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屯田制度的消亡,朝廷默許的慘痛後果

古代交通不發達,戰爭之時運輸糧草是一個大問題,陸路運輸的話,交通不便而且路上運糧之人也消耗巨大,成本方面不切合實際。水路運輸的話,有很多限制,特別是雄關險要之地更是無法到達。為了解決部隊的糧草問題,自漢代後,各朝代多采用漢代的屯田制度保障部隊的糧草供給。

到明初,屯田制度已經存在了1500多年,依靠屯田,建立起數個強大的王朝。

明朝屯田制度的消亡,朝廷默許的慘痛後果

屯田遺址

明朝的屯田制度

太祖初,立民兵萬戶府,寓兵於農,其法最善。——《明史》志第五十三 食貨一

明朝雖是統一的王朝,但是北方蒙古族勢力不斷騷擾著大明朝的邊疆,為此,明朝不得不維持100多萬的常備軍。龐大的常備軍,即便是平常,糧草的消耗也是巨大的,依靠全國百姓養活這100多萬人,也不是不是不可能,但糧草運輸卻成了不切實際的問題,所以明朝也延續了漢朝的屯田制度。

明朝屯田制度的消亡,朝廷默許的慘痛後果

明朝衛所百姓

明朝屯田制度大體分為軍屯田、民屯田與商屯田,軍屯有衛所負責,民屯田有有司官吏負責,三種屯田方式中以軍屯田為主,其他兩個方式為輔。

  • 1、民屯田與商屯田

移民就寬鄉,或召募或罪徙者為民屯,皆領之有司,而軍屯則領之衛所。——《明史》志第五十三 食貨一


明朝屯田制度的消亡,朝廷默許的慘痛後果

明朝產鹽圖

從《明史》可知民屯田多為移民、罪犯或招募的人員,只是作為軍屯田的一種補充,遠不如衛所屯田廣泛。與民屯田性質差不多的商屯田,商屯田,顧名思義,是商人負責的屯田。商屯田的出現與古代鹽業有關,一般情況,鹽業是掌握在國家手中,商人要想獲得可以販賣的食鹽需要向政府交納足額的糧食,而且必須把糧食運輸到各個衛所。對於商人來說,與政府運糧草面臨同樣的問題,那就是運費昂貴,所以商人直接在衛所附近購買田地,僱人耕種,這樣就減少了運糧的環節,節省了成本。

  • 2、軍屯田

要想徹底瞭解軍屯田的話,應先從明朝的衛所制度談起。衛所的建立正如《明史》中所說,寓兵於農民。前幾篇文章我也介紹過明朝的戶籍制度,戶籍制度把明朝百姓分為民戶、軍戶、匠戶,而衛所士兵就是所謂的軍戶,軍戶實行世襲制,要想變更軍戶的身份則是最難,除非皇帝特批、丁盡戶絕以及家中有高官產生。

明朝屯田制度的消亡,朝廷默許的慘痛後果

屯田豐收

兵部有出兵之令,而無統兵之權;五軍有統兵之權,而無出兵之令。——孫承澤《春明夢餘錄》

衛所士兵平常訓練,一有戰事,朝廷會派遣武將出任總兵,挑選衛所精銳出征。戰爭結束,武將交還總兵印,軍士再重新回到衛所。

邊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種。內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種。——《明史》志第五十三 食貨一

根據《明史》記載,可以斷定,明初朱元璋設立的軍屯田制度衛所大部分士兵平常是負責種田,生產的糧食也絕對夠養活衛所所有士兵,實現了朱元璋所說的:“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的願景。

完善的屯田制度逐漸消亡的原因

如果朱元璋設立的屯田制度能夠一直完美的執行下去的話,明朝不知道能夠延續多少年,但如此完善的屯田制度卻在一代代的傳承下走了樣,屯田制度也被荒廢了。當然屯田制度被荒廢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漫長”的歲月,屯田制度是怎麼一步步消亡的呢?

明朝屯田制度的消亡,朝廷默許的慘痛後果

朱元璋劇照

  • 1、稅收與逃亡士兵增加形成惡性循環

雖然屯田是為了滿足軍隊的糧草供應,但也必須向國家交納稅糧。屯田實質上是封建國家強迫屯兵進行生產勞動,向封建國家交納租稅,屯田軍士不僅要承擔保衛國家任務,又承擔種田任務,更有甚者還需承擔修渠築堤、轉輸運糧等。

暫且拋開其他不說,單單的交納稅糧,在永樂元年,全國軍屯田子粒兩千三百多萬餘石,而當年全國稅糧不過三千一百餘萬石,軍屯田收入佔全國稅糧的百分之七十多。朝廷每個月才給每個軍戶才發放120斤糧食,剛好滿足一個家庭所需,其餘生產的糧食必須上繳,一部分用於軍隊戰備,另一部分則直接上繳國庫,軍戶幾乎月月無餘糧,嚴重影響了屯田軍的生產積極性,軍屯田的產量也隨之下降,然而產量下降但要上交的糧食不減。

明朝屯田制度的消亡,朝廷默許的慘痛後果

明朝軍隊

不僅如此,軍戶隨著一代代繁衍,人口數量在不斷增加,發放給軍戶每月的糧食不增,導致軍戶生活條件越來越差,如果繼續這樣的情況的話,都有被餓死的可能,所以軍士們開始不斷的大逃亡。當然出現大量士兵逃亡情況還有就是戰爭的頻發,尤其是朱棣時期,幾次北征蒙古,大部分士兵被調往前線,屯田士兵減少,原本需要10個人需要才能耕種完的田地,現如今只有5個人耕種。據記載,到正統三年,逃亡明軍已達一百六十萬之眾,剩下的也盡是些老弱病殘,這樣情況嚴重破壞了屯田制度,導致糧食產量下降。

稅收的壓力導致逃亡士兵越來越多,然而逃亡士兵越多,屯田收成也越低,收成越低最後到達屯田士兵手中的糧食也越少,又加劇了士兵的逃亡。

明朝屯田制度的消亡,朝廷默許的慘痛後果

明朝士兵

  • 2、世家大族以及軍官侵佔屯田

明初之時,由於戰爭出現了地多人少的局面,為了解決田地無人耕種問題,朱元璋還採取了多次人口遷移,這樣的局面存在一個有利點是緩解了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土地兼併現象在這段期間也不存在了,但當人口數量恢復如初,土地開始出現緊缺,當然世家大族任然不敢明目張膽的侵佔屯田,畢竟這是國家的土地。

但是隨著大量逃亡士兵的出現,大面積的屯田無人耕種,開始出現荒蕪現象。世家大族開始圈地購買這些荒蕪的屯田,畢竟明朝廷也深知屯田士兵人數減少、土地荒蕪之事,賣給世家大族後還可以收取稅收,朝廷也就默認了這樣的事情。當然,購買朝廷屯田的世家大族還是算守規矩的,但有些世家大族依仗強大的背景蠶食、侵佔屯田的事情也是非常多見的,例如劉瑾、魏忠賢等更是肆無忌憚的侵佔土地,以致於屯田減少的數量與世家大族田地增加的數量嚴重不對等。

明朝屯田制度的消亡,朝廷默許的慘痛後果

魏忠賢劇照

可能有人存在疑問,士兵逃亡為什麼將領軍官不加以制止呢?說來好笑,明朝將領軍官非但不制止,反而更加樂意這樣的情況出現,因為因為士卒逃亡後,軍官便可以吃逃亡士卒的空額,這樣情況的存在,將領們還會制止士卒的逃亡嗎?

  • 3、屯田土地鹽鹼、沙化嚴重

明初,朱元璋鼓勵邊疆地區開墾土地,種植糧食,土地原有植被被破壞,導致水土流失現象嚴重。古代耕種又無化肥,本就不肥沃的土地在幾年耕種以後,土地開始鹽鹼化或者沙化,相比明初之時屯田的面積必定是減少許多。一旦土地被鹽鹼或沙化侵蝕,必將會導致更多土地被侵蝕,這也是一個惡性循環。

明朝屯田制度的消亡,朝廷默許的慘痛後果

鹽鹼土地

其實,明朝的屯田制度雖然完善,但是終其只有朱元璋一代嚴格執行,然而朱棣登基後,屯田糧食收入逐年下降,到了朱棣孫子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時期,屯田糧食收入不足100萬石,連朱元璋時期的百分之五都不到。由此可見,朱元璋美好願景的屯田制度已經全面崩潰,連明宣宗朱瞻基都不得不感慨:“軍屯已徒具虛名。

總結:

屯田制度確實解決了軍隊的糧草問題,這一點是屯田的有利之處,但是屯田也有自身的缺點,如若監督不嚴格、分配不均等現象,造成屯田士兵大量逃亡,然而將領軍官的不作為以及世家大族依靠強大的背景對屯田進行侵佔,造成屯田嚴重減少以及無人耕種的現象的出現。當然,由於對於環境無節制的開發也是造成屯田減少的原因之一,相比人為的破壞屯田制度,已經可以忽略不計。

屯田制度被破壞,外加明朝稅收低,導致國庫空缺,無法支付龐大的軍費開支,兵變時發,兵士索餉譁變,遍及各地軍衛。

明末,軍戶為了養活家人,不得已投靠起義軍,對於明朝也算是致命打擊

參考文獻

《明史》——張廷玉

《明朝的軍事制度——衛所制度》——冰歌一曲

《明代西北屯田蒲懷原因試析》——左書諤

《明太祖實錄》

《朱元璋傳》——吳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