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玄奘法师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手机用户67211189808


玄奘的伟大之处很多,其中对佛经翻译的突出贡献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伟大的佛经翻译家和学者玄奘, 也就是我国家喻户晓的《西游记》中的唐僧。 他十三岁时在洛阳出家,唐太宗贞观三年(629)二十七岁时出玉门关, 历经千辛万苦前往印度, 在那烂陀寺从戒贤法师学经。 他在印度留学十七年, 遍游五印度, 在各地的辩论会上以精通佛学闻名。 返国时他带回梵文佛经六百五十七部, 唐太宗在宫中建立弘福寺, 请他从事翻译佛经。 后来他又在大慈恩寺、 玉华宫等地建立译场从事译经, 经常“三更暂眠, 五更复起”, 孜孜不倦前后达十九年之久,译成的佛经有《大般若经》、 《大毗婆沙》, 《瑜伽师地论》等经书七十五部,共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并将印度马鸣所作的《大乘起信论》,从汉文重译为梵文, 传入印度。

他还著有《大唐西域记》一书, 记述西域和印度的历史与文化等。 他当时提出了新的译经标准,即“既须求真,又须喻俗”,也就是说要儆到译文忠于原文, 而又通俗易懂。 他采取了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译法, 译笔严谨, 远超过前人的译经。

我国从苻秦时代和隋代起即建有翻译佛经的译场, 到了唐代玄奘译经时有所改进, 宋初则更为完备。 当时参加翻译佛经的人细分为十一种职司,即译主、 证义,证文, 度语,笔受, 缀文、 参译,刊定、润文, 梵呗、 监阅等。 玄奘主持译场时,还培养了不少翻译人才,制定了翻译的原则和理论,对我国的翻译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瞿秋白曾给予了佛经翻译以很高的评价:“佛经的翻译的确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相当的功劳。 第一,佛经的翻译是中国第一次用自己的'最简单的言语'去翻译印度日耳曼语族之中最复杂的一种言语一一梵文。第二, 佛经的翻译事实上开始了白话的运用一一宋儒以来的语录其实是模仿佛经而来的。 敦煌石室的唐, 五代俗文学,实在是最早的说书(讲经)的记录”。 佛经的翻译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如在敦煌千佛洞发现的目莲救母变文等文学作品, 即由佛经故事演变而成。 至于佛经中的不少用语, 如音译的“涅槃”,“南无”,“般若”,“舍利”; 意译的“众生”,“圆寂”,“因缘”,“果报”等,还一直沿用至今。



周周说古今


玄奘法师对于中国人来讲都不陌生,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让这位唐代高僧家喻户晓。

玄奘法师出生于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年),圆寂于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二月初五日夜。

人们习惯上也称呼他唐三藏,这个“三藏”并不是他的专有名字。通俗的说,佛教经典教材分为经、律、论三部分,合称三藏。其中“经”是根本教义,“律”是戒规威仪,“论”是阐明经义。全部通晓经律论的僧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

他是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之一“法相宗”的创立者,又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他从印度带回来的大量梵文经书,朝廷特意修建了大慈恩寺和大雁塔,用作翻译经书和收藏经书的地方。以至于后来印度梵文经书失传,再从中国所藏去反译。

他也是一位了不起的、真正的“旅行大咖”!「在西域十七年,经百余国,悉解其国之语,仍采其山川谣俗,土地所有,撰《西域记》十二卷。」这部书是玄奘口述,弟子辩机执笔的。可惜后来辩机与太宗之女高阳公主私通,被举报,而斩首。

玄奘法师圆寂后,最初朝廷将其安葬在长安东郊白鹿原上。五年后,唐高宗为之改葬今西安城南约20公里处的少陵原,修舍利塔和寺院。数十年后,唐肃宗又为法师舍利塔题写了塔额“兴教”二字,寺院也被称为“兴教寺”。唐穆宗时,昙景法师主持兴教寺历史上第一次塔寺修葺。唐文宗时再次修缮。


几苇渡


对玄奘法师的兴趣,当然是从《西游记》开始的。

却说这么多从《西游记》里汲取灵感创作而成的作品,私以为,唯周星驰抓住了些筋骨。这主要是说唐僧。他真的很爱哭,几乎是动不动就哭。百回本《西游记》里,神仙妖怪到佛祖菩萨,皇帝朝臣及贫民百姓,前前后后哭了不下两百次,这里头唐僧的眼泪要占一半。孙悟空看不下去,常骂:“师父莫哭,一哭就脓包啦。”这句话又不似紧箍咒,治不了唐僧,后来索性不说,倒是老实馕糟的二师兄把这个话茬子捡起来,骂师父不说,骂悟空也是这个骂法,倒更显得他憨厚老实。

唐僧虽金蝉子转世,前生在如来座下听诵佛经,却是个最没佛性的人。逢难必哭,又时常思乡过度,他有两句口头禅,一则是“前方有山,恐生妖怪,是必谨防”;二则是“道路漫漫,不知何时才能功成回故土”。孙悟空听了这话也总有答对。起初他听唐僧说这样的话,心里烦躁,后来他也渐渐习惯了。师徒情谊渐深时,他也说上几句安慰的话。比如他说:“只要你见性至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又说:“师父,你常以思乡为念,全不似个出家人,放心且走,莫要多忧。古人云,与求生富贵,须下死功夫。”类似的话变着法儿说,绝不重样。他嘴里口口声声喊唐僧师父,事实上他们的师徒关系却是倒过来的。

要说唐僧是十世修来的罗汉,理应一出生就带有慧根的,但统共一百回的小说,唐僧灵光时只有两处。

一处是发愿上西天拜佛求经,你道他为的是什么?他不为自己功德圆融,不为唐王江山社稷,他为的是黎民百姓能超脱苦海。菩萨说,只有大乘可以实现这一宏愿,小乘是不行的,他就毫不犹豫决定上西天了。一百回的《西游记》,每一回都在考验他的决心,他没有一回动了心的。如如不动,这是真正的佛心。

第二处则直白一些,在取经路快走完的时候。这时师徒四人降了犀牛精,路经天竺国,忽然一日见了座高山,唐僧又悚惧,说起了那句口头禅:“徒弟,前面山岭峻峭,是必小心。”孙悟空笑道:“这边路上将近佛地,断忽无甚妖邪,师父放怀勿虑。”唐僧仍然心焦,接着老毛病又犯:“到天竺国都有两千里,还不知是有多少路哩。”悟空说:“师父,你好是又把乌巢禅师的《心经》忘了么?”

唐僧信口答:“《般若心经》是我随身衣钵,倒背如流都难以形容我对它的熟悉,怎能说我忘了呢?”悟空笑了:“师父只是念得,不曾解得。”唐僧心急:“又说我解不得,那你解得?”悟空只调皮一笑:“我解得,我解得。”对话到此终止,师徒俩想是各自在心里默诵《心经》。这时八戒、沙僧同时笑了,讥讽道,你我都是妖精出身,又不是庙里的和尚,听过讲经,见过说法,摆这个虚头,不羞,不羞。说什么解得,怎么就不吭声了呢?并用言语激道:“听讲,请解!”

三藏这才喝到:“悟能,悟净,休要乱说,悟空解得是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 只这一句话,足以使人对他产生敬意。

佛说“一切皆是佛法”,法天地,法自然,法自性,皆是修为,真经是不在经书上的。唐僧说悟空解得无言语文字,无有来由,没有交代,大概是这一路走来,在心里参悟了。

孙悟空果真是个调伏内心的高手。可是他高出师父的悟性,从哪里来?

悟空本是仙石缝里蹦出来的天地一灵猴,自然化生的。初生便目运金光,射冲斗府,可以惊动玉皇大帝。为了求个长生不老方,漂洋过海数十年头才找到师父。小时候读《西游记》最奇怪菩提老祖的身份,最近两年读点佛经,心想,这个菩提老祖最可能就是谈空第一的须菩提。你瞧,他住的是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可不是地地道道的佛家标示么?给悟空一个空字,也正说明这个徒弟的本事,都是他的真传。

师祖登坛讲课,众人寂然,只有悟空喜得抓耳挠腮,问为何故,他嘻嘻哈哈说,听到了妙音。其余人还在懵懂,他已懂得弦外之音。他是内心了然,师父所讲经义,正合他潇洒自然的天性。师父打他三下,倒背着手走开,他已打破盘中之谜,即便在山里砍柴,吃烂桃山的桃,也处处留心,聆听仙音,不知不觉六七年。心有挂碍,是听不到世外仙音的。

他天资奇高,唐僧收他为徒,那一回的篇目叫《心猿归正,六贼无踪》,开篇一首诗,前几句是这样的: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要物。若知无物又无心,便是真如法身佛。”

为唐僧开路,逢山开山,遇水治水,这是表象,他原本的使命其实是引导唐僧的佛心。比如四十三回,唐僧闻得水声震耳,大惊。孙悟空就笑道:“你这老师父,忒也多疑,做不得和尚。我们一同四众,偏你听到什么水声?你把那《心经》又忘了耶?”唐僧道:“你知我忘了那句儿?”行者道:“老师父,你忘了‘无眼耳鼻舌身意’,我等出家人,眼不视色,耳不听声,鼻不嗅香,舌不尝味,身不知寒暑,意不存妄想,如此之谓祛褪六贼。你如今为求经,念念在意,怕妖魔不肯舍身,要斋吃动舌,喜香甜嗅鼻,闻声音惊耳,睹事物凝眸,招来这六贼纷纷,怎生得西天见佛?”唐僧听了此话登时沉默。

但猴子也有调伏不了内心的时候,这是他的劫数。跟随菩提老祖学艺时,师父已经告诉他,将来他有三灾利害,每隔五百年遭大难一次。需要见性明心,方能躲过。躲得过,寿与天齐;躲不过,就此绝命。他在老君的炼丹炉里被烧过,五指山下被佛祖的佛法压过,还有一次大劫,恐怕就是跟唐僧取经这次了。虽然修成仙道,但那是理论上的,

真正见性明心,还得一次次冒险犯难。

孙悟空上天入地,是个骄傲无比的人物,任谁都要对他敬让三分,若不敬他,他抡起碗般粗的棒子就要打人,用他的话说:“吃吾三棒。”这就是他心里的魔,也是他最大的障。某日路遇强盗,大开杀戒,唐僧怨他不仁,铁了心撵他走,不走就念咒。猴子被念得头痛欲裂,挥泪别了唐僧,来了观音那里哭诉,二心这时便生了。

“心有凶狂丹不熟,神无定位道难成”,这正是猴子一颗心难伏的时候,紧箍咒越念越不中用,他原来是个越打压越造反的种儿。倒是观音三句话说得他心服口服,一个人坐在莲花池边清洗那后悔的肠子。虽说一早被菩提老祖撵出师门,但悟空何曾停止修习呢?第十七回,菩萨随悟空降服黑熊怪,变作凌虚仙子,悟空见了笑说:“妙啊,妙啊!还是妖精菩萨,还是菩萨妖精?”菩萨笑道:“悟空、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悟空当时顿悟。

虽如此,他究竟还是认为自己被逐的委屈要大过残杀人命的罪状,这委屈去哪里伸呢?师徒不睦招来六耳猕猴,这野猴跟孙悟空本事一般,长相一般,只是全无善心,却是个实打实的魔,孙悟空与猕猴斗到天上地下,无人能辨真伪,后打到如来佛那儿去,才收了此妖。如来不宜道破天机,孙悟空慧心识得:实在是神离心舍禅不定才招致大祸

遭此一劫,师徒之间才真正剪断二心,同心戮力,奔赴西天。晓悟不够,还必须证悟,这西天一路险阻,诸多坎坷皆是考验,考验一颗心是否明净自信,是否精诚无欺。“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金刚经》里如来的这句话,三藏还未到西天,其实已证得了。

小说写得这样热闹,可历史里那个真实的取经人却是既无神通的孙悟空开路,也无老实的沙僧替他挑担,没有护教伽蓝暗处保护,更没有神仙菩萨伸出援手。走到敬佛的国家,国王敬仰他的才学,会赏赐一些盘缠,吩咐随从一路护送,但这样的事并不多见,他从头到尾都抱着一路独行的念头,乘危履险,全因志有所存,投命于必死之地,只为寻求万分之一的希望。

本文内容选自 温瑶《你的脚步走在你的心上》


中国国家地理图书


被古印度大乘佛法僧众誉为“大乘天”

被古印度小乘佛法僧众誉为“解脱天”

1953年2月,毛泽东在全国政协第一届第四次会议上说:“我们这个民族,从来就是接受外国的优良文化的。我们的唐三藏法师,万里长征比后代困难得多,去西方印度取经。”

“无论怎么样夸大玄奘的重要性都不为过。中世纪印度的历史漆黑一片,他是惟一的亮光。”——英国历史学家史密斯

1300年后,英国考古学者和印度学者一道,手持英译本《大唐西域记》,在古老的印度大地上按图索骥,陆续发掘出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蓝毗尼等众多佛教圣地和数不清的古迹,甚至现今印度的国家象征———阿育王柱的柱头,也是根据这本详细的史料发掘出来的。

中世纪印度的历史从此得以重见天日。印度历史学家阿里曾经这样评价:“如果没有玄奘、法显等人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在五印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

看了其他几位答友的回答,觉得已经很全了,所以挑出重点再回答一下。玄奘法师的功绩很多,尤其是在佛法方面,但在其他诸如历史、地理、人文、自然等等方面的贡献也是非常巨大的。


古今通史


玄奘法师是一位伟人。他意志坚定,百折不回,为求佛法不惜身命。他智慧过人,在印度学习仅数年便论遍印度无敌手。但是他也不是完人,玄奘法师的一些行为,比如亲近政治,偏爱弟子窥基,也给他招致了一些批评。

下面我简单叙述一下玄奘西行取经的过程。


一、发心

玄奘早年就聪明好学,对佛学已经有了比较高的见解,当时被喻为“佛门千里马”。

玄奘之前的僧人们翻译佛经,追求文辞雅驯,文笔华美,而且是要让中国的读者能看懂为主。由于佛教毕竟是一种外来学说,与中国传统思维有差距,为了让中国人看懂,在翻译时往往不能完全遵照原意。

到了玄奘的时代,学者们对于佛教思想已经比较了解,原先那种翻译方法的缺点逐渐暴露出来。玄奘法师对于佛教理论有很多困惑,但是看过去所翻译的经典无法解决他的困惑。因此玄奘决定去印度寻找经典的原文。

二、西行

《西游记》里说,唐僧是奉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旨意去西天取经,还和太宗结拜为异姓兄弟。但其实历史上的玄奘,是偷渡出国的。

当时唐朝对于边境管理得比较严,平民一般不允许出国。玄奘当时曾经上表请求国家允许自己西行取经,但是没有被批准。玄奘一横心,想着取经是大事,干脆偷渡出关吧。

所以玄奘取经其实是违法行为。他一方面要躲避官兵巡逻搜查,一方面又要克服当时西域恶劣的自然环境。这一路上没有猴子和猪保驾护航,玄奘法师只能靠自己的肉体凡躯征服自然。

取经之路最艰苦的一段,是今天甘肃瓜州的茫茫戈壁滩,当时叫做莫贺延碛。《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莫贺延碛,长八百余里。古曰沙河。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是时,四顾茫然,人鸟俱绝。夜则妖魑举火,烂若繁星。昼则惊风拥沙,散如时雨。”

玄奘在穿越戈壁时,还不小心打翻了水袋。他本想折返取水,但是转念一想,如果自己回去了,是否还能再次上路取经,还是个未知数。于是玄奘决定“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最终是玄奘的老马找到了一片绿洲,他才活了下来。

穿越戈壁后,玄奘法师来到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县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礼遇。麴文泰和他拜为兄弟。这也是《西游记》中唐僧与太宗结拜的故事原型。

离开高昌国时,国王派了六十人跟随玄奘,还带上了很多行李礼物。玄奘取经之路这才顺畅。

玄奘从大唐到印度,历经西域几十个国家。后来玄奘把自己的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现代被中亚印度学者视为是照亮这个地区历史的明灯。因为玄奘经过的这些地域没有记录历史的习惯,因此缺乏文字资料。如今无论是谁研究这个地区历史和文化,都绕不开玄奘所写的《大唐西域记》。

三、求法

玄奘到了印度,进入当时佛教的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求学,在那里得到了最德高望重的戒贤法师的指导。

在那烂陀寺学习五年后,玄奘又游历印度各国,与各地的佛教学者交流、讨论、学习。终于玄奘成为了印度佛教理论的集大成者。

后来玄奘见到了印度的戒日王,并深深折服了戒日王。于是戒日王决定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邀请当时印度各地的僧俗学者参加,以弘扬大乘佛法。

在辩论大会上,不论任何人前来质疑挑战,玄奘都对答如流。最终竟然无一人能驳倒玄奘,可谓打遍印度无敌手。于是玄奘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所谓“天”,在佛教中是“天神”的意思,也就是说玄奘以一个留学生的身份,居然被印度学术界共尊为“学神”,令人叹服。

四、归国

学成之后,玄奘决定归国传法。

当时的印度佛教,把一切众生划分为声闻种姓、缘觉种姓、如来种姓、不定种姓、无种姓五种,其中无种姓是最愚痴的一类,被认为是永远不能成佛。

玄奘向他的老师戒贤法师辞行时,曾说“无种姓不能成佛”恐怕不能被中国人接受,要求改为一切种姓皆能成佛。戒贤法师没允许他这么做,结果果然不被中国人接受。因为当时中国已经普遍接受了一切众生皆能成佛的观点。

玄奘法师带了很多佛教经典归国,受到了唐太宗的礼遇,并在长安大雁塔开设译场译经。玄奘译经,以能忠实反映梵文原意为主。

玄奘法师回国后,还创立了唯识宗,这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中最接近印度佛教理论原貌的一个宗派。但是由于唯识宗的理论太过繁琐复杂,一般人看着就如同看量子力学,所以曲高和寡,传了几代便衰亡了。

玄奘法师虽然是出家人,但是对政治比较敏感。从太宗、高宗、武则天、中宗,很多代皇帝都跟他有着比较密切的关联。比如他在翻译经书的时候就发议论说我们这个时代根本没有“转轮王”,但玄奘在给太宗写信、给高宗上表时,就一直称他们为“转轮王”。玄奘还和很多大臣交往密切,身不由己地卷入了当时的党争。

玄奘法师还偏爱弟子窥基,对其他弟子则往往会留一手。比如他在传授一些高深理论时,会把其他弟子都遣散,唯独留下窥基听讲。而窥基是尉迟敬德的侄子,出身王侯之家,联系到玄奘法师参与政治,不由得让人产生很多联想。

其实不论是参与政治也好,偏爱窥基也好,如果是一个普通人的所作所为,并没有什么问题。只是因为玄奘法师的成就太高,形象太伟大,才凸显出了这么一点小小的瑕疵来。


梦露居士


僧人,但他的修行之道为后人留下了历史、地理、人文和社会关系的宝贵资料,印度的古代佛教史,社会史都依据《大唐西域记》作为教材,英国探险家斯文赫定就是凭借着《大唐西域记》完成了对新疆的探险和盗宝。


Zhaosj


玄奘法师别的什么都不说,起码玄奘法师的毅力,长相,个人魅力,记忆力现在全国能与之相提并论的都没几个人


大卒子肥老鼠


玄奘法师(公元600年-公元664年),俗家名“陈祎”,洛阳缑氏县(今河南偃师境内)人,出身儒学世家,史书称他“备通经典,爱古尚贤”。


父亲去世后,其兄陈素于洛阳净土寺出家,为长捷法师,陈袆于十一岁随长捷法师入寺,习《法华经》、《维摩经》等佛学经典,据《塔铭》记载,陈袆“年十三,依兄长捷出家于洛”,走上修行路。

玄奘出家后,仍在净土寺从景法师研习《涅槃经》,又从严法师习《摄大乘论》,前后约六年。公元618年,玄奘法师随长捷法师离开洛阳,先往长安,后赴四川,拜望了空、景等法师,随后,又从道基学习《阿毗县论》,从道振学习《发智论》,……四五年间,遍访名师,对大多佛学著作养成了极深的见地。但正如那个著名的悖论一样,你知道的越多,就发现你不知道的更多,如坐井方圆的见识,并没有让玄奘法师满足,遂于公元624年,至相州(今河南境内)请教慧休法师《杂心论》,至赵州(今河北赵县境内)寻道深求教《成实论》,至长安寻道岳求取《俱舍论》,并于武德年间接触至中印度波罗颇罗密多罗(僧人名)。

此时的玄奘法师,已经晋级为“研究僧”,开始透过现象追寻本质,据《大唐故三藏法师行状》记载,“法师既遍谒众师,备餐其说,详考其理,各擅宗途;验之圣典,亦隐显有异,莫知适从,乃誓游西方,以问所惑,并取《十七地论》,以释众疑”,《慈恩传》也提到,“法师以古今大德,阐扬经论,虽复俱依圣教,而引据不同,诤论纷然,其来自久。……法师亦踌躇此文,怏怏斯旨,慨然叹曰:‘此地经论,盖法门枝叶,未是根源。’诸师虽各起异端,而情疑莫遣,终须括囊大本,取定于祇洹耳。”年仅二十九岁的玄奘长有此心,又正逢印度那烂陀寺及佛学大师戒贤讲经的吸引,坚定了西行之心。

自公元628年起行,历近四年艰辛,终于到达了那烂陀寺,在印度佛学权威戒贤门下学习《瑜伽师地论》、《俱舍》、《婆沙》、《六足》、《阿毗县》等佛学经典,历时五年之久。此后,玄奘法师游学于印度各地,学习《集量论》、《根本阿毗达磨》、《摄正法论》、《教实论》等著作,于公元636年返回那烂陀寺。后又从名师“胜军”学习《唯识决择论》、《意义理论》、《成无畏论》、《不住涅槃论》、《十二因缘论》、《庄严经论》等。

公元642年,戒日王为玄奘法师召开无遮法会,以显其“真唯识量”,据记载,十八天无一人敢出诘难,为小乘人尊为“解脱天”。公元645年,玄奘结束其游学生涯返归长安,以长安弘福寺组织众人对带回来的经典进行译著,“专精夙夜,不堕寸阴”,据《慈恩传》记载,“每日斋讫,黄昏二时讲新经论,及诸州听学僧等,恒来决疑请义”。其生命后期近二十年都奉献在了译经、讲经之中。


煮酒君


13岁那年玄奘正式出家,出家以后的玄奘在佛学造诣上一日千里。到20多岁的时候,他就已经名满天下,被公认为是古来少有的稀世之才。随着学问的日益精进,玄奘法师的困惑也就越来越多,比如说关于法相的种种说法,比如说心性和佛性的诸多的争论等等,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随着这些困惑的日益增加,玄奘终于感到,如果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亲自到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去看一下。

西行之路漫长而艰险。经历了无数的生死考验,克服了无数的艰难坎坷,玄奘终于到了印度,在这个地方,他刻苦学习,勇猛精进,很快就在印度的佛教界脱颖而出。

在印度求学多年以后啊,玄奘就带着大量的真经,也就是梵文经典回到了自己的祖国。虽说当初玄奘法师离开大唐到印度取经,并没有得到唐太宗的许可,但如今载誉而归,唐太宗也就既往不咎了。玄奘受到的礼遇是盛况空前。在他回到京师的最初几天,整个长安,不论是农工商全都废业庆贺,而后唐太宗亲自接见和他彻夜长谈。

在此后的岁月里啊,玄奘将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都贡献给了佛经翻译事业。由于早年经历了风霜之苦太多,也由于忘我的翻译工作,玄奘的身体病痛日多,在他65岁那年玄奘恬然圆寂,结束了他在尘世的生命,所以呀有关唐僧父亲被杀,自己满月抛江,后来为父亲报仇等等这些故事,都是后世人为了故事好看而编造出来的。


琳琅智库


是个取经的修行的出家人吧,是个一心虔诚向佛修行的人,是一个真正的传播西方佛教为国忧民的人吧。只能这样说,说真的对于这个历史,对于其它这些,我不是很感兴趣,只能回答到这里啦,不好意思,见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