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的成功之道:聖人躊躇以興事,以美成功


莊子的成功之道:聖人躊躇以興事,以美成功

鄭國有個叫“緩”的學者,孜孜不倦,皓首窮經,博聞強記,只用了三年就成了儒學派的大家,卓有聲望,從學者眾,名利雙收,可謂光宗耀祖。

緩有個弟弟叫“翟(di)”,翟從小也酷愛讀書,緩從翟認字讀書開始就手把手教他,為弟解惑釋疑。但是翟對儒學不太感興趣,而對墨家比較痴迷。

日月荏苒,轉眼翟已成才,有自己獨立見解及領悟能力,桃李遍地,聲望日漸甚於其兄。因儒墨價值觀頗有分歧,難免兄弟之間爭得個面紅耳赤,各執一詞,難分難解。

其父也是個知識分子,他一直以來比較肯定墨家思想,自然每每二子爭論不休之時,他會出面支持墨家觀點,如此十年倥傯,緩越來越鬱悶,終有一天,又一次爭論成為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緩抑鬱自殺,含恨而去,死不瞑目。

其死後,墳頭草已三尺有餘。緩託夢給他父親:“使得翟為成功之士乃我一手栽培結果。同為骨肉,為何你厚此薄彼,現在我墳前松柏都結果子了,你未曾來看我一眼,你怎麼如此狠心?”


莊子的成功之道:聖人躊躇以興事,以美成功

《莊子.列禦寇》:夫造物者之報人也,不報其人而報其人之天,彼故使彼。夫人以己為有以異於人以賤其親,齊人之井飲者相捽也。故曰今之世皆緩也。自是,有德者以不知也,而況有道者乎!古者謂之遁天之刑

一切榮耀歸於上天。一個人的成功不是因為誰幫了他才會成功的,而是天意使然,每個人來到這個世上都肩負著某種使命,因此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天賦之能,這是天性如此。如果以為曾經伸手幫助過別人,就居功自傲,則必受天譴,此謂“遁天之刑”。

在齊國,有一口甘甜的水井,村裡人家均聲稱自己曾經掘過土,出過力,流過汗,都想據為己有,不給別人飲用,因此經常出現因飲水問題而互相揪住頭髮,大打出手。井水本是天然,是蒼天的賦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然而人的貪功好大之心更是深不可測。故老子諄諄教導“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功成而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可是人總是好那麼兩口:好大喜功;好為人師。這是緩抑鬱自殺的悲劇根源。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展眼吊斜暉,今世如鄭國緩者,比比皆是,或許你我就是其中之一。

《莊子.齊物論》:唯其好之也,以異於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堅白之昧終。而其子又以文之綸終,終身無成。若是而可謂成乎,雖我亦成也;若是而不可謂成乎,物與我無成也。是故滑疑之耀,聖人之所圖也。為是不用而寓諸庸,此之謂“以明”

戰國時期,古琴演奏家昭文、音樂指揮家師曠、雄才辯論家惠施,此三人當時蜚聲天下,如雷貫耳。但是在莊子看來只是天賦其能,又生在一個適合他們發揮的時代而已,其興趣得以張揚,所以看起來比別人成功。這一切都是時勢造英雄,不是他自己的功勞。如果不能明白這個道理,就會執迷不悟。惠施就是這號人,他覺得自己是成功人士,當世撈了不少好處,貴為梁國宰相,認為自己是學而優則仕,於是耳提面命,傳授其子,以期子承父業,那不可謂不盡力而為,不可謂不傾囊相授,結果他的兒子卻落了個終生一事無成!因此莊子說“如果你的興趣愛好得以發揮就叫成功,那我也有興趣愛好,那我也叫成功;如果說按照天性去活著就叫失敗,那麼惠施、昭文、師曠以及萬物都是失敗的嘍。因此上,大智慧的人都不會炫耀自我,粉飾成功。萬事託不得已而為之(為是不用而寓諸庸)這才算得上懂得了天命(以明)。”


莊子的成功之道:聖人躊躇以興事,以美成功

《莊子.至樂》:魚處水而生,人處水而死。彼必相與異,其好惡故異也。故先聖不一其能,不同其事。名止於實,義設於適,是之謂條達而福持。

魚在水裡自由自在,人在水裡就會窒息而死,這都是天性不同的原因。所以聖人不會把一個人的本領和能力就看做是成功的全部,只是天命所需,分工不同而已。要做到名副其實,表裡如一,不要過於強求,一切都應該順其自然,按照自己節奏生長,這才是有福之人。

《莊子.外物》:聖人躊躇以興事,以每成功。奈何哉,其載焉終矜爾

聖人從容隨物而不自以為是,如此,更容易有所成就。又何必總是揹著自以為賢能的包袱呢?

末學按:今時之人不識時務,妄自為是,菲薄莊周,言莊周僅為一漆園小吏,何談成功?姑不論莊周身世至今乃千古之謎,莊周實乃一真隱士也。從《莊子》雄文萬千可窺一斑,莊周內交於監河侯,系履於宮廷,通謁於梁魏,說劍於趙王,而甘願曳尾於塗中。以俗世之眼厭觀之,若以富貴而言成功,莊周何嘗不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