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一次性傷亡最大的戰役——長平之戰

1、長平之戰前因

秦國在秦昭襄王統治之下,經商鞅變法,國力日益強盛,具備了打大仗的基本條件。

公元前262年秦先攻擊鄰國韓國,截斷韓國上黨郡與都城新鄭之間的聯繫。韓桓惠王懼怕秦國、下令韓上黨郡向秦投降,希望秦就此息兵。如此,韓上黨郡郡守馮亭立刻陷入兩難,1、打肯定是打不過秦軍,2、不戰而降,卻也說不過去,不好向老百姓交代。而且更可怕的是,秦軍長期以來亦有殺降的傳統,萬一不戰而降,反被秦軍殺之,那可就虧大了!不過此時郡守馮亭急中生智,決定不如干脆向趙國投降,或者說好聽一點叫歸順趙國。一來保全了臉面,二來保住了性命,第三趙國如果和韓國聯手,秦國並無絕對勝算。遂休書一封,快馬遞至趙國。

當時趙國國君為趙孝成王,年24歲,得此信息,感覺不費一兵一卒,白得一郡十幾座城池,心中暗喜,但秉承先帝惠文王納諫之遺風,召平陽君趙豹、平原君趙勝,他的兩個親叔叔共同商議此事。不過兩位叔叔的意見並不一致。平陽君認為接受上黨郡會帶來戰爭災禍,而平原君認為接受上黨郡會使國力增加,況且秦也未必一定能夠戰勝趙國。孝成王最終決定採納平原君意見,(也有可能是覺得平原君意見與自己想法吻合,吃到嘴裡的東西要吐出去,心裡總是不高興地。)接受上黨郡。

果然,秦國一聽趙國接受了上黨郡,立即發兵攻趙。

2、長平之戰經過

公元前260年6月,秦國由左庶長王齕率軍15萬進攻上黨郡西部城池長平,趙國由廉頗率軍25萬進行抵抗。雙方前期進行了一些小規模戰鬥,秦軍勝,廉頗退守丹河以東丹朱嶺,修百里尺長城營壘堅守。廉頗認為與秦軍決戰,秦乃虎狼之師,在當時並無必勝的把握。而堅守不出,與秦軍拼消耗,雖然當時趙國糧草不多,但是秦國也不多,而且長平離邯鄲比秦都咸陽更近,糧草運輸更便捷,故廉頗的主要戰略思想就是持久戰。這與抗戰初期,蔣委員長的戰略思路是一樣的。

不過可惜的是,孝成王可不是委員長,多次督促廉頗主動出戰。其實孝成王作為一國之君也不是傻子,為什麼反覆督促廉頗主動出戰呢?1、估計趙王認為我軍25萬,秦軍15萬,人數上佔有優勢,2、更重要的迫於國內糧食生產收割的壓力。趙國總人口300萬,除去老年人、小孩和婦女,青壯年60萬人左右,三分之一的青壯年人在前線,現在正是農曆6月,秋收季節,如果不能儘快的結束戰鬥,今年的秋收就沒有了,明年的糧食就必然緊張。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他們之所以偉大,有一項技能是必不可少的,就是什麼可以放棄,什麼必須守住。有時候放棄的東西可能就是幾十萬條鮮活的生命或者十座城池,在一般人看來簡直無法承受。現在趙孝成王可能需要放棄的就是明年要吃飽飯的想法,可惜他既不是委員長,更不是主席。主席當年為了趕英超美,達到儘快工業化的戰略目標,那可是敢於叫農民朋友們勒緊褲腰帶的啊!

繼續講長平之戰經過,其實在秦軍剛開始發兵攻趙的時候,趙有想過求和,把上黨郡還給秦,並且派了使臣去秦國求和,秦昭襄王高規格接待趙使臣。其實秦此時的想法已經不僅僅是一個上黨郡了,它想的已經是要從根本上徹底擊敗趙國。故使用迷惑之計,讓其他諸侯國誤以為秦趙兩國關係很好,斷絕其他諸侯國參與兩國戰爭的想法。同時,史書上記載,秦王用范雎反間計,讓趙括取代廉頗。趙孝成王雖然年輕,卻也不是傻子,臨陣換將有多麼大的風險,他不是沒有考慮過,反間計應該只是一個民間傳說。真實的原因應該是:1、 趙括的父親趙奢,其一輩子最著名的一場戰役是公元前269年的閼與之戰,趙奢殺胡楊、大敗秦軍。2、當時趙王本來是想派廉頗率軍迎敵,廉頗卻認為沒有必要為了一個小地方與秦大動干戈,故改派趙奢為將軍。3、趙括自幼的確熟讀兵書,連他父親趙奢都說不過他。4、秦軍主帥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王齕,而不是四大名將的白起,基於這4點,再加上即將到來的糧食危機,再不解決戰鬥,明年大概率全國都要餓肚子,孝成王最終下定決心,換廉頗,趙括上。

為儘快解決戰鬥,趙王增派20萬兵力,隨括出征,趙總兵力達到45萬,幾乎是傾盡全國之力。這時候,本次著名戰役的主角終於要出場了,他就是:殺人最多、戰國四大名將之首、人稱“人屠”的秦國武安君“白起”。公元前260年,秦昭襄王已經深深的意識到,此一戰乃秦趙兩國生死之戰,遂拜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秘密趕往前線,率軍出戰。農曆7月底,趙括率全軍出動,渡過丹河。白起見趙集結,大軍移動,知道機會已經來臨,遂命小股秦軍發起主動攻擊。秦軍且戰且退,引誘趙括深入。白起另派一支2萬5千精銳,繞過百尺嶺,佔領趙軍修建的百尺嶺長城營壘,再派一支5千人部隊,走太行道強行穿插,截斷趙軍後軍輜重並與前面佔領百尺嶺的部隊匯合,封掉趙軍出口和退路,至此,口袋已經封閉完成。不過,此時,趙軍如果發現被圍,拼死突圍,應該至少還是能夠突出幾萬人出來,畢竟趙軍有45萬人,放在任何一個地方都是一個強大的軍事存在。不過,不知什麼原因,趙括並沒有組織突圍,而是選擇了固守待援。


戰國一次性傷亡最大的戰役——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地形圖


趙軍被圍的消息同時傳至趙王、秦王耳中。趙國邯鄲已沒有多少兵可以派出,而秦國同樣也沒有多少兵可以派出。但此時秦昭襄王已經明白了自己的愛將,“人屠”白起的真正想法,遂親自下市召募兵勇,凡年15歲以上男丁,皆充作軍士。後親做主帥,領兵沿太行道與白起穿插部隊匯合,以阻擋趙軍後援。此時,趙軍已經被圍達46天,軍中開始出現人吃人現象。趙括知道,援軍再也不會來了。前260年9月,趙括組織多次突圍失敗,趙括中箭戰死。趙軍40萬人投降,白起下令全部活埋。

3、長平之戰結果

本次戰役之後,趙國元氣大傷,國力急劇下降,雖然後來在邯鄲之戰中打了勝仗,但也難以挽回滅國的命運。秦國經此一戰,在諸侯國中威信大增,諸侯聽聞白起,莫不嚇然。據梁啟超先生統計,戰國一共戰死的人大概200萬,武安君白起一人所殺的人就超過100萬,人送白起稱號“人屠”。不過,歷史詭譎之處在於,三年後,趙國同用反間計,范雎離間秦王和白起,公元前257年,白起被秦王賜劍自刎於杜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