

但是,此次突發疫情,我們不能在教室中面對學生講授。為了彌補這方面的不足,我們建立課程微信群,提醒所有學生實名註冊課程,按時上課。有問題及時在群裡溝通解決。

在上午兩節課中,我和助教都在慕課平臺學習並關注微信群裡學生的問題。12點下課後,來自學生的積極反饋和讚揚讓我非常欣喜,深受鼓舞!

此刻,我最想說的是:謝謝同學們和助教的積極配合與反饋!謝謝為我們改變教學方式付出巨大努力的北大各級管理部門的領導和老師的鼎力支持!深信戰勝疫情後的美麗春天很快會如約而至!我期待與同學們在疫情過後的北大課堂見!

老師寄語:

此次抗擊疫情,每天在電視和網絡上,我們看到許多令人感動的畫面和激勵溫暖人心的救援事蹟!為了取得抗疫之戰的早日勝利,我們如今暫時不能在教室進行傳統的面對面教學。然而,我們可以在慕課平臺共同學習與交流。你們中間有些學生曾經選修過我的其他課程,深刻體會了基於慕課的混合式教學帶來的便利。如今,慕課在此特殊時期,發揮了它獨特的作用,這也是我們始料未及的。

在此特殊時期,希望同學們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做好防護,積極認真地投入到新學期的網絡學習中。讓我們攜手同行,共克時艱!期待抗疫勝利後的北大課堂見!


課堂之外,還有新收穫!

(以下內容排序按照老師姓氏的音序排列)


網絡課程逐一亮相,老師體驗了一把“網紅”的感覺,同學們則在虛擬時空再度被老師“圈粉”

面對這些全新的體驗,不少老師和同學都在朋友圈裡抒發自己對網絡課堂的體會,更有老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發表了自己對網絡教學的見解。

我們從中節選一二,一起感受這場正在發生的歷史事件


北大老師變身,這一輪課亮啦!

十點的課,八點我就開始忙碌,一會兒擺弄手機,調整角度;一會兒佈置背景,溫習講稿。起起坐坐,茶都泡了三四遍,終於可以正式上線。好在事先排練過,而且人也不算太笨,熟記流程,沒有按錯一個鍵。


先用“群直播”講了一節課,再用“會議邀請”與四十位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同學對話——除了一位網絡狀態不佳,一位麥克風發不出聲,其他都表示沒有問題。唯一的遺憾是,課後有學生希望重聽,才曉得我本該按下“直播結束後可觀看回放”。


雖然磕磕碰碰,課後還是很得意——不是新技術運用嫻熟,也不是新課程設計精彩,而是遠隔千山萬水,在疫情如此嚴重的關鍵時刻,師生們用這種形式互相問候,溫暖之外,也很勵志——這或許正是有關部門要求“停課不停學”的深意所在。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陳平原老師在北京頭條發表的文章


北大老師變身,這一輪課亮啦!

舉一例子,教師一旦開始上課,就有時間節奏的壓力。時間從容,做一些課程錄像固然好;時間緊迫,不做視頻未必不好。


況且,上一門課遠不止是“把課講了”。例如,反映教師教學水平的除了PPT,還有每週學習指南。要搭好“腳手架”,讓學生“有指導的學習”,而不是片面的“自學”。


此外,面對面直播似乎人人可以參與,但怎樣呈現正式的教學內容,教師的經驗普遍不多。一些教師目前對在線教學的牴觸、消極情緒可以理解,但總的來說,教師觀念的轉變需要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


PPT從1990年在我國開始使用,但普遍接受是在2000年以後,現在還有人抵制,但是已擋不住普遍應用的趨勢了。技術只要給人帶來實質性的好處,慢慢地大家都會接受。


——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李曉明老師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


北大老師變身,這一輪課亮啦!

即使疫情過去以後,大家也還是會更多地使用網絡教學的方式。因為遠程教育一直也是社會的需求和教育重要的發展目標,從早期的電視遠程教學、廣播的遠程教學到現在的互聯網的遠程教學,現在的發展狀況是實時感更強了,效果也更好了。


網絡教學未來會有更大的發展潛力,特別是 得對很多不方便、沒有辦法進行實體教學的群體來說,會有非常好的作用和積極意義。它給我們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教師的研究工作、教師和同學的實時溝通都有了新的有效的方式,它不僅僅是對現場教學的補充,而且還會在未來發展成非常獨立的教學形態。但現場授課還是不可替代的。


——北京大學中文系張頤武老師接受中華讀書報採訪


首次線上開學,老師們會不會想起自己初登講臺時的感覺?下課之後,老師們又會如何總結自己的表現?

從他們的朋友圈中,或許能找到答案

(以下內容排序按照老師姓氏的音序排列)


北大老師變身,這一輪課亮啦!

其實在以前也在別的課程裡做過直播,倒是獨自一人的直播,這星期是頭一遭。


正好每天一門課:週一的電遊,週二的微電,週三的文計。


還在擔心自己適應不適應,擔心網絡卡不卡之間,一晃三門課都已經開了頭。


期間沒啥奇異或意外發生,除了妙妙在門外大哭了幾聲,導致教室聊天室裡一堆小朋友敲問號,怎麼有嬰兒撕心裂肺地哭?……我心裡說,嘿嘿嘿嘿,你們太嫩啦,這也叫撕心裂肺?


另外倒是發現自己有一項天賦,就是隨時可以“人工卡頓”,果然有小朋友以為網絡有故障。果然沒辜負了“呆”的名號。


——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陳江老師的朋友圈


北大老師變身,這一輪課亮啦!

第一次直播上課記錄一下感受,進入網絡課堂classin,學生和老師是一個個圖標,基本感覺不到學生,但知道學生在課堂裡,要全身心的投入。在不能上課的情況下,網絡教學是最好的形式,已經構建的網上教學平臺發揮了重要作用,本學期上課的老師會辛苦一些,但逼著師生學會了新的教學方式,是好事,相信大疫過後信息化教學必將得到更大的發展!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劉雪萍老師的朋友圈

不能與老師相見

不能慢步湖邊、遙望塔尖

對校園的想念

瀰漫在同學們的心間


平日裡

同學們把燕園當作自己的家

如今的網絡課堂

讓我們能家中體驗燕園


沒有早八的上課鈴聲

沒有熟悉的食堂包子

沒有親密的宿舍夥伴

卻也有不一樣的精彩


豐富詳實的線上資源

認真仔細的課程籌備

盡心盡力的助教團隊


不同地點 不同形式

但我們 仍在一起

走近知識 靜待花開


——藥學院2017級本科生 張豐哲

北大老師變身,這一輪課亮啦!


屏幕那頭

老師的貼心公告、同學的熱烈討論

和以前一樣


距離隔不開知識、隔不斷情誼

無論在哪,都是嶄新的學期

我準備好精神和體魄

盼著歸來

仍做個向上少年


——中國語言文學系2016級本科生 來星凡


數不清的想念,網絡上的燕園依稀可見,學習的熱忱,不曾改變。

跳動的筆尖,寫下第一節課的引言,一起加油,春天不會遙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