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王維人生知己,嘆摩詰人生足矣

或許是因為那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思鄉情切認識了他,因為那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雄渾壯闊熟悉了他,更因為那句“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支”的細膩情思傾心於他。

“文藝男青年”、“詩畫大家”、“山水詩人”是王維在當代人眼中的人設,“九歲知屬詞”,十七歲擁有自己的代表作,聲動京城,二十一歲進士及第,才華橫溢。

他的詩詞清新脫俗,融情於景,以描寫親情、愛情聞名於世,為後世所傳頌,但縱觀他的編年體詩作,大量充斥於其間的,是與友人的詩歌來往。

現在,我們跟著王維的詩作一窺他的友情。

岐王:人生路上第一位提攜者

若按當今的說法,玄宗時期的岐王,應是王維人生路上的第一位貴人。

岐王,李範,是前朝睿宗李旦第四子,當朝皇帝李隆基的四弟,王維十五歲便離家遊學,開元七年,十九歲的王維赴長安參加京兆府試,中解元。

解元是府試第一名,唐朝把皇城長安的所在地雍州設為京兆府,京兆府權利大,不受上級約束,好比如今的北京重點高中,大多學子,都可上名校,許多被京兆府選中的子弟,都可中舉,

高中解元,加上兩年前轟動一時的那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在京城的王維聲名大震,頗得當朝顯貴垂憐,岐王好學工書,雅愛文章之士,和王維成了好友。

岐王帶著王維遍遊名仕,遍訪名家,王維曾陪同岐王遊覽楊氏的豪華大別墅,賦詩一首:

楊子談經所,淮王載酒過。興闌啼鳥換,坐久落花多。逕轉回銀燭,林開散玉珂。嚴城時未起,前路擁笙歌。

——王維《從岐王過楊氏別業應教》


但天生才氣的王維卻在開元八年二月的考試中落第,中舉的子弟,大多都有在朝貴人扶持,而王維僅僅憑藉著自己的才學希冀中舉。

知王維人生知己,嘆摩詰人生足矣


這次岐王發揮了作用,他將王維引薦給自己同父異母的姐姐玉真公主,玉真公主和玄宗為一母兄妹,頗得的唐玄宗疼愛,王維為玉真公主寫詞,深得玉真公主歡心。

第二年,有了貴人的抬愛,王維在科考中榮登榜首。年少成名,青年有為,王維的做官之路由此開啟。

起初王維擔任太樂丞,負責皇家歌舞的編排。

但好景不長,因為伶人的過錯,將只能供皇帝觀賞的黃獅子舞私自表演,加之當時唐玄宗執政初期,怕諸王奪位,因岐王的緣故,王維被貶謫。

岐王在王維最青春年少的時間裡,帶著王維目睹權貴生活,結交有志之士,且為才氣卓然的王維中舉奉上一臂之力,可謂是王維一生都銘記的人。

綦毋潛:年少知己

綦毋潛(qi wu qian),被認為是唐代最著名的江西詩人。

綦毋潛十五歲來到長安參加考試,期間與王維交好,因二人志趣相投,兩人詩作風格相近,遂成好友。

開元九年,王維擢進士第,而綦毋潛落第還鄉,王維作詩勸慰。

在詩作《送綦毋潛落第還鄉》中,他這樣說:

聖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遂令東山客,不得顧采薇。既至金門遠,孰雲吾道非。江淮度寒食,京洛縫春衣。置酒長安道,同心與我違。行當浮桂棹,未幾拂荊扉。遠樹帶行客,孤城當落暉。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

——王維《送綦毋潛落第還鄉》

曾經落榜的王維深深懂得綦毋潛內心的苦楚與壯志難酬,他勸慰綦毋潛,遠樹、落日,都在送你的遠去,你沒有獲得任用,只是知音未到,時運不濟,但你一定有用武之地。

五年以後,開元十四年,綦毋潛終得償所願,高中進士,官秘書省校書郎。

在他們曾經分別的時間裡,王維任官,被貶,後厭倦官場,返回長安,閒賦在家,兩人時常相見,談詩論賦,好不暢快。

知王維人生知己,嘆摩詰人生足矣


任官三年後,綦毋潛為官場所困,棄官還江東,王維在送別時寫詩贈之,既是友人規勸,又表達了自己歸隱的意圖。

綦毋潛的仕途之路起起伏伏。歸隱不久,重又新出仕,官至右拾遺,這時的王維經張九齡推舉,也擔任了朝廷五品官員。

綦毋潛上任後,經歷安史之亂、朝中變革,遂痛下決心歸隱,永不赴官場,王維親自送他離開。

也許最好的朋友,就是不管任何時候,不管你做任何決定,都義無反顧地支持你,綦毋潛和王維在年少時相識相知,作為發小,綦毋潛每一次仕途不順,意圖歸隱,王維都會寫詩贈予,言辭之間,滿是支持。

孟浩然:那個一眼便追隨數年的兄長

孟浩然比王維年長十二歲,相比於王維的年少成名,孟浩然的仕途之路就顯得相對坎坷。

開元十七年,王維經歷了身中狀元、入朝為官、謫貶發配種種沉浮後,偷偷地跑到長安,閒賦在家,過起了閒雲野鶴一般的生活。

而此時的孟浩然,才學滿腹且世人皆知,只是三十九歲還沒有尋覓到一份官職,他來到京城,準備參加科舉考試。

羈留長安的孟浩然在涼亭遊玩,恰逢小他十二歲的王維,王維慧眼識人,當即成了他的小迷弟,要為他作畫一副,王維的繪畫功底自然不差,兩個名滿天下的人不久就成了忘年交。

曾有一則軼事,說王維為官時,孟浩然來拜訪他,忽而唐玄宗進門,嚇得孟浩然鑽到了王維的床底下,真假已無從可考,但根據王維的詩作記載,此時的他,被貶至濟州任官,來到京城,也只是躲避官場。與傳說中玄宗的突然到訪,顯然有很大出入。


知王維人生知己,嘆摩詰人生足矣


孟浩然落第後一度滯留長安,在開元十七年的冬天,歸還家鄉襄陽,寫下《留別王維》,中有一句“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對於該句,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因為王維任官,卻沒有給孟浩然謀一份官職,而使孟浩然寫出這樣酸溜溜的話。

但我更願意相信,孟浩然向自己的好友傾訴自身境遇:

世事艱難,誰又會接濟我呢,世上的知音,本就難覓。

王維也誠懇地回孟浩然:

杜門不欲出,久與世情疏。以此為長策,勸君歸舊廬。 醉歌田舍酒,笑讀古人書。好是一生事,無勞獻子虛。

——王維《送孟八浩然歸襄陽二首》

他說:

“我也不參與朝事很久了,與世情漸漸疏遠,其實迴歸舊廬也是不錯的選擇”。

誰曾想,十一年之後,孟浩然在襄陽溘然長逝。

王維在赴嶺南考察的路上,經過襄陽,聽聞此事,心情沉重的寫下《哭孟浩然》:

故人不可見,漢水日東流,借問襄陽老,江山空蔡洲。

——王維《哭孟浩然》


無限難過和悲哀湧上心頭,昔日的好友,如今再難相見,步入中年的王維,面對孟浩然的長逝,無比感傷。

無論孟浩然和王維是否有過嫌隙,但時間流逝,曾經心中的那份友情,定不會被時間抹去,在孟浩然去世之後,王維為他修葺墓地,定時探望,在他心中,孟浩然永遠是那個一眼便追隨數年的兄長。

張九齡:中年遇到的貴人

若說岐王李範是王維青年時代的提攜者,那張九齡則是他中年的貴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因這兩句千古傳頌的詩而被世人銘記,卻很少有人熟知他的另一重身份——政治家和盛世名相。

張九齡為官忠誠正直,不趨炎附勢,不落井下石,王維閒賦在長安的時間裡,與張九齡交好。

開元二十二年秋,王維由長安進入洛陽,約好與其表弟崔興宗在菊花節相見,共賞洛陽的菊花,經歷打擊之後,王維入朝為官的志向趨於平淡,但張九齡廣納賢才的政績在百姓間口口相傳。

王維給張九齡寫了一封自薦信《上張令公》,先對張九齡任人唯賢大加讚賞,“致君光帝典,薦士滿公車”,後對他的風度氣質誇獎,“匈奴遙俯伏,漢相儼簪裾”——以漢相王商為參照,說明張九齡儀表堂堂,有漢相威儀,緊接著,表達了自己對於國事朝廷的渴望。

珥筆趨丹陛,垂璫上玉除。步簷青瑣闥,方幰畫輪車。 市閱千金字,朝聞五色書。致君光帝典,薦士滿公車。 伏奏回金駕,橫經重石渠。從茲罷角牴,且復幸儲胥。 天統知堯後,王章笑魯初。匈奴遙俯伏,漢相儼簪裾。 賈生非不遇,汲黯自堪疏。學易思求我,言詩或起予。 當從大夫後,何惜隸人餘。

——王維《上張令公》


知王維人生知己,嘆摩詰人生足矣


不久,張九齡進封,王維拜右拾遺。

接到任命,王維興奮地寫下《獻始興公》,表示願為張九齡效力。他的政治熱情又一次被激發了。

寧棲野樹林,寧飲澗水流。不用坐粱肉,崎嶇見王侯。 鄙哉匹夫節,布褐將白頭。任智誠則短,守任固其優。 側聞大君子,安問黨與讎。所不賣公器,動為蒼生謀。 賤子跪自陳,可為帳下不。感激有公議,曲私非所求。

——王維《獻始興公》


官場變化多端。

兩年後,張九齡接連被罷官,對於自己的貴人,王維有感而發,寫下《寄荊州張丞相》:

所思竟何在,悵望深荊門。舉世無相識,終身思舊恩。方將與農圃,藝植老丘園。目盡南飛雁,何由寄一言。

——王維《寄荊州張丞相》

他說:我會終身銘記張大人的知遇之恩,不久後,我也會迴歸田園,做一田間老民。

王維敬重、欽佩張九齡,因為他大公無私,知人善用,自從張九齡失勢後,王維對官場的熱情瞬間冷卻,張九齡對於王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知王維人生知己,嘆摩詰人生足矣

傳王維《輞川圖》絹本,現藏日本聖福寺

王維的一生,好友眾多,且感情真摯,但通讀王維的詩作,字裡行間,對以上幾人更有別樣的情誼。

人的一生,有這樣幾位知己,足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