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有三宮六院妃嬪,那皇帝駕崩了以後,妃子們該何去何從?

風中的倩影


一般來說,古代的皇帝后宮號稱有三千佳麗,當然大部分的皇帝后宮不可能有那麼多女人,不過也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一說,一般的皇帝有幾十個女人,應該是古代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



一旦老皇帝駕崩了之後,他後宮的這些女人出路就會有各種情況。像老皇帝的皇后就會直接晉升為皇太后,同時新皇帝的母親也同樣會晉升為皇太后。這是運氣好的,運氣不好的,出路就不那麼妙了。



有一些如果生育過子女的嬪妃,那麼她們運氣還算比較好,她們可以跟隨她們的子女一起去生活。如果沒有生育過子女,那麼這些嬪妃的命運就不是那麼妙了。因為在古代很多皇帝都會讓他的女人最後殉葬,因為作為皇帝的女人,他不會讓其他的人再去碰他的女人。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不用殉葬,而是直接遷到皇家寺廟裡終生出家,這種命運也好不到哪裡去,當年的武則天就是這樣。總之做了皇帝的女人,她們的身份自然就不一般,可以享盡榮華富貴,但是同時,她們也不可能有自己的自由。尤其是在皇帝死後,她們的命運還是比較悲慘的。



我是平安讀歷史,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平安讀歷史


古代皇權制度下,六宮妃嬪往往是制度的犧牲品。除非遇到皇帝生病或是皇帝本人不愛管理政事,自己恰好又擅長御下朝臣,處理政務,如果配合外朝的孃家兄弟,甚至逐步侵吞皇權,成功實現“陰陽反轉”,君臨天下,比如唐太宗身邊,連“妃”一級都不算的武才人武曌。

 

不過,更多的六宮粉黛可沒有武媚孃的運氣,據柏楊《中國帝王皇后親王公主世系錄》統計,中國歷史上有名有姓的皇帝妻妾一共有821個。這裡面除了新皇帝的生母以外,其他大多數的妃嬪都是在老皇帝死後,被新皇帝圈養宮中,吃齋唸佛,等著油枯燈盡。當然,這還不算最慘,更慘的是生活在“人殉盛行”的倒黴朝代,比如明朝。

 

從明太祖朱元璋開始,嬪妃會在皇帝過世以後被灌水銀製成木乃伊,之後包括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景帝朱祁鈺,都跟著祖宗有樣學樣,要求妃嬪在自己過世以後大規模殉葬。這種匪夷所思的逆行,直到明英宗在南宮復辟以後,才得到了制止。說來唏噓,當時明英宗朱祁鎮取消殉葬的原因,可能是被錢皇后為自己被俘瓦剌哭瞎的眼睛而感動。

 

除明朝中前期以外,遼國的人殉也極為盛行,當時遼國皇帝耶律阿保機的皇后述律平未避免被殉葬,主動砍斷自己的一隻手腕作為代價,順帶還搭上一百多名大臣下地陪伴先皇。秦國作為皇權先行者,終秦一世,妃嬪殉葬更為恐怖,秦穆公死,177人殉葬,秦始皇去,妃嬪全部殉葬。西漢建立以後,因開國的首任皇后呂雉掌握實權,終漢一代,人殉漸漸廢弛。

 

但歷史總有異樣,一旦嬪妃的親生兒子繼位大統,在以儒治國,以孝為先的文化土壤中,皇后或貴妃就能“母憑子貴”,升格成為皇太后,以後的生活就能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如果孃家的兄弟子侄給力,太后情商又高的話,那就有可能縱橫權力場幾十年,比如皇太極的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歷經皇太極、多爾袞、順治、康熙四朝,始終屹立不倒。漢高祖劉邦的皇后呂雉,生殺予奪,權傾朝野,嚇得張良隱退,老劉家都差點絕後。還有那個大家很熟悉的咸豐帝懿貴妃——慈禧,憑著小皇帝生母的身份,先是靠著小叔子奕訢,捲簾聽政,之後又靠著滿、蒙、漢的利益權衡開始“和稀泥”,控制了大清江山長達半個世紀。

 

也有些妃嬪,沒為皇帝生得一兒半女,但照樣混的風生水起。皇帝在世時,獨享寵愛,老皇帝過世後,又會被新的皇帝接納或者被後人銘記。南唐後主李煜的娥皇與小周後,才藝卓絕,連雄主趙匡胤都不免動了心思。還有那個開創了中國“三寸金蓮”女人小腳的南齊帝妃潘玉奴,以及陳後主妃張麗華的“玉樹流光照後庭”,在中國音樂史上的留下了深刻烙印。





米缸摟著麥芽糖


我是大史官,我來告訴你“古代皇帝有三宮六院妃嬪,那皇帝駕崩了以後,妃子們該何去何從?”

在古代,皇帝不僅是九五之尊,高高在上,而且後宮之中是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雖說三千佳麗有點誇張,但嬪妃之多是無可爭辯的。那麼,當皇帝駕崩以後,皇帝生前所擁有的眾多嬪妃將會何去何從?誰來決定她們的命運呢?

很明顯,這些嬪妃的命運是由新任皇帝來處置她們的,而處理的方式無非是一下幾種:

一、殉葬

殉葬制度從商周時期就已經開始流行,因為殉葬的這種方式太過殘忍,所以,到了漢朝時期就被禁止了。但是,到了明朝殉葬制度又死灰復燃。在朱元璋死的時候,殉葬的妃子達46人之多;而在朱棣死的時候,殉葬的妃子也有30多人。

二、繼承

有些貌美如花的年輕佳麗,如果被新任皇帝看中,也有可能成為新皇帝的妃嬪,歷史上最有名的就是武則天了,李世民去世後,李治就開始寵幸武則天了。而這種繼承製在北方民族中是最普遍的一種方式,他們為了防止財產外流,就有“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制度,比較有名的是王昭君,嫁給了三任可汗。

三、出家為尼

這種方式在古代是較為普遍的,因為,古代女子的貞節比她們的命都重要,一生只能侍奉一為丈夫,更何況是皇帝的妃子,因此,在皇帝死後,大部分妃子都會出家為尼。武則天當時就是先出家為尼的。

四、守陵

這個守陵必須要在皇帝的陵墓邊上生活,寸步不離,直至自己死去,這和被打入冷宮等死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當然比被關在一個房間裡等死要好點,至少還有點自由。

五、釋放出宮

這應該算是這些妃子們的最好結局了吧!有些妃子從入宮到皇帝死去可能連面都沒見過,更不可能被寵幸過,也沒有子女,不能到兒子的封地一起生活,就會被釋放出宮,成了自由人,可以找個好人家嫁了。


大史官


後宮佳麗三千人,一般都是古代帝王的標配。不管多麼年邁的老皇帝,都不會停止招收新嬪妃的腳步。在皇宮之中,最常見的情況就是一個兩鬢斑白的皇帝,身後簇擁著一群妙齡女子。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年邁的皇帝一命嗚呼了,滿後宮的妃子該怎麼辦?

最好的下場:為後繼之君所收納!

嬪妃們最好的下場就是被後繼之君所接納。比如隋煬帝楊廣接納隋文帝新納的兩位妃子、唐高宗李治接納武媚娘。能被後繼之君認可並接納,那是天大的福分。不僅僅是找到了新的靠山,更可以在新一輪的後宮角逐之中確立自己的地位。

但是,要達到被後繼之君接納的條件,首要條件是漂亮,這是毋庸置疑的。其次,媚眼銷魂也是必不可少的技能。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能有子嗣,歷史上絕對不可能在漢族王朝出現子皇帝繼承兄弟母親的案例,這在漢族觀念中是不能允許的。

較好的下場:身居先帝宮中度日!

不知道有沒有人記得《一代妖后》這不經典清朝電影,當中有一個情節是同治皇帝偷偷跟隨一個丫鬟來到了破敗不堪的慈寧宮,當同治皇帝得知這是慈寧宮時,驚呼道:“寡婦大院!”此時的丫鬟解釋道:“這是嘉慶爺與先帝的嬪妃們,在這裡靠編織絲帶賺錢度日!”

慈寧宮筆者自不必多說,最出名的時候莫過於康熙時期,“慈寧宮森嚴”自是來源於康熙時期。但是,一朝用完之後的宮殿,後朝往往是荒廢。那些荒廢的宮殿之中,生活的便是數以百計的先帝甚至更前的帝王的嬪妃。他們沒有了經濟支持,只能依靠著做一些零碎手工勉強度人。

悲慘的下場:為先帝殉葬!

殉葬制度廢黜的很早,但是在封建時期似乎並沒有什麼定數,殉葬實際廢黜時間其實只有兩個階段:明英宗到皇太極時期(清初死灰復燃)、康熙時期徹底廢除。

為先帝殉葬並不是所有的妃子都有資格,但有時候也是隨先帝樂意,亦或是隨後世之君樂意。為先帝殉葬,或活埋,或毒死,或勒死,一般不會留有外傷,因為中國人講究體面,不喜歡四肢不健全的人陪伴先帝。

被害的陪葬人會被開一個小口,灌入水銀,使其保證長期的屍體不腐敗。這一群人無疑成為了最為悲慘的一類人,活著是沒有希望的。

延伸:不會存在外流!

<strong>


嬪妃們除了以上三種處理方式,還有人提出了改嫁下層的說法,亦或是流亡天涯。其實,這種說法很不現實,尤其是改嫁下層。為什麼呢?

古代大行皇帝的嬪妃也是有名份的,儘管不會被現實皇帝所承認,但是,如果再嫁大行皇帝嬪妃,接納人就成為了現任皇帝的“假父”。畢竟在中國古典的儒家觀念下,小娘也是娘,皇帝亦不能例外。話說誰敢接收大行皇帝嬪妃?做現任皇帝的“假父”?

所以在古代,很少或者根本不可能存在改嫁下層這種說法。另外,歷朝歷代都會有嚴格的規定,嬪妃是不可能輕而易舉的走出皇宮的。那些流亡天涯多一般出現在王朝末端與小說情節當中,在嚴格的古代皇宮管制當中,大行皇帝嬪妃外走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文 / 楚南青史君】

<strong>


楚南青史君


說起古代帝王的生活讓我們後世無不羨慕,古代帝王不但坐擁天下財富,還擁有天下第一的權利,不但如此讓廣大男士羨慕的莫過於古代帝王可以擁有無數美女,畢竟三宮六院七十二妃三千佳麗被我們常常來形容古代帝王的眾多妃子。可是我們通過歷史可以知道古代帝王的平均年齡並不是很高,長壽皇帝屈數可指,古代帝王那怕到了老年依然把很多年輕女子納入後宮,如此大的年齡差距必然會形成一個結果,古代皇帝駕崩之時這些妃子年紀並不大,甚至有些妃子依然是迷倒眾生的美女。

當我們知道古代帝王妃子眾多,讓我們不僅產生一個疑惑,古代皇帝駕崩之後,這些年輕漂亮的妃子何去何從呢?

古代帝王駕崩之後所遺留下來的妃嬪可以說有的及其悲慘,有的可能昏昏碌碌的了此殘生,當然也有幸福美滿的妃嬪。他們在老皇帝駕崩之後無非幾種結果,要麼成為皇權的犧牲品殉葬,要麼可以獨居一處了此殘生,要麼憑藉母憑子貴去子嗣封地和府邸幸福生活,當然也有成為新皇帝的妃嬪。

歷史之中這樣的事情多不勝數,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劉邦駕崩之後的妃嬪,李世民駕崩之後所遺留下來的妃嬪,朱元璋駕崩之後的妃子,乾隆皇帝駕崩之後的妃嬪。

劉邦我們都知道第一位夫人是在其三十多歲才迎娶到的呂雉,後來劉邦幾經輾轉又迎娶了幾位夫人,在劉邦駕崩之後他的妃子都尚在人世,呂雉掌權之後以殘忍的方式處死了劉邦愛妾戚夫人。劉邦另一位夫人則回到其子嗣封地平安度日,雖然劉邦沒有讓幾位夫人為其殉葬,可在劉邦死後這些妃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個慘遭迫害,一個平安度日,可以說古代帝王駕崩之後,這些年輕漂亮的妃子只能聽天由命了。

李世民同樣如此,其妃子眾多,在李世民駕崩之後很多年輕漂亮的妃子尚在,其中比較著名的莫過於武則天,李世民不忍下令讓這些妃子為其殉葬,只是讓她們出家為尼。武則天在皇宮之時就深受後世之君李治的喜愛,在李世民去世之後與李治變成了另一種關係,通過兩人的努力最終武則天成為了李治的妃子。李世民駕崩之後妃子的何去何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妃子同樣不能左右自己的命運,只有武則天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朱元璋駕崩的時候同樣有很多妃子尚在人間,朱元璋吸取之前王朝的教訓,在其駕崩之時留下遺詔,讓那些沒有生育的妃子為其殉葬。雖然朱元璋又重新開啟了歷史上的一大陋習,其實也是朱元璋的無奈之舉,畢竟之前王朝有太多先皇妃子禍亂朝綱和外戚專權致使天下大亂,朱元璋這麼做也是為了明朝的基業。

乾隆皇帝駕崩之後其妃子應該說是比較幸運了,乾隆沒有讓其遺妃為其殉葬,後世之嘉慶也並非沒有仁孝的皇帝,其建造宮殿讓這些妃子居住,讓這些妃子相互照應了此殘生,有子嗣的基本上讓其回到子嗣府邸封地平安度日。

通過以上我們不難看出,古代帝王駕崩之後他們的妃子並沒有什麼何去何從之說,畢竟古代女子地位並不高,她們需要仰仗男子生存。往往帝王駕崩之前的決定直接影響她們的生活,只有極少一部分的妃子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了自己的處境,真應了那句一入豪門深似海之說,古代皇室也是如此。


豫北老崔


在古代,皇帝享有特權,三宮六院,後宮佳麗三千,比如我們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他皇子都有二十多人,嬪妃肯定更是無數,但是至於後來那些嬪妃怎麼樣了,歷史並沒有記載。

那麼皇帝駕崩之後,一般會怎麼處理那些嬪妃呢?

  1. 首先就是皇位的繼承者,也就是現任皇帝的目前,毫無疑問的會晉升為皇太后,統領後宮,最主要的是要管理皇帝的嬪妃,有一定的權利,母憑子貴就是這麼個道理。代表的就有《公羊傳·魯隱公元年》:“子以母貴,母以子貴”。

2.第二個就是大多數嬪妃要走的道路了,就是殉葬,皇帝死後,這些沒有生育的嬪妃,都會被下令殉葬。歷朝歷代,屢見不鮮。還有就是孩子被封王進爵了,這樣的話,自然是不用陪葬了。他們就會隨著自己的兒子,回到封地,享受下半生的生活。

3.還有就是被現任皇帝再選中,再當妃子,這個比較典型的就是在唐朝了,比如李淵吧,搞了隋煬帝的妃子,武則天吧,這種屢見不鮮了。

4.還有一種比較人性的就是,皇帝心好,把這些妃子遣散回家,不用在獨守後宮了。這個清朝的雍正皇帝就做過。

5.還有就是以為皇帝祈福的名義,去出家吧,這個事武則天干過,後來又被皇帝撈出來了。

6.最後一種就是給先帝殉葬,在明朝出現的比較多,沒有給皇帝生過娃的,都會被拉到祖墳,全部給先帝殉葬了。

以上就是皇帝處理後宮嬪妃的方法。


逸亭說歷史


在封建社會里女子地位低下,並不會因為她們是皇帝的女人而有所改變。 古人都比較迷信,認為人死後還能夠像生前的那一樣,在地下得有人侍候著它們,繼續享受著死之前的榮華富貴。皇帝駕崩了,留下一堆漂亮的鶯鶯燕燕實在是死不瞑目啊!於是有些十分殘忍的制度就開啟了。

一、生殉


秦始皇時,秦二世下詔:“先帝后宮未生子女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

秦朝的活人殉葬尤其殘忍。宮婢、妃嬪、大臣和修陵墓的工匠,少則百人,多則數萬。統統被殺殉葬。後來人們覺得這樣還是太過殘忍了。

從漢武帝到唐末,殉葬被陪葬代替,即達官貴人皇親國戚死後陪葬在皇陵周圍。 在那個“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年代裡。人們又受“三從四德、三綱五常”之類的說教影響。婦女完全喪失了獨立的人格和一切正當的權利。女人的命運委實悲慘了些。

活人殉葬看似十分之殘忍,但是在古代封建社會里跟那些動不動就坐連九族、抄家滅門的比起來還算輕的了。

當然也不是後宮團全部殉葬。那些年老的妃子,最好的歸宿就是去投靠自己成年的兒子,這種結局是最風光的。兒子當了皇帝,自己就是太后,兒子要是王爺,在王府憑著兒子的權威,那也是威風八面的。可以繼續受她兒子護佑。

二、出家


殉葬制廢除後,大部分後宮佳麗得以喘口氣。不必擔心皇帝掛了自己也活不成。當然皇帝也不會讓他們活的太過舒服。 這些皇帝的老婆,因為嫁的人是至高無上的皇帝,所以就不能再嫁給其他人了,否則會毀壞皇家的名聲。 皇帝也為她們想好了後路。有些妃子則會被安排出家,敲鐘唸佛過完餘生。

比較著名的就有武則天。在第一個皇帝丈夫李世民去世後,就被安排出家。 但是她是個不甘寂寞,比較厲害的角色。氣場太強,早在未出家前就為自己未來鋪好了路。與未來的皇帝李治看對眼。青燈古佛數載之後被接回皇宮,一路升級打怪,成功地實現了自己的人生逆襲。

三、殉葬死灰復燃


到了明朝時,妃子的殉葬制度又死灰復燃。

據《李朝實錄》記載:“明成祖之崩,宮人殉葬者三十餘人,當死之日,皆餉於庭,餉撤,俱引升堂,堂置大小床,使立床上,掛繩圈於其上,以頭納入圈中,遂去其床,皆稚頸而死。” 面對死亡的那一刻,人們始終是害怕的。那些婦女不可能願意這樣的死去,如果遇到妃子們不同意殉葬怎麼辦?不想死?不行!方法總不困難多。

1.自殺

明代殉葬的主要方法就是自縊、絕食,具體過程上面有寫了,這裡翻譯下詳細過程。在帝王死後會挑選一批嬪妃宮女出來,共三十多人。在集體自殺那天,也就是明永樂二十二年十月戊午,先讓她們在殿外用餐,吃完後在帶到殿內,此時“哭聲震天”。殿內有三十多個小木床,這些準備殉葬的嬪妃們站在木床上,她們的頭上是一根根圈好的繩子,然後把頭伸進去,拿掉小木床,最後吊死。

2.被勒死

那些不想死的妃子們,在吃飽喝足後會被幾個太監全身綁起來,然後用布條纏繞脖子,再由兩人互相拉扯,直到妃子氣絕身亡。

3.活埋

皇帝死後會連同活著的妃子一起下葬,這些妃子們被帶到修好的墓道中等死,她們關在裡面後,外面不會再給任何吃的喝的東西,裡面也沒有空氣,等到妃子們呆的久了,不是餓死就是缺氧窒息而死。

四、朱元璋何以恢復殉葬制度呢?

其一,是承襲元朝蒙古人的殉葬制度。

宋時,周圍的契丹、女真、蒙古等有殉葬的制度。少數民族先後入主中原,殉葬制度再次興起,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死後,述律平甚至強迫一百多位大臣一起陪葬。

其二,據說是因為武則天。

他發現唐朝李世民死後,妃嬪武則天雖然出家為尼。可沒有想到,後來的武則天又嫁給李世民的兒子唐高宗,最後還自立為帝。

其三,朱元璋雖然沒文化,但是人家愛歷史。

以前歷朝歷代宮廷后妃們的爭權奪利,外戚專權定要引以為戒。 朱元璋是極愛自己子孫的,為了明朝江山能千秋萬代,這個潛在的威脅,必須扼殺在搖籃裡!


這一制度直到明英宗朱祁鎮時才被廢除。雖然人家不算個合格的好皇帝,至少也為女性同胞做了件好事。

結語:這些嬪妃們皇宮外面都還有一大家子人。皇帝生前寵著,榮耀無限。皇帝死後的地位一落千丈。這時候哪裡是自己能夠選擇的。為了不連累家族。所以,一旦嬪妃被選中殉葬,也只有認命。

我是鼎鼎九公主,精彩內容持續奉上!喜歡文章可以點關注。


鼎鼎九公主


皇帝是這個世界上最有權利的男人,他們擁有著無上的特權,他們掌管著各個國家,他們掌握的國家裡面的每一件東西和人都是屬於他們的他們掌握的國家裡面的每一件東西和人都是屬於他的,而古代皇帝的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更是屬於皇帝的私有財產,皇帝可以隨意處置。在皇帝龍睛虎猛的時候,皇帝的妃子們是風光無限。而皇帝要是駕崩了,她們悲慘的命運也會隨之來臨。


除了皇后以及其他權高位重的貴妃們可以安然無事之外,其他等級低下的妃子們最終的結果都好不了。比如我們熟知的明朝後宮殉葬制度,就是一個比較很典型的例子。除了皇后以外,其他人必須給皇帝陪葬。而其他的朝代呢?也是離不開大致方向,但是還是也比較有其特殊的條件。
比如為皇帝守靈,其實這和陪葬也沒有什麼兩樣。一生都會被囚禁在皇陵之中,直至死亡。要麼就是將她們送進道觀出家,一生都為皇帝祈福,不能有任何的要求,修身養性等等……不過也有很多繼續留在宮中生活,為皇帝守寡比如我們熟知的慈禧太后也是一個例子。不過這都是很特殊的情況的,對於普通妃子來說基本不可能。對於普遍來說,等待他們的只有死亡。

(以上配圖均來源於網絡)


鵬正


不同朝代,不同身份的嬪妃會有不同的結果。1,新皇帝的生母會和先皇皇后一樣被封太后,母憑子貴,類似於清末的東西宮太后。2,身子還清白的有可能被新皇納入後宮,服侍新皇。3,有子嗣的可以跟著兒子一起去就藩,結局也不錯。4,嚴苛的也有陪葬老皇帝的,這個就比較慘了。5,為老皇帝守陵或者出家或者就在冷宮度過下半輩子的也有。基本就是上面幾種結局。




球哥說歷史


這個要分朝代了,一般來說,皇帝駕崩後,他的嬪妃要麼是“升級”,要麼是“殉葬”,當然還有出家的,或者搬去“寡婦院”。首先說下“升級”:“升級”就要看位分了,比如說新皇帝的生母就會“升級”為太后,凡是有地位的嬪妃,一概“升級”為“太”級,除了太后之外,還有太嬪、太妃等。

再者就是“殉葬”:殉葬在明朝十分的常見,也是最慘的下場。史書上也有不少記載皇帝駕崩后妃子要殉葬的資料,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就有46名妃子殉葬,據明末人毛奇齡的《彤史拾遺記》寫著:“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宮人十數人。”後來明惠宗朱允炆登基後就封賞了這些殉葬嬪妃和宮女的家屬們,還會加官加爵。還有朱棣駕崩後有30多名宮女殉葬等例子。

然後還有出家的,過了幾年之後還能嫁給新皇帝。比如歷史上的武才人武媚娘就是如此。但是這種出了家還能再回宮的人少之甚少,一般皇帝不會記掛宮外已經出了家的上一任嬪妃的,武才人就另當別論了。

也有皇帝開恩,可以發還原籍,回自己老家。但是那些偶然被先帝臨幸過的宮女,又沒什麼名分的,一般也會留在宮裡,所謂“白頭宮女在”,相當於在宮裡等死。

還有“寡婦院”這一說,比如清朝,皇帝駕崩後嬪妃會搬去慈寧宮居住,所以不少人把慈寧宮叫做寡婦院。

最後說下“後宮佳麗三千”,皇帝真有那麼多嬪妃嗎?在白居易的《長歌行》中就有這樣一句詩詞:“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其實這三千人指的並不止是嬪妃,還有宮女。實則大多數皇帝是沒有那麼多妃子的。

總體來說,皇帝駕崩後,原後宮們的日子過得也不會舒適,她們有的不能改嫁,有的不能出宮,有的要陪葬,有的還要被新皇帝的嬪妃們排擠,沒有權力的就更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