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玄奘法師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手機用戶67211189808


玄奘的偉大之處很多,其中對佛經翻譯的突出貢獻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偉大的佛經翻譯家和學者玄奘, 也就是我國家喻戶曉的《西遊記》中的唐僧。 他十三歲時在洛陽出家,唐太宗貞觀三年(629)二十七歲時出玉門關, 歷經千辛萬苦前往印度, 在那爛陀寺從戒賢法師學經。 他在印度留學十七年, 遍遊五印度, 在各地的辯論會上以精通佛學聞名。 返國時他帶回梵文佛經六百五十七部, 唐太宗在宮中建立弘福寺, 請他從事翻譯佛經。 後來他又在大慈恩寺、 玉華宮等地建立譯場從事譯經, 經常“三更暫眠, 五更復起”, 孜孜不倦前後達十九年之久,譯成的佛經有《大般若經》、 《大毗婆沙》, 《瑜伽師地論》等經書七十五部,共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並將印度馬鳴所作的《大乘起信論》,從漢文重譯為梵文, 傳入印度。

他還著有《大唐西域記》一書, 記述西域和印度的歷史與文化等。 他當時提出了新的譯經標準,即“既須求真,又須喻俗”,也就是說要儆到譯文忠於原文, 而又通俗易懂。 他採取了直譯與意譯相結合的譯法, 譯筆嚴謹, 遠超過前人的譯經。

我國從苻秦時代和隋代起即建有翻譯佛經的譯場, 到了唐代玄奘譯經時有所改進, 宋初則更為完備。 當時參加翻譯佛經的人細分為十一種職司,即譯主、 證義,證文, 度語,筆受, 綴文、 參譯,刊定、潤文, 梵唄、 監閱等。 玄奘主持譯場時,還培養了不少翻譯人才,制定了翻譯的原則和理論,對我國的翻譯事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瞿秋白曾給予了佛經翻譯以很高的評價:“佛經的翻譯的確在中國文化史上有相當的功勞。 第一,佛經的翻譯是中國第一次用自己的'最簡單的言語'去翻譯印度日耳曼語族之中最複雜的一種言語一一梵文。第二, 佛經的翻譯事實上開始了白話的運用一一宋儒以來的語錄其實是模彷彿經而來的。 敦煌石室的唐, 五代俗文學,實在是最早的說書(講經)的記錄”。 佛經的翻譯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文學的發展,如在敦煌千佛洞發現的目蓮救母變文等文學作品, 即由佛經故事演變而成。 至於佛經中的不少用語, 如音譯的“涅槃”,“南無”,“般若”,“舍利”; 意譯的“眾生”,“圓寂”,“因緣”,“果報”等,還一直沿用至今。



週週說古今


玄奘法師對於中國人來講都不陌生,明代吳承恩的《西遊記》讓這位唐代高僧家喻戶曉。

玄奘法師出生於隋文帝仁壽二年(602年),圓寂於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二月初五日夜。

人們習慣上也稱呼他唐三藏,這個“三藏”並不是他的專有名字。通俗的說,佛教經典教材分為經、律、論三部分,合稱三藏。其中“經”是根本教義,“律”是戒規威儀,“論”是闡明經義。全部通曉經律論的僧人,被尊稱為“三藏法師”。

他是漢傳佛教八大宗派之一“法相宗”的創立者,又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他從印度帶回來的大量梵文經書,朝廷特意修建了大慈恩寺和大雁塔,用作翻譯經書和收藏經書的地方。以至於後來印度梵文經書失傳,再從中國所藏去反譯。

他也是一位了不起的、真正的“旅行大咖”!「在西域十七年,經百餘國,悉解其國之語,仍採其山川謠俗,土地所有,撰《西域記》十二卷。」這部書是玄奘口述,弟子辯機執筆的。可惜後來辯機與太宗之女高陽公主私通,被舉報,而斬首。

玄奘法師圓寂後,最初朝廷將其安葬在長安東郊白鹿原上。五年後,唐高宗為之改葬今西安城南約20公里處的少陵原,修舍利塔和寺院。數十年後,唐肅宗又為法師舍利塔題寫了塔額“興教”二字,寺院也被稱為“興教寺”。唐穆宗時,曇景法師主持興教寺歷史上第一次塔寺修葺。唐文宗時再次修繕。


幾葦渡


對玄奘法師的興趣,當然是從《西遊記》開始的。

卻說這麼多從《西遊記》裡汲取靈感創作而成的作品,私以為,唯周星馳抓住了些筋骨。這主要是說唐僧。他真的很愛哭,幾乎是動不動就哭。百回本《西遊記》裡,神仙妖怪到佛祖菩薩,皇帝朝臣及貧民百姓,前前後後哭了不下兩百次,這裡頭唐僧的眼淚要佔一半。孫悟空看不下去,常罵:“師父莫哭,一哭就膿包啦。”這句話又不似緊箍咒,治不了唐僧,後來索性不說,倒是老實饢糟的二師兄把這個話茬子撿起來,罵師父不說,罵悟空也是這個罵法,倒更顯得他憨厚老實。

唐僧雖金蟬子轉世,前生在如來座下聽誦佛經,卻是個最沒佛性的人。逢難必哭,又時常思鄉過度,他有兩句口頭禪,一則是“前方有山,恐生妖怪,是必謹防”;二則是“道路漫漫,不知何時才能功成回故土”。孫悟空聽了這話也總有答對。起初他聽唐僧說這樣的話,心裡煩躁,後來他也漸漸習慣了。師徒情誼漸深時,他也說上幾句安慰的話。比如他說:“只要你見性至誠,念念回首處,即是靈山。”又說:“師父,你常以思鄉為念,全不似個出家人,放心且走,莫要多憂。古人云,與求生富貴,須下死功夫。”類似的話變著法兒說,絕不重樣。他嘴裡口口聲聲喊唐僧師父,事實上他們的師徒關係卻是倒過來的。

要說唐僧是十世修來的羅漢,理應一出生就帶有慧根的,但統共一百回的小說,唐僧靈光時只有兩處。

一處是發願上西天拜佛求經,你道他為的是什麼?他不為自己功德圓融,不為唐王江山社稷,他為的是黎民百姓能超脫苦海。菩薩說,只有大乘可以實現這一宏願,小乘是不行的,他就毫不猶豫決定上西天了。一百回的《西遊記》,每一回都在考驗他的決心,他沒有一回動了心的。如如不動,這是真正的佛心。

第二處則直白一些,在取經路快走完的時候。這時師徒四人降了犀牛精,路經天竺國,忽然一日見了座高山,唐僧又悚懼,說起了那句口頭禪:“徒弟,前面山嶺峻峭,是必小心。”孫悟空笑道:“這邊路上將近佛地,斷忽無甚妖邪,師父放懷勿慮。”唐僧仍然心焦,接著老毛病又犯:“到天竺國都有兩千裡,還不知是有多少路哩。”悟空說:“師父,你好是又把烏巢禪師的《心經》忘了麼?”

唐僧信口答:“《般若心經》是我隨身衣缽,倒背如流都難以形容我對它的熟悉,怎能說我忘了呢?”悟空笑了:“師父只是念得,不曾解得。”唐僧心急:“又說我解不得,那你解得?”悟空只調皮一笑:“我解得,我解得。”對話到此終止,師徒倆想是各自在心裡默誦《心經》。這時八戒、沙僧同時笑了,譏諷道,你我都是妖精出身,又不是廟裡的和尚,聽過講經,見過說法,擺這個虛頭,不羞,不羞。說什麼解得,怎麼就不吭聲了呢?並用言語激道:“聽講,請解!”

三藏這才喝到:“悟能,悟淨,休要亂說,悟空解得是無言語文字,乃是真解。” 只這一句話,足以使人對他產生敬意。

佛說“一切皆是佛法”,法天地,法自然,法自性,皆是修為,真經是不在經書上的。唐僧說悟空解得無言語文字,無有來由,沒有交代,大概是這一路走來,在心裡參悟了。

孫悟空果真是個調伏內心的高手。可是他高出師父的悟性,從哪裡來?

悟空本是仙石縫裡蹦出來的天地一靈猴,自然化生的。初生便目運金光,射衝斗府,可以驚動玉皇大帝。為了求個長生不老方,漂洋過海數十年頭才找到師父。小時候讀《西遊記》最奇怪菩提老祖的身份,最近兩年讀點佛經,心想,這個菩提老祖最可能就是談空第一的須菩提。你瞧,他住的是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可不是地地道道的佛家標示麼?給悟空一個空字,也正說明這個徒弟的本事,都是他的真傳。

師祖登壇講課,眾人寂然,只有悟空喜得抓耳撓腮,問為何故,他嘻嘻哈哈說,聽到了妙音。其餘人還在懵懂,他已懂得弦外之音。他是內心瞭然,師父所講經義,正合他瀟灑自然的天性。師父打他三下,倒揹著手走開,他已打破盤中之謎,即便在山裡砍柴,吃爛桃山的桃,也處處留心,聆聽仙音,不知不覺六七年。心有掛礙,是聽不到世外仙音的。

他天資奇高,唐僧收他為徒,那一回的篇目叫《心猿歸正,六賊無蹤》,開篇一首詩,前幾句是這樣的: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從來皆要物。若知無物又無心,便是真如法身佛。”

為唐僧開路,逢山開山,遇水治水,這是表象,他原本的使命其實是引導唐僧的佛心。比如四十三回,唐僧聞得水聲震耳,大驚。孫悟空就笑道:“你這老師父,忒也多疑,做不得和尚。我們一同四眾,偏你聽到什麼水聲?你把那《心經》又忘了耶?”唐僧道:“你知我忘了那句兒?”行者道:“老師父,你忘了‘無眼耳鼻舌身意’,我等出家人,眼不視色,耳不聽聲,鼻不嗅香,舌不嘗味,身不知寒暑,意不存妄想,如此之謂祛褪六賊。你如今為求經,念念在意,怕妖魔不肯捨身,要齋吃動舌,喜香甜嗅鼻,聞聲音驚耳,睹事物凝眸,招來這六賊紛紛,怎生得西天見佛?”唐僧聽了此話登時沉默。

但猴子也有調伏不了內心的時候,這是他的劫數。跟隨菩提老祖學藝時,師父已經告訴他,將來他有三災利害,每隔五百年遭大難一次。需要見性明心,方能躲過。躲得過,壽與天齊;躲不過,就此絕命。他在老君的煉丹爐裡被燒過,五指山下被佛祖的佛法壓過,還有一次大劫,恐怕就是跟唐僧取經這次了。雖然修成仙道,但那是理論上的,

真正見性明心,還得一次次冒險犯難。

孫悟空上天入地,是個驕傲無比的人物,任誰都要對他敬讓三分,若不敬他,他掄起碗般粗的棒子就要打人,用他的話說:“吃吾三棒。”這就是他心裡的魔,也是他最大的障。某日路遇強盜,大開殺戒,唐僧怨他不仁,鐵了心攆他走,不走就唸咒。猴子被念得頭痛欲裂,揮淚別了唐僧,來了觀音那裡哭訴,二心這時便生了。

“心有兇狂丹不熟,神無定位道難成”,這正是猴子一顆心難伏的時候,緊箍咒越念越不中用,他原來是個越打壓越造反的種兒。倒是觀音三句話說得他心服口服,一個人坐在蓮花池邊清洗那後悔的腸子。雖說一早被菩提老祖攆出師門,但悟空何曾停止修習呢?第十七回,菩薩隨悟空降服黑熊怪,變作凌虛仙子,悟空見了笑說:“妙啊,妙啊!還是妖精菩薩,還是菩薩妖精?”菩薩笑道:“悟空、菩薩、妖精,總是一念,若論本來,皆屬無有。”悟空當時頓悟。

雖如此,他究竟還是認為自己被逐的委屈要大過殘殺人命的罪狀,這委屈去哪裡伸呢?師徒不睦招來六耳獼猴,這野猴跟孫悟空本事一般,長相一般,只是全無善心,卻是個實打實的魔,孫悟空與獼猴鬥到天上地下,無人能辨真偽,後打到如來佛那兒去,才收了此妖。如來不宜道破天機,孫悟空慧心識得:實在是神離心舍禪不定才招致大禍

遭此一劫,師徒之間才真正剪斷二心,同心戮力,奔赴西天。曉悟不夠,還必須證悟,這西天一路險阻,諸多坎坷皆是考驗,考驗一顆心是否明淨自信,是否精誠無欺。“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金剛經》裡如來的這句話,三藏還未到西天,其實已證得了。

小說寫得這樣熱鬧,可歷史裡那個真實的取經人卻是既無神通的孫悟空開路,也無老實的沙僧替他挑擔,沒有護教伽藍暗處保護,更沒有神仙菩薩伸出援手。走到敬佛的國家,國王敬仰他的才學,會賞賜一些盤纏,吩咐隨從一路護送,但這樣的事並不多見,他從頭到尾都抱著一路獨行的念頭,乘危履險,全因志有所存,投命於必死之地,只為尋求萬分之一的希望。

本文內容選自 溫瑤《你的腳步走在你的心上》


中國國家地理圖書


被古印度大乘佛法僧眾譽為“大乘天”

被古印度小乘佛法僧眾譽為“解脫天”

1953年2月,毛澤東在全國政協第一屆第四次會議上說:“我們這個民族,從來就是接受外國的優良文化的。我們的唐三藏法師,萬里長征比後代困難得多,去西方印度取經。”

“無論怎麼樣誇大玄奘的重要性都不為過。中世紀印度的歷史漆黑一片,他是惟一的亮光。”——英國曆史學家史密斯

1300年後,英國考古學者和印度學者一道,手持英譯本《大唐西域記》,在古老的印度大地上按圖索驥,陸續發掘出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屍那迦、藍毗尼等眾多佛教聖地和數不清的古蹟,甚至現今印度的國家象徵———阿育王柱的柱頭,也是根據這本詳細的史料發掘出來的。

中世紀印度的歷史從此得以重見天日。印度歷史學家阿里曾經這樣評價:“如果沒有玄奘、法顯等人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曲女城召開佛學辯論大會,在五印18個國王、3000個大小乘佛教學者和外道2000人參加。當時玄奘講論,任人問難,但無一人能予詰難。一時名震五印。

看了其他幾位答友的回答,覺得已經很全了,所以挑出重點再回答一下。玄奘法師的功績很多,尤其是在佛法方面,但在其他諸如歷史、地理、人文、自然等等方面的貢獻也是非常巨大的。


古今通史


玄奘法師是一位偉人。他意志堅定,百折不回,為求佛法不惜身命。他智慧過人,在印度學習僅數年便論遍印度無敵手。但是他也不是完人,玄奘法師的一些行為,比如親近政治,偏愛弟子窺基,也給他招致了一些批評。

下面我簡單敘述一下玄奘西行取經的過程。


一、發心

玄奘早年就聰明好學,對佛學已經有了比較高的見解,當時被喻為“佛門千里馬”。

玄奘之前的僧人們翻譯佛經,追求文辭雅馴,文筆華美,而且是要讓中國的讀者能看懂為主。由於佛教畢竟是一種外來學說,與中國傳統思維有差距,為了讓中國人看懂,在翻譯時往往不能完全遵照原意。

到了玄奘的時代,學者們對於佛教思想已經比較瞭解,原先那種翻譯方法的缺點逐漸暴露出來。玄奘法師對於佛教理論有很多困惑,但是看過去所翻譯的經典無法解決他的困惑。因此玄奘決定去印度尋找經典的原文。

二、西行

《西遊記》裡說,唐僧是奉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旨意去西天取經,還和太宗結拜為異姓兄弟。但其實歷史上的玄奘,是偷渡出國的。

當時唐朝對於邊境管理得比較嚴,平民一般不允許出國。玄奘當時曾經上表請求國家允許自己西行取經,但是沒有被批准。玄奘一橫心,想著取經是大事,乾脆偷渡出關吧。

所以玄奘取經其實是違法行為。他一方面要躲避官兵巡邏搜查,一方面又要克服當時西域惡劣的自然環境。這一路上沒有猴子和豬保駕護航,玄奘法師只能靠自己的肉體凡軀征服自然。

取經之路最艱苦的一段,是今天甘肅瓜州的茫茫戈壁灘,當時叫做莫賀延磧。《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載:“莫賀延磧,長八百餘里。古曰沙河。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復無水草。……是時,四顧茫然,人鳥俱絕。夜則妖魑舉火,爛若繁星。晝則驚風擁沙,散如時雨。”

玄奘在穿越戈壁時,還不小心打翻了水袋。他本想折返取水,但是轉念一想,如果自己回去了,是否還能再次上路取經,還是個未知數。於是玄奘決定“寧可就西而死,豈歸東而生”。最終是玄奘的老馬找到了一片綠洲,他才活了下來。

穿越戈壁後,玄奘法師來到高昌國(今新疆吐魯番縣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禮遇。麴文泰和他拜為兄弟。這也是《西遊記》中唐僧與太宗結拜的故事原型。

離開高昌國時,國王派了六十人跟隨玄奘,還帶上了很多行李禮物。玄奘取經之路這才順暢。

玄奘從大唐到印度,歷經西域幾十個國家。後來玄奘把自己的見聞寫成《大唐西域記》一書,現代被中亞印度學者視為是照亮這個地區歷史的明燈。因為玄奘經過的這些地域沒有記錄歷史的習慣,因此缺乏文字資料。如今無論是誰研究這個地區歷史和文化,都繞不開玄奘所寫的《大唐西域記》。

三、求法

玄奘到了印度,進入當時佛教的最高學府——那爛陀寺求學,在那裡得到了最德高望重的戒賢法師的指導。

在那爛陀寺學習五年後,玄奘又遊歷印度各國,與各地的佛教學者交流、討論、學習。終於玄奘成為了印度佛教理論的集大成者。

後來玄奘見到了印度的戒日王,並深深折服了戒日王。於是戒日王決定以玄奘為論主,在曲女城召開佛學辯論大會,邀請當時印度各地的僧俗學者參加,以弘揚大乘佛法。

在辯論大會上,不論任何人前來質疑挑戰,玄奘都對答如流。最終竟然無一人能駁倒玄奘,可謂打遍印度無敵手。於是玄奘被大乘尊為“大乘天”,被小乘尊為“解脫天”。所謂“天”,在佛教中是“天神”的意思,也就是說玄奘以一個留學生的身份,居然被印度學術界共尊為“學神”,令人歎服。

四、歸國

學成之後,玄奘決定歸國傳法。

當時的印度佛教,把一切眾生劃分為聲聞種姓、緣覺種姓、如來種姓、不定種姓、無種姓五種,其中無種姓是最愚痴的一類,被認為是永遠不能成佛。

玄奘向他的老師戒賢法師辭行時,曾說“無種姓不能成佛”恐怕不能被中國人接受,要求改為一切種姓皆能成佛。戒賢法師沒允許他這麼做,結果果然不被中國人接受。因為當時中國已經普遍接受了一切眾生皆能成佛的觀點。

玄奘法師帶了很多佛教經典歸國,受到了唐太宗的禮遇,並在長安大雁塔開設譯場譯經。玄奘譯經,以能忠實反映梵文原意為主。

玄奘法師回國後,還創立了唯識宗,這是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中最接近印度佛教理論原貌的一個宗派。但是由於唯識宗的理論太過繁瑣複雜,一般人看著就如同看量子力學,所以曲高和寡,傳了幾代便衰亡了。

玄奘法師雖然是出家人,但是對政治比較敏感。從太宗、高宗、武則天、中宗,很多代皇帝都跟他有著比較密切的關聯。比如他在翻譯經書的時候就發議論說我們這個時代根本沒有“轉輪王”,但玄奘在給太宗寫信、給高宗上表時,就一直稱他們為“轉輪王”。玄奘還和很多大臣交往密切,身不由己地捲入了當時的黨爭。

玄奘法師還偏愛弟子窺基,對其他弟子則往往會留一手。比如他在傳授一些高深理論時,會把其他弟子都遣散,唯獨留下窺基聽講。而窺基是尉遲敬德的侄子,出身王侯之家,聯繫到玄奘法師參與政治,不由得讓人產生很多聯想。

其實不論是參與政治也好,偏愛窺基也好,如果是一個普通人的所作所為,並沒有什麼問題。只是因為玄奘法師的成就太高,形象太偉大,才凸顯出了這麼一點小小的瑕疵來。


夢露居士


僧人,但他的修行之道為後人留下了歷史、地理、人文和社會關係的寶貴資料,印度的古代佛教史,社會史都依據《大唐西域記》作為教材,英國探險家斯文赫定就是憑藉著《大唐西域記》完成了對新疆的探險和盜寶。


Zhaosj


玄奘法師別的什麼都不說,起碼玄奘法師的毅力,長相,個人魅力,記憶力現在全國能與之相提並論的都沒幾個人


大卒子肥老鼠


玄奘法師(公元600年-公元664年),俗家名“陳禕”,洛陽緱氏縣(今河南偃師境內)人,出身儒學世家,史書稱他“備通經典,愛古尚賢”。


父親去世後,其兄陳素於洛陽淨土寺出家,為長捷法師,陳褘於十一歲隨長捷法師入寺,習《法華經》、《維摩經》等佛學經典,據《塔銘》記載,陳褘“年十三,依兄長捷出家於洛”,走上修行路。

玄奘出家後,仍在淨土寺從景法師研習《涅槃經》,又從嚴法師習《攝大乘論》,前後約六年。公元618年,玄奘法師隨長捷法師離開洛陽,先往長安,後赴四川,拜望了空、景等法師,隨後,又從道基學習《阿毗縣論》,從道振學習《發智論》,……四五年間,遍訪名師,對大多佛學著作養成了極深的見地。但正如那個著名的悖論一樣,你知道的越多,就發現你不知道的更多,如坐井方圓的見識,並沒有讓玄奘法師滿足,遂於公元624年,至相州(今河南境內)請教慧休法師《雜心論》,至趙州(今河北趙縣境內)尋道深求教《成實論》,至長安尋道嶽求取《俱舍論》,並於武德年間接觸至中印度波羅頗羅密多羅(僧人名)。

此時的玄奘法師,已經晉級為“研究僧”,開始透過現象追尋本質,據《大唐故三藏法師行狀》記載,“法師既遍謁眾師,備餐其說,詳考其理,各擅宗途;驗之聖典,亦隱顯有異,莫知適從,乃誓遊西方,以問所惑,並取《十七地論》,以釋眾疑”,《慈恩傳》也提到,“法師以古今大德,闡揚經論,雖復俱依聖教,而引據不同,諍論紛然,其來自久。……法師亦躊躇此文,怏怏斯旨,慨然嘆曰:‘此地經論,蓋法門枝葉,未是根源。’諸師雖各起異端,而情疑莫遣,終須括囊大本,取定於祇洹耳。”年僅二十九歲的玄奘長有此心,又正逢印度那爛陀寺及佛學大師戒賢講經的吸引,堅定了西行之心。

自公元628年起行,歷近四年艱辛,終於到達了那爛陀寺,在印度佛學權威戒賢門下學習《瑜伽師地論》、《俱舍》、《婆沙》、《六足》、《阿毗縣》等佛學經典,歷時五年之久。此後,玄奘法師遊學於印度各地,學習《集量論》、《根本阿毗達磨》、《攝正法論》、《教實論》等著作,於公元636年返回那爛陀寺。後又從名師“勝軍”學習《唯識決擇論》、《意義理論》、《成無畏論》、《不住涅槃論》、《十二因緣論》、《莊嚴經論》等。

公元642年,戒日王為玄奘法師召開無遮法會,以顯其“真唯識量”,據記載,十八天無一人敢出詰難,為小乘人尊為“解脫天”。公元645年,玄奘結束其遊學生涯返歸長安,以長安弘福寺組織眾人對帶回來的經典進行譯著,“專精夙夜,不墮寸陰”,據《慈恩傳》記載,“每日齋訖,黃昏二時講新經論,及諸州聽學僧等,恆來決疑請義”。其生命後期近二十年都奉獻在了譯經、講經之中。


煮酒君


13歲那年玄奘正式出家,出家以後的玄奘在佛學造詣上一日千里。到20多歲的時候,他就已經名滿天下,被公認為是古來少有的稀世之才。隨著學問的日益精進,玄奘法師的困惑也就越來越多,比如說關於法相的種種說法,比如說心性和佛性的諸多的爭論等等,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隨著這些困惑的日益增加,玄奘終於感到,如果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親自到佛教的發源地印度去看一下。

西行之路漫長而艱險。經歷了無數的生死考驗,克服了無數的艱難坎坷,玄奘終於到了印度,在這個地方,他刻苦學習,勇猛精進,很快就在印度的佛教界脫穎而出。

在印度求學多年以後啊,玄奘就帶著大量的真經,也就是梵文經典回到了自己的祖國。雖說當初玄奘法師離開大唐到印度取經,並沒有得到唐太宗的許可,但如今載譽而歸,唐太宗也就既往不咎了。玄奘受到的禮遇是盛況空前。在他回到京師的最初幾天,整個長安,不論是農工商全都廢業慶賀,而後唐太宗親自接見和他徹夜長談。

在此後的歲月裡啊,玄奘將主要的時間和精力,都貢獻給了佛經翻譯事業。由於早年經歷了風霜之苦太多,也由於忘我的翻譯工作,玄奘的身體病痛日多,在他65歲那年玄奘恬然圓寂,結束了他在塵世的生命,所以呀有關唐僧父親被殺,自己滿月拋江,後來為父親報仇等等這些故事,都是後世人為了故事好看而編造出來的。


琳琅智庫


是個取經的修行的出家人吧,是個一心虔誠向佛修行的人,是一個真正的傳播西方佛教為國憂民的人吧。只能這樣說,說真的對於這個歷史,對於其它這些,我不是很感興趣,只能回答到這裡啦,不好意思,見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