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成功之道:圣人踌躇以兴事,以美成功


庄子的成功之道:圣人踌躇以兴事,以美成功

郑国有个叫“缓”的学者,孜孜不倦,皓首穷经,博闻强记,只用了三年就成了儒学派的大家,卓有声望,从学者众,名利双收,可谓光宗耀祖。

缓有个弟弟叫“翟(di)”,翟从小也酷爱读书,缓从翟认字读书开始就手把手教他,为弟解惑释疑。但是翟对儒学不太感兴趣,而对墨家比较痴迷。

日月荏苒,转眼翟已成才,有自己独立见解及领悟能力,桃李遍地,声望日渐甚于其兄。因儒墨价值观颇有分歧,难免兄弟之间争得个面红耳赤,各执一词,难分难解。

其父也是个知识分子,他一直以来比较肯定墨家思想,自然每每二子争论不休之时,他会出面支持墨家观点,如此十年倥偬,缓越来越郁闷,终有一天,又一次争论成为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缓抑郁自杀,含恨而去,死不瞑目。

其死后,坟头草已三尺有余。缓托梦给他父亲:“使得翟为成功之士乃我一手栽培结果。同为骨肉,为何你厚此薄彼,现在我坟前松柏都结果子了,你未曾来看我一眼,你怎么如此狠心?”


庄子的成功之道:圣人踌躇以兴事,以美成功

《庄子.列御寇》:夫造物者之报人也,不报其人而报其人之天,彼故使彼。夫人以己为有以异于人以贱其亲,齐人之井饮者相捽也。故曰今之世皆缓也。自是,有德者以不知也,而况有道者乎!古者谓之遁天之刑

一切荣耀归于上天。一个人的成功不是因为谁帮了他才会成功的,而是天意使然,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肩负着某种使命,因此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天赋之能,这是天性如此。如果以为曾经伸手帮助过别人,就居功自傲,则必受天谴,此谓“遁天之刑”。

在齐国,有一口甘甜的水井,村里人家均声称自己曾经掘过土,出过力,流过汗,都想据为己有,不给别人饮用,因此经常出现因饮水问题而互相揪住头发,大打出手。井水本是天然,是苍天的赋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然而人的贪功好大之心更是深不可测。故老子谆谆教导“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是人总是好那么两口:好大喜功;好为人师。这是缓抑郁自杀的悲剧根源。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展眼吊斜晖,今世如郑国缓者,比比皆是,或许你我就是其中之一。

《庄子.齐物论》:唯其好之也,以异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而其子又以文之纶终,终身无成。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亦成也;若是而不可谓成乎,物与我无成也。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

战国时期,古琴演奏家昭文、音乐指挥家师旷、雄才辩论家惠施,此三人当时蜚声天下,如雷贯耳。但是在庄子看来只是天赋其能,又生在一个适合他们发挥的时代而已,其兴趣得以张扬,所以看起来比别人成功。这一切都是时势造英雄,不是他自己的功劳。如果不能明白这个道理,就会执迷不悟。惠施就是这号人,他觉得自己是成功人士,当世捞了不少好处,贵为梁国宰相,认为自己是学而优则仕,于是耳提面命,传授其子,以期子承父业,那不可谓不尽力而为,不可谓不倾囊相授,结果他的儿子却落了个终生一事无成!因此庄子说“如果你的兴趣爱好得以发挥就叫成功,那我也有兴趣爱好,那我也叫成功;如果说按照天性去活着就叫失败,那么惠施、昭文、师旷以及万物都是失败的喽。因此上,大智慧的人都不会炫耀自我,粉饰成功。万事托不得已而为之(为是不用而寓诸庸)这才算得上懂得了天命(以明)。”


庄子的成功之道:圣人踌躇以兴事,以美成功

《庄子.至乐》: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故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名止于实,义设于适,是之谓条达而福持。

鱼在水里自由自在,人在水里就会窒息而死,这都是天性不同的原因。所以圣人不会把一个人的本领和能力就看做是成功的全部,只是天命所需,分工不同而已。要做到名副其实,表里如一,不要过于强求,一切都应该顺其自然,按照自己节奏生长,这才是有福之人。

《庄子.外物》:圣人踌躇以兴事,以每成功。奈何哉,其载焉终矜尔

圣人从容随物而不自以为是,如此,更容易有所成就。又何必总是背着自以为贤能的包袱呢?

末学按:今时之人不识时务,妄自为是,菲薄庄周,言庄周仅为一漆园小吏,何谈成功?姑不论庄周身世至今乃千古之谜,庄周实乃一真隐士也。从《庄子》雄文万千可窥一斑,庄周内交于监河侯,系履于宫廷,通谒于梁魏,说剑于赵王,而甘愿曳尾于涂中。以俗世之眼厌观之,若以富贵而言成功,庄周何尝不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