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讀書的人與一個不讀書的人區別在哪裡?現實中從哪些細節你能看出來?

侃聊天下


讀書與不讀書,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體現在氣質上。讀書的人總會有點書生氣,所謂文質彬彬是也,而不讀書的人,更多的是草莽之氣,庸俗之氣。

2.體現在視野上。總的說,讀書的人視野會更加開闊,因為他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不讀書的人,往往靠自己的經驗和主觀設想。

3.體現在觀念上。讀書的人,觀念會更科學一些,因為他們學習、借鑑了他人的經驗,而不讀書的人,往往侷限性很大,他們只生活在自己的認知裡。

4.體現在精神上。讀書的人,一般精神境界會更高一些,因為他們懂禮儀,知廉恥,有精神追求,一些不好的想法,都會在讀書中得以不斷修正,一些嚮往和追求,也會在閱讀中不斷昇華。而不讀書的人,往往精神境界難以提高,更多的是生活在柴米油鹽,紅塵俗世中不能自拔,他們會更注重眼前的、現實的利益。因為他們的內心沒有指引,沒有嚮往,沒有那一束光。

總之,古今中外但凡有所作為的人,無不是喜讀,愛讀,善讀書之人。



溪谷青樺


我雖然不太相信讀書能完全改變相貌,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經常能找到反例,但讀書與不讀書,談吐不一樣,思考問題的方式不一樣,倒是一定的。那些光鮮亮麗的明星,讓他們開口說半小時話,基本就能看出誰讀書誰不那麼讀書;甚至於看一個人朋友圈,也能看出來誰讀過書誰肚子裡沒貨卻整天曬看了多少書。

先說氣質和外形這事,我認為讀書沒那麼神奇,雖然大家拿孔慶東、莫言這樣其貌不揚的文化人來證明“腹有詩書氣不華“在邏輯上不太成立,但氣質和外形確實是更容易通過化妝、健身減肥、衣著來改變的。

(對不起孔老師拉您出來做反例,您的《47樓207》我當年很喜歡的)

不知大家有沒有留意,超女、快男這樣的選秀節目,從海選到成為十強再到後來走紅,人的氣質和外形改變卻很大。當然不會是因為他們在這期間看了多少書,而是他們更在乎自己的形象並且有機會和資源在自己的形象氣質上進行投入了。比如李宇春,很多人覺得她較之前變知性了。儘管不太清楚她在出道後到底有多少時間看書,但個人認為最主要原因還是現在的服裝髮型替代了以前的殺馬特造型吧。

鹿晗出道前雖然也是一枚清秀少年,但確實談不上特別,扔人堆裡也不能算鶴立雞群。

張靚穎剛出道時候的化妝造型確實有些雷人,不過很快就得到了改善。不得不說,是否有村姑氣質,跟讀書真的關係不是太大,關鍵還是看顏值和後天造型。

當然,開口說話,如果說得少,其實也還是可以訓練的。很多藝人尤其是剛出道的小鮮肉基本參加綜藝節目,或者接受採訪,臺詞都是主辦方和自己團隊設計好的。他們哪敢參加清談節目呢?自主說話超過半小時,指定露餡。為什麼?

因為“談吐“這東西是很難短時間通過外界改變的。談吐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人文化水平的外在反映。表達同樣一個意思,在話語上有粗俗、優雅之別,就如文章有優劣之分。

話語是輸出,讀的書是輸入。讀的書決定了你的思維體系,更是決定了你表達出來的話語。這一點在表達對某個現象、某個事件的看法上尤為明顯。因為簡單的嘮嗑說家常或者日常事務處理比如買件衣服收個快遞而產生的對話,都主要來源於在生活中的模仿,所以你周圍的環境會容易形成你說話的方式。但觀點和看法卻很難通過模仿來形成,主要還是通過來書籍的輸入來實現。

並且讀一本好書,也就是在跟作者對話。這也就是很多人雖然生活在市井,整天接觸的是喜歡東家長西家短的人,但通過讀書,他會變得與周遭環境的大多數人不一樣,思維比其他高了一個甚至幾個層次,就是因為書讓他們不必再模仿周圍的人,他有了另一種溝通的渠道,而這個渠道可以讓他輸出得更好。當然我這裡說的是書是指好書,不是某些粗俗簡陋的網絡文學或者《知音》、《故事會》。

值得一提的是,談吐好並一定是指會與人打交道,不一定非得口若懸河、巧舌如簧。不善言辭與談吐不凡並不完全矛盾,你會發現,很多人雖然不太會寒暄,但一旦說到某些話題,便會娓娓道來,有一番見地。

我在愛丁堡大學教授MBA的時候,有個課堂遊戲需要他們分組說一個最崇拜的人,很多人說了艾瑪·沃特森(Emma Watson),就是哈利波特里赫敏的扮演者。當時我對她不甚瞭解,發現這麼多人還是MBA選擇她我感到有些意外,所以仔細瞭解了下,發現大家確實不只是簡單的追星。

艾瑪她從十一歲開始,就參與多個電影的演出,同時繼續完成學業,先後進入布朗大學和牛津大學伍斯特學院就讀,於2014年5月從布朗大學畢業並獲得英語文學學士學位,同年被評為年度藝術家。

她在聯合國做的女權主義演講,確實驚豔;我也看過她的一些採訪,背稿的可能性不大,我相信這就是讀書和不讀書的區別。

(讀書改變思維方式的事之後再寫,今天先講氣質與談吐,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經史通義


清代王永彬說:“貧寒更須讀書,富貴不忘稼穡。”這句話是有道理的。可是到了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讀書無用論卻甚囂塵上。

朋友17歲的兒子問我:“你看過那篇清華畢業生的文章嗎?上了北大清華又有什麼用?還是跟人家二代們不在一個起跑線上。別人畢業就去了家族企業實習工作,或是出國繼續深造,而我們呢,無數份簡歷,無數次面試,最後或許只能去某個公司,做個最底層的小石子。”

我明白他的意思,明顯就是不甘又無奈。階層固化現象,讓很多人覺得,讀書無用。拼來拼去,大家拼的不是能力和知識,更多的卻是人脈和背景。

可是,寒窗苦讀十八年之後,你能有機會和他們坐在一起喝咖啡,因為你也成為精英中的一員,你和他們之間,有一條平等的紐帶——同學關係;如果你不讀書呢?他們還是傲嬌地存在著,只是你根本無緣認識他們。

所以,讀書,為出身貧寒的我們提供了可能,和一群家境優渥的年輕人比較、競爭的可能。不讀書,你連比較的機會都沒有。

不用去嫉妒他們的先天資源,那是別人的父母辛勤創造出來的。也就是說,他們已經是精英二代,而你要做的,是努力成為精英一代。

總有人喜歡抬槓,說什麼他的小學同學,很早就輟學掙錢,現在身家千萬。或者說,某個名牌大學畢業生,竟然找不到工作去賣豬肉。然後唉聲嘆氣,論證自己讀書無用,辛苦了十幾年,最後想給小學同學打工,人家都不要他。

聽起來好像真是這麼回事。可是很早就輟學的人多了去了,有幾個身家千萬的?名牌畢業的大學生,有幾個去賣豬肉的?之所以列舉的都是小概率事件,是因為這樣的情況鮮有,人們才會津津樂道,傳揚開來。

正常的情況,其實是多讀書的人能過上更好的生活。偶爾有一兩個逆轉,自然被作為典型,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

你偏要拿A組最差的,去和B組最好的比較,怎麼能得出中肯的結論?

在七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別說大學,上箇中專,就改變了自己的命運,甚至改變了一家人的境遇。生活在農村裡,面朝黃土背朝天,讀書是跳出農門的唯一途徑。

我認識的潘姨,就是八十年代初的中專生。她當年考上的,是省裡的糧校,當初她是村子裡出的第一個中專生。大家都說,山溝裡飛出了金鳳凰。她開學去報道那天,村子裡敲鑼打鼓歡送。

潘姨沒有辜負大家的期望,中專畢業後,她在省城安了家,從小科員做起,一直做到了省裡某局局長。她把父母接過去,後來又給村裡爭取了一筆扶貧資金,修通了村裡的公路。

很多人在抱怨中國的高考制度,但就是這讓人恨之入骨的高考,在窮人面前,才是唯一公平的競爭。

努力和汗水,或許就能讓你出人頭地,成為佼佼者。而美國的常青藤學校,基本被精英階層獨佔,貧民區的孩子無法躋身,除非你特別特別有天賦,是某一方面的天才。

可天才畢竟是少數。中國的高考,給許多勤奮的窮人孩子提供了機會。走出去,看到更廣的天地。與城裡的精英二代一起,奮鬥、趕超,一切皆有可能。

所以,孩子,如果你窮,你是不是更應該好好讀書?

讀書多的人,往往有自己的思考,很少人云亦云。而且他們的氣質裡,就能看出知性底蘊來。比如《歡樂頌2》裡的安迪和關關。

小包總第一次去安迪住的地方,看到滿屋子的書,由衷地讚歎:不錯啊,這麼多的書,很有情調啊。小包總之所以猛追安迪,還不是因為安迪跟他之前遇到的姑娘都不同。

她冰雪聰明,當機立斷,敢為自己活,卻又不失風情。她不為財富所動,不懼怕“剩”下來,心地善良但又有底線。總之,她身上的特質,讓小包總欲拒不能,心甘情願地跟在屁股後面死纏爛打。

而關關呢?她身處現實的樊勝美和理想化的邱瑩瑩之間,卻超然獨立。即使四美都已經有了男友和準男友,她仍然堅持著自己的原則,想要遇到一個讓自己心動的人。媽媽給她安排的相親對象,各方面條件都很優秀,但她就是不願妥協。

關關代表著新一代女青年的形象:不斷進步,變好變優秀,不將就不湊合。她愛讀書,有追求,深諳自己的短處,並且想辦法去彌補。比如她覺得自己有些保守,就想著要去報個肚皮舞或鋼管舞,讓自己放鬆一些。她積極準備MBA入學考試,想要給自己加加分。

當然,讀書,除了系統的學校教育以外,也包括閱讀。

臧克家說:“讀了一本好書,就像交了一個摯友。”沒有豐富的人脈資源,圈子不同,不便強融,不能從周圍的人身上學到本事,那我們只好藉助讀書了。

一本好書的啟迪,給我們帶來的靈感,就像和一個有遠見卓識的朋友談天說地。這種低成本的投資,正好適合我們窮人家的孩子。

不用花錢就開闊了眼界,從別人的經驗裡學到了技能,或是從別人的思考裡有了感悟。近朱者赤,跟有學問的人取經,自己也會進步很多。

就連毛主席那麼厲害的人,都說“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但書不可以一日不讀”。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讀的書多了,就像到處求教一樣,最後自己甚至變成更厲害的人了。

把讀書作為愛好,也高雅不落俗。比起高爾夫騎馬擊劍,閱讀省錢又省心。一杯茶一盞燈,一個寧靜的角落,一坐就是一下午。

沒有書籍的屋子,就像沒有靈魂的軀體。閱讀,是讓靈魂旅行的過程。用別人的眼睛看世界,跟用自己的腳步丈量世界,同樣重要。

“進學致和,行方思遠”,不管是學校教育,還是閱讀,對我們窮人同等重要。沒有好的資源和物質條件,我們更需要用學歷來證明自己的能力,用知識來武裝我們的頭腦。

與其抱怨階級固化、慨嘆命運不公,不如好好讀書,改變自己的命運。用孔子的話說:“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將來的你,一定會從你今天的努力中受益。

*本文為十點讀書籤約作者沐兒創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