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紅了岳陽樓的宋代名相范仲淹,他的祠堂卻建在無錫


公元1046年,被貶放河南鄧州的北宋名相范仲淹,受好友的委託,為這年重修的岳陽樓題寫了一篇《岳陽樓記》。全文368字,其中被後人嘖嘖稱讚的就是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即便是今日讀來,也讓人震耳發聵。

范仲淹,字希文,祖籍邠州,後移居蘇州吳縣,64歲時病死於江蘇徐州,被諡號為“文正”,世稱范文正公。范仲淹的一生,有在江蘇等地為官的經歷,但史料記載上均無到過無錫的惠山古鎮。而在現今惠山古鎮的直街上,卻有一座“范文正公祠”,並且為古鎮上十大祠堂之一。

無錫惠山古鎮,有著國內最大的祠堂建築群。在面積僅0.2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自唐朝以來,先後建造起了120多座名人祠堂,每一座祠堂或大或小,但均擁有規模不等的亭臺樓閣、花徑小溪,有些甚至可以稱之為“袖珍園林”,范文正公祠,也是如此。


這座坐落於惠山直街中段的祠堂,佔地面積達1300多平方米,採用宋代的建築風格,庭院式廳堂布局,假山池塘,水榭花園,十分典型的江南園林格局。祠堂的第一進為門廳,門廳的左右兩邊樹立著六塊石碑,上面刻有范仲淹的生平、以及範氏家屬世系圖,同樣還有范文正公祠的歷史沿革和建祠經過。

公祠的第二進,為“敦敘堂”,裡面掛有范仲淹的畫像。敦敘堂從字面上來講,應該就是古人敘事的場所,但建公祠,多為古人用作祭奠先人的場所,雖說敦敘堂建築輝煌,裡面紅木方桌、凳椅齊全,但不清楚從前的范文正公祠是不是就是這樣的。

出敦敘堂,東面的牆上就是范仲淹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再走進去,便是公祠裡的花園,一窪清泉,加兩座亭臺,還有曲折長廊,顯露出江南古典園林的精緻。池塘的周邊還植有紅楓,每年秋冬季時,紅葉可以點燃一個季節。


史料記載:無錫的范文正公祠,始建於清朝乾隆五年,為範氏裔孫所建。范仲淹的高祖範隋,曾任浙江麗水的縣丞,遇戰亂不能回鄉,因此定居於蘇州。而範隋的一支血脈,就流入到了無錫。擁有跟范仲淹同一高祖的無錫範氏家族,在惠山古鎮建造一座祭奠範文正的公祠,也就不奇怪了。

無錫是個好地方,古代人又十分重視孝道,所以選擇風水寶地蓋祠堂,建廟宇,就是自然而然的事。在無錫,范文正公祠共建了兩座,除了惠山古鎮上的這一座之外,在無錫的堰橋鄉還有一座,而且建造的時間比惠山古鎮上的還早了50年,只不過名氣不大而已。著名的堰橋實驗小學前身,據說還曾叫“范仲淹私塾”。

當年范家修建公祠時,是從無錫本地的望族談氏家族的手中,收購了這塊地方。范文正公祠的前身,是無錫談家的一座私人小園,現今人們遊范文正公祠,能見到公祠裡面有一口叫“浚泉”的水井,大部分人會以為此井就是范家人挖掘的,其實當年它只是談傢俬人花園的一部分,是談家開挖出來的。


清末太平天國時期,惠山古鎮上多處祠堂被戰火焚燬,現在的范文正公祠,是從2010年起,惠山古鎮進行古祠堂修復和保護中得以恢復的。公祠恢復後,沒有任何商業化運作,純粹是一處供遊客觀光遊覽的場所,而且還是免費開放的。從惠山古鎮的直街公祠正門進入,還可以從公祠的後門,去到古鎮的小巷裡遊覽。

歷史人物之所以被後世緬懷,關鍵還在於其為人、為事之高下。能夠在九百多年前倡導“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不應該被後世遺忘。所以去惠山古鎮逛一下范文正公祠,也算是一種紀念。作者簡介:陸建華攝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