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解作者密碼:淚盡前作者已哭成紅樓夢,壬午除夕並非雪芹忌日

再解作者密碼:淚盡前作者已哭成紅樓夢,壬午除夕並非雪芹忌日

關鍵句:

1、新紅學確定曹雪芹死於乾隆二十七年“壬午除夕”說全漏底了,站不住腳。乾隆二十七年(1763年)此年根本就沒有“壬午除夕”這一天。

2、胡適所推崇的短短89個字的脂硯齋“壬午除夕”說批註中出現了4處錯誤,豈能靠得住啊!

3、“書未成”句中的“未”字乃抄錄者由於斷句有誤而造成理解上的錯誤,於是是有意加上去的。

4原來《紅樓夢》作者“淚盡而逝”之前已經“哭成此書”,“書成,壬午除夕,芹為淚盡而逝”。

再解作者密碼:淚盡前作者已哭成紅樓夢,壬午除夕並非雪芹忌日


自1928年胡適在《考證紅樓夢的新材料》中提出,按照脂硯齋批註,紅樓夢作者曹雪芹死於乾隆二十七年“壬午除夕”。於是乎,主流紅學奉胡適言如聖旨,並確定《紅樓夢》作者曹雪芹死於1763年2月12日。殊不知,脂硯齋這段批註由於後來者在斷句上的錯誤以及抄手在過錄中的抄錯、誤解加字等原因,導致理解上的錯誤,在紅學研究史上留下了諸多遺憾乃至誤導!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這段脂硯齋硃色批語原文(甲戌本):

再解作者密碼:淚盡前作者已哭成紅樓夢,壬午除夕並非雪芹忌日

[甲戌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淚哭成此書壬午除夕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餘常哭芹淚亦待盡每意覓青埂峰再問石兄餘不遇癩頭和尚何悵悵。

今而後惟願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書何本餘二人亦大快遂心於九泉矣。

甲午八日淚筆]

這段批語是在《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甲戌本)第一回第一個標題詩“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的頁眉處所批。批註不帶標點,故未曾斷句。(附批註原文)

再解作者密碼:淚盡前作者已哭成紅樓夢,壬午除夕並非雪芹忌日

一、胡適所推崇的短短89個字的批註中出現了4處錯誤,豈能靠得住啊!

此段脂批全文只有89個字,遺憾的是,短短89個字的批註中出現了4處錯誤。

第一處錯: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淚哭成此書壬午除夕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句中,第一句“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淚”句是與標題詩“一把辛酸淚”相呼應,與下句“哭成此書”在語義上無關聯,所以此處用句號斷句。

然後“哭成此書”句明確告訴讀者此書已經哭成。然而給出“壬午除夕”這個時間句之後,突然又出現了一個“書未成”句,這在語言邏輯上是不對的。前句說已“哭成此書”,後句又說“書未成”。

書究竟是成了還是未成呢?試想,脂硯齋可以犯如此低級的錯誤嗎?!

第二處錯:每意覓青埂峰”句中的“意覓”應為“思覓”,“思覓”一詞為東北俚語,在文本中多處出現。故有的抄本改成了“思覓”。

第三處錯:是書何本”句中的“何本”應為“何幸”才對。句中“何本”一詞無法理解。所以後來的抄本有的改為“是書何幸”。

第四處錯:甲午八日淚筆”句中的“

”應為“”才對,此為曆法基本常識。所以脂批旁邊有黑筆糾錯說:“此為八月”。

因何會出現如此多的錯誤呢?自然是抄手在過錄環節中的筆誤。

因為我們所看到的脂批本都是過錄本而非稿本,過錄中出現的錯誤由多種原因造成。再說經多少抄者過錄,不得而知,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抄寫過程在中出現抄錯、抄漏、改錯、加錯等問題在所難免。

再解作者密碼:淚盡前作者已哭成紅樓夢,壬午除夕並非雪芹忌日

二、“書未成”句中的“未”字是抄錄者由於理解錯誤而加上去的筆誤

89個字的批註中因過錄而造成了四處重大錯誤,足以證明:批註的權威性遭到破壞而產生了質疑。胡適卻沒有意識到這一要害問題,或許苦於找不到作者忌日證據,俄見“壬午除夕”便硬拽著入了座,再也顧不得也不想顧那抄錄筆誤等瑣碎事了。於是,演繹了與“腰斬紅樓夢”可“媲美”的第二個紅學史上的笑劇。

接下來我們再來分析一下:“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淚哭成此書壬午除夕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句中,第一句“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淚”句是與標題詩“一把辛酸淚”相呼應,與下句“哭成此書”在語義上無關聯,所以此處用句號斷句。

然後,“哭成此書壬午除夕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句中的“哭成此書

”與“書未成”在前後語義表達上出現了背向矛盾,語言邏輯有誤。那麼,我們來共同分析一下:這裡前後句矛盾,要麼前句錯,要麼後句出了問題。假如前句錯的話,“哭成此書”整句錯,這可能性不大。因為此四字任你怎麼改怎麼加怎麼抄錯都無法與後句“書未成”在語義上相銜接。那麼只有後句“書未成”句出問題了。

本著大膽推理,小心求證的原則,我們大膽推理“書未成”中的“”字是抄錄者有意加上去的。

再解作者密碼:淚盡前作者已哭成紅樓夢,壬午除夕並非雪芹忌日

三、“書未成”句中的“未”字乃抄錄者有意加上去的,小心求證:

1、短短89個字的脂批出現四大硬傷,只能說明脂批由於過錄筆誤(包括人為)有失完璧,需要小心求證方可為證。胡適說不可信。

2、由於斷句問題而出現了理解上的錯誤。

文字有了標點以後表達上才趨於更加完美而準確。所以有史以來,斷句笑話頗多:“下雨天留我不留”句典型有味。客問:下雨天,留我不留?主回:下雨,天留我不留。客又說:下雨,天留我不?留!主又答:下雨,天留,我不留。

這就是方塊字無標點時候在理解上的麻煩,也容易鬧笑話,胡適鬧笑話恰恰吃了此虧。

再解作者密碼:淚盡前作者已哭成紅樓夢,壬午除夕並非雪芹忌日

四、我們先來看看胡適的斷句:

[甲戌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淚,哭成此書。壬午除夕,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餘常哭芹,淚亦待盡。每意覓青埂峰再問石兄,餘不遇癩頭和尚何?悵悵!

今而後惟願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書何本!餘二人亦大快遂心於九泉矣!

甲午八日淚筆]

求證:為什麼說胡適吃了斷句上的虧呢?看看“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淚”句明顯是上接標題詩“一把辛酸淚......誰解其中味”句的,脂硯齋說了:“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淚”。此處應該斷句才對,因為此句與後句“哭成此書”在句意上無關聯。可是胡適恰恰在“

哭成此書”之後斷了句。何意呢?難道不解其意而斷錯句了嗎?非矣!

是因為胡適認定“壬午除夕,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句是個完整句,而且在他心目中“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的這個概念已經定型,他太偏向於這個概念,他也不願意有任何的證據來推翻這個已經定型的概念。那麼“哭成此書”句是個推翻他定型概念的硬傷,而且是那麼得肯定且有力。怎麼辦?胡適採用了矛盾排除法,將“哭成此書”這個肯定句直接推給了八竿子打不著的“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淚”句的懷抱中去了,而且斷了句。

於是有心者琢磨琢磨感覺不對,但又拿不出推翻其論點的證據;無意者隨人所妍;更多研究者奉胡適為紅學神將,只有搖旗吶喊那能分心細剔。

再解作者密碼:淚盡前作者已哭成紅樓夢,壬午除夕並非雪芹忌日

五、再來看看我的斷句,定然會讓你眼前一亮:

[甲戌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淚。哭成此書,壬午除夕。書成,芹為淚盡而逝。餘常哭芹,淚亦待盡。每思覓青埂峰再問石兄,餘不遇癩頭和尚何?悵悵!

今而後惟願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書何幸!餘二人亦大快遂心於九泉矣!

甲午八月淚筆]

原來脂硯齋並沒有說《紅樓夢》作者曹雪芹死於“壬午除夕”,而是說:“哭成此書”的時間是“壬午除夕”。然後說“書成”後“芹為淚盡而逝”。

如此看來,紅樓夢作者在淚盡而逝之前,已經哭成此書,壬午除夕。書成,芹為淚盡而逝。這也正好印證了俞平伯老先生臨終所言:“程高本”刊發之前就發現有完整的紅樓夢百二十回抄本,還親見實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