馳援武漢的姑娘們到底該不該剃光頭?


1


可能直到現在,當地的宣傳部門也想不通:如此感人至深的策劃,為什麼翻了車。


馳援武漢的姑娘們到底該不該剃光頭?


青絲與淚水,犧牲與奉獻,多好的主題。


而且,盤來盤去,似乎是“零風險”——“剃光頭”這事兒,又不是第一個。從南到北,到處都在宣傳“滷蛋之美”,廣大人民群眾都很感動,那就做個感動的跟進者。


姑娘們一坐,剃頭刀一響,攝像機一架……


於是,我們在評論區裡,在鋪天蓋地的推文裡,目睹了一場“正能量事故”。


2


知名的媒體人胡老師試圖稍微找點補。凌晨一點多,他夜不能寐寫了一個“善意的推測”:


馳援武漢的姑娘們到底該不該剃光頭?


可惜的是,這個推測實在千瘡百孔。


就拿劃線部分來說,每一句都能被輕鬆反駁——


“做出獨立判斷的權利”不是“做出錯誤判斷的權利”——堂堂一支醫療隊,應該知道光頭是否是“必須且急迫”。金銀潭的張院長還留著短髮,前線的鐘南山院士也沒剃光頭,就連患者也沒有被弄成禿瓢。剃短或者剃光實際上是醫護人員為了工作便利的自行選擇,根本不是什麼“必須要做的事情”。


那麼,是誰覺得這件事“必須要做”?


“能夠說服並不造成心理傷害”就不應該被展示——就算被說服,就算願意,那剃了光頭直接去前線就好,為什麼要完整展示剃頭的過程?為什麼要被記錄?為什麼還要把頭髮拿下來,在姑娘們的眼前晃一晃?這到底是避免心理傷害,還是造成心理傷害?


馳援武漢的姑娘們到底該不該剃光頭?


那麼,是誰覺得這件事情“需要展示”?


別做什麼善意的推測了。這裡頭,應該沒有多大的善意。


3


所有對犧牲的讚頌,都應該心懷善意。


但這個道理,許多人不明白。他們一直覺得,只要讚美犧牲,人們就會被感動,然後就會萬眾一心、眾志成城。


他們從頭到底都不肯想:這種犧牲有沒有必要,需不需要有人承擔責任。


有人把低效重複的指令自誇為“飽和式救援”,讓基層幾乎累死在一線;有人把身懷六甲的孕婦派到了救治現場,試圖再次營造一個“最美”的故事——這些人似乎並沒有能力看見老百姓的疑惑:


畢竟,這樣的感動,除了體現了一線的犧牲,也能體現指揮官的愚蠢


可能甘肅心懷委屈:女醫護剃光頭不是新鮮事啊,大家都在讚美,為什麼到我這裡就垮了呢?


馳援武漢的姑娘們到底該不該剃光頭?


幹這事兒的。想想。再仔細想想。你們的差異,到底是不是剃光頭


你們的差異是“意願”。


之前所有的“滷蛋之美”,都是她們“自己決定這麼做”,然後她們自己在社交平臺展示,或自拍,或記錄,然後媒體再轉發。我們所有的感動,都源於此。


如果她們展示的是笑容,媒體呈現的就是笑容;如果她們展示的是堅毅,媒體呈現的就是堅毅……從頭到底,絕對不會有一個鏡頭,像真人秀那樣去窺探她們的反應,甚至用剃下的頭髮引導他們的淚水。


那不會讓人感動,只會讓人覺得同情。如果你稍微熱血一點,你還會覺得憤怒:為什麼要欺負這些女孩子?


就像各地都做了一張100分的試卷,他們非要做101分——問題是,滿分就是100分,把101分甩出去,只能證明在作弊——這可能比不及格更糟糕。


4


有些作者會寫一些二戰期間對法國女性的羞辱,或者孔子和子路的對話,旁徵博引,說尊嚴,說平權……


我就不說那麼複雜了。幹這事兒的人,哪裡會想這些。


我相信,在未來,正能量的報道肯定會越來越多,許多策劃已經被擺在了桌面上。“發掘先進典型、講好感人故事”總歸是一個硬要求。


那我就提醒兩件特別簡單的事:


第一個,咱們寫完稿子時,別隻給領導審,如果有可能,給自己的媽媽審一審。看看她什麼反應,聽聽她如何評論。問問她是不是感動,是不是認可,是不是憤怒,是不是有疑惑。


剃頭這個宣傳,讓你媽審,大概率能攔住。


有些策劃者已經許久沒接觸過公眾的情感了,請不要被他們帶著走。要知道,如果最後闖了禍,你還是得背鍋。


第二個,我以前就說過:


馳援武漢的姑娘們到底該不該剃光頭?


這個特別樸素的情緒,大家都有,下筆前一定要意識到。如果意識不到,那就說說進展,講講科普,不要妄圖“為了感動而感動”——那一定會翻車。


要知道,對前線的姑娘們來說,備足衛生巾,是比展示光頭更重要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