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屯田制度的消亡,朝廷默许的惨痛后果

古代交通不发达,战争之时运输粮草是一个大问题,陆路运输的话,交通不便而且路上运粮之人也消耗巨大,成本方面不切合实际。水路运输的话,有很多限制,特别是雄关险要之地更是无法到达。为了解决部队的粮草问题,自汉代后,各朝代多采用汉代的屯田制度保障部队的粮草供给。

到明初,屯田制度已经存在了1500多年,依靠屯田,建立起数个强大的王朝。

明朝屯田制度的消亡,朝廷默许的惨痛后果

屯田遗址

明朝的屯田制度

太祖初,立民兵万户府,寓兵于农,其法最善。——《明史》志第五十三 食货一

明朝虽是统一的王朝,但是北方蒙古族势力不断骚扰着大明朝的边疆,为此,明朝不得不维持100多万的常备军。庞大的常备军,即便是平常,粮草的消耗也是巨大的,依靠全国百姓养活这100多万人,也不是不是不可能,但粮草运输却成了不切实际的问题,所以明朝也延续了汉朝的屯田制度。

明朝屯田制度的消亡,朝廷默许的惨痛后果

明朝卫所百姓

明朝屯田制度大体分为军屯田、民屯田与商屯田,军屯有卫所负责,民屯田有有司官吏负责,三种屯田方式中以军屯田为主,其他两个方式为辅。

  • 1、民屯田与商屯田

移民就宽乡,或召募或罪徙者为民屯,皆领之有司,而军屯则领之卫所。——《明史》志第五十三 食货一


明朝屯田制度的消亡,朝廷默许的惨痛后果

明朝产盐图

从《明史》可知民屯田多为移民、罪犯或招募的人员,只是作为军屯田的一种补充,远不如卫所屯田广泛。与民屯田性质差不多的商屯田,商屯田,顾名思义,是商人负责的屯田。商屯田的出现与古代盐业有关,一般情况,盐业是掌握在国家手中,商人要想获得可以贩卖的食盐需要向政府交纳足额的粮食,而且必须把粮食运输到各个卫所。对于商人来说,与政府运粮草面临同样的问题,那就是运费昂贵,所以商人直接在卫所附近购买田地,雇人耕种,这样就减少了运粮的环节,节省了成本。

  • 2、军屯田

要想彻底了解军屯田的话,应先从明朝的卫所制度谈起。卫所的建立正如《明史》中所说,寓兵于农民。前几篇文章我也介绍过明朝的户籍制度,户籍制度把明朝百姓分为民户、军户、匠户,而卫所士兵就是所谓的军户,军户实行世袭制,要想变更军户的身份则是最难,除非皇帝特批、丁尽户绝以及家中有高官产生。

明朝屯田制度的消亡,朝廷默许的惨痛后果

屯田丰收

兵部有出兵之令,而无统兵之权;五军有统兵之权,而无出兵之令。——孙承泽《春明梦余录》

卫所士兵平常训练,一有战事,朝廷会派遣武将出任总兵,挑选卫所精锐出征。战争结束,武将交还总兵印,军士再重新回到卫所。

边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种。——《明史》志第五十三 食货一

根据《明史》记载,可以断定,明初朱元璋设立的军屯田制度卫所大部分士兵平常是负责种田,生产的粮食也绝对够养活卫所所有士兵,实现了朱元璋所说的:“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的愿景。

完善的屯田制度逐渐消亡的原因

如果朱元璋设立的屯田制度能够一直完美的执行下去的话,明朝不知道能够延续多少年,但如此完善的屯田制度却在一代代的传承下走了样,屯田制度也被荒废了。当然屯田制度被荒废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漫长”的岁月,屯田制度是怎么一步步消亡的呢?

明朝屯田制度的消亡,朝廷默许的惨痛后果

朱元璋剧照

  • 1、税收与逃亡士兵增加形成恶性循环

虽然屯田是为了满足军队的粮草供应,但也必须向国家交纳税粮。屯田实质上是封建国家强迫屯兵进行生产劳动,向封建国家交纳租税,屯田军士不仅要承担保卫国家任务,又承担种田任务,更有甚者还需承担修渠筑堤、转输运粮等。

暂且抛开其他不说,单单的交纳税粮,在永乐元年,全国军屯田子粒两千三百多万余石,而当年全国税粮不过三千一百余万石,军屯田收入占全国税粮的百分之七十多。朝廷每个月才给每个军户才发放120斤粮食,刚好满足一个家庭所需,其余生产的粮食必须上缴,一部分用于军队战备,另一部分则直接上缴国库,军户几乎月月无余粮,严重影响了屯田军的生产积极性,军屯田的产量也随之下降,然而产量下降但要上交的粮食不减。

明朝屯田制度的消亡,朝廷默许的惨痛后果

明朝军队

不仅如此,军户随着一代代繁衍,人口数量在不断增加,发放给军户每月的粮食不增,导致军户生活条件越来越差,如果继续这样的情况的话,都有被饿死的可能,所以军士们开始不断的大逃亡。当然出现大量士兵逃亡情况还有就是战争的频发,尤其是朱棣时期,几次北征蒙古,大部分士兵被调往前线,屯田士兵减少,原本需要10个人需要才能耕种完的田地,现如今只有5个人耕种。据记载,到正统三年,逃亡明军已达一百六十万之众,剩下的也尽是些老弱病残,这样情况严重破坏了屯田制度,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税收的压力导致逃亡士兵越来越多,然而逃亡士兵越多,屯田收成也越低,收成越低最后到达屯田士兵手中的粮食也越少,又加剧了士兵的逃亡。

明朝屯田制度的消亡,朝廷默许的惨痛后果

明朝士兵

  • 2、世家大族以及军官侵占屯田

明初之时,由于战争出现了地多人少的局面,为了解决田地无人耕种问题,朱元璋还采取了多次人口迁移,这样的局面存在一个有利点是缓解了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土地兼并现象在这段期间也不存在了,但当人口数量恢复如初,土地开始出现紧缺,当然世家大族任然不敢明目张胆的侵占屯田,毕竟这是国家的土地。

但是随着大量逃亡士兵的出现,大面积的屯田无人耕种,开始出现荒芜现象。世家大族开始圈地购买这些荒芜的屯田,毕竟明朝廷也深知屯田士兵人数减少、土地荒芜之事,卖给世家大族后还可以收取税收,朝廷也就默认了这样的事情。当然,购买朝廷屯田的世家大族还是算守规矩的,但有些世家大族依仗强大的背景蚕食、侵占屯田的事情也是非常多见的,例如刘瑾、魏忠贤等更是肆无忌惮的侵占土地,以致于屯田减少的数量与世家大族田地增加的数量严重不对等。

明朝屯田制度的消亡,朝廷默许的惨痛后果

魏忠贤剧照

可能有人存在疑问,士兵逃亡为什么将领军官不加以制止呢?说来好笑,明朝将领军官非但不制止,反而更加乐意这样的情况出现,因为因为士卒逃亡后,军官便可以吃逃亡士卒的空额,这样情况的存在,将领们还会制止士卒的逃亡吗?

  • 3、屯田土地盐碱、沙化严重

明初,朱元璋鼓励边疆地区开垦土地,种植粮食,土地原有植被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古代耕种又无化肥,本就不肥沃的土地在几年耕种以后,土地开始盐碱化或者沙化,相比明初之时屯田的面积必定是减少许多。一旦土地被盐碱或沙化侵蚀,必将会导致更多土地被侵蚀,这也是一个恶性循环。

明朝屯田制度的消亡,朝廷默许的惨痛后果

盐碱土地

其实,明朝的屯田制度虽然完善,但是终其只有朱元璋一代严格执行,然而朱棣登基后,屯田粮食收入逐年下降,到了朱棣孙子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时期,屯田粮食收入不足100万石,连朱元璋时期的百分之五都不到。由此可见,朱元璋美好愿景的屯田制度已经全面崩溃,连明宣宗朱瞻基都不得不感慨:“军屯已徒具虚名。

总结:

屯田制度确实解决了军队的粮草问题,这一点是屯田的有利之处,但是屯田也有自身的缺点,如若监督不严格、分配不均等现象,造成屯田士兵大量逃亡,然而将领军官的不作为以及世家大族依靠强大的背景对屯田进行侵占,造成屯田严重减少以及无人耕种的现象的出现。当然,由于对于环境无节制的开发也是造成屯田减少的原因之一,相比人为的破坏屯田制度,已经可以忽略不计。

屯田制度被破坏,外加明朝税收低,导致国库空缺,无法支付庞大的军费开支,兵变时发,兵士索饷哗变,遍及各地军卫。

明末,军户为了养活家人,不得已投靠起义军,对于明朝也算是致命打击

参考文献

《明史》——张廷玉

《明朝的军事制度——卫所制度》——冰歌一曲

《明代西北屯田蒲怀原因试析》——左书谔

《明太祖实录》

《朱元璋传》——吴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