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豆汁”等传统小吃为例,看《新世界》中的市井文化

孙红雷、万茜等主演的《新世界》,可以说是一部北京味十足的电视剧。观众通过《新世界》的剧情,领略到了旧时的老北京文化。

《新世界》的剧情,从家长里短的片汤话、菜油酱醋的生活琐碎,到"四门三桥五牌楼"、"五府六部七司三院"、"九门十个庙"、"西山八院"等历史细节。

细致地囊括了以琴书、单弦、京剧为代表的京派文化和以"开眼界(新鲜事)、

局器(仗义)、褶子了(遇到不好办的事了)、

盖了帽了(好到了极点)、撒丫子(放开步子跑)、开瓢儿(头被打破)、

齐活、平蹚、开涮等京味方言,让我们领略到了历史上老北京的人文概貌。

以“豆汁”等传统小吃为例,看《新世界》中的市井文化

《新世界》全剧中即贯穿有威严又辉煌的紫禁城,还有宏伟肃穆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

有古色古香的的雍和宫,白云观、大钟寺、白塔寺;

有幽静的陶然亭、紫竹院;有秀丽的北海、什刹海;

还有市井味十足的"东单西四鼓楼前"等风物景观。

以“豆汁”等传统小吃为例,看《新世界》中的市井文化

头条搜索“新世界”告别磨磨唧唧的剧情,先人一步知晓大结局

在观看《新世界》时,剧情里频频出现的黄包车、钟表铺,是否让你浮想多多。

还有红彤彤的冰糖葫芦、闻其声知其人的糖人匠;

肝香肠肥,味浓不腻的老北京炒肝;

回味酸爽、食不下咽的豆汁;

香味扑鼻、酥脆掉渣的芝麻火烧;

铜锅炭火、肥瘦适中的涮羊肉等独特的京味美食、习俗所构成了的一部京味儿文化。

以“豆汁”等传统小吃为例,看《新世界》中的市井文化

言归正传,我们通过歇后语,了解一下"老北京的"地域文化和饮食习俗。

前门楼子——九丈九!

《前门楼子九丈九》是一部电视剧,但在老北京文化里,

"前门楼子——九丈九"还是形象性很强的歇后语。

这里所指的前门是北京内城以南,位于正中间的一个门"正阳门"。

"正阳门"竖立在内城的正前方,坐北朝南,巍峨壮观。

古代历史时期,九丈九是雄伟雄壮的一种代称。

"九丈九"用当下的计量公式法计算的话,一丈则是十尺,九丈九也就是99尺,无非是约33米的高度。

但是,现实中的正阳门城楼高度为42米,而箭楼的高度是38米,远远比俗语中所述的九丈九要高了很多,所以尽显气势磅礴,威风凛凛之势。

以“豆汁”等传统小吃为例,看《新世界》中的市井文化

使用头条搜索“北京前门”了解“前门”也就是“正阳门”的历史。

正阳门位于北京市天安门广场南侧。是明朝、清朝北京内城的正南门。

以“豆汁”等传统小吃为例,看《新世界》中的市井文化

胡同里扛竹竿——直进直出!

"大胡同三百六,小胡同如牛毛"则说明北京的胡同之多。

帝都北京有大大小的街巷约4600余条,一般的胡同平均宽度大约有2米左右。

最宽的胡同为4米左右(长安街除外),最窄的胡同也就40厘米左右。

这就意味着,两个人南北对向而行相遇时,则需要侧身而行。

最长的胡同则是东、西交民巷,最短的胡同则是贯通巷,位于前门外,约有三十米长左右。

老北京的胡同基本都是呈现正东正西、正南正北状的一种直立性,没有弯曲的胡同。

正因为竹竿又长又细,所以扛着竹竿行驶在窄胡同里,是不可以曲里拐弯的。

只有直着进、直着出,于是就有了"胡同里扛竹竿——直进直出"

这种描述即是对老北京胡同的真实写照,也是描述北京人的豪爽、直率,说话办事,喜欢直来直去,不喜欢拐弯儿抹角,闪烁其辞的一种性格。

以“豆汁”等传统小吃为例,看《新世界》中的市井文化

使用头条搜索“北京胡同”了解帝都北京的南锣鼓巷、烟袋斜街、帽儿胡同、国子监街、琉璃厂、金鱼胡同、东交民巷、西交民巷、菊儿胡同、八大胡同等十大胡同的历史。

以“豆汁”等传统小吃为例,看《新世界》中的市井文化

有人就有商机,有胡同就有商贩。

故而,在北京城的每一条胡同里也就出现了走街串巷的卖货郎,林林总总的商贩,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你瞧:胡同里来了一位吹糖人的手艺人。

吹糖人的出身——好大口气!

在古时,帝都北京的街头巷尾总能见到各式各样的小商贩。

当下的老北京人,偶尔会在一些电视剧的场景中回想起那些童年的往事,

回想起那些穿梭于大街小巷中打铜锣吹糖人的小商贩。

再过去,这种类似于卖货郎的小商贩会将肩挑的担子置放于街巷闹市路边,

提出铜锣"咣"、"咣"、"咣"地击打一番,以此来吸引小孩儿们,

然后则会坐在担子一侧的小板凳上,用工具从小铁锅中,掘出拇指般大的一块糖稀,置于手中,并搓成长条状,

再将其放进制作不同类型糖人的木制模子里,通过竹管吹一吹,糖稀就迅速地臌胀起来,

这时将模子打开,就变成了小老虎、小老鼠,或各色各样的动物及人物。

虽说,吹糖人是小本经营。但吹糖人亦是一门手艺,还要有巧妙掌控吹气的力度。

所以,旧时的北京人就常以"吹糖人的出身——好大口气"来形容一些爱吹牛、说大话的人。

以“豆汁”等传统小吃为例,看《新世界》中的市井文化

使用头条搜索“炒肝”领略老北京的特色美食。

炒肝是北京内外八城颇具盛名的风味小吃。

是在风靡宋朝时期的美食"熬肝"和"炒肺"的基础上演变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民间小吃。

以“豆汁”等传统小吃为例,看《新世界》中的市井文化

豆汁,比黄连还令人难以下咽的一种老北京美食。

老太太喝豆汁——好稀!

过去,北京南北城的里里外外,庙会上,胡同边,都有大大小小的豆汁摊。

豆汁摊,很简单,一个长条案,几个长条凳,大铁锅一口,咸菜丝一盘,就可以练摊了。

炕桌一张,板凳若干,小铁锅一口,几只大小不同的粗瓷碗,也是一个豆汁摊。

大铁锅里熬着灰绿色的豆汁,铁锅中不断地散发出一种酸嗖嗖的怪味儿。

卖豆汁的小商贩也不要吆喝来招揽顾客,而是利用一把铁勺不断地敲打着铁锅沿,还时不时地将浮在锅面上的豆汁泡沫撇出去。

这时,早起遛弯、上班或带着小孩出门的阿娘们,看见了豆汁摊儿就情不自禁地走上前去,

将孩子放在凳子上,点上两个酥酥脆脆的焦圈哄着孩子吃,

自己则捧着一大碗热豆汁喝了起来,还不时吃着拌了辣椒末的咸菜丝儿。

老北京人喝豆汁儿,就喜欢热乎乎的、稀溜溜、酸中带甜的这种味儿。

豆汁儿搭配焦圈儿,是帝都北京最传统的一种风味美食。

就如同天津卫爱吃嘎巴菜,河南人钟爱胡辣汤、烩面,陕北人喜欢吃羊肉泡馍、葫芦头一样,都让人欲罢不能。

以“豆汁”等传统小吃为例,看《新世界》中的市井文化

使用头条搜索“豆汁”品尝老北京独具特色的传统小吃。

喝豆汁是一种享受,第一次喝,可能因为其酸爽的口感而难以下咽。

相信果儿,你坚持趁着热乎乎的时候捏着鼻子喝下去,你会和果儿一样爱上豆汁的这种味道。

以至于为了喝一碗热乎乎的豆汁,而满街寻觅。

以“豆汁”等传统小吃为例,看《新世界》中的市井文化

根据《燕京风俗录》记载,豆汁最早出现在辽代,是辽国时期风靡于民间的一种食物,距今来说拥有上千年的历史。

这是一种利用绿豆和白玉米磨制之后发酵制成,既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又促进人体消化。

中医学则认为豆汁既有清热解毒、消暑止渴的作用,还有利尿开胃的一些功效。

过去,一些讲究的人,则喜欢去专业的豆汁铺子里喝豆汁。

那灰绿色的豆汁儿配上白色的瓷碗,青花瓷的碟子里配上一些红、白相间的金丝咸菜。

再搭配上两个色泽深黄,形如手镯,焦香酥脆,风味独特的焦圈儿,

都让每一个老北京人都会情不自禁地想捧起一碗又酸又馊的豆汁,回味一下那无穷的酸爽。

豆汁儿,不仅仅是一种风味美食,更是代表着京味文化的一种传承,就如同北京精神一样,源远流长,历久弥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