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好好學習》後的思考

不對自己進行深入的分析就不知道自己的底層思維邏輯是怎樣的,不寫出來就不知道自己學到了多少。在剛接觸《得到》時就讀過成甲老師的《好好學習》,但是前兩天再讀時,只是有印象這本書可能自己讀過,直到讀書時才發現自己在印象筆記裡面有讀書筆記,這個筆記可能就是摘抄式的,所以時隔兩月多月後,一點印象也沒有了。自己在讀書過程中一味地追求閱讀完成後的快感和所謂的閱讀量,就像看玄幻和都市小說一樣,追求新穎和刺激,沒有真正靜下來反思和構建聯繫,使自己讀書成了無效的消遣。

看完《好好學習》後的思考

我是如何開始閱讀這本書的。

剛開始我也是從做筆記開始,說實話,個人字寫的太差,所以更喜歡用MindManager做思維導圖筆記,因為可以隨時進行更改,自己的打字速度也很快,也可以隨時進行標註和聯繫。就是坐的時間長腰疼,看電腦時間長眼鏡疼,需要隔一段時間休息走一走。

看完《好好學習》後的思考

每個人的學習能力都有差別,學習方法可能不盡相同。

但是就像成甲老師說的,什麼是知識?對自己有用,能夠幫助自己解決問題,提高自己思維模式和改變自己的才叫知識,否則只能叫信息。所謂的知識儲備,更可能是信息儲備,因為它放在你有腦海裡只是一道信息,要用的時候才去重新查詢進行學習,那才轉化為知識。而知識又有不同,基礎知識更像是常識,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基本都叫。專業知識不限於某一門、某一科,是你從事這個行業可能用到的所有知識,這是我們的“飯碗”,必須要花大力氣吃透,遺憾的是自己年過三十,職業一直在變,用到的和掌握的專業知識令自己心痛。還有就是通識,就是臨界知識,底層思維,更像是我們的潛意識,像成甲老師提出一個例子,遠離比自己優秀的人、領導和名人,自己就是這樣的,以前從沒想過自己為什麼下意識不想接近這些人,現在反思可能更多的是緣於兒時的自卑和被孤立,既變自己再努力,離開優秀的群體,不知道他們是如何進步的,將自己置處於無聊的行為和打遊戲之中,在生活上和個人能力上的差距越來越大。

看完《好好學習》後的思考

學到要用,才知道自己是不是學懂了,自以為知道了反而不知道,這就是自己以前的學習狀態。

沒有輸出,學習停留在是什麼上,時間長了連是什麼也忘記了,不會聯繫以前的知識,只會摘記,偶爾寫寫感悟,但是沒有長時間有效的積累,以前自己為什麼那麼想都不知道了,就會想自己以前是多麼奇葩的人。

看完《好好學習》後的思考

下意識地去反駁別人,脾氣暴燥,別人和自己意見不一樣的時候,總感覺別人是故意找事。

很多人應該像我一樣比較“獨立”,或者說是“獨裁”,即使可以接受別人的意見,但是如果自己認為是對的,還是會一意孤行,即便大部分人都說自己錯了。不能改變自己,設法隱藏自己,就看不到自己的思維的缺陷。我沒辦法立即這樣做,但是我儘量少自己在做決定以前,多聽聽他人的意見,多思考自己言行的後果,以免自己做出決定後不去更改的尷尬;不能在熟悉面前表露自己,那麼我就在網上去表露,讓他人來批評指正,反正誰也不認識誰。

看完《好好學習》後的思考

處在上有老下有小的80後的我們,什麼都要靠自己的努力,然後現實卻比我們想的更糟糕些,唯一感覺好的就是相較90後和00後兒時一起玩耍無拘無束自由的快樂。

怎麼還能進步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很多人可能就慢慢放棄了,這輩子就這樣了,但是我們心裡是多麼的不願意。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形成上升閉路循環,我也是在逐步模索中。看書,做思維導圖筆記,列出新概念觀點,嘗試講出來,聯繫自身那些有用和怎麼做出改變,然後進行寫作,繼續看書。工作之餘要尋找與主職工作密切相關且能相互促進提高的副業,我認真思考後,得出的是寫作,寫作是我們這些貧民在體制內上唯一快速進步的階梯,然後我直到前兩天以前從來沒有去想自己去寫作,一方面是因為自己寫作能力差,一方面不願意寫些大空的話。直到嘗試去改變自己,寫作能力差是自己不會去積累素材,更是沒有積累過素材,不願意寫空話,是寫偽心的話,不願意表露自己的思想。然後寫作很多人認為是一件苦差事,因為要積累要思考,學好專業知識幹好本職工作就行了,何必捨近求遠,不務正業。然後成甲老師說了,知識的第三個層次,底層思維,沒有知識的輸出形成的循環,怎麼去找到和訓練這種思維,這是我們提高自身能力最快的方法。不一定去寫什麼感悟,自認為專業知識能力強的,也可以寫技術類文章。

看完《好好學習》後的思考


此刻我現在所思所想的分享出來,幾個月後再來看自己的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