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解密:“湖廣填四川”的來龍去脈


在富饒的川渝大地上,很多人都有“麻城孝感鄉”的記憶。這是許多“湖廣填四川”遷徙而來的家族口口相傳的祖籍地,也成為了人們心中一縷模糊而久遠的鄉愁。孝感鄉究竟在什麼地方?“湖廣填四川”又是怎麼回事?為四川地區帶來了什麼影響?現在的四川人和重慶人,究竟是何人的後代?|

歷史解密:“湖廣填四川”的來龍去脈

而進行“湖廣填四川”最早可以追隨到公元1639年,張獻忠率領農民起義大軍入川,大肆屠殺本地的四川人。據《明史•列傳第一百九十七•流賊傳》中記載“凡城鎮村莊房屋皆縱火焚燬,而倉廩山林也遭毀滅。四鄉無人跡,皆成曠野”。順治三年,張獻忠戰死,清軍入川。

清軍入川,並不代表著四川地區的戰火結束,而是又一個噩夢的開始。

清軍在四川地區又先後進行了平定南明的戰爭和平定三藩之亂的戰爭。在這三十多年的時間裡,四川飽受戰火的摧殘,再加上連續不斷的災荒,直接導致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人口銳減。明末,戶部上關於四川的人口記載有400多萬。但是到了康熙二十四年,再次進行人口統計,四川竟然只剩下9萬餘人。

歷史解密:“湖廣填四川”的來龍去脈

四川古稱巴蜀,我國西部最大的盆地。因為這裡溫潤溫和、土地平坦使這裡土地肥沃,歷朝歷代,四川都是西部最大的糧食產地。所以這裡人丁興旺、百業興盛。在南宋時期,四川地區的人口甚至達到了一千多萬人。

其實,早在康熙七年的時候,四川巡撫張德地就向康熙帝上表稱,四川現在已經是滿目瘡痍,人煙稀少,很難恢復一省之民力,朝廷派下的賦稅指標,四川更是無法完成。同時希望朝廷能下旨移民來填充四川人口不足的問題。在當時這個意見得到了年輕的康熙皇帝極大的支持,但是,面對當時礙於清朝對四川的控制裡還比較薄弱,四川不少的地區還存在一些反清的勢力,朝廷沒有心思安排移民大計,只得先將其擱置。到了三藩平底以後,四川局勢才安定下來,朝廷才考慮移民填四川的問題。

歷史解密:“湖廣填四川”的來龍去脈


終於,在康熙三三十三年,經過朝中大臣的重新商議之後,一致同意從兩湖、兩廣地區遷移人來填充四川。並正式頒佈《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詔》,下旨從湖南、湖北、廣東等地大舉向四川移民。

為了鼓勵老百姓積極主動的參與這次大規模的移民運動,朝廷還頒佈一系列的惠民政策。例如移民去四川的老百姓,朝廷將分配土地歸其私人所有,減免稅賦。再如攜帶子女舉家遷往四川者,朝廷不僅為其解決戶籍問題,還發放一定補助,對移民原籍地當局和入四川落業定居地當局,要求配合移送核實,安排上戶籍、編入保甲。對於那些出生在四川的移民二代,朝廷恩旨永不加賦。而在四川各地的官員們必須妥善的安排移民,因為移民的數量直接納入了官員的考核之中,如果移民工作做得好,他們的官就升得快……

歷史解密:“湖廣填四川”的來龍去脈

在這些政策的引導下,長達一個世紀的湖廣填四川的移民運動拉開了序幕。這次移民從康熙三十三年開始,一直持續到道光年間才停止,移民的人數達100多萬人,涉及當時的十餘個省份,但是主要的人口都是以湖北、湖南、廣東等地為主。正如清末《成都通覽》裡所記錄現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廣佔25%,河南、山東5%,陝西10%,雲南、貴州15%,江西15%,安徽5%,江蘇、浙江10%,廣東、廣西10%,福建、山西、甘肅5%。

歷史解密:“湖廣填四川”的來龍去脈

在這次“湖廣填四川”的大移民中,大多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奉皇帝的旨意入川,屬於地區性移民;第二類是為了生存在入川,他們大多數人事為了躲避災荒,為了一家人的生存,才拖家帶口的來到四川;最後一類則是商人入川。一些商人看見四川的發展潛力,選擇將自己的商號開到了四川各地,有的商人直接在四川落戶。

歷史解密:“湖廣填四川”的來龍去脈

因為移民不斷地湧入四川地區,飽受創傷的天府之國逐漸恢復了生機,荒蕪的土地被人民重新開墾,廢棄的集市也有了商販的叫賣。到了清道光年間,四川地區已經恢復了天府之國的興盛。隨著時光遠去,移民的後代已經成為四川當地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直到今天,很多的四川人坐在一起談論自己的祖籍時,他們都會說自己是湖北或者廣東人的後代,還有一些人每年堅持回祖籍地祭祖。這大概就是中國人骨子裡化不開的家國情懷吧。

如果你也是湖廣填四川后人,可以把你的家譜拍照發出來一起來尋找你的族人或者分享你的家族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