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名將和名將之間的對決,最為經典的是哪一場戰役?

史學達人


中國的歷史,從來不缺名將,但名將之間的對決卻屈指可數。而這其中最為經典的對決,筆者認為應該是韓信與項羽之間的垓下之戰。

韓信與項羽都是絕世名將,韓信智謀冠絕天下,項羽勇猛著稱於世。他們兩人之間的對決,可以說是謀戰與勇戰的一次較量。也是因為這一戰霸王項羽最終烏江邊自刎,而漢王劉邦則改寫了歷史。

垓下之戰是一場兵力懸殊的戰役,韓信加劉邦前後投入60萬兵力才能對抗項羽的10萬大軍。項羽乃一代霸王,在兵困糧少的情況下,把韓信打得滿地找牙。無奈之下韓信下令兩翼分兵包抄,將楚軍團團圍住,採取圍而不戰,遊而不擊的戰術,同時用四面楚歌去瓦解楚軍的鬥志,最後趁楚軍士兵厭戰的情緒,才取得最終的勝利。

當時韓信自身為先驅,孔費二將為兩翼,劉邦居中周勃墊後,可以說漢軍的名全部出動。韓信的兩點安排盡顯智慧:一是對灌嬰的安排!灌嬰是漢軍的騎兵統帥,垓下的地形特點不利騎兵作戰,灌嬰作用是跟隨劉邦居中行動,承擔宿衛警戒的任務,同時戰役後期發揮追擊的特長;

二是對周勃的安排!周勃是劉邦的悍將,但是韓信把這麼重要的二人放在戰鬥後方用意很明顯,就是吸引項羽全線出擊,兩翼包抄圍剿。當然戰役的關鍵是不能被項羽一鼓作氣衝散隊形,否則只能飲恨收場。

這場戰役實力上的差距巨大,因此指揮的作用就非常的重要。項羽勇猛,與項羽正面力戰有巨大的風險。同時漢軍內部並不團結,在協調上有很大的難度,稍微不慎都可能讓項羽翻盤。這場戰役無疑是韓信笑到了最後。而單從戰力來說,在歷史長河中項羽無疑是神一般的存在。


彈指千年


解放戰爭時期,劉伯承和黃維之間打的淮海戰役的第二階段,就是屬於這樣一場經典的名將和名將之間的對決。

當然了若是說黃維是一個名將,很多人覺得不服氣。但是,在蔣介石的眼裡黃維至少不比任何人差。

否則,他也不會把新組建的十二兵團,全部交到黃維的手裡。要知道這個十二兵團總計有十二萬人,這十二萬人全部都是蔣介石的嫡系軍隊呀。

可以說蔣介石把算是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全部壓在了黃維的身上。

那麼蔣介石是派黃維到淮海戰場上幹什麼呢?

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粟裕打響了淮海戰役的第一階段,他帶領的華東野戰軍把黃百韜的第七兵團給圍困在碾莊一代。

國民黨駐徐州總司令劉峙想要解救黃百韜,但是,突圍幾次都是以失敗告終, 在這種情況下,蔣介石就交給了黃維一個擁有十二萬人的大兵團,讓他去淮海戰場上解救黃百韜。

可見,蔣介石對黃維的重視。

要知道黃維帶領的這個十二兵團,是蔣介石能夠調動的最後一支嫡系軍了。也就是說,這一支兵團的生死存亡,關係著蔣介石在淮海戰場上的成敗。

粟裕帶領的華野軍正在圍殲和黃百韜的第七兵團,若是黃維真的帶領十二兵團到來,那對粟裕的打擊絕對是致命的。

在這種情況下,劉伯承帶領的中原野戰軍,開始把對付黃維的任務給接了下來。當時劉伯承的華野軍的兵力,和黃維的十二兵團相差還是很多的。

但是,在那種情況下,即使勢力懸殊,劉伯承也不得不做出對戰黃維的決定了,而且劉伯承有把握打贏這一場戰役。

當時,劉伯承先是派了一支部隊,去道路上阻擊黃維的十二兵團。

在他看來只要能夠拖慢黃維的進軍速度,劉伯承就有足夠的時間,在淮海戰場上扎一個口袋陣,然後給黃維一個致命的打擊。

黃維臨危受命,被蔣介石委以重任,他當然不敢掉以輕心了。所以,對於他來說這一次他務必要幫助蔣介石解決目前的危機。

再加上蔣介石的催促,黃維帶上十二兵團就出發了。

可是,在選擇如何到達淮海戰場的時候,黃維和副指揮胡璉發生了衝突。黃維的意思是我們帶領的軍隊,必須要在第一時間到達戰場上,只有這樣才能解救黃百韜的第七兵團。

所以,黃維選擇讓大部隊走小路。

胡璉的意見卻相反,他告訴黃維,正是因為我們的任務重,關係著黃百韜第七兵團的生死存亡,所以,我們才要小心行事。

小路固然近一些,但是,不要忘記我們的坦克,大炮等重型機器,不利於走小路。畢竟小路多山丘溝壑,這樣若是遇到敵軍埋伏,也不利於發揮坦克,大炮的優勢。

但是,對於胡璉的建議黃維完全否認了。

他還是選擇走小路,在這期間劉伯承早就派了一支軍隊,埋伏在山丘之間來阻擊黃維的兵團了。

黃維進軍的速度慢了下來,正好給了劉伯承在淮海戰場上扎口袋陣的時間。

經過重重困難,黃維帶領的軍隊快要趕到淮海戰場上的時候,劉伯承讓陳賡去引誘黃維到他早已紮好的口袋陣當中。

陳賡且佔且退,黃維覺得解放軍的火力,跟自己比還是差很遠的,所以,他也沒有想到,這本就是一個圈套。

很快黃維的十二兵團就到了劉伯承給他扎的口袋陣當中。

那時候他似乎也意識到了可能是一個圈套了,畢竟這個戰役打得太順利了,但是,他並沒有感覺到危險。

因為他覺著仗著他的士兵,打敗了劉伯承的中原野戰軍是沒有問題的。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黃維沒有選擇快速退出去,幾個小時之後,令黃維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他們被劉伯承的中原野戰軍給團團包圍了。

在這種情況下,黃維不得不選擇突圍,但是,無論他怎麼殊死拼搏,都是突圍不出去。不得已雙方只能打持久戰了。

可是,打持久戰對黃維是不利的, 畢竟他們是被包圍方,沒有足夠的糧食,若是等不到救援,等待他們的只能是失敗。

在黃維被圍困的時候,黃百韜兵團已經被粟裕的華野軍給消滅了,這是黃維不知道的。黃維的十二兵團被圍了,蔣介石真實一個腦袋兩個大。畢竟他沒有大的兵團可用了,只能讓杜聿明帶領附近的兵團來救黃維,可是,這時候騰出手來的粟裕,早就盯上了杜聿明兵團。

杜聿明想要接近黃維,真的是比登天還難。

這樣黃維兵團只能是被劉伯承的中原野戰軍吊打了。最後黃維兵團在彈盡糧絕之後,選擇了投降。

所以說這一次戰役,絕對是一場最為經典的名將和名將之間的對決,劉伯承是在劣勢的情況下,贏得了這場戰役的勝利的。


漢史趣聞


遼瀋戰役,堪稱是中國歷史上國共兩黨名將對決的經典戰例。

共產黨方面:由林彪,羅榮桓,劉亞樓組成總前委,林彪為總指揮。兵力,東北野戰軍,12個步兵縱隊、1個炮兵縱隊(特種兵)、1個鐵道縱隊、15個獨立師、3個騎兵師,共54個師70萬人。還有地方武裝30萬。

國民黨方面:東北剿匪總司令:衛立煌(國民黨二級上將),副總司令:杜聿明、鄭洞國、範漢傑、梁華盛、孫渡、萬福麟、張作相、馬占山、陳鐵等。兵力,國民黨軍整編為4個兵團、14個軍、44個師(旅),另有一些地方保安團隊,總兵力55萬人。

遼瀋戰役從1948年9月12日開始,同年11月2日結束,共歷時52天。在戰役中,林彪元帥的大兵團指揮軍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現,他機智沉著,判斷正確,出兵迅捷,圍長春,打瀋陽,在攻克錦州後果斷舉行遼西會戰,圍殲國民黨軍“西進兵團”,取得戰役的決定性勝利。

遼瀋戰役共殲滅國民黨軍47.2萬餘人,其中斃傷國軍官兵5.68萬人,俘虜32.43萬人,俘虜國軍少將以上高級軍官186名。解放了東北全境。

遼瀋戰役結束後,國共兩黨的兵力發生了根本變化,人民解放軍總兵力達到了300萬,國民黨總兵力下降到290萬。





zj史海拾貝


我認為是近代革命史上王耀武vs粟裕,許世友的濟南戰役。

1952年10月26日,毛澤東在建國後第一次來濟南視察時,親口對在場的許世友等山東黨政軍領導人說:“濟南戰役打得那麼迅速、徹底,天下恐怕只有兩個人想不到,一個是本人毛澤東,一個是蔣介石。”

濟南戰役歷時八晝夜,以解放軍攻破濟南城,活捉王耀武而告終!

濟南戰役其實是粟裕和王耀武的第二次對決,第一次是在十四年前的譚家橋,那次王耀武完勝,擊潰了粟裕所在的紅十軍團,紅19師師長尋淮洲(曾是最年輕軍團長)犧牲,紅21師師長鬍天桃被俘,參謀長粟裕率四百餘殘兵從懷玉山突圍。

十四年後,華東野戰軍代司令粟裕率重兵合圍濟南城,守城的確是當年擊潰紅十軍團的補充第一旅旅長、時任山東省政府主席的王耀武。

粟裕、許世友是我軍赫赫有名的戰將,特別是粟裕,在解放戰爭中橫掃千軍,將大兵團作戰發展成為一門藝術。



反觀王耀武雖遠不如胡璉、張靈甫等國軍將領出名,但實際上他卻是國軍中最傑出的將領之一。蔣介石稱讚王耀武“善於帶兵,有指揮才能”。時人有“寧碰閻王,莫碰老王”之謂。王耀武精明強幹、頭腦清晰,陳毅元帥也稱讚他為國民黨少有的幾個明白人之一。



濟南戰役,國民黨軍共出動戰鬥機和轟炸機對於我君戰略根據地實行狂轟爛炸,但終未能挽救濟南守軍的覆歿命運。


李好說歷史


抗美援朝戰役,是彭老總和麥克阿瑟之間的決戰。

彭老總是我軍著名的軍事家,也是世界上傑出的軍事將領,而麥克阿瑟在二戰中也是鋒芒畢露,是日本國的太上皇,也屬於世界級名將,兩者最終在朝鮮戰場交手,而最終的結果是麥克阿瑟連戰連敗,最後灰溜溜的被解僱。

1950年6月25日朝鮮國內的統一戰爭全面爆發,朝鮮內閣首相金日成下令軍隊越過三八線,發動了對韓國的突然進,由於當時韓國國防軍大部分軍隊尚未進入戰備狀態,根本沒有招架之力,三天之後,1950年6月27日漢城就失守了。

北朝鮮的戰鬥力強於南朝鮮,但是南朝鮮背後有美國的支持,所以在朝鮮即將統一的時候,美國出軍了,當時的美軍統帥就是麥克阿瑟。不得不承認麥克阿瑟的軍事能力非常強,在從朝鮮狹窄的國土地形中發現了北朝鮮軍隊的弱點,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情況下進行了仁川登陸。切斷了北朝鮮軍隊前後聯繫,一舉扭轉了朝鮮局勢。


北朝鮮面對美國的進攻絲毫沒要招架之力,很壞全線崩潰,而麥克阿瑟不顧中國政府的警告,悍然越國38線,並且轟炸中國邊界,這種情況下,毛主席決定出兵朝鮮,進行抗美援朝,避免戰火燒到我國領土之上。當時國內的軍事會議中,彭老總是少數幾個支持毛主席出兵朝鮮的人,而毛主席也欽定彭老總為入朝志願軍總司令。

名將與名將的對決就這樣開始了,但是麥克阿瑟被他的勝利衝昏頭腦,叫囂著“感恩節前結束戰鬥”的他,怎麼也想不到中國軍隊已經進入朝鮮,而彭老總髮揮“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軍事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對美軍實行包圍。

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在朝鮮人民軍配合下,在朝中邊境及其附近地區,彭老總指揮志願軍對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突然發起的進攻戰役,此次共殲敵15000多人,並且此戰挫敗了“聯合國軍”企圖在感恩節(11月23日)前佔領全朝鮮的計劃,初步穩定了朝鮮戰局。這是彭老總與麥克阿瑟的第一個較量回合,以彭老總全勝。

人說“吃一塹長一智”,但是高傲的麥克阿瑟並沒有將這一場失敗認真對待,而中國志願軍,在彭老總的指揮下,取得第一階段勝利之後,又很快的隱藏在大山之中。彭老總面麥克阿瑟的輕狂,在於1950年11月7日至12月24日,在朝鮮人民軍配合下,將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誘至預定戰場後,西線六個軍主力在清川江地區,東線3個軍師在長津湖地區發起反擊共殲敵36000多人,並且扭轉朝鮮戰局。這是彭老總與麥克阿瑟的第二個較量回合,以彭老總全勝。

經過兩次失敗的麥克阿瑟也開始變得狂躁,而中國志願軍為打破美國政府“先停火,後談判”,爭取喘息時間,捲土重來的陰謀,志願軍集中6個軍,在人民軍3個軍團協同下,對依託“三八線”既設陣地進行防禦的“聯合國軍”發起全線進攻,將其從“三八線”擊退至北緯37°線附近地區,此次戰役共殲敵19000多人,並且佔領韓國首都漢城。這是彭老總與麥克阿瑟的第三個較量回合,也以彭老總全勝。


志願軍進入漢城之後,中國志願軍陷入了戰線拉長的困境,為了制止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發動的攻勢,爭取時間掩護後續兵團到達。1951年2月11日晚,志願軍發起橫城反擊戰,牽制住了砥平裡的“聯合國軍”,計劃進攻橫城西北的南韓第八師,由此打開缺口,向原州的美軍防線進擊,志願軍取得勝利,但未能打破“聯合國軍”主要方向上的進攻。為了以空間換取時間,掩護後續兵團到達,3月14日,中朝人民軍隊撤出漢城。這是彭老總與麥克阿瑟的第四個較量回合,彭老總有受到後勤物資的保障,未能取得全勝,但是麥克阿瑟很快就取得了全敗。

麥克阿瑟在被彭老總指揮的志願軍打擊下,缺乏統一朝鮮半島有效手段,而李奇微出任第八集團軍司令並開始扭轉戰局後,麥克阿瑟越來越令美國軍政當局不滿。1951年4月11日,杜魯門以“未能全力支持美國和聯合國的政策”為藉口撤了他的職。

彭老總與麥克阿瑟之間名將與名將的較量,最終以麥克阿瑟的離職結束,縱觀兩人的較量,彭老總三勝一平,而麥克阿瑟四站皆敗,誰高誰低就不用說了。


帝國烽火


淮海戰役是中國歷史上記錄到的最大規模的戰役,雙方投入了最精銳的部隊,主帥主將出馬。蔣軍方面黃百韜、黃維、孫元良、邱清泉、李彌、劉汝明共六個兵團,約八十萬人,炮二千四百多門,飛機兩百架。解放軍兩個野戰軍,華東野戰軍與中原野戰軍,約六十萬,附五百萬民兵與民工,負擔後勤補給與治安維持。結果以蔣軍被殲55萬,五個兵團,約22個軍,而告徹底失敗,解放軍獲空前大勝而結束。令人不解的是,並非蔣軍作戰不力,將士不用命,在淮海戰役第一仗,碾莊戰鬥中,黃百韜兵團僅七萬餘人,據無險可守碾莊,對戰華野四十萬人馬,堅守長達半月之久,讓華東野戰軍付出五萬多人傷亡的巨大代價的一場慘勝,身為主帥的蔣介石處處鉗制杜聿明正確指揮,喪失了用四個強大兵團(黃維、邱清泉、李彌、孫元良)圍殲中野戰機,從容裡應外合擊破華野之作戰方案,反倒當雙黃被殲之際,將三個兵團(李、孫、邱)自投羅網,葬送於華東與中野勝利之師重圍之中,以完全的失敗落幕。身為主帥的毛澤東,則將指揮權,全部託付了淮海戰役前委五人,鄧小平、劉佰承、陳毅、譚震林與粟裕,放手靈活指揮…淮海戰役雙方主帥指揮是否正確,就徹底決定了戰役勝負…蔣介石歷來逐次增兵,從不集中絕對優勢兵力謀求勝利,處處干擾主將指揮,進退失序,是優勢蔣軍的最大敗因。黃百韜的戰死,為蔣軍贏得可貴的十五天,蔣軍徒有巨大優勢兵力與火力,卻沒有任何作為,黃百韜死得毫無任何戰略價值…只是邱清泉裝模作樣,在距碾莊僅兩公里之距,觀望不前,坐視黃百韜戰敗自殺,全軍覆滅,鑄成敗局…


高友峰1


說到名將和名將之間的對決,粟裕將軍和張靈甫打的孟良崮之戰是不得不說的。可以說這是一場充滿著變故和不確定性的戰爭。

這場戰爭的偉大性,就在於兩個人是硬碰硬的一場偉大的戰役。

為什麼這麼說呢?

要知道當時張靈甫帶領的是七十四師,這個七十四師是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他們擁有最為先進的武器裝備,關鍵是七十四師裡的士兵們,也都是身經百戰的人。

蔣介石一度把這個七十四師當做是自己的禁衛軍。

可見,七十四師是多麼不可小覷的一支軍隊。蔣介石把七十四師交給張靈甫,也可以看出蔣介石對張靈甫的器重。

這就是張靈甫的資本,擁有作戰經驗的士兵,擁有先進的武器。

說完張靈甫,我們再說粟裕將軍。

粟裕是華東戰場上的常勝將軍,他也是國民黨最為忌憚的一個人。因為粟裕打仗猶如行雲流水,你根本預料不到他會採用什麼戰略戰術來對付你。

正是因為他打仗的這個特點讓人難以捉摸,所以,很多人都不想給粟裕相遇。很顯然粟裕這樣的對手,是令國民黨軍隊聞之喪膽的。

更何況粟裕帶領的華野軍,也是最為驍勇善戰的。

儘管說張靈甫的七十四師很強大,但是,粟裕的華野軍同樣不可小覷。

我們前面說過了粟裕一直是華東站場上的常勝將軍,敢和粟裕華野軍對戰的人沒有幾個。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張靈甫想要給蔣介石打幾場漂亮的仗。

他就把目標定在了最驍勇善戰的粟裕的華野軍身上,可是要如何找到華野軍呢?

只能選擇一個辦法,把粟裕的華野軍給引誘到一個地方。

最終張靈甫把這個地方選擇了孟良崮。

還有一個問題,怎樣才能保證粟裕的華野軍來孟良崮和張靈甫一戰呢?

在張靈甫看來,只有自己帶領著七十四師,孤軍深入。把粟裕的華野軍給引誘到孟良崮來,然後國民黨的其他軍隊再來支援張靈甫。

這樣他們裡應外合,就把粟裕的華野軍給圍困殲滅了。當然了這僅僅是張靈甫的一個計劃,我們都知道戰場上計劃趕不上變化。

當粟裕知道張靈甫孤軍深入到孟良崮的時候,他覺得這是一個機會,一個殲滅張靈甫七十四師的機會。

儘管粟裕帶領的華野軍,也有可能被國民黨前後夾擊,但是,在粟裕看來這個戰役,若是打的足夠快,就能夠全身而退。

所以,他覺得機不可失,帶領全體華野軍出動,然後粟裕帶領的華野軍,到達孟良崮僅用了四天的時間,就把張靈甫的七十四師給殲滅了。

粟裕的華野軍殲滅張靈甫的七十四師之後,立刻撤退了。據說就在華野軍撤退三個小時後,國民黨的大部隊才趕來。

想想這個戰役是不是兇險萬分呀。

若是戰役再持續三到四個小時,後果真的不堪設想,總之,這一次戰役絕對是名將與名將之間的經典對決。


不才講史


歷史上名將與名將之間的對決,最經典的戰爭是解放戰爭。

最經典的戰役是三大戰役,最關鍵的是遼瀋戰役,最精彩的是淮海戰役,最完滿的是平津戰役,最壯觀的是渡江戰役。

戰爭與戰役對決的核心人物,是毛主席和蔣介石。

毛主席和毛主席領導的人民解放軍是最終的勝利者!



靜遠


說到一個名將,被另一個更厲害的名將打敗的故事,我就想到了孟良崮之戰。

不可否認,孟良崮之戰的國民黨將領張靈甫,和共產黨將領粟裕,都是那個時代最為傑出的名將。

但是,通過這一次戰役,可以看出張靈甫和粟裕將軍比起來還是差很多的。

本來孟良崮之戰是一場力均勢敵的戰役,雙方在開打之前,誰都不知道哪一方會失敗,而且雙方都有失敗的可能。

我們都知道粟裕將軍很厲害,他就是戰場上的常勝將軍。尤其是在孟良崮之戰,打響之前,粟裕在華東戰場上取得了一次又一次偉大戰役的勝利。無論是豫東戰役,還是蘇中七戰七捷,都讓國民黨聞之喪膽。

但是,不要忘記張靈甫也不是可以小覷的。

要知道張靈甫是蔣介石最為倚重的一個將領,他帶領的七十四師,更是國民黨的五大主力之一。

這一支軍隊,可以說被蔣介石寄予厚望。是蔣介石嫡系軍隊裡的嫡系,他們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

對於粟裕將軍來說,想要戰勝這樣一支隊伍,當然了是異常的艱難的了。

但是,粟裕帶領的華野軍也從來沒有懼怕過他們。

我們都知道,無論是粟裕的華野軍,還是張靈甫的七十四師,他們都是活動在華東站場上,雙方之間的大戰,早晚肯定會相遇的。

張靈甫為了給蔣介石打一場漂亮的仗,他就選擇了孤軍深入,到達了孟良崮這個地方。

在粟裕得知張靈甫進軍孟良崮這個消息之後,他立刻做出決定,帶領華野軍進軍孟良崮把張靈甫帶領的七十四師給殲滅掉。

要知道在那個關鍵時刻,若是能夠殲滅張靈甫的七十四師,絕對能夠對國民黨造成沉重的打擊。

畢竟七十四師,對於蔣介石和其它國民黨來說真的是太重要了。

所以,粟裕帶領的華野軍就向孟良崮集結而來,對孟良崮形成了合圍之勢。

雙方發生激戰,由於粟裕帶領的華野軍的強大火力,讓張靈甫難以抵抗。張靈甫不得不帶領他的七十四師,退守到孟良崮山上,固守待援。

可是,張靈甫不知道的是孟良崮是石頭山,上面沒有吃的更沒有水源。若是張靈甫等不來援軍,他只有死路一條。

粟裕帶領的華野軍沒有給張靈甫等援軍的機會,他們深知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僅用了四天四夜的時間,就把張靈甫的七十四師給殲滅了。

這個消息一出來,蔣介石沒有想到,他想不到被他倚重的七十四師,竟然如此容易地被人家給滅了。

七十四師的被殲,對蔣介石來說打擊是巨大的。

另一個就是毛澤東沒有想到,他沒有想到華野軍戰鬥力竟然如此的強悍,他們強悍到把國民黨最為精銳的一個部隊給打敗了。

所以,說到一個名將,被更厲害的一個名將打敗的故事,我就想到了孟良崮之戰,就想到了粟裕將軍。


應州公子


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5場戰役,尤其最後一場,影響了上下五千年! 1.長平之戰:戰國末期,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佔長平,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長平之戰是戰國曆史的最後轉折,至此秦國的統一隻是時間問題,如果秦軍輸了,那最後統一六國的就不一定是秦了。

2.垓下之戰: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在楚漢戰爭中,楚漢兩軍在垓下進行的一場戰略決戰。垓下之戰,是楚漢相爭中決定性的戰役,它既是楚漢相爭的終結點,又是漢王朝繁榮強盛的起點。如果項羽贏了,那我們現在應該叫楚族了。

3.赤壁之戰: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在長江赤壁和曹操大軍對戰,這一戰曹操北迴,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如果曹操贏了,那就是統一全國,直接建立魏朝,也不會有後面的五胡亂華了。

4.山海關大戰:1644年四月,清攝政王多爾袞率八旗軍與明總兵吳三桂合兵,在山海關內外擊敗李自成大順軍。此戰的勝利,開啟清朝入主中原,征服南明政府與大順、大西等政權,建立在全國的統治。李自成如果贏了,那中國最後一個王朝就是“大順國”了。

5.涿鹿之戰:距今大約4600年前 ,黃帝部族聯合炎帝部族與蚩尤率領的部落所進行的一場大戰。戰爭的目的,是雙方為了爭奪適於牧放和淺耕的中原地帶。涿鹿之戰如果蚩尤贏了,那我們現在改叫“九黎子孫”了,這場戰爭影響了上下五千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