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文-投資與投機-出自證券投資學第三版(劉少波;時旭輝)

如果不是因為我國過去有一段時間(主要是計劃經濟時期和改革開放初期)的主流觀點給投機以貶義解釋甚至視為非法行為的話,似乎沒有必要對投資與投機進行刻意的區分。因為從經濟學意義上說,投機幾乎是投資的同義反復;同時,在投資實務中,兩者始終是交織在同一過程中的。對此,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繆爾森曾說:沒有人能夠在冒險的投機和穩妥的投資之間劃出界線。西方投資界則有一句名言:良好的投資便是成功的投機。

當然,投資與投機作為兩種不同的術語,也並非不能從理論上作出區分。一般來說,可從兩者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差異進行區分。

1.行為動機的差異

雖然投資和投機的動機都是為了獲利,但投資偏重於中長期的資本利得,投機則主要追求短期的市場價差。

2.持券時間的差異

一般認為,連續持有證券的時間在一年以上的行為稱為投資,持券時間不足一年尤其是那些頻繁買賣的行為則為投機。

3.風險觀念的差異

投資和投機都要面對風險,但投資者通常是風險厭惡者並儘可能規避風險,投機者則為了獲取高收益而願意承擔高風險。

4.投資方法的差異

投資者為了獲得中長期資本利得和儘可能規避風險,極為注重分析證券市場的基本因素如公司業績等,並實行組合投資;投機者更多地關注市場價格的變化,常依據技術分析進行投資決策,並較多地進行集中投資。

5.資金來源的差異

投資者一般運用自有資金進行投資,投機者則熱衷於在市場上通過快進快出以獲取市場價差,因而常常利用借入資金或證券進行操作。

無論人們如何區分投機和投資的差異,必須肯定的是,投機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在經典金融學理論看來,投機行為實質上是理性套利行為。所謂套利,是指在兩個不同的市場中,以有利的價格同時買進和賣出同種或本質相同的證券的行為,它是促使證券市場均衡價格快速形成的推動力量。正是因為這種經常和大量進行套利的投機行為,使證券價格對其內在價值的偏離能得到很快的糾正,從而有利於提高證券市場的有效性,進而促進證券市場優化資源配置功能的實現。我們知道,證券市場每時每刻都有大量信息產生,這些信息都有可能影響證券的基本價值(Fundamental Value),即證券未來的現金收入流量(Cash Flow)經風險摺合調整後的淨現值,從而導致證券價格對基本價值的偏離,如果這種偏離不能及時糾正,就會影響證券市場的有效性。投機過程正是對信息的吸收進而對價格進行糾偏的過程。就此而論,投機越充分的市場,價格對信息的反映就越充分,對價格的糾偏能力就越強,證券市場就越有效率。因此,一個良好運作並富有效率的證券市場,不能沒有投機。甚至可以說,沒有投機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證券市場。

當然,任何事物都需要把握一定的度,投機也如此。適度、理性和合理的投機對證券市場具有積極作用,過度投機和非理性投機則會破壞證券市場的機能,擾亂證券市場的秩序,干擾證券市場的信號,使證券市場大起大落,最終危害證券市場的發展,使投資者的利益普遍受到損害。因此,從監管角度講,既要鼓勵和保護證券市場的適度投機,又要抑制過度投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